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少对话描写,尤其是缺少生动、细致的对话描写,是很多学生记叙文写作的通病。记叙文用语言文字真实、生动地再现和还原生活,实现生活和语言文字之间的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因为生活中缺少必要的观察和记忆,往往以自己主观的转述代替真实情境中的对话,这应该是学生作文中缺少对话描写的主要原因。初中一年级的课例《记叙文,请让人物开口说话》,就是基于此开发和设计的。本课教学,围绕如何写好人物对话,组织了三个学习活动,通过具体的写作活动进行人物对话描写的实战练习,将写作指导有效推进。
活动一:变换位置,让对话更活泼灵动。
请学生观察两个对话片段,留心提示语的位置,说说更喜欢哪一种位置处理的方法。
几个片段文字阅读后,学生意识到提示语在对话描写中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对片段一(改编自《羚羊木雕》)中提示语的位置进行变换,使之更符合文本情境和生活情境,同时说说自己这样调换的理由。
片段一:
妈妈突然问我:“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我小声地说:“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
……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妈妈坚定地说:“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我哭着喊了起来,“不!”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后,普遍认为妈妈发现贵重的羚羊不见之后应是非常紧张的,因此要将“妈妈突然问我”置于“那只羚羊哪儿去了”之后,“我”在妈妈的紧张和质问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又不得不回答妈妈的追问,所以“我小声地说”也要置后处理。“妈妈坚定地说”后面的说话内容过长,且“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更能表现“坚定地说”的内容,因此“妈妈坚定地说”应置中,放在“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之后,此时的“我”一方面对妈妈的不理解感到委屈,一方面觉得送出去的东西把它要回来很是丢人,因此所有的情绪都通过“不”爆发了出来,因此“我哭着喊了起来”放在“不”后就更能表现出我当时的心情。学生讨论的结果,具体修改如下: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
……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在感知和比较中,学生在变换说话人位置的意义上达成了以下共识:避免呆板,灵活多变,引人关注;再现情境,还原真实;突出心理,刻画性格;先声夺人,引人入胜。
活动二:融入描写,让对话更生动真实。
在对话描写的基础上,运用其他描写方法综合进行描写,还原真实的场景。
片段二:班上的玻璃被打碎了,付老师过来问是谁干的,调皮鬼齐超说不知道,班长谢雨璇说是齐超。
学生练习:嘭,教室的玻璃被打碎了,付老师从隔壁的办公室闻声赶来,瞧了瞧满地的玻璃,回过头来,阴着脸问:“是谁踢坏的?”“没看见。”调皮鬼齐超耸了耸肩膀,假装满不在乎地回答道。这时只听远处有一个尖利的声音响起——“是齐超”,顺着声音望去,只见班长谢雨璇正一手指着齐超,义愤填膺地说:“是齐超干的,他拿着棍子在追打王平时,一不注意把玻璃捣碎了,很多同学都看到了,不信你问他们。”付老师用严厉的目光扫过周围的学生,大声问道:“还有谁看见了?”
语言描写应从多个角度综合描绘,融入人物的神态表情。为了增强表情达意的效果,我们每个人在说话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伴随着相应的动作、神态,因此在学生进行对话描写时,除了让学生在对话的语言上下功夫外,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再现人物说话时的语态、动作、神态和心理。
通过练习,学生不仅深切意识到在对话描写中综合运用其他描写方法的重要性,而且在实战操练中,见证了效果,习得了方法。
活動三:巧绘个性,让对话更鲜活独特。
引入一则故事(幻灯呈现):有家哥俩闹分家,分了几天也没分清,决定请裁缝、厨师、船老大、车把式四人来说和。这四人觉得事情棘手,于是相邀先到厨师家碰个头,讨论一下。甲说:“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了碗了分不清。”乙说:“咱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过去才行。”丙接过话茬儿:“嗨,咱原先也不是没有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格就行。”丁听得不耐烦了:“我看别在这里啰唆了,不如到他家再见风使舵。”厨师的媳妇“扑哧”一声笑了:“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
故事中的甲乙丙丁分别是谁?厨师的媳妇又是什么身份?学生在轻松应对的同时,意识到了对话要符合说话人的个性,这样方可让对话鲜活、独特。接下来,让学生完成以下两个片段补写。
片段三: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我考得不太理想,吃晚饭时,全家人围绕这一话题谈开了。
脾气火爆的爸爸说:“ ”
性格温和的妈妈说:“ ”
幽默风趣的姐姐说:“ ”
喜欢太极拳的爷爷说:“ ”
疼爱孙儿的奶奶说:“ ”
片段四:
“好,下面我们来分析昨天的测试卷,请将试卷拿出来。”数学老师在讲台上淡淡地说道。“哗——哗——哗”,很多学生很快拿出了试卷,可是刘鑫同学怎么找也找不到。他一边小心翼翼地在抽屉里翻着,一边假装镇定地看着老师,心里默念道:“ 。”说来也怪,平时明察秋毫的数学老师,今日竟没有发现刘鑫没带试卷,一下课,待数学老师一离开,刘鑫就大喊起来:“ 。”任由刘鑫喊破嗓子,试卷还是没有找到,放学回到家,书包还没放下,刘鑫就对妈妈抱怨地叫道:“ 。”
以上两个片段,虽形式相近,但功能有别,片段三主要培养学生根据说话者的身份、性格、爱好来进行有效对话,而片段四则是根据场合和对象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话,这样的补写活动,不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写作的长效兴趣。
这节课给作文教学,特别是给具体的写作活动设计很多思考。
如何细致灵活地描写人物对话?落实到教学往往难免陷于知识的简单传授,或者概念的抽象呈现。而这些知识,学生其实并不缺少。将“细致”“灵活”的描写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能力,需要将描写的知识隐于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在可感的言语实践中,让学生真正获得写作知识、方法,在实践中形成能力。
本节课,选取了学生熟悉的对话描写片段,设计的三个教学活动,其实暗含了三个对话描写的方法,即“灵活安排提示语的位置”“适当的动作神情描写”“注意说话人的个性”,将“对话描写”的写作知识进行分解和细化,使之成为这节课具体的、便于操作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化大为小”,让学生“小里寻趣”,并最终在各个“点”的突破中,完成对对话描写的“面”的建构,即“点中成面”。对教学内容的具体的细化分解,是写作指导能够获得实效的关键。
叶黎明教授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处在知识的状态中,而学生处在实践的状态,这样教学才可能有序有效。为此,教学必须追求简明、有趣、生动、可操作,一句话,深入浅出。如何实现写作指导的深入浅出,这需要教师设计合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知识。比如本节课的三个活动板块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练习中,解剖对话描写片段,在对比、揣摩中获得感性认识;在问题解决中,进行实际的操练。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建构写作知识、方法。活动成为本节课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的有效载体。
本节课设计了合宜的语言练习。这些练习有的是引导学生在解剖语言中获得思考,有的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判断优劣,有的指导学生解决写作的实际问题。这些精心选择的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语言片段,贴近学习内容,贴近学生学习水平,更代替了知识的简单、枯燥陈述,指引学生思考,主动获得具体的对话描写的策略、方法。学生通过实际的写作练习、训练,跳过惯常的概念、原理等知识学习,获得写作的直接体验,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易于掌握,并悄然转化为能力。
(作者单位:付小明,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附属初级中学;卞志娟,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中心)
活动一:变换位置,让对话更活泼灵动。
请学生观察两个对话片段,留心提示语的位置,说说更喜欢哪一种位置处理的方法。
几个片段文字阅读后,学生意识到提示语在对话描写中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对片段一(改编自《羚羊木雕》)中提示语的位置进行变换,使之更符合文本情境和生活情境,同时说说自己这样调换的理由。
片段一:
妈妈突然问我:“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我小声地说:“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
……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妈妈坚定地说:“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我哭着喊了起来,“不!”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后,普遍认为妈妈发现贵重的羚羊不见之后应是非常紧张的,因此要将“妈妈突然问我”置于“那只羚羊哪儿去了”之后,“我”在妈妈的紧张和质问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又不得不回答妈妈的追问,所以“我小声地说”也要置后处理。“妈妈坚定地说”后面的说话内容过长,且“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更能表现“坚定地说”的内容,因此“妈妈坚定地说”应置中,放在“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之后,此时的“我”一方面对妈妈的不理解感到委屈,一方面觉得送出去的东西把它要回来很是丢人,因此所有的情绪都通过“不”爆发了出来,因此“我哭着喊了起来”放在“不”后就更能表现出我当时的心情。学生讨论的结果,具体修改如下: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
……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在感知和比较中,学生在变换说话人位置的意义上达成了以下共识:避免呆板,灵活多变,引人关注;再现情境,还原真实;突出心理,刻画性格;先声夺人,引人入胜。
活动二:融入描写,让对话更生动真实。
在对话描写的基础上,运用其他描写方法综合进行描写,还原真实的场景。
片段二:班上的玻璃被打碎了,付老师过来问是谁干的,调皮鬼齐超说不知道,班长谢雨璇说是齐超。
学生练习:嘭,教室的玻璃被打碎了,付老师从隔壁的办公室闻声赶来,瞧了瞧满地的玻璃,回过头来,阴着脸问:“是谁踢坏的?”“没看见。”调皮鬼齐超耸了耸肩膀,假装满不在乎地回答道。这时只听远处有一个尖利的声音响起——“是齐超”,顺着声音望去,只见班长谢雨璇正一手指着齐超,义愤填膺地说:“是齐超干的,他拿着棍子在追打王平时,一不注意把玻璃捣碎了,很多同学都看到了,不信你问他们。”付老师用严厉的目光扫过周围的学生,大声问道:“还有谁看见了?”
语言描写应从多个角度综合描绘,融入人物的神态表情。为了增强表情达意的效果,我们每个人在说话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伴随着相应的动作、神态,因此在学生进行对话描写时,除了让学生在对话的语言上下功夫外,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再现人物说话时的语态、动作、神态和心理。
通过练习,学生不仅深切意识到在对话描写中综合运用其他描写方法的重要性,而且在实战操练中,见证了效果,习得了方法。
活動三:巧绘个性,让对话更鲜活独特。
引入一则故事(幻灯呈现):有家哥俩闹分家,分了几天也没分清,决定请裁缝、厨师、船老大、车把式四人来说和。这四人觉得事情棘手,于是相邀先到厨师家碰个头,讨论一下。甲说:“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了碗了分不清。”乙说:“咱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过去才行。”丙接过话茬儿:“嗨,咱原先也不是没有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格就行。”丁听得不耐烦了:“我看别在这里啰唆了,不如到他家再见风使舵。”厨师的媳妇“扑哧”一声笑了:“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
故事中的甲乙丙丁分别是谁?厨师的媳妇又是什么身份?学生在轻松应对的同时,意识到了对话要符合说话人的个性,这样方可让对话鲜活、独特。接下来,让学生完成以下两个片段补写。
片段三: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我考得不太理想,吃晚饭时,全家人围绕这一话题谈开了。
脾气火爆的爸爸说:“ ”
性格温和的妈妈说:“ ”
幽默风趣的姐姐说:“ ”
喜欢太极拳的爷爷说:“ ”
疼爱孙儿的奶奶说:“ ”
片段四:
“好,下面我们来分析昨天的测试卷,请将试卷拿出来。”数学老师在讲台上淡淡地说道。“哗——哗——哗”,很多学生很快拿出了试卷,可是刘鑫同学怎么找也找不到。他一边小心翼翼地在抽屉里翻着,一边假装镇定地看着老师,心里默念道:“ 。”说来也怪,平时明察秋毫的数学老师,今日竟没有发现刘鑫没带试卷,一下课,待数学老师一离开,刘鑫就大喊起来:“ 。”任由刘鑫喊破嗓子,试卷还是没有找到,放学回到家,书包还没放下,刘鑫就对妈妈抱怨地叫道:“ 。”
以上两个片段,虽形式相近,但功能有别,片段三主要培养学生根据说话者的身份、性格、爱好来进行有效对话,而片段四则是根据场合和对象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话,这样的补写活动,不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写作的长效兴趣。
这节课给作文教学,特别是给具体的写作活动设计很多思考。
如何细致灵活地描写人物对话?落实到教学往往难免陷于知识的简单传授,或者概念的抽象呈现。而这些知识,学生其实并不缺少。将“细致”“灵活”的描写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能力,需要将描写的知识隐于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在可感的言语实践中,让学生真正获得写作知识、方法,在实践中形成能力。
本节课,选取了学生熟悉的对话描写片段,设计的三个教学活动,其实暗含了三个对话描写的方法,即“灵活安排提示语的位置”“适当的动作神情描写”“注意说话人的个性”,将“对话描写”的写作知识进行分解和细化,使之成为这节课具体的、便于操作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化大为小”,让学生“小里寻趣”,并最终在各个“点”的突破中,完成对对话描写的“面”的建构,即“点中成面”。对教学内容的具体的细化分解,是写作指导能够获得实效的关键。
叶黎明教授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处在知识的状态中,而学生处在实践的状态,这样教学才可能有序有效。为此,教学必须追求简明、有趣、生动、可操作,一句话,深入浅出。如何实现写作指导的深入浅出,这需要教师设计合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知识。比如本节课的三个活动板块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练习中,解剖对话描写片段,在对比、揣摩中获得感性认识;在问题解决中,进行实际的操练。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建构写作知识、方法。活动成为本节课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的有效载体。
本节课设计了合宜的语言练习。这些练习有的是引导学生在解剖语言中获得思考,有的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判断优劣,有的指导学生解决写作的实际问题。这些精心选择的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语言片段,贴近学习内容,贴近学生学习水平,更代替了知识的简单、枯燥陈述,指引学生思考,主动获得具体的对话描写的策略、方法。学生通过实际的写作练习、训练,跳过惯常的概念、原理等知识学习,获得写作的直接体验,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易于掌握,并悄然转化为能力。
(作者单位:付小明,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附属初级中学;卞志娟,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