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方

来源 :南方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bill_c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入冬之后,只要不是雨雪天,我还是每天下午出去走走。小区楼下的景观道是附近楼盘的卖点之一,号称“匡河绿道”,是一条细窄的碎石小路,沿着细窄的匡河蜿蜒而出。不过岸边站满绿树,水中碧波荡漾,叫“绿道”倒也名副其实。
  似乎是为了点缀钢筋铁骨而刻意营造的世外桃源,“绿道”的风景很是别致,尤其是春风一起,两岸数里桃花。我虽住得近,桃花开时也和特意来春游的人们一样,杂在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父母,或举着自拍杆的少男少女们中间,到河边凑热闹。这样热闹的情景,会一直维持到夏末,一直到秋风起了。秋风一起,树叶便落了一地,按照时令,大地呈现出一片萧条之色。而人也像那些飘零的树叶,不知被吹到哪儿去了。
  于是这条小路变得寂寞。不过奇怪的是,人虽然四散,树叶却好像在入冬后又长了回来,远远望去,在雾蒙蒙的天空之下,匡河竟笼罩着一片绿色。
  走近些,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比如迎春,在阳历的十二月中旬就已开放,紧跟着是星星点点的春桃。除开天空一直是灰的,嫩黄之后接着些粉红,都是春色。不过花丛间是没有嗡嗡蜂鸣相伴的,到底还是冬天嘛。
  雪也没有下一场。
  水岸边的桃树里虽然夹了几株梅树,但白雪红梅这样鲜明的景色,依稀只在梦中见过。梦里的冬日,树凋零了所有的叶子只剩下寒枝,枝头栖着几只老鸦。
  城市的天空在变暖,雪都不敢下来了。记忆中的大雪还是多年以前,醒来的早晨,窗棂的玻璃上结着冰花。但是我的少年时期,这里的冬天是什么样的呢?我仿佛失去了记忆一般,一点也想不起来了。
  总归不似这样,但也不是那样。
  那么,还是出去走走吧,去找找,或是去看看真正的冬天。
  去北方。
  二
  “K”字打头的快车开到哈尔滨要二十二个小时,旅途在摇晃中过了大半,中间夹了一个漫长的黑沉沉的夜。到达山海关时,正是太阳初升的时刻,窗外先是蒙蒙泛白,不待你细究这白影的轮廓,金光便蓬勃而出了。
  随后,大地无边辽阔。
  这是我初次感受到地缘的奇妙,本来是薄薄的新雪,一到关外突然厚起来了。一忽儿就有一支电线杆从窗外滑过,太快,看不清上面停着什么鸟,抑或就是几只麻雀。可是景色已经迥异,我不觉就兴奋起来了。
  我本以为雪国的美与一切色彩无关,后来发现我错了。出站的时候是傍晚五点,哈尔滨市正是华灯初上,先于天星亮了霓虹,路灯将地上的积雪染成暖黄。如一切大都市一样,这里的交通不敢恭维,载我们的出租车师傅见怪不怪地一路用微信聊天,间或抽出身来,问我们是哪里来旅游的。
  听说我们从关外来,他吃惊道:“就为来看雪?哈尔滨这两年,也不怎么下雪了。”
  我想怎么不下啊?雪就在我的四周,厚厚地堆着。从感受到第一缕寒冷开始,在火车上积攒了一天的热气,几分钟之内就消耗殆尽了。这里的寒冷不像刀子,痛快地将你斩成几截,而是围成四面不透风的墙,让你在四处碰壁后妥协成和它一样的温度。
  对我来说这样的冰冷是新奇,也是深刻。除开一切都市相同的灿烂夜景,这儿的路边,时不时就冒出一座大型的或小型的冰雕,与这座城市的高楼大厦一起,在黑暗中闪烁着银色或是五色的光芒,显示一种独特。
  迎面而来的行人大多包裹得严严实实,也有的伸着脖子,光着脑袋,在雪地上满不在乎地走,那就是本地人。
  可是他们是怎么做到,在如镜的冰面上行走还能泰然自若?而我这样小心翼翼,还不时地要打个趔趄,随时准备摔倒。我知道此刻自己走路的姿势就像被冻住一样僵硬,连嘴角也紧张地绷着。然而心中的快乐却在雀跃,似乎被鼓动着在这冰天雪地中摔一跤才好。路旁有一座公鸡造型的冰雕,是为了迎接即将来到的农历新年而建造的。它的身体里亮着金灿灿的灯光,头上顶着红通通的雄冠。一群孩子围着它合影,穿的都像小雪人一般滚圆滚圆的。
  寒冷将孩子们的笑语凝结。
  多么美,夜幕下的哈尔滨。
  三
  在這灿烂的灯火之外,唯有松花江的上空,是真正的黑夜。
  小时候我觉得松花江的名字很好听,而且一直以为歌里唱的“一条大河波浪宽”,说的就是松花江。但眼前的松花江,是一条江吗?或者说在严寒的冬季,你怎么能够看出松花江它是一条江呢?
  此刻它的江面上,熙熙攘攘。
  何况是在夜晚,哈尔滨著名的中央大街就在边上。那是灯红酒绿的繁华之地,晚上九点,人声依然鼎沸如常。借着闹市的灯光与人气,松花江被辟出的冰面做了游乐场。一些人自备了工具,有的在冰上撑雪橇,有的在台阶滑滑梯,一辆越野车拉着一排救生圈串连成的皮艇,“呼”的一声从冰面上开过去,车灯在黑夜中犹如豹目,无比明亮。
  它面前的一条冰路因此被照耀得雪亮如昼,而四周却黑得更加深阔。也许知道在这冰面必将畅通无阻,它一忽儿向左,一忽儿向右,一忽儿行不由径,恣意极了。
  在这茫茫的冰河之上,它要开到哪里去呢?
  黑夜中它越行越远了。
  四
  又或者,黑夜的尽头是白夜,仿佛松花江的夜与昼。
  这里的白日,无论阳光多猛烈也不带一丝温度,是炫亮到极致,是耀眼到刺目。白日里的游乐场,场子开得更大了,玩的花样也更多。除晚上那些自娱自乐项目外,还多了些我从未玩过的有动物参与的项目,比如狗拉雪橇。
  狗拉雪橇,两人一辆。拉车的是清一色的阿拉斯加雪橇犬,个头极大,极威猛,为我服务的犬,名叫“大壮”。
  它们都有名字。
  它们拉着雪橇在雪地上“小跑”,大约五十米一圈,可挣五十元人民币。短是短了点,但也并不吃亏,因为拍了几张好照片,尤其是与大壮的合影。大壮昂首挺胸,目不斜视,两耳警惕地耸立,金黄的毛色在雪野上明亮如火。   我的橘红围巾在它宽阔的头上高高飘扬,身后是无垠的雪国。
  这昂扬的姿态会一直站立,在我此后的岁月。
  但冰面上的游客大多缩手缩脚,哆哆嗦嗦,越发衬托出“大壮们”的威武雄壮,尤其是当几十只雪橇犬每只拉着一辆雪橇,在主人身后雄赳赳气昂昂“小跑”起来的时候。作为最古老的极地犬,阿拉斯加雪橇犬有着安静、高贵的气质。有一只不知是不是上了年纪,在众犬喧腾的时候,它悄悄地退出圈外,悄悄地俯下身来,在冰面上趴着。
  它看上去很老了。
  这片冰场上除狗拉雪橇之外,还有马拉大车。都是一些精瘦的马,一些精瘦的赶车男人,也不过是穿制服与穿军大衣的区别罢了。车厢都用油漆涂得花花绿绿,厢门处挂着一个擦得雪亮的铜铃,金子一般炫目。
  我没有去坐马拉大车。后来在一个离城很远的地方,在大雪覆盖的伏尔加庄园,我看到一位老人也在做一样的生意。他没有吸引眼球的花车,也没有擦得金黄的铜铃,但他的马油光水滑,高大强壮。
  他的马拖着一辆板车,车上铺着毛毡子。他站在那儿有一会儿了,毡子上落满了雪。
  只有一匹马,一架车,和一个人。
  他静静地站在雪地上,鞭上的缨子被雪衬得鲜红。
  他像一个真的车把式。
  他和他的马,他的车,站在那儿仿佛一幅画,凝固了一万年之久的样子。
  我没有坐他的马拉车。
  五
  雪飘着。
  哈尔滨的日落很早,所以它的市政设施关门也早,待我匆匆赶到萧红纪念馆时,已是下午三点半钟了。
  萧红在文章里写过她幼时的家,她祖父的院子,她家乡名叫“呼兰”的小县城。那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有辨识度的地名,有着异地的风情,而如今它变成了哈尔滨的一个区。
  呼兰河畔,呼兰区,在闹市之中。
  她的故居比我想象中要大,要好,要新,不知是不是翻修过,或者干脆就是新建的。
  它的四周,是高低错落的现代化建筑。
  不知道呼兰河,是否还在冰下奔流。
  我无端地感到失望,失落。
  故居坐落在独辟出的一个广场里,又或者四周的楼宇正是围绕它所建造。它最初的格局是什么样的呢?我永远不可能知道了。灰色的砖墙,如尺矩一般方方正正,院子正中是萧红的雕像,扎着独辫子,目视前方,有些倔的样子。这几年以萧红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大火,不过似乎并没有影响到她故居的幽静,来这里的游人不多。
  都奔“冰雪大世界”去了。
  也或许是我们真的来迟了,我站在门外,还在看门楼上的门额,场馆的工作人员就过来提醒我,还有十五分钟了。我说:“不是四点吗?”他斩钉截铁道:“三点四十五!”
  与大多数东北男人不同,他身材瘦小,不过脸上一如萧红,是倔强的神色。我不想和他争辩,跟在他身后穿过两侧的厢房,径直走入正房。他往房中一站,随手一指说:“萧红就是在这屋出生的,你看一看就行了噢。”
  我看了看这间屋子,有一张土炕,窗户上挂着一块崭新的土花布,红红绿绿,如松花江冰面上的马车。
  蕭红那早夭的生命,真的在这间屋子里,曾经鲜活过吗?
  我流泪了。
  出来的时候,正赶上呼兰河的落日,在呼兰的雪原上,坠落。
  雪停了。
  六
  到达济南的时候,是腊月二十九,丙申年就要过去了。虽然同属北方,这里的冬天到底温和多了。
  又辗转了两个多小时,到了公婆家,我的北方之行,将在这里画上句号。
  这是一座重工业小城,支柱产业全靠市内一家大型钢铁厂,都说这里污染严重,难得一见蓝天白云,但我到的那天还好。
  若是天气晴朗的冬日,似乎越往北走,天就越蓝越高。这里的天空,当然不能和哈尔滨比,但比起我居住的那座江淮之间的城市,已经高远多了。仍然陌生,虽然我已经来过好多次。然而北方就是北方,快过年了,街上也没有几个人,不太像要过年的样子。大约是因为冷,只是多了许多红灯笼,算是为这冷清的街道添了些旧历年底的气氛。
  树也都落尽了叶子,又干又冷。
  汶河边也是不见一点儿绿色,想来此时,匡河岸边的桃花,开得正热闹吧?
  然而鞭炮声还是响起来了,此起彼伏,炸开漫天的鞭花。这是北方的春色,过了今冬,又是一春了。
  2017.4.1.
其他文献
凡卡偷偷地把这封宝贵的信件小心翼翼地放进了邮筒,又偷偷地回到了鞋匠的家,躺在床上,怀着美好的希望入睡了。  突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鞋匠回来了,一开家门,就听到了“小老板”的哭声,鞋匠心里的怒火马上就升腾起来了。怎么,凡卡那小崽子没摇摇篮?找死,看我怎么收拾你!老板隨手抄起半块砖头,二话不说就破门而入,一进去就大吼:“小兔崽子,看我今天不打死你!”  “啪”,一记砖头响亮地打在了凡卡的头上,“
夜晚的灯光下,翻看着曾经与孩子们拍下的照片,感情的潮水忽然汹涌澎湃,一瞬间,竟打湿了眼眶。翻看相册,那一张张笑脸从呆萌到青涩,正如雨后拔节的春笋,成长清晰可见。细数着六年间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桩桩件件,心头漫过的,除了喜悦,还有不舍……  六年前,九月的天空蔚蓝深远,校园中那高大的法国梧桐树下,我看到了一群青杏般稚嫩的小娃娃,眸子像天空一样纯净,脸颊比月季花瓣还娇嫩,声音比黄鹂还清脆。我满怀喜悦地迎接
清晨,我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迫不及待地奔出门,因为今天我要做个“小小稻农”。  连日的雨止住了,天仍旧灰蒙蒙的,好似铺了层纱。乡村的公路被雨水洗刷得格外干净,我们穿上雨靴,戴上手套,握紧小镰刀,向田间出发。  路两旁是稻田,空气中传来阵阵稻香。一边的稻田是青绿色的,大概还没有成熟,一大片一大片,像一块厚厚的草坪;另一边成熟的稻谷顶着沉甸甸的“脑袋”,频频向我们致意。我走近了去看,只见一粒粒金色的稻
秋风已冷  我站在吐曼河畔  看着水鸟时起时落  看着夕阳落山  满目萧然  你的身影已经在我的视线消逝  不再出现  我有无数的话还没有说完  你就决然离开  留下还未写完的故事  我看见你冷漠的眼光在秋风里飘荡  你不再回首看我一眼  你的心里早就藏有冰霜  你射出的冷箭  击碎了一个梦幻者的疯狂  在冰雪的峰顶  我把凄凉的情歌吟唱  没有听众 没有伴奏  没有掌声  只有环围身边的雪峰  
她,聪明,漂亮;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可是唯有一点,却与她总有些不相称,就是那双粗糙而厚重的大手。这双手,关节时常肿痛,尤其天气变化,就会愈加严重。这都是因为她常年把手浸在冰冷的水里劳作的结果。她,就是我们家的“洗衣狂”——我的妈妈。  洗衣服,几乎是妈妈每天的“必修课”。就说昨天晚上吧,我正在屋里写作业,又听见“嚓嚓嚓”、“哗哗哗”的流水声和搓洗衣服声交织在一起。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妈妈好像
第一次听到“苦瓜”的名字,是我孩提时在农村老家听母亲讲土堂歌谣:“……豆角出来双对双,茄子出来幽幽光,苦瓜出来长癞疮。”但当时百思不解其意,只是觉得土谣很押韵上口。  初次见到苦瓜,是在自家的瓜棚上。我的老家坐落在村尾的土丘坡旁。丘坡沃土丰腴,杂树丛生,很适合种菜植瓜。于是,勤劳的母亲便在其中辟了一块地,又借助树叉搭起了一片瓜棚,在棚下精心种上了苦瓜什么的。  过了一段时间,瓜苗长出来了,并顺着树
庄姜之美  宋人朱熹认为庄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曾有一首诗写庄姜作为齐国公主嫁给卫庄公的情景,形容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后曹植的《洛神赋》中就用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而形容她出嫁时场面的浩大,“河水洋洋,北流活活”,就是说浩浩荡荡的黄河水见证了她出嫁时的盛大场面。  庄姜的弟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小白,论身世家世都了不起的庄姜却得
我的母亲,是最疼爱我的。  我还隐隐地记得我八岁那年,是从我五爹爹读书的,晚上散学回来,因为头有点痛,所以便私自至房间床上去睡了。晚餐时我母亲照例地立在门外喊道:“秉儿家来吃晚饭啦!”她这样地喊了几声,总未有一人答应她。后来我在家中的房间被发现了。  “秉儿,你把母亲喊煞哩,快来吃晚饭。”我的母亲笑眯地说。  “我不吃晚飯。”  “傻孩子,晚饭为何不吃呢?肚皮不饿吗?  “头痛,不如睡睡的好。” 
未进其门,先闻其声。医院大门还未向我敞开,一片吵声,闹声,喧嚣声就早已映入“耳”帘。我瞅瞅自己僵在半空中的腿,那是一个“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呐!  “右腓骨下端骨折……”医生低沉的声音久久在我的耳畔回荡。就在三个小时前,我还与老高乐呵呵地下着楼梯,一边谈论着运动会上的飒爽英姿们,一边憧憬着明天的再创辉煌,然而,就在一瞬间,我脑子一热,腿一踏空……  到儿童医院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可医
清晨,外面竟然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吃过早饭后,爸爸笑呵呵地對我说:“我还是开车送宝贝女儿上学吧!”  小汽车在上学的路上飞驰着,透过车窗的玻璃,看见有许多家长或跟爸爸一样,开着家里的小汽车,或是骑着带雨篷的电动摩托车送孩子上学。听爸爸说,在他们童年时候,人们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不要说是小汽车,连电动自行车都没有,很多家长只能步行或骑自行车送孩子上学。如此的雨天,也只能任其淋湿了。现在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