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景教学中培养学生新能力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是激发学生思维活的教学,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思维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产生学习的原因是问题,问题是培养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动力。陶行知先生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触发学生产生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学习兴趣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人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精必设计一两个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立即回答,而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板剪成的大小不同的形,提问:“哪一块大?大多少?”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就回答出来了,但对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时此刻抓住学生渴望了解大梯形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要求,很自然的进入新课。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要求知欲望,又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心理基础。
  二、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已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当节课的重点,设计一些符合教学实际,且具有一定探索 空间的问题,让学生在有方向、有条理、有理有据的氛围中进行探索,必定能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并能在探索中发现,获得巩固的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首先通过三组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比较,第一组等底不等高,第二组等高不等底,第三组不等底也不等高。对第三组的两个平行车边形面积大小进行比较时,学生一下子茫然了,陷入了困境,短暂的思考后,一个学生提出:“如果知道了它们的大小具体是多少就好了”,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我抓住这个问题,提问:“你有办法知道他们的面积吗?能大试一试吗?”学生在我的鼓励下,分组研究,共同探究出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剪成长方形的方法,我给充分的肯定,但没有就此罢体,再一次把学生置于识识冲突之口,“你有办法知道一块很大的平行四边形地的面积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明白刚才的方法不行了,还必须想出“新招”,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情境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设计这样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想探索。
   三、巧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新思维
   教育家裴斯泰洛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巧设问题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思维训练纳入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根扭自已的体验,用自已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从而培学生的新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圆柱?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份材料,请你们分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在制作过程中考虑两个问题:(1)你们是如何选择材料制作的?”(2)通过作你们对加,圆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发现?”通过小组合作,有的用2个完全相同的圆和1个长方形,把长方形成一个桶。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并且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有的用一个正方形和两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粘贴成一个圆柱。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中边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有的用一个平形四边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粘贴成一个圆柱。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斜着展开是一个平形四边形,这个平形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高相当于圆柱的高。然后,问道:“通过制作圆柱,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马上有就有学生说出:“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能得到一个正方形,斜着剪开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把学生置于一种“愤悱”状态,又能把学生引入一种要参与的喝状态。使学生的学习产生毫无强迫的痕迹,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烁,创新成为可能,也变为现实。
   数学教学中要重视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境的引下积极地从事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升。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挖掘、思考全新的数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方法;数学的美;兴趣;应用意识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材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新教材新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新的学习方式进行探讨和研究。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
目的:通过观察补肾化痰祛瘀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模型大鼠动情周期、糖代谢、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及卵巢组织病理的影响,探讨该方治疗PCOS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选用SPF级21日龄雌性SD大鼠48只,适应性喂养2天后于23日龄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1)正常组;(2)模型组;(3)二甲双胍组;(4)
近年来,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为广大教学一线的教师所接受,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培养下的学生,没有实践经验,没有创新意识,只会读死书。怎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呢?  一、打造课堂合作学习的环境和基础。  1、建立学习兴趣小组  根据全班学生的学力水平、个体差异组建4人或5人学习小组,每组成员均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先根据学习具体情况每组设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报告员,经过
内容摘 要:“教以生为本。”《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要增强学生信息意识要求,这破除了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只关注技能培养的缺陷。本文以增强学生信息意识为起点,就新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中信息意识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信息意识  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传统的应试教育必然向素质教育转轨。所谓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