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交通和通信高度发达的今天,手机和电话已经成了学校和家长沟通交流的“连心桥”。可现实中我们的“连心桥”不是畅通无阻,而是经常因种种原因而阻塞、甚至变成了学生心中的“担忧桥”。
前不久,我感于班里某个同学最近的进步之大,就想“怎样表扬他才能更有意义”。班里已经表扬过了,能有什么特别的方式通知其家长,让家长也分享一下孩子进步的喜悦呢?想来想去,我就想到了“手机短信”,既不费事、也不必大张旗鼓的浪费家长和我的时间。于是,我就请班长帮忙统计班里同学们家长的手机和电话号码,并且说明是为了向家长报喜用,但仍然有两个同学一会儿说不知道自己家长的电话,一会说没有。是真没有,还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
此事引发了我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不愿意向老师说家里的电话或手机号码呢?思索良久,我恍然大悟。再看这两个支支吾吾不愿透露自己家长电话的同学,他们都是“受过伤害的”。事情是这样的:同学甲去年曾因与同学闹矛盾,因其态度恶劣被我叫到了办公室,当时可能是出于其惯有的习惯,也可能是害怕老师的批评,他态度仍然比较难以让人接受,于是我就按开学初统计的家长信息打通了其家长的电话,气势汹汹地请来了其家长,后面的结果虽说有点小插曲,但仍然是可以想象的。同学乙则是今年春天时因为头发太长不符合学校的要求,我在督促多次无果的情况下,也想过联系家长请家长配合,那时他就没说家里的电话,最终是我把他送到在学校门口的姑姑家,在其姑姑的配合下才理了发。反观这两个学生,他们都属于轻微型的“问题学生”,对老师与家长的联系有较强洞察能力和“抵触情绪”。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诸如此类的学生变成了现在这种情形呢、让他们对于原本是联系家庭与学校的“信息通道”噤若寒蝉呢?这不由得我不进行深层次的考虑。
经过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我总结了如下原因:
一、 学生的性格因素使然
我班这两位学生的性格与其他“问题学生”一样,属于性格内向、自我封闭、与人交流少,但又有强烈的自尊心,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每当与同学或老师发生冲突时,不善于反思自己的过错,又加上从小养成的一些小毛病。出了问题自己不会积极主动的承认,只会等靠,又怕家长知道后轻则批评,重则一顿暴打,所以他们害怕老师与家长交流,甚至连“家长会”也想方设法地不让家长来参加,怕家长知道自己的问题后对自己进行批评教育。所以不管有什么问题都是“自己扛”,极力封闭自己,减少与同学间的交往、切断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在这个环节上,我们的“连心桥”就变成孩子的“担忧桥”了。
二、 家长的教育方式需要改进
作为农村学生的家长,接到老师电话或通知的第一反应是:“我的孩子在学校犯什么错误了?”、“这孩子就是欠揍,怎么光惹老师生气!”等孩子一到家,不问青红皂白就给孩子一顿批评或棍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不管学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孩子是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沟通的。所以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也需要改进一下,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也不要急于批评或惩罚孩子,孩子在学校有了进步或高兴的事,家长也不要满不在乎,要学会与孩子分享、学会鼓励孩子。这样学校里发生的事,孩子才愿意和家长说,愿意和家长敞开自己的心扉,老师才敢放心地和家长就孩子的进步或错误进行沟通、商量。
三、 教师的教育方式需要改进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最需要改变的还是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学生出了问题要在自己的范围内尽可能地给予积极主动的处理和教育。处理问题时一定要头脑清醒、保持冷静,对于一些轻微的可以尽快处理,还给学生一个公平、平和、有意义的教育;对于那些比较棘手、性质较为严重的问题,我们更需冷静,既要处理的恰当、又要让学生从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受到教育,能不惊动家长,就尽量不要和家长联系。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家长参与给孩子带来的自尊伤害或者自暴自弃心理,又能充分展现了教师自身的教育智慧、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如果事情的确需要家长的配合,过后我们可以先和家长平心静气的交流,商量好教育方法以后,再由家长去实施。一定要叮嘱家长注意教育方法,切忌对孩子进行简单、粗暴的责备或打骂,这样孩子就不怕老师与家长见面了。家长与学校的“连心桥”就不会“阻塞”了。
再者,我们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对于学生在学校犯的错误,我们自己能教育好、处理好,就不必与家长联系;而对于学生的进步,我们可以用奖状、喜报、电话或手机短信等方式向家长报喜。这样则更为有效的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效力和温暖,哪个家长不希望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哪个学生不愿意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呢?学生在老师与家长沟通后感受到的不是批评和指责,而是家长的关心体贴和鼓励,学生还会害怕老师给家长打电话吗?也许他们巴不得老师多给家长打两次呢。
有了这种令学生、家长与老师三方都皆大欢喜的事,我们的“连心桥”不就畅通无阻了吗?
前不久,我感于班里某个同学最近的进步之大,就想“怎样表扬他才能更有意义”。班里已经表扬过了,能有什么特别的方式通知其家长,让家长也分享一下孩子进步的喜悦呢?想来想去,我就想到了“手机短信”,既不费事、也不必大张旗鼓的浪费家长和我的时间。于是,我就请班长帮忙统计班里同学们家长的手机和电话号码,并且说明是为了向家长报喜用,但仍然有两个同学一会儿说不知道自己家长的电话,一会说没有。是真没有,还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
此事引发了我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不愿意向老师说家里的电话或手机号码呢?思索良久,我恍然大悟。再看这两个支支吾吾不愿透露自己家长电话的同学,他们都是“受过伤害的”。事情是这样的:同学甲去年曾因与同学闹矛盾,因其态度恶劣被我叫到了办公室,当时可能是出于其惯有的习惯,也可能是害怕老师的批评,他态度仍然比较难以让人接受,于是我就按开学初统计的家长信息打通了其家长的电话,气势汹汹地请来了其家长,后面的结果虽说有点小插曲,但仍然是可以想象的。同学乙则是今年春天时因为头发太长不符合学校的要求,我在督促多次无果的情况下,也想过联系家长请家长配合,那时他就没说家里的电话,最终是我把他送到在学校门口的姑姑家,在其姑姑的配合下才理了发。反观这两个学生,他们都属于轻微型的“问题学生”,对老师与家长的联系有较强洞察能力和“抵触情绪”。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诸如此类的学生变成了现在这种情形呢、让他们对于原本是联系家庭与学校的“信息通道”噤若寒蝉呢?这不由得我不进行深层次的考虑。
经过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我总结了如下原因:
一、 学生的性格因素使然
我班这两位学生的性格与其他“问题学生”一样,属于性格内向、自我封闭、与人交流少,但又有强烈的自尊心,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每当与同学或老师发生冲突时,不善于反思自己的过错,又加上从小养成的一些小毛病。出了问题自己不会积极主动的承认,只会等靠,又怕家长知道后轻则批评,重则一顿暴打,所以他们害怕老师与家长交流,甚至连“家长会”也想方设法地不让家长来参加,怕家长知道自己的问题后对自己进行批评教育。所以不管有什么问题都是“自己扛”,极力封闭自己,减少与同学间的交往、切断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在这个环节上,我们的“连心桥”就变成孩子的“担忧桥”了。
二、 家长的教育方式需要改进
作为农村学生的家长,接到老师电话或通知的第一反应是:“我的孩子在学校犯什么错误了?”、“这孩子就是欠揍,怎么光惹老师生气!”等孩子一到家,不问青红皂白就给孩子一顿批评或棍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不管学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孩子是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沟通的。所以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也需要改进一下,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也不要急于批评或惩罚孩子,孩子在学校有了进步或高兴的事,家长也不要满不在乎,要学会与孩子分享、学会鼓励孩子。这样学校里发生的事,孩子才愿意和家长说,愿意和家长敞开自己的心扉,老师才敢放心地和家长就孩子的进步或错误进行沟通、商量。
三、 教师的教育方式需要改进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最需要改变的还是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学生出了问题要在自己的范围内尽可能地给予积极主动的处理和教育。处理问题时一定要头脑清醒、保持冷静,对于一些轻微的可以尽快处理,还给学生一个公平、平和、有意义的教育;对于那些比较棘手、性质较为严重的问题,我们更需冷静,既要处理的恰当、又要让学生从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受到教育,能不惊动家长,就尽量不要和家长联系。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家长参与给孩子带来的自尊伤害或者自暴自弃心理,又能充分展现了教师自身的教育智慧、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如果事情的确需要家长的配合,过后我们可以先和家长平心静气的交流,商量好教育方法以后,再由家长去实施。一定要叮嘱家长注意教育方法,切忌对孩子进行简单、粗暴的责备或打骂,这样孩子就不怕老师与家长见面了。家长与学校的“连心桥”就不会“阻塞”了。
再者,我们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对于学生在学校犯的错误,我们自己能教育好、处理好,就不必与家长联系;而对于学生的进步,我们可以用奖状、喜报、电话或手机短信等方式向家长报喜。这样则更为有效的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效力和温暖,哪个家长不希望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哪个学生不愿意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呢?学生在老师与家长沟通后感受到的不是批评和指责,而是家长的关心体贴和鼓励,学生还会害怕老师给家长打电话吗?也许他们巴不得老师多给家长打两次呢。
有了这种令学生、家长与老师三方都皆大欢喜的事,我们的“连心桥”不就畅通无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