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进行概述,引出继叙咏《愤怒的日子》中“死亡”主题在西方音乐作品中的运用,阐释了格里高利圣咏对整个欧洲音乐所做的贡献,表现了格里高利圣咏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继叙咏《愤怒的日子》
一、格里高利圣咏概述
格里高利圣咏是使用于中世纪罗马教会礼拜仪式中的教会音乐。至今在西方音乐史上仍占据重要的地位,对欧洲音乐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在中世纪,宗教支配着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本来,基督教是作为被压迫的、穷苦无靠的人的精神寄托而产生的;但是,到了四世纪以后,它却经历了深刻的演变。中世纪封建制度社会从古代奴隶制度社会那里取得的,产生于多神教的古罗马帝国内部的基督教,已经不能体现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意识,而成为封建主的主要的思想支柱。①在罗马,教会创立了格里高利圣咏。这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为宗教统治服务的音乐工具。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致力于对教会音乐的改革,收集东西教会的一切圣歌进行修改,加上自己创作的一些圣歌,共计600多首,编成了一套既丰富又统一的礼仪圣歌——《对唱歌集》,成为罗马教会音乐的经典歌集。因此,这套宗教礼拜仪式音乐以其名字得名为“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
格里高利圣咏主要应用于日课和弥撒两种罗马教会的礼拜仪式中。在中世纪基督教礼拜仪式中,音乐是宗教的附属品,音乐必须以宗教仪式为最终目的。整个中世纪欧洲音乐是以格里高利圣咏为中心的。格里高利圣咏为中世纪盛期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后来音乐家的创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死亡”主题的运用
在格里高利圣咏的曲调中,有些主题被后世的音乐家所喜爱,并在作品中得到广泛的利用,运用最多的是继叙咏《愤怒的日子》主题。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乐作品,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最重要的音乐作品之一。在这首交响曲的第五乐章“妖魔夜宴的梦”中的第一部分和最后部分都使用了“愤怒的日子”中的“死亡”主题。第一部分,在丧钟的背景衬托下,由大管和大号奏出中世纪宗教圣咏旋律《愤怒的日子》中的“死亡”主题。庄严、肃穆的圣咏主题,用在妖魔夜宴之中,鄙俗而轻佻,这也是作曲家对宗教的讽刺,也反映了主人公对现实社会不满的叛逆和反抗精神。第二部分是魔鬼的轮舞,狂欢的舞蹈越来越激烈荒诞。最后部分,和妖魔的歌舞形成的一种激昂、奔放、狂乱、恐惧的音乐氛围。柏辽兹运用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在急速而狂热的舞蹈中结束了全曲。这种震撼人心的音乐中使用“死亡”主题,更能反映出在反动政治年代中,艺术家内心的苦闷和精神生活上所受到的压迫。
圣桑的《死神之舞》中也大量的引用了“死亡”旋律,其引子部分中减五度“魔鬼音程”,巧妙地运用不协和的减五度音程来描绘了妖魔鬼怪来临时带给我们的恐怖气氛。呈示部中,从33小节开始出现了来源于“愤怒日子”中的“死神旋律”主题。
主题二同样是出自《愤怒的日子》中的另一段“死亡旋律”。提琴奏出较为抒情的旋律,双簧管、单簧管、大管等乐器各随发展,烘托骷髅起舞的怪诞气氛。
圣桑在展开部又第三次的运用了一个全新的“死亡旋律”, 主题采用轻盈欢快的圆舞曲节奏,用交织多变的色彩组乐器来表现骷髅们疯狂的舞蹈,以及骷髅毛骨悚然的尖叫声。以《愤怒的日子》作为整部作品的结构核心,向两端衍展形成对称关系,与原诗文本中“午夜来临”、“群魔狂舞”、“黎明舞散”的表达顺序也十分吻合,更加突出作品想要表现出的“死亡主题”。《死神之舞》中,圣-桑使用了“富幽默感的表现死亡主题形式”,死亡的恐怖意味被弱化,给人以奇异诡怪之感。
三、结语
继叙咏《愤怒的日子》中的“死亡”主题除了被柏辽兹圣桑引用外,在拉赫瑪尼诺夫《死亡岛》、《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柴可夫斯基《曼弗雷特》巴赫的《b小调弥撒》等,都运用了死亡主题。来反映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反映作曲家内心的真实世界,在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的无奈恐慌。各种思绪涌现出来,一种对“世界末日”颓废思想的反映,在作品中呈现出来。
通过对作品中“死亡”主题的不同运用,不难发现,作曲家对格里高利圣咏主题的青睐,与当时所受的环境和个人因素都有极大的关系。而且,教会对欧洲中世纪音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格里高利圣咏作为中世纪罗马教会礼拜仪式中的教会音乐,对欧洲音乐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它为后世音乐家提供了诸多灵感,为后世音乐家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对整个欧洲音乐史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正是格里高利圣咏的魅力之所在。
注释:
①引自《欧洲音乐史》,张洪岛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1月,第74页。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2]杰里米·尤德金.欧洲中世纪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关键词: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继叙咏《愤怒的日子》
一、格里高利圣咏概述
格里高利圣咏是使用于中世纪罗马教会礼拜仪式中的教会音乐。至今在西方音乐史上仍占据重要的地位,对欧洲音乐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在中世纪,宗教支配着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本来,基督教是作为被压迫的、穷苦无靠的人的精神寄托而产生的;但是,到了四世纪以后,它却经历了深刻的演变。中世纪封建制度社会从古代奴隶制度社会那里取得的,产生于多神教的古罗马帝国内部的基督教,已经不能体现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意识,而成为封建主的主要的思想支柱。①在罗马,教会创立了格里高利圣咏。这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为宗教统治服务的音乐工具。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致力于对教会音乐的改革,收集东西教会的一切圣歌进行修改,加上自己创作的一些圣歌,共计600多首,编成了一套既丰富又统一的礼仪圣歌——《对唱歌集》,成为罗马教会音乐的经典歌集。因此,这套宗教礼拜仪式音乐以其名字得名为“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
格里高利圣咏主要应用于日课和弥撒两种罗马教会的礼拜仪式中。在中世纪基督教礼拜仪式中,音乐是宗教的附属品,音乐必须以宗教仪式为最终目的。整个中世纪欧洲音乐是以格里高利圣咏为中心的。格里高利圣咏为中世纪盛期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后来音乐家的创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死亡”主题的运用
在格里高利圣咏的曲调中,有些主题被后世的音乐家所喜爱,并在作品中得到广泛的利用,运用最多的是继叙咏《愤怒的日子》主题。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乐作品,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最重要的音乐作品之一。在这首交响曲的第五乐章“妖魔夜宴的梦”中的第一部分和最后部分都使用了“愤怒的日子”中的“死亡”主题。第一部分,在丧钟的背景衬托下,由大管和大号奏出中世纪宗教圣咏旋律《愤怒的日子》中的“死亡”主题。庄严、肃穆的圣咏主题,用在妖魔夜宴之中,鄙俗而轻佻,这也是作曲家对宗教的讽刺,也反映了主人公对现实社会不满的叛逆和反抗精神。第二部分是魔鬼的轮舞,狂欢的舞蹈越来越激烈荒诞。最后部分,和妖魔的歌舞形成的一种激昂、奔放、狂乱、恐惧的音乐氛围。柏辽兹运用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在急速而狂热的舞蹈中结束了全曲。这种震撼人心的音乐中使用“死亡”主题,更能反映出在反动政治年代中,艺术家内心的苦闷和精神生活上所受到的压迫。
圣桑的《死神之舞》中也大量的引用了“死亡”旋律,其引子部分中减五度“魔鬼音程”,巧妙地运用不协和的减五度音程来描绘了妖魔鬼怪来临时带给我们的恐怖气氛。呈示部中,从33小节开始出现了来源于“愤怒日子”中的“死神旋律”主题。
主题二同样是出自《愤怒的日子》中的另一段“死亡旋律”。提琴奏出较为抒情的旋律,双簧管、单簧管、大管等乐器各随发展,烘托骷髅起舞的怪诞气氛。
圣桑在展开部又第三次的运用了一个全新的“死亡旋律”, 主题采用轻盈欢快的圆舞曲节奏,用交织多变的色彩组乐器来表现骷髅们疯狂的舞蹈,以及骷髅毛骨悚然的尖叫声。以《愤怒的日子》作为整部作品的结构核心,向两端衍展形成对称关系,与原诗文本中“午夜来临”、“群魔狂舞”、“黎明舞散”的表达顺序也十分吻合,更加突出作品想要表现出的“死亡主题”。《死神之舞》中,圣-桑使用了“富幽默感的表现死亡主题形式”,死亡的恐怖意味被弱化,给人以奇异诡怪之感。
三、结语
继叙咏《愤怒的日子》中的“死亡”主题除了被柏辽兹圣桑引用外,在拉赫瑪尼诺夫《死亡岛》、《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柴可夫斯基《曼弗雷特》巴赫的《b小调弥撒》等,都运用了死亡主题。来反映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反映作曲家内心的真实世界,在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的无奈恐慌。各种思绪涌现出来,一种对“世界末日”颓废思想的反映,在作品中呈现出来。
通过对作品中“死亡”主题的不同运用,不难发现,作曲家对格里高利圣咏主题的青睐,与当时所受的环境和个人因素都有极大的关系。而且,教会对欧洲中世纪音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格里高利圣咏作为中世纪罗马教会礼拜仪式中的教会音乐,对欧洲音乐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它为后世音乐家提供了诸多灵感,为后世音乐家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对整个欧洲音乐史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正是格里高利圣咏的魅力之所在。
注释:
①引自《欧洲音乐史》,张洪岛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1月,第74页。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2]杰里米·尤德金.欧洲中世纪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