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目标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数学教育的目的,反映了《数学课程标准》对未来公民在数学相关的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数学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而数学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此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对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等功能。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按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具有时代特点,突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如何把握课程标准,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呢?
一、既关注知识技能目标又关注过程性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规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这是《纲要》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数学课程标准》对未来公民在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数学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数学课程不再只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维”,发展学生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因此,在制定和把握教学目标时,必须将《数学课程标准》的这四个方面的目标 同时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不能仅仅关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目标 ,或是将其中的某个目标 作为实现其余目标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应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如:教学《认识一位小数》时,我是这样制定教学目标的:
①初步认识小数,知道一位小数的含义,会读写一位小数。
②会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交流思维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经历观察、思考、交流、类推、归纳、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學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④初步学会把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一步体验数学的意义和巨大应用价值,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学习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既关注即时目标又关注远期目标
我国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是由学科课程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构成的。与原《数学教学大纲》比较,《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从数学教育更深层次、更高度的立意出发,确定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而涉及每一节课、每一单元、每一学期的具体要求没有阐述,要求实验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把局部教材和整体数学教材综合起来,从而把每个知识点或某一个单元、甚至一单元在整个数学教学中对人的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结合起来。课程目标的实现,它不是通过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就能达到的。因此课堂教学要注意系统设计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在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一方面在系统论整体原理指导下搞好总体目标到课时目标的逐级分解,使总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都被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不要“贴标签化”,使数学教学商品化、课堂教学目标八股化;另一方面要注意同一层次内部不同目标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让它们构成整体形成合力,以此促进教学目标由低级层次到高层次的逐级实现。在达成即时目标的过程中,促进远期目标的达成,并将远期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
三、既关注数学学科又关注其他学科
数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等许多学科有关,是学习这些学科的重要基础,同时可以从这些学科的问题中找到应用数学的广阔途径,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也可以从它们吸收丰富的营养。《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因此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寻找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开展信息整理、分析、概括的研究活动,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拓宽视野,形成融会贯通、主体研究的意识,在实现数学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数学教学效果由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最大限度发挥数学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作用,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学习了“循环小数”后,可结合《社会》课程中的有关信息,让学生走进生活,开展“生活中有趣的数学现象”综合研究活动;学习了“统计图表”后,组织学生结合本地工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与自然科学、思品与生活(1—2年级)、思品与社会(3—6年级)、班队活动等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现场观察、采访调查、资料查找等形式展开“统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体验研究活动,加强数学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把整个生命投入课堂的,教师应立足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课堂教学,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要把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群体工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和能力等的培养列入教学目标,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社会科技的联系,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既关注知识技能目标又关注过程性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规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这是《纲要》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数学课程标准》对未来公民在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数学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数学课程不再只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维”,发展学生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因此,在制定和把握教学目标时,必须将《数学课程标准》的这四个方面的目标 同时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不能仅仅关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目标 ,或是将其中的某个目标 作为实现其余目标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应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如:教学《认识一位小数》时,我是这样制定教学目标的:
①初步认识小数,知道一位小数的含义,会读写一位小数。
②会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交流思维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经历观察、思考、交流、类推、归纳、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學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④初步学会把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一步体验数学的意义和巨大应用价值,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学习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既关注即时目标又关注远期目标
我国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是由学科课程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构成的。与原《数学教学大纲》比较,《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从数学教育更深层次、更高度的立意出发,确定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而涉及每一节课、每一单元、每一学期的具体要求没有阐述,要求实验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把局部教材和整体数学教材综合起来,从而把每个知识点或某一个单元、甚至一单元在整个数学教学中对人的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结合起来。课程目标的实现,它不是通过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就能达到的。因此课堂教学要注意系统设计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在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一方面在系统论整体原理指导下搞好总体目标到课时目标的逐级分解,使总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都被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不要“贴标签化”,使数学教学商品化、课堂教学目标八股化;另一方面要注意同一层次内部不同目标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让它们构成整体形成合力,以此促进教学目标由低级层次到高层次的逐级实现。在达成即时目标的过程中,促进远期目标的达成,并将远期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
三、既关注数学学科又关注其他学科
数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等许多学科有关,是学习这些学科的重要基础,同时可以从这些学科的问题中找到应用数学的广阔途径,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也可以从它们吸收丰富的营养。《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因此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寻找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开展信息整理、分析、概括的研究活动,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拓宽视野,形成融会贯通、主体研究的意识,在实现数学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数学教学效果由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最大限度发挥数学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作用,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学习了“循环小数”后,可结合《社会》课程中的有关信息,让学生走进生活,开展“生活中有趣的数学现象”综合研究活动;学习了“统计图表”后,组织学生结合本地工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与自然科学、思品与生活(1—2年级)、思品与社会(3—6年级)、班队活动等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现场观察、采访调查、资料查找等形式展开“统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体验研究活动,加强数学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把整个生命投入课堂的,教师应立足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课堂教学,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要把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群体工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和能力等的培养列入教学目标,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社会科技的联系,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