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更易于实现和操作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教学改革一次质的飞跃。教师应该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它与实际教学存在的还不太和谐的因素,坚持扬长避短,勇于钻研实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的特点,这是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比拟的。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多媒体在此则表现出高度的优越性。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
在大屏幕前,教师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示的东西栩栩如生地摆在学生面前,引领他们去欣赏“春”的千姿百态,聆听“潮”的汹涌澎湃,感受“莲”文化的无穷魅力。动静结合、声像俱佳,学生乐学,教师不累,语文课上其乐融融。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就像在“游历”苏州,园林的美妙不用多说也明白八九分,再看课文已是一目了然。最后请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学生对着画面配解说词,俨然一位当地的导游。此时的学生有新鲜感、成就感,因此个个兴趣盎然,整个课堂气氛热烈。
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现代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
笔者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时,配了一段《春之声圆舞曲》,乐曲悠扬动听,很快就将听课的师生带入春天诗意盎然的意境中,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随着这一串串音符扑面而来,对春的喜爱和赞美已蕴在心底。这样,在美的意境中,对文章的理解,从字面到内涵,层层深入,既把语句理解透了,又体会了所要表达的主题,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得到语感和美感的双重训练。
开辟多项立体的思维通道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应符合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选择教学模式,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如利用投影,采用对比模式,比较孔乙己和范进两个人物形象,语言、行为、神态,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封建科举制度戕害下的两个扭曲的灵魂。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
不求实效,只玩花样多媒体教学走进校园之后,人们看到一堂堂推优课、公开课无不采用这种形式,学校及有关部门也热火朝天地推出多媒体课件比赛。这些似乎都在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如今的教师不采用多媒体就落伍了。于是语文课堂上出现一轰而上把“好看”当作最高标准的现象,真正的课堂实效倒被放在一边。结果学生上课看得眼花缭乱,下课晕头转向,不知一节课要学什么。新生事物面前,教师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守住自己的位置。高科技的教育技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但决不是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要有自己独立的品格,可以迎接挑战,但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成为多媒体教学或网络教学的奴隶。
忽视基础,舍本逐末听说读写是学生的四门功课,可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之后就忽视了这些基本能力的训练,变成“听说读写”为“看”让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在看屏幕,课本笔记反而给丢在一边,更不用提读文章了,如此岂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是文字性的东西,不读怎能感知课文内容,如何赏析作品语言,体会作者感情?违背以认识教材为基础的规律,淡化教材,甚至脱离教材的做法是很有害的。
师生交流受到阻碍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授课情况改变教法、思路甚至内容,其灵活性有目共睹。而多媒体一旦设计好了程序就不能随便改变,教师成为“播映员”,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更有的教师因为初学,操作起来手忙脚乱,与学生的交流也就被耽误了。师生情感交流产生隔膜,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多媒体已走进语文课堂,带给教学的冲击和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既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又要遵循语文课的特点。笔者认为还是应该一分为二地看清它的利与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带着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扬利去弊,用好这一高科技的教学手段,让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园地里开花结果,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映射出多彩的光芒。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第一中学)
多媒体教学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的特点,这是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比拟的。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多媒体在此则表现出高度的优越性。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
在大屏幕前,教师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示的东西栩栩如生地摆在学生面前,引领他们去欣赏“春”的千姿百态,聆听“潮”的汹涌澎湃,感受“莲”文化的无穷魅力。动静结合、声像俱佳,学生乐学,教师不累,语文课上其乐融融。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就像在“游历”苏州,园林的美妙不用多说也明白八九分,再看课文已是一目了然。最后请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学生对着画面配解说词,俨然一位当地的导游。此时的学生有新鲜感、成就感,因此个个兴趣盎然,整个课堂气氛热烈。
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现代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
笔者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时,配了一段《春之声圆舞曲》,乐曲悠扬动听,很快就将听课的师生带入春天诗意盎然的意境中,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随着这一串串音符扑面而来,对春的喜爱和赞美已蕴在心底。这样,在美的意境中,对文章的理解,从字面到内涵,层层深入,既把语句理解透了,又体会了所要表达的主题,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得到语感和美感的双重训练。
开辟多项立体的思维通道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应符合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选择教学模式,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如利用投影,采用对比模式,比较孔乙己和范进两个人物形象,语言、行为、神态,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封建科举制度戕害下的两个扭曲的灵魂。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
不求实效,只玩花样多媒体教学走进校园之后,人们看到一堂堂推优课、公开课无不采用这种形式,学校及有关部门也热火朝天地推出多媒体课件比赛。这些似乎都在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如今的教师不采用多媒体就落伍了。于是语文课堂上出现一轰而上把“好看”当作最高标准的现象,真正的课堂实效倒被放在一边。结果学生上课看得眼花缭乱,下课晕头转向,不知一节课要学什么。新生事物面前,教师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守住自己的位置。高科技的教育技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但决不是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要有自己独立的品格,可以迎接挑战,但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成为多媒体教学或网络教学的奴隶。
忽视基础,舍本逐末听说读写是学生的四门功课,可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之后就忽视了这些基本能力的训练,变成“听说读写”为“看”让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在看屏幕,课本笔记反而给丢在一边,更不用提读文章了,如此岂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是文字性的东西,不读怎能感知课文内容,如何赏析作品语言,体会作者感情?违背以认识教材为基础的规律,淡化教材,甚至脱离教材的做法是很有害的。
师生交流受到阻碍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授课情况改变教法、思路甚至内容,其灵活性有目共睹。而多媒体一旦设计好了程序就不能随便改变,教师成为“播映员”,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更有的教师因为初学,操作起来手忙脚乱,与学生的交流也就被耽误了。师生情感交流产生隔膜,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多媒体已走进语文课堂,带给教学的冲击和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既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又要遵循语文课的特点。笔者认为还是应该一分为二地看清它的利与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带着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扬利去弊,用好这一高科技的教学手段,让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园地里开花结果,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映射出多彩的光芒。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