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合作过程中,他们需要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午间活动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良好机会,教师要采取可行的正确方法进行引导,给予充分利用。
关键词:午间活动;幼儿;合作意识
合作是一种基本的社会技能,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必备的能力,因此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是迫在眉捷的,也是幼儿将来“生存”于社会的基础。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在实践活动中我认为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最有效的活动。尤其觉得每天必不可少的午间活动能为幼儿表现合作行为,发展合作能力提供有利条件。那么如何利用午间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呢?
一、利用饭后时间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合作的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不合群的孩子,长大后也往往不适应环境,性格内向、孤僻、不敢主动承担责任,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和自我控制能力。这种状况有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得以改善,有的则延续终身。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的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有一天,吃好饭后我发现性格内向的邱蓝小朋友不停地摆弄手上的两根小皮筋。一会儿勾成单五角星,一会儿又勾成双五角星。我故意请邱蓝做我的小老师,她看我挺认真的样子就用力地点了点头。我专心地蹲在她旁边问这问那,立即吸引了几位已经吃好了饭的小朋友。看到这么多小朋友,小老师就更来劲了,耐心地把从妈妈那儿学来的方法说给小朋友们听,还把皮筋借给小朋友学。第二天、第三天,还不断有前两天学的小朋友来向邱蓝请教。以后我就常发现邱蓝和同伴之间有说有笑了。
二组织多种形式的午间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1、利用有规则的活动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具备合作精神是合作素质形成的前提,就是让幼儿产生合作的愿望和意识,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使之懂得协调好自己与他人的利益能让活动得以进行,并不是孩子们放弃自己的要求,而是要让他们知道,若想活动秩序不被打乱而每个人的要求都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满足,需要每个人向同一方向努力。一个懂得合作的孩子成人后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幼儿期正是人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期。而规则在合作中也具有关键的意义,它是大家共同合作的依据,只有共同遵守规则,才能齐心协力的完成一种活动。在饭后一般都采用利于组织的游戏,如大家坐在椅子上老师发一张纸给幼儿折纸,或每人发一本图书看,形式机械单一,幼儿往往兴趣不高,时间稍一长,幼儿就有些坐不住了,有的干脆打闹、追跑,撕纸及向老师告状,甚至个别幼儿想出到厕所小便之名和几个幼儿结伙玩。而我们老师呢?这时既要管理好幼儿进餐情况,还要个别进餐差的幼儿,同时又要照顾饭吃得快的幼儿活动,处理他们的纠纷,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也会在此时发生。因此在这段时间最好是要组织一些有趣且幼儿感兴趣的有规则的游戏。
2、利用开放活动区促进幼儿自由交往。
充分发挥活动区的教育作用和利用率,使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同时也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很多。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在游戏中,特别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共收玩具,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的交往活动,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因此,在饭后可由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进行活动。如:搭积木或玩娃娃家前可以由两个人或多个人结伴玩,玩时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协商解决问题;看到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游戏时,教师也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利用民间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民间游戏是民间传下来的一种游戏形式,它简单易学,不受场地,人数,孩子接收能力差异的限制。三五成群就可以进行,它不仅促进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口语能力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我观察发现一些幼儿对各种电动玩具,变形金刚等独立性玩具只玩个新鲜,而对能自由结伴的民间游戏却很感兴趣。吃好中饭后,我总会看到几位女孩子在走廊上玩“红花红花几月开”或“炒黄豆”,幼儿总是百玩不厌。在游戏中培养了幼儿思维敏捷、反应机智、灵活等能力。在自由、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幼儿获得了知识,促进了合作的能力及个性的全面发展。
在组织活动中,教师要以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为指导,根据各班实际情况,适时合理的选择活动。既要注意提高幼儿活动兴趣,知识能力的掌握,也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自制力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也应及时用肯定的语言,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的点头,翘起大拇指等来鼓励幼儿。对孩子既不能放任自由,也不要一味呆板管束,给幼儿有选择的空间,认真做好活动后的总结评析工作,充分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及合作精神。
关键词:午间活动;幼儿;合作意识
合作是一种基本的社会技能,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必备的能力,因此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是迫在眉捷的,也是幼儿将来“生存”于社会的基础。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在实践活动中我认为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最有效的活动。尤其觉得每天必不可少的午间活动能为幼儿表现合作行为,发展合作能力提供有利条件。那么如何利用午间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呢?
一、利用饭后时间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合作的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不合群的孩子,长大后也往往不适应环境,性格内向、孤僻、不敢主动承担责任,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和自我控制能力。这种状况有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得以改善,有的则延续终身。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的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有一天,吃好饭后我发现性格内向的邱蓝小朋友不停地摆弄手上的两根小皮筋。一会儿勾成单五角星,一会儿又勾成双五角星。我故意请邱蓝做我的小老师,她看我挺认真的样子就用力地点了点头。我专心地蹲在她旁边问这问那,立即吸引了几位已经吃好了饭的小朋友。看到这么多小朋友,小老师就更来劲了,耐心地把从妈妈那儿学来的方法说给小朋友们听,还把皮筋借给小朋友学。第二天、第三天,还不断有前两天学的小朋友来向邱蓝请教。以后我就常发现邱蓝和同伴之间有说有笑了。
二组织多种形式的午间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1、利用有规则的活动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具备合作精神是合作素质形成的前提,就是让幼儿产生合作的愿望和意识,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使之懂得协调好自己与他人的利益能让活动得以进行,并不是孩子们放弃自己的要求,而是要让他们知道,若想活动秩序不被打乱而每个人的要求都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满足,需要每个人向同一方向努力。一个懂得合作的孩子成人后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幼儿期正是人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期。而规则在合作中也具有关键的意义,它是大家共同合作的依据,只有共同遵守规则,才能齐心协力的完成一种活动。在饭后一般都采用利于组织的游戏,如大家坐在椅子上老师发一张纸给幼儿折纸,或每人发一本图书看,形式机械单一,幼儿往往兴趣不高,时间稍一长,幼儿就有些坐不住了,有的干脆打闹、追跑,撕纸及向老师告状,甚至个别幼儿想出到厕所小便之名和几个幼儿结伙玩。而我们老师呢?这时既要管理好幼儿进餐情况,还要个别进餐差的幼儿,同时又要照顾饭吃得快的幼儿活动,处理他们的纠纷,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也会在此时发生。因此在这段时间最好是要组织一些有趣且幼儿感兴趣的有规则的游戏。
2、利用开放活动区促进幼儿自由交往。
充分发挥活动区的教育作用和利用率,使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同时也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很多。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在游戏中,特别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共收玩具,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的交往活动,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因此,在饭后可由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进行活动。如:搭积木或玩娃娃家前可以由两个人或多个人结伴玩,玩时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协商解决问题;看到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游戏时,教师也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利用民间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民间游戏是民间传下来的一种游戏形式,它简单易学,不受场地,人数,孩子接收能力差异的限制。三五成群就可以进行,它不仅促进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口语能力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我观察发现一些幼儿对各种电动玩具,变形金刚等独立性玩具只玩个新鲜,而对能自由结伴的民间游戏却很感兴趣。吃好中饭后,我总会看到几位女孩子在走廊上玩“红花红花几月开”或“炒黄豆”,幼儿总是百玩不厌。在游戏中培养了幼儿思维敏捷、反应机智、灵活等能力。在自由、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幼儿获得了知识,促进了合作的能力及个性的全面发展。
在组织活动中,教师要以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为指导,根据各班实际情况,适时合理的选择活动。既要注意提高幼儿活动兴趣,知识能力的掌握,也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自制力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也应及时用肯定的语言,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的点头,翘起大拇指等来鼓励幼儿。对孩子既不能放任自由,也不要一味呆板管束,给幼儿有选择的空间,认真做好活动后的总结评析工作,充分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及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