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吉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吉祥语是吉祥文化的载体。出土文献中的吉祥语内容非常丰富,并且折射出当时人们求福、求长寿的传统思想以及君王的统治思想。本文将以《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部分吉祥语进行分类及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商周吉祥语产生的文化土壤以及与吉祥文化之间的联系,并简要阐述现今吉祥文化对商周吉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 《殷周金文集成释文》;吉祥语;分类;吉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说文》:“吉,善也。”《毛传》:“吉,善也。”《文选》:“祚灵主以元吉。”薛综注:“吉,福也。”《说文》:“祥,福也。”《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汉书·宣帝纪》:“神光并见,咸受祯祥。”颜师古注:“祥,福也。”《文选》:“卜征考祥,终然允淑。”李善注引薛综曰:“祥,吉也。”《易·系辞下》中记载:“吉事有祥。”《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祥焉在?”后来专指吉兆。唐成玄英在《注疏》中曰:“吉者福善之事, 祥者嘉庆之征。”\+①可见,吉祥就是好兆头。吉祥语是表达美好祝愿、意愿的言辞,是蕴含吉祥意义的话语。吉祥语与吉祥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吉祥语既属于语言范畴,也属于文化范畴。
一直以来,平安、吉祥、幸福是中华民族的追求和愿望。就国家而言,国盛民强、疆域辽阔是统治者所追求的。就百姓而言,依照旧的世俗观念,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加官进爵,子孙满堂,长命富贵。\+②
关于吉祥语的产生,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吉祥语起源于灵物崇拜。在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缺乏认识自然界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界带给他们的苦难无能为力,于是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希望通过祈祷能得到神灵的庇佑,这种祈祷又恰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久而久之,人们开始认为语言可以使他们获得幸福,为此,吉祥语产生。
一、《殷周金文集成释文》吉祥语分类研究
《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以下简称《释文》)是在《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简称《集成》)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释文》按照《集成》十八分册顺序号排列,分为六卷收录铭文资料。材料包括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类青铜器,也包括宋代以来各公私著录,海内外主要博物馆和各地新出土的,以及尚未发表的发掘和采集品,是一部翔实准确的先秦青铜器铭文数据汇编。
《尚书·洪范》有云:“五福, 一曰寿, 二曰富,三曰康宁, 四曰攸好德, 五曰考终命。”“福”字,是古今人间最为美好的字,是吉祥意义最丰富、最淳厚、最集中、最典型的字。与“福”有关的词一直被认为是吉祥语而受到大家的欢迎。根据《释文》中“五福”的具体表现,本文粗略得对《释文》中部分吉祥语作出如下分类。(注:为书写方便,以下铭文皆采用宽式隶定)
(一) 福类
福类在《释文》中主要表现为“多福”、“大福”、“多釐(禧)、”“纯鲁”、“纯嘏”。
朱大宰鐘铭文:“介眉寿多福万年无疆。”
鲜鐘铭文:“上下用乐好宾用祈多福子孙永宝。”
丼人女鐘铭文:“厚多福无疆女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虢叔旅鐘铭文:“降旅多福,旅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说文》:“福,祐也。从示,畐声。《礼记·祭统》曰:“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韩非子·解老》:“全寿富贵之谓福。”人们进行包括劳动、祭祀等各种社会活动,目的无非就是为了使自己和家人能生活得富足、平安、吉祥、健康。因此,人们参加种种社会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追求“福”的过程,自古以来,“福”始终都是人们所热切追求的。
士父鐘铭文:“降余鲁多福亡疆唯康祐纯鲁用广启示。”
克鐘、克镈:“鐘用介纯嘏永命克其,子子孙孙永宝。”
《尔雅·释诂上》:“纯,大也。”《诗·周颂·维天之命》:“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毛传》:“纯,大。”林义光《文源》:“(古鲁字)从口,不从白,彝器每言‘鲁休’,‘纯鲁’,阮氏元云:‘鲁本义盖为嘉,从鱼入口,嘉美也。’”《广韵·马韵》:“嘏,福也。”《诗·周颂·我将》:“伊嘏文王,既右饗之。”《毛传》:“嘏,赐福也。”又《鲁颂》:“天赐公纯嘏,眉寿保鲁。”郑玄笺:“受福曰嘏。”因此,“纯鲁”,“纯嘏”即“大福”。
秦公鐘铭文:“福纯鲁多釐(禧)大寿万年。”
《说文》:“釐,家福也。”段玉裁注:“釐字从里,里者家居也。故许释为家福。”徐灏笺:“许训釐为福者,缘受釐之字通作禧故云尔。”朱骏声《通训定声》:“许以字从里,故曰家福。愚按:福者禧字之训。古多借釐为禧。”因此。“多釐”即“多福”。
(二) 康寿类
康寿类在《释文》中主要表现为“康”、“万年”、“眉寿无疆”、“万世无疆”、“万年眉寿”等。
鄀公矛人鐘铭文:“皇考晨公,用祈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迟父鐘铭文:“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无疆宝。”
越王者旨於赐鐘铭文:“顺余子孙万世亡疆,用之勿相。”
邾公釨鐘铭文:“嘉宾及我正卿扬君灵君以万年。”
子璋鐘铭文:“其眉寿无期,子子孙孙永保鼓之。”
生老病死乃人之自然规律,即便如此,追求健康长寿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古代帝王要求臣子和百姓山呼万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让自己不和常人一样老去而永远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派多位大臣出外寻找和炼制长生药,帝王百姓忙于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神明保佑,这些都是人们追求健康长寿心理的具体体现。
《尚书·洪范》论“五福”,以“寿”为先。列子有云:“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寿被列为人生“五福”之首位,并成为人生追求的第一要素,可见长寿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得不可动摇。 (三) 疆域辽阔类
此类在《释文》中主要体现为“匍有四方”。
秦公鐘、秦公镈铭文:“应受大命,眉寿无疆,匍有四方,其康宝。”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匍、敷,均当读为抚。抚与有义同。”《广雅·释诂一》:“抚,有也。”《礼记·文王世子》:“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郑玄注:“抚,犹有也。”因此,“匍有四方”即拥有辽阔的疆域。
以上吉祥语在诸多青铜器上出现,使用频率极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公在祈求长寿的同时,还祈求统治疆域大,这是诸侯霸气的体现,野心的体现和统治思想的体现。
二、《殷周金文集成释文》吉祥语与中国传统吉祥文化
商周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开源奠基之功,因而倍受众多学者的青睐,但对商周文化中的吉祥语和吉祥文化的研究甚少。王晖先生指出商周两代之间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思想文化方面。从神权观念上看,商周神权崇拜观念的变化有三个特点:一是商人的之上神是上帝,而上帝又是商人祖先神权中地位最高的高祖帝喾和天乙成汤;而周人的至上神 “ 天”是上帝和百神的集合名词。二是商人以上帝为主的祖先崇拜是和日月星辰崇拜结合在一起的, 而周人的 “ 天”则是和祖先神群居的山岳—天室崇拜结合在一起的。 三是商人祖先祭祀权是集中辐辏型的, 而周人的祖先祭祀权是分散层次型的;商代祭祀权在商王手中, 周代则在大小不同的宗子(嫡长子)手中。\+③万变不离其宗,商周两代对上帝和祖先的崇拜是不变的。这种思想在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反映。例如:
癸丑卜,贞,今岁受禾,引吉,在八月。
辛未卜 ,争 ,贞生八月帝令多雨 。
庚戍卜 ,亘贞 ,王弗疾骨 ,王占曰 :勿疾 。
从以上卜辞我们可以看出,在商周,大到征伐,小到求雨、种粮等生活日常之事,人们都要进行占卜,举行各种祭祀活动。
我们认为,商周两代的思想文化以及所进行的各种祭祀活动都是远古灵物崇拜思想的延续和体现。他们认为上帝主宰一切,祖先时刻庇佑着他们,通过祭祀和祈祷,他们就能获得平安、幸福和健康。
《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中收集了大量殷周时期铭文,而青铜器是铭文篆刻的重要物质载体。当时的上层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或婚丧礼仪时,都使用青铜器。一方面为了表示对祖先的敬重,一方面为了宣扬和彰显自己的尊贵地位和财富。因此,青铜器在当时社会作为礼器是权力、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多福”、“大福”、“多釐(禧)、”“纯鲁”、“纯嘏”、“眉寿无疆”、“万世无疆”、“万年眉寿”、“匍有四方”等吉祥语都出现在青铜器上,这些都是商周人追求平安、长寿、疆域辽阔的心理的真实写照。将诸多吉祥语刻在社会地位如此之高的青铜器上,我们可以想见商周人的求吉心理是何等强烈。这种强烈心理深深植根于商周时期浓重的神权思想和对祖先的虔诚的崇拜思想。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当时统治阶级向外扩张的野心。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符号和重要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和反映了该民族所特有的文化面貌。细细观察,我们可以从一个民族的语言详细了解到该民族的文化,即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和文化存在高度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商周吉祥语了解商周吉祥文化。
《诗经·豳风·七月》就有“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 万寿无疆”的句子,《大雅》和《小雅》也有“天子万寿”、“南山之寿”等吉祥语,这些都勾画了一幅早期人类吉祥文化的图景。同样,殷周铭文中的“多福”、“纯鲁”、“眉寿无疆”等众多吉祥语也向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商周时期人类吉祥文化的图案。
商周时期大多在龟甲上进行占卜,而龟一直以来都是长寿的象征,商周人用龟甲占卜,很有可能也是求寿心理在起作用。综合对吉祥语的分类分析和以上关于吉祥语和吉祥文化关系的论述,我们尝试着归纳出了商周时期吉祥文化的几个特点:一是以求福、求寿为主要内容;二是以青铜器为主要物质载体;三是以祭祀、占卜为主要活动。这一观点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研究。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核心,而祈福观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晋葛洪《抱朴子·明本》曰:“儒者祭祀以祈福,而道者履正以禳邪。”这句话清晰得道出了儒家学说以天命观确立了封建时代吉祥文化的支柱。商周时期“眉寿无疆”、“纯鲁”、“大福”等吉祥语以及所衍生的吉祥文化都恰与儒家学说的祈福观相吻合。因此,吉祥语和吉祥文化也相应得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后期吉祥文化的内涵,商周时期的吉祥文化内涵略显单薄。也有学者指出吉祥文化是一种历史概念,它并不是一旦形成就经久不变的,它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拿商周吉祥文化与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吉祥文化进行比较,其间时间跨度较大,发生的变化也大。首先,祈求内容多样化。商周时期主要是求福、求寿,现在除了这些,还有求官、求子、求升学等。其次,方式多元化。商周时期人们把吉祥语刻到青铜器上来表达美好意愿,现在我们很少甚至几乎不采用这样的方法,青铜器的地位也与商周时期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或者通过书信或者通过口头语向对方表达祝愿,其中以口头语居多。最后,祭祀次数减少、意义缩小化。商周时期人们通过频繁的祭祀活动祈求平安、健康、长寿等,而现在虽然仍存在祭祀活动,但次数明显减少,且大多是祭祀祖先以表达对先祖的思念和敬重之情。这些变化之下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吉祥语始终都是表达美好祝愿和希望的语言,吉祥文化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总结
语言和文化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同时,两者又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商周时期的吉祥语植根于浓重的神权思想和祖先崇拜思想,商周时期一系列的吉祥语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商周时期人类的吉祥文化图景,我们尝试着从中总结出商周时期吉祥文化的三点特征。
随着历史的演变,相较于商周吉祥文化,现在的吉祥文化发生了重大改变,而这些改变并未影响吉祥语的核心功能,即表达美好祝愿和希望,也未影响吉祥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吉祥语和吉祥文化,我们应兼顾共时和历时两个平面,这样才会有更全面的理解。
[注释]
①陈鸿《出土秦系文献吉祥语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②沈利华、钱玉莲《中国吉祥文化》,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
③王晖《商周文化比较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陈鸿.出土秦系文献吉祥语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2]宁业高、夏国珍.中国吉祥文化漫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沈利华、钱玉莲.中国吉祥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沈利华.中国传统吉祥文化论[J].艺术百家,2009,(06)。
[5]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论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6)。
[6]谢耀亭.从青铜器纹饰看商周文化剧变——商周青铜器纹饰变化再探[J].兰州学刊,2009,(09)。
[7]徐华龙.中国吉祥文化论(上)[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第21卷,(01)。
[8]徐华龙.中国吉祥文化论(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第21卷,(02)。
[9]于洋.汉语吉祥语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释文[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
吉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吉祥语是吉祥文化的载体。出土文献中的吉祥语内容非常丰富,并且折射出当时人们求福、求长寿的传统思想以及君王的统治思想。本文将以《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部分吉祥语进行分类及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商周吉祥语产生的文化土壤以及与吉祥文化之间的联系,并简要阐述现今吉祥文化对商周吉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 《殷周金文集成释文》;吉祥语;分类;吉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说文》:“吉,善也。”《毛传》:“吉,善也。”《文选》:“祚灵主以元吉。”薛综注:“吉,福也。”《说文》:“祥,福也。”《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汉书·宣帝纪》:“神光并见,咸受祯祥。”颜师古注:“祥,福也。”《文选》:“卜征考祥,终然允淑。”李善注引薛综曰:“祥,吉也。”《易·系辞下》中记载:“吉事有祥。”《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祥焉在?”后来专指吉兆。唐成玄英在《注疏》中曰:“吉者福善之事, 祥者嘉庆之征。”\+①可见,吉祥就是好兆头。吉祥语是表达美好祝愿、意愿的言辞,是蕴含吉祥意义的话语。吉祥语与吉祥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吉祥语既属于语言范畴,也属于文化范畴。
一直以来,平安、吉祥、幸福是中华民族的追求和愿望。就国家而言,国盛民强、疆域辽阔是统治者所追求的。就百姓而言,依照旧的世俗观念,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加官进爵,子孙满堂,长命富贵。\+②
关于吉祥语的产生,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吉祥语起源于灵物崇拜。在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缺乏认识自然界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界带给他们的苦难无能为力,于是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希望通过祈祷能得到神灵的庇佑,这种祈祷又恰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久而久之,人们开始认为语言可以使他们获得幸福,为此,吉祥语产生。
一、《殷周金文集成释文》吉祥语分类研究
《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以下简称《释文》)是在《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简称《集成》)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释文》按照《集成》十八分册顺序号排列,分为六卷收录铭文资料。材料包括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类青铜器,也包括宋代以来各公私著录,海内外主要博物馆和各地新出土的,以及尚未发表的发掘和采集品,是一部翔实准确的先秦青铜器铭文数据汇编。
《尚书·洪范》有云:“五福, 一曰寿, 二曰富,三曰康宁, 四曰攸好德, 五曰考终命。”“福”字,是古今人间最为美好的字,是吉祥意义最丰富、最淳厚、最集中、最典型的字。与“福”有关的词一直被认为是吉祥语而受到大家的欢迎。根据《释文》中“五福”的具体表现,本文粗略得对《释文》中部分吉祥语作出如下分类。(注:为书写方便,以下铭文皆采用宽式隶定)
(一) 福类
福类在《释文》中主要表现为“多福”、“大福”、“多釐(禧)、”“纯鲁”、“纯嘏”。
朱大宰鐘铭文:“介眉寿多福万年无疆。”
鲜鐘铭文:“上下用乐好宾用祈多福子孙永宝。”
丼人女鐘铭文:“厚多福无疆女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虢叔旅鐘铭文:“降旅多福,旅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说文》:“福,祐也。从示,畐声。《礼记·祭统》曰:“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韩非子·解老》:“全寿富贵之谓福。”人们进行包括劳动、祭祀等各种社会活动,目的无非就是为了使自己和家人能生活得富足、平安、吉祥、健康。因此,人们参加种种社会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追求“福”的过程,自古以来,“福”始终都是人们所热切追求的。
士父鐘铭文:“降余鲁多福亡疆唯康祐纯鲁用广启示。”
克鐘、克镈:“鐘用介纯嘏永命克其,子子孙孙永宝。”
《尔雅·释诂上》:“纯,大也。”《诗·周颂·维天之命》:“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毛传》:“纯,大。”林义光《文源》:“(古鲁字)从口,不从白,彝器每言‘鲁休’,‘纯鲁’,阮氏元云:‘鲁本义盖为嘉,从鱼入口,嘉美也。’”《广韵·马韵》:“嘏,福也。”《诗·周颂·我将》:“伊嘏文王,既右饗之。”《毛传》:“嘏,赐福也。”又《鲁颂》:“天赐公纯嘏,眉寿保鲁。”郑玄笺:“受福曰嘏。”因此,“纯鲁”,“纯嘏”即“大福”。
秦公鐘铭文:“福纯鲁多釐(禧)大寿万年。”
《说文》:“釐,家福也。”段玉裁注:“釐字从里,里者家居也。故许释为家福。”徐灏笺:“许训釐为福者,缘受釐之字通作禧故云尔。”朱骏声《通训定声》:“许以字从里,故曰家福。愚按:福者禧字之训。古多借釐为禧。”因此。“多釐”即“多福”。
(二) 康寿类
康寿类在《释文》中主要表现为“康”、“万年”、“眉寿无疆”、“万世无疆”、“万年眉寿”等。
鄀公矛人鐘铭文:“皇考晨公,用祈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迟父鐘铭文:“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无疆宝。”
越王者旨於赐鐘铭文:“顺余子孙万世亡疆,用之勿相。”
邾公釨鐘铭文:“嘉宾及我正卿扬君灵君以万年。”
子璋鐘铭文:“其眉寿无期,子子孙孙永保鼓之。”
生老病死乃人之自然规律,即便如此,追求健康长寿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古代帝王要求臣子和百姓山呼万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让自己不和常人一样老去而永远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派多位大臣出外寻找和炼制长生药,帝王百姓忙于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神明保佑,这些都是人们追求健康长寿心理的具体体现。
《尚书·洪范》论“五福”,以“寿”为先。列子有云:“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寿被列为人生“五福”之首位,并成为人生追求的第一要素,可见长寿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得不可动摇。 (三) 疆域辽阔类
此类在《释文》中主要体现为“匍有四方”。
秦公鐘、秦公镈铭文:“应受大命,眉寿无疆,匍有四方,其康宝。”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匍、敷,均当读为抚。抚与有义同。”《广雅·释诂一》:“抚,有也。”《礼记·文王世子》:“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郑玄注:“抚,犹有也。”因此,“匍有四方”即拥有辽阔的疆域。
以上吉祥语在诸多青铜器上出现,使用频率极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公在祈求长寿的同时,还祈求统治疆域大,这是诸侯霸气的体现,野心的体现和统治思想的体现。
二、《殷周金文集成释文》吉祥语与中国传统吉祥文化
商周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开源奠基之功,因而倍受众多学者的青睐,但对商周文化中的吉祥语和吉祥文化的研究甚少。王晖先生指出商周两代之间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思想文化方面。从神权观念上看,商周神权崇拜观念的变化有三个特点:一是商人的之上神是上帝,而上帝又是商人祖先神权中地位最高的高祖帝喾和天乙成汤;而周人的至上神 “ 天”是上帝和百神的集合名词。二是商人以上帝为主的祖先崇拜是和日月星辰崇拜结合在一起的, 而周人的 “ 天”则是和祖先神群居的山岳—天室崇拜结合在一起的。 三是商人祖先祭祀权是集中辐辏型的, 而周人的祖先祭祀权是分散层次型的;商代祭祀权在商王手中, 周代则在大小不同的宗子(嫡长子)手中。\+③万变不离其宗,商周两代对上帝和祖先的崇拜是不变的。这种思想在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反映。例如:
癸丑卜,贞,今岁受禾,引吉,在八月。
辛未卜 ,争 ,贞生八月帝令多雨 。
庚戍卜 ,亘贞 ,王弗疾骨 ,王占曰 :勿疾 。
从以上卜辞我们可以看出,在商周,大到征伐,小到求雨、种粮等生活日常之事,人们都要进行占卜,举行各种祭祀活动。
我们认为,商周两代的思想文化以及所进行的各种祭祀活动都是远古灵物崇拜思想的延续和体现。他们认为上帝主宰一切,祖先时刻庇佑着他们,通过祭祀和祈祷,他们就能获得平安、幸福和健康。
《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中收集了大量殷周时期铭文,而青铜器是铭文篆刻的重要物质载体。当时的上层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或婚丧礼仪时,都使用青铜器。一方面为了表示对祖先的敬重,一方面为了宣扬和彰显自己的尊贵地位和财富。因此,青铜器在当时社会作为礼器是权力、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多福”、“大福”、“多釐(禧)、”“纯鲁”、“纯嘏”、“眉寿无疆”、“万世无疆”、“万年眉寿”、“匍有四方”等吉祥语都出现在青铜器上,这些都是商周人追求平安、长寿、疆域辽阔的心理的真实写照。将诸多吉祥语刻在社会地位如此之高的青铜器上,我们可以想见商周人的求吉心理是何等强烈。这种强烈心理深深植根于商周时期浓重的神权思想和对祖先的虔诚的崇拜思想。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当时统治阶级向外扩张的野心。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符号和重要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和反映了该民族所特有的文化面貌。细细观察,我们可以从一个民族的语言详细了解到该民族的文化,即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和文化存在高度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商周吉祥语了解商周吉祥文化。
《诗经·豳风·七月》就有“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 万寿无疆”的句子,《大雅》和《小雅》也有“天子万寿”、“南山之寿”等吉祥语,这些都勾画了一幅早期人类吉祥文化的图景。同样,殷周铭文中的“多福”、“纯鲁”、“眉寿无疆”等众多吉祥语也向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商周时期人类吉祥文化的图案。
商周时期大多在龟甲上进行占卜,而龟一直以来都是长寿的象征,商周人用龟甲占卜,很有可能也是求寿心理在起作用。综合对吉祥语的分类分析和以上关于吉祥语和吉祥文化关系的论述,我们尝试着归纳出了商周时期吉祥文化的几个特点:一是以求福、求寿为主要内容;二是以青铜器为主要物质载体;三是以祭祀、占卜为主要活动。这一观点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研究。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核心,而祈福观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晋葛洪《抱朴子·明本》曰:“儒者祭祀以祈福,而道者履正以禳邪。”这句话清晰得道出了儒家学说以天命观确立了封建时代吉祥文化的支柱。商周时期“眉寿无疆”、“纯鲁”、“大福”等吉祥语以及所衍生的吉祥文化都恰与儒家学说的祈福观相吻合。因此,吉祥语和吉祥文化也相应得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后期吉祥文化的内涵,商周时期的吉祥文化内涵略显单薄。也有学者指出吉祥文化是一种历史概念,它并不是一旦形成就经久不变的,它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拿商周吉祥文化与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吉祥文化进行比较,其间时间跨度较大,发生的变化也大。首先,祈求内容多样化。商周时期主要是求福、求寿,现在除了这些,还有求官、求子、求升学等。其次,方式多元化。商周时期人们把吉祥语刻到青铜器上来表达美好意愿,现在我们很少甚至几乎不采用这样的方法,青铜器的地位也与商周时期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或者通过书信或者通过口头语向对方表达祝愿,其中以口头语居多。最后,祭祀次数减少、意义缩小化。商周时期人们通过频繁的祭祀活动祈求平安、健康、长寿等,而现在虽然仍存在祭祀活动,但次数明显减少,且大多是祭祀祖先以表达对先祖的思念和敬重之情。这些变化之下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吉祥语始终都是表达美好祝愿和希望的语言,吉祥文化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总结
语言和文化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同时,两者又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商周时期的吉祥语植根于浓重的神权思想和祖先崇拜思想,商周时期一系列的吉祥语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商周时期人类的吉祥文化图景,我们尝试着从中总结出商周时期吉祥文化的三点特征。
随着历史的演变,相较于商周吉祥文化,现在的吉祥文化发生了重大改变,而这些改变并未影响吉祥语的核心功能,即表达美好祝愿和希望,也未影响吉祥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吉祥语和吉祥文化,我们应兼顾共时和历时两个平面,这样才会有更全面的理解。
[注释]
①陈鸿《出土秦系文献吉祥语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②沈利华、钱玉莲《中国吉祥文化》,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
③王晖《商周文化比较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陈鸿.出土秦系文献吉祥语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2]宁业高、夏国珍.中国吉祥文化漫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沈利华、钱玉莲.中国吉祥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沈利华.中国传统吉祥文化论[J].艺术百家,2009,(06)。
[5]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论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6)。
[6]谢耀亭.从青铜器纹饰看商周文化剧变——商周青铜器纹饰变化再探[J].兰州学刊,2009,(09)。
[7]徐华龙.中国吉祥文化论(上)[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第21卷,(01)。
[8]徐华龙.中国吉祥文化论(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第21卷,(02)。
[9]于洋.汉语吉祥语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释文[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