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心根,还原童性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anbi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习作,不仅映射了儿童的生活世界,更外化了儿童的精神世界。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篇儿童的习作其实就是儿童一朵心灵之花,就是儿童的一棵精神之树。花朵的鲜艳、树木的茁壮,全在于儿童的心灵世界的洁净程度,这也是佛家倡导的“相由心生”、“见心见性”的道理。作为面向儿童的习作教学,要站在守护童年的高度,首先给儿童营造一个纯洁美好,充满童真、童趣的的情感世界。可是,当不经意打开儿童的习作时,我们发现在这些童言稚语后面,儿童的精神世界已经与“童性”渐行渐远,占据他们心灵世界的是成人的道德法则。这是因为我们的习作教学在追求习作技能的道路上忽视了“童年意识”、“童化意识”,缺乏对儿童精神世界的自主觉察和自觉关注。因此,我们在提升儿童习作素养的同时,首先应从还原和回归儿童的天性开始。
  
  宽广:守望童心的“丰富”
  
  当下,儿童受网络游戏和动漫文化的影响日益明显,满脑子都是“敌人”、“怪兽”,渐渐地也把自己幻化成“英雄”。这种“英雄”情结在儿童的习作中也随处可见。请看这样一个作文片断:
  我设计的卡通人物叫“宇宙×战士”。他有三只眼睛,能够识别一切隐藏在我身边的危险;他身着一身金色的铠甲,就是最先进的激光也别想打穿它。一次,宇宙中一个最坏的怪兽来到了地球,把地球几乎给破坏掉了,这时,宇宙×战士和我骑着天马在空中出现了。宇宙×战士先用出他的天马拳,把怪兽打掉一颗牙齿,怪兽发火了,使出自己的高能量激光枪,只听“嗖嗖嗖”,数百颗子弹射了过来。宇宙×战士也不甘示弱,用自己的高强度盾牌来阻挡。就这样,和怪兽打了几百回合,终于打了一个平手。最后宇宙×战士把怪兽甩向天空,亮出他最大法宝——穿天神剑,把宇宙怪兽一分为二。
  如果在儿童的世界中仅仅只有这些,如果儿童再以这种认知方式去进行日常的交往,儿童就会与丰富的世界渐行渐远,童真、童趣就会悄然消逝,原本宽广的心灵世界就会“窄化”成一方之隅。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儿童的这种习作倾向保持必要的警惕和进行适当的引领,给儿童营建一个“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精神境界。
  给儿童一双美丽的眼睛。我们常说,儿童的心灵美好而纯真,可是这种洁净无暇却是弱不禁风,没有“免疫力”的,如果没有适当的价值引领,任何污浊都会侵蚀它,占据它,并渐渐成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参照“标准”,结果以假乱真,以丑为美,使儿童逐渐丧失自觉追问世界本源的热情。因此,作为看守儿童精神世界的习作教学,教师应当坚守“美”的本源,用最美好的形象将儿童带进作文生活,用最美好的语言去感染儿童,从而让儿童眼睛美丽起来,敏锐起来,用友善、宽容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令其发现原来世界是那么的至真至善,原来是世界是这样的丰富美丽。
  给儿童一个开阔的视野。从众,是儿童比较典型的心理倾向。在习作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案例中“一哄而上”的情景:一是教材中的例文,成了儿童仿造的“标本”,虽然改头换面,但实质大同小异;二是儿童生活的热点话题,一经提出,大多学生热烈相应;三是教师的“下水文”,无意中成为习作的“样板”,依葫芦画瓢者众。这些习作引路的方式,不仅会让儿童的思维“缩水”,更会让儿童误解为这就是正确而美好的唯一路径。因此,习作教学中,教师既要有意识地去建构——充分利用现有的习作资源,促进形成一些基本的习作技能;更要有目标地解构——充分引入文本以外的习作资源,丰富儿童的习作内容,帮助儿童形成基本的习作品质。理想的习作教学就是引导从建构走向解构,从狭窄走向广阔,用丰富稀释典型,给予儿童更多的不确定的因素,让儿童精神在习作中走得更自然,更有个性。
  给儿童一颗敞亮的心灵。“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1]这颗伟大的灵魂是敞亮的,美丽的,诗意的,只是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尚未发现,没有充分给予关注。因此,站在儿童立场上的习作教学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激活儿童心灵中的“伟大”——“用‘诗意’的视角引领学生去发现,用‘游戏’的方式引领学生去经历,用‘童话’的方式引领学生去表达”。[2]从而让每一个儿童的心灵在习作中灵动起来,博大起来,高尚起来。当儿童的心灵被“点亮”,便意味着儿童在习作教学中不再是一个受动的单维的生命群体,被动地去接受纷繁杂乱的信息;而是一个主动的丰富的个体,自主地发现和选择适合自己精神成长的素材。
  
  真诚:回归童心的“本色”
  
  翻开儿童的习作,经常会读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题材。细细归纳一下,有这样几大类。
  记人文章。写同学:攻克难题不畏难、早到迟走做值日;写父母:关心自己学习、深夜送自己上医院;写老师:在学习上严格要求,雨夜为学生补课。
  写景文章。校园一角:鲜花盛开,假山喷泉,蜂飞蝶舞;家乡一景:山美水美人更美。
  状物文章。用具类:文具盒、玩具;空间类:我们的教室、我的卧室。
  叙事文章。“交往”类:捡票子、让位子、送孩子、修桌子;“自主”类:学骑车、学当家、小制作、走夜路;“活动”类:“贴鼻子”游戏,植树活动,运动会,跳绳比赛。
  这样的题材在当下的生活中,不是不可能发生,也不是当下的儿童不可以写,只是习作中能体现儿童自身生存、生活、生命现状的“时代话语”显得凤毛麟角。当下儿童过早地被成人文化“催熟”,过多地被习作技法“圈禁”,作文对于他们,不过是不得已的“作业”,是套路化的“技术活”。我们习作教学要“立诚”,引导儿童将心灵真诚敞开,做到“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思”。
  让儿童在习作中有“自由”。习作教学,要带给儿童的是束缚,还是自由?是由外而内的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写作规范,还是从内到外的以还原儿童精神为主体的心灵解放?这是作文教学的方向性命题,也是小学习作教学的逻辑起点。写作是一项创造性活动,自由的心境是创造成功的前提:首先是形体的“自由”,让习作教学活动化——从儿童当下的生活出发,充分发掘鲜活习作资源,开展儿童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以竭力调动儿童的各种感观,使儿童的肢体随着习作素材“动”起来。其次是心灵的“自由”,使习作教学情境化——构建交往情境,唤醒儿童的表达欲望,让他们有情而作;选择明确的表达对象,让儿童的写作有为而作。形体的自由让儿童的习作有了飞翔的空间,精神的自由让童年的写作成了“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痒”。
  让儿童在习作中有“自我”。传统的习作教学,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教材习作目标的达成上,以为把教材中的习作篇目逐一落实,一个学段的习作训练就已经到位。这样的理解无可厚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材自身具有“历时性”——在训练目标上,注重技法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在训练内容上,强调习作在整体上统整,在部分上关联。而忽视了教材与儿童当下生活的“共时性”——文本中的习作内容注重“面”上的适合度,与“点”上的儿童的生活并不是合拍的。儿童的生活丰富多彩,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发生,“故事”主人公就是他们自己,亲眼所看,亲耳所闻,这无不是鲜活的素材,其实写作文,就是写自己。没有“自我”的习作,从本体的角度看,是缺乏童魂的,是没有活力和生命的;从社会交往的角度看,是缺乏真诚和德行的。
  
  悲悯:重现童心的“柔软”
  
  去一所学校参加教研活动,无意间发现学校的墙壁上展示着这样一篇“优秀习作”——
  
  杀甲鱼
  妈妈工作很辛苦,爸爸为了补补她的身子,在集市买了一只甲鱼,我亲眼目睹了爸爸杀甲鱼紧张而又有趣的场面。
  爸爸先把甲鱼倒入水槽里,只见那甲鱼不停地在水槽里爬来爬去,还不时用绿豆眼好奇地望着我和爸爸。我心想:好你这只甲鱼,死到临头还那么坦然!这时,爸爸拿出来一根筷子,去引诱那只甲鱼,甲鱼以为敌人来了,猛地咬住筷子不放。爸爸轻轻地把筷子往外拉,甲鱼的长脖子已经露出了大半,爸爸毫不手软,趁势一刀下去,甲鱼顿时身首异处。有趣的是,它脑袋还咬着筷子不放,身子却在一旁痛苦挣扎。爸爸又把甲鱼的肚子剖开,取出了它的五脏六腑,洗得干干净净,还用开水烫了一下,把它脚爪的脏皮褪去。令我吃惊的是开膛破腹的甲鱼竟然还会“手舞足蹈”。
  晚上,我和爸爸把甲鱼放在妈妈面前,让妈妈品尝,妈妈乐得笑哈哈。
  读到这篇习作,作家阿成的短篇小说《两儿童》中的“干肠”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6岁的他能捉野猫,砍下猫头扔进厕所,掏出五脏六肺,再剁块上铁锅炖,片警“烟鬼”现场目睹“干肠”杀猫的举动,吓弯了腰,他预感到这孩子长大了会杀人,12年后,连杀数人的“干肠”被抓获。尽管习作中的“我”与“干肠”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话语情境,可是,对待生命的态度却有着惊人的相似。面对着鲜活的生命毁灭,没有悲悯,更多的表现却是感观的刺激和精神的狂欢。正如陈恩黎在该篇小说的评论中所言:“童年的世界柔软而坚硬,清澈而混沌,它孕育了人类的美好,也孕育了人类的邪恶。童真世界的舞台依旧演绎着人性的复杂和世间的万象。”[3]作为守望精神意义上童年的习作教学,应当自觉在现实和童心之间构筑起一道精神的“围墙”,隔住阴暗和沙尘,进来美好和温暖。
  观察,让儿童感知“生命”。在习作过程中引导儿童观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生命层面看,“观察”就是儿童与自然、与生命亲密接触的过程。从人到物(动物、植物),由景到事,无不是对生命状态的真切感知:生命色彩的绚丽缤纷,生命形态的丰富多姿,生命精神的美丽柔韧,都会在观察中进入儿童的视野,在写作过程中渐渐融进儿童的精神世界。“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从微风里,飘来流水音”[4]——观察让生命鲜活诗意起来,让心灵细腻柔软起来。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不喜欢观察的儿童,生命个体就会在群体背景中被剥离,这样的生命是干涸的、苍白的,他对他者的生命、对自己的生命一定不会产生起码的热爱;一个不善于观察的儿童,他难以感受到生命的细微变化,难以体验到生命在生长进程的神奇和美丽,他的心灵自然是粗糙的,缺乏必要的生命触觉。
  阅读,让儿童聆听“生命”。在不少儿童的眼中,“生命”仅仅属于人类,更进一步说,或许只局限于身边的亲人,只有亲人的离去,才会引起生命的痛觉,植物、动物的生命只是文学故事里的事。梅子涵先生曾说过,文学能柔化人的心灵。而从当下儿童整体阅读现状来看,儿童离开童话的时间太早了,“卡通+怪异+暴力”式的现代版神话对他们更具有吸引力。让儿童重新回到童话中,回到儿童文学中,这不失为一种聆听生命“呐喊”的极佳途径。譬如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就是一种理想的“聆听”方式:《情豹布哈依》《老象恩仇记》《狼王梦》《一对白天鹅》等系列小说,给儿童展示了一幅崭新的生命画卷,让他们看到了“除我们人类以外,地球上还有许多生命是有情感有灵性的,它们有爱的天性,会喜怒哀乐,甚至能分辨善恶是非的能力。”[5]在这样的小说、童话里畅游,或许对生命的认识会更真切一些——对存在的生命多了一份关照和珍视,对生命的毁灭会多一份同情和怜悯。
  写作,让儿童敬畏“生命”。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儿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来描摹一切有生命状态的写作对象,这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首先,让儿童带着一份人类对生命最美好的情感上路,如关爱、同情、善良、尊重等,用这样的情怀去关注生命,以这样的心境去理解生命,笔下流淌的文字一定亦真亦善亦美。其次,让儿童从心底涌现一份人性的高贵,众生平等,将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放到和自己一样的高度,惺惺相惜,相濡以沫,在这样的儿童眼里,即使桌子和板凳也会说话,人和一切有形和无形的物体都可以发生对话。此时童心自然会飞扬,童趣自然会流溢,童话自然会诞生。当生命意识一旦在儿童的身上复苏,他们对生命的神圣和敬畏情感就会油然而生,生命中的“柔情”就会融化冰雪、改变季节。
  
  朴素:维持童心的“清纯”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时常会读到一些啼笑皆非的习作,可正是这样的习作,才会激起我们深深地反思。
  
  狗给了我启迪
  生活中,经常有一些人和事能给我们启迪和教育。今天,我就拿我在马路上看见的一件事来说吧。
  我和妈妈走在路上,忽见两只纠缠在一起的狗,我擦亮眼睛一看,原来是一只狗向另一只狗求偶,另一只狗显然很不耐烦,一直尝试着挣脱求偶的狗(以下简称狗1、狗2)。而狗1却不停地追着狗2不放,直到它们俩从我的视线里消失。
  事后,我想,这不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吗?任何事,只要你用心去做,最后没有办成,才是天大的怪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名言说得是那么好,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总会达到你的人生目标。“坚持不懈,坚持不懈”。每当我遭遇困难时,这个场景就会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
  对于这样的习作,教师们莫衷一是:有的说,现在的孩子早熟,什么事情都懂;有的说,怎能把这样的事情写上作文?还有的说,这孩子很可爱,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这就是童真童趣。而笔者以为,这是一篇不错的习作,一方面,观察仔细,能把看到的事情完整地写下来;其次感情表达很“自然”,由狗的“求偶”想到了人生道路上的坚持不懈。不过它也是一篇很有问题的习作,狗“求偶”在乡间生活中寻常可见,孩子写它,属于日常叙事,无可厚非,但是他却把“坚持不懈”这么崇高、宏大的主题链接其后,确实具有戏剧效果。这并非是儿童的自然阐发,而是习作教学中传统机制使然——有事必有感,文道须结合。我们习作教学要轻装上阵,尊重儿童朴质的写作内容,尊重儿童朴实的表达方式,尊重儿童朴素的情感流泻,让写作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事情。
  摘帽脱靴,让习作素面朝天。儿童有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词汇虽然不丰富但很生动,不够规范但有创新,表达不精确但足以描述他们的生活”。[6]但是作为教师,却喜欢站在写作学的高度,在技法上给予儿童更多的“指导”:开头要怎样,结尾要怎样,感情怎样去表达,修辞方法怎样运用……在指点江山中,不经意间给儿童的写作套上条条框框,时间一长,“框框”转化成稳定的“模式”,成为一种“惯性”的写作力量:写到月亮,就会思念“台湾海峡的儿童”,写到人物就会用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一张樱桃小口能说会道。”这样的穿靴戴帽,像给儿童的原生态习作涂上了一层脂粉,遮住了习作中最闪亮的内核——童性。习作教学要洗尽铅华,让每个孩子的习作都能素面朝天,无拘无束地表达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
  回溯源头,让教学返璞归真。童年,对于习作教学来说,不仅仅是一份重要的写作资源,更是一种特殊的写作方法:一方面,写作就是儿童原生态生活的展现。习作内容应当从学生的原汁原味的生活中来,让他们感受到习作就是真实生活的再现,习作的过程就是生命的历程。另一方面,写作就是儿童原生态话语的还原。引导学生用童心的标尺“丈量”生活,用“童话”的方式理解生活,在习作评改中,要充分保持习作中原有言语的“韵味”,不曲意拔高,追求“伪圣”;不揠苗助长,力求“完美”。再一方面,写作就是儿童原生态精神的恣意。习作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应当构筑在儿童的心灵层面——用“诗意”的视角引领学生去发现,用“游戏”的方式引领学生去经历,用“童话”的方式引领学生去表达。[7]让习作教学成为儿童精神的最美栖息地。
  “童年,是一段被时间诗化,被想象虚化的岁月;也是一个被思想深化,被信念升华的概念。”[8]正因如此,童年才可能在我们的习作教学中充满理想的感召力。当我们的习作教学走向儿童,融化在儿童的生存、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生命之中,当我们的习作教学为了儿童,守望着儿童精神层面最原始、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怀之时,它的自身也拥有了一份厚重的理性内涵,也焕发出一道亮丽的智性光芒,也能激发起一个人一生的童年向往。
  
  注释:
  [1]冰心.冰心诗选〔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12.
  [2][7]吴勇.给童年撑起一片绚丽的天空〔J〕.语文教学通讯,2006,(11).
  [3][8]陈恩黎.童年的另类书写〔J〕.当代文坛,2003,(3).
  [4]宗白华.美从何处寻〔J〕.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123.
  [5]沈石溪.斑羚飞渡(代前言)〔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12.
  [6]方利民.两篇得奖作文读后反思[ED/OL].方利民快乐作文教学在线,2006:12.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
其他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上海于2010年9月8日召开市教育工作会议,正式颁布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上海规划纲要》)。市委市政府把贯彻全教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当做重大政治任务,以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以27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和《上海规划纲要》提出的十大教育综合改革重点试验项目、十大重点发展项目为抓
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教师》:近年来,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加、身体惩罚、器官伤害等现象时有发生。您怎样看待这些现象?责任是否全在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丧失?  边玉芳:我认为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这个问题。不排除有一部分教师的确存在人品、道德问题
读过《孩子们,你们好》这本著作的人也许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阿莫纳什维利教育的核心是关爱,是责任,是紧迫感,是理解,是信任,是同情,是智慧。他把一切教育和教学都建立在一个根本的原则之上,那就是对儿童的爱,真心的爱;对儿童的赞赏,衷心的赞赏。    一、阿莫纳什维利的儿童观    阿莫纳什维利说:“只有把自己当作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做自己童年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最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笔者通过对杏林湾流域水污染的调查活动,充分感受到这种教学形式的学习效果。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使学生充分施展创新能力。  新课改“地理课程标准”提倡把开发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作为学习的载体。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第二课堂”是高校“第一课堂”活动的重要补充,也是大学环境育人的重要内容。“第二课堂”应当积极配合“第一课堂”的设计步骤,同时也可以成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从一定意义上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联动,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教学育人工作紧密联系、密不可分、互为补充、互相依存的一个有力证明。  一、师范生“第二课堂”设计原则  “第二课堂”的设计应
在目前的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没有真正领会课改精神,不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实质,过分追求教学的形式,在创设教学情境、课堂提问、多媒体教学等方面已经走入误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本文对这些现象作了初步分析,并就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个人的一些思考和解决对策。  一、走出情境教学的误区,注意情境创设的合理、实效与多样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历史情境教学法是
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姑娘来说,老家曾是我不愿触碰的心痛,更是我发奋努力一心想逃离的樊笼!然而,随着时光的变迁,这块曾经贫瘠落后的土地如今却成了我心底最深的挂牵。  我的老家地处陕甘两省交界、子午岭腹地,距离合水县城96公里。那里有扶苏蒙恬的说唱、刘志丹太白收枪的故事,“秦直道”、塔儿湾宋代石造佛塔、“碧落霞天”、莲花寺、保全寺石窟等文物古迹保存完好。309国道、柔太公路、雷西高速穿境而过。境内地
李镇西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教师之一,许多中小学教师对他仰慕有加,他的追随者更是立志要做“第二个李镇西”!李镇西说:“如果他们真的以为李镇西是那么的好学,以为只要努力就可以成为所谓‘第二个李镇西’,那我不得不同样真诚地告诉这些老师,李镇西你是学不会的!”[1]为什么?从教师培训中可以管窥一二。围绕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所设置的课程既有促进教师观念转变的理论学习,也有在新理念指导下教育教学实践的观摩(方法
编者按:  价值教育作为完整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丰富他们的价值情感,激励他们树立积极的价值信念,并帮助他们将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以及价值信念有机地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价值教育最终必须走向实践,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凸显它的实践价值与学术价值。价值教育理念从提出到走向教育实践,刚刚接近两个年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敢于
2011年1月有一期《参考消息》的副刊用专版介绍了前段时间在美国引起热议的家庭教育类传记《虎妈战歌》。这个书名是英文“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的直译,中文标题更吸引人眼球——《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封面宣传有如下字样:“这个故事证明了,在教育孩子方面,东方父母比西方父母更成功。两个音乐神童的传奇经历,妙趣横生的家庭故事,执著付出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