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写作教学中,本文提议一定要点燃学生的写作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才能事半功倍,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 体会 情感 学习兴趣
常言道:“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笔者结合教学案例和多年工作体验,对作文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心随意动,意由心生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以物迁,辞以物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这就是说,人的情感观念来自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则依赖于对所写事物的真实情感。为此教师在作文教学前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最佳情景,提供生动鲜活的形象,激发学生写作的愿望,心随意动,意由心生,下笔自然如有神相助。教学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去“以景激情”。
二、感受生活,书写杂陈
现在的小学生,一般生活环境比较稳定,生活比较单调,对身边的人和事往往不大关心。这样,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一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只有学会了观察,有了生活的源泉,才能言之有物,心有所思,情有所感,才能诱发写作兴趣,主动地写出好的习作来。
生活中,每天都要拖地,但地是怎样拖干净的,有的同学尽管经常看到家长做这些,但由于没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大都视而不见。因此,当让同学们以“周末我帮妈妈拖地”为题写一片断时,多数同学写出了几个主要环节,而且过渡词多用“然后”这个词,语言缺乏生动性,情节比较平淡。放学时,我布置作业:再写拖地或扫地的小片断,但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家长是怎样做这些事情的,并提醒学生留意几个环节的衔接有什么特征,还要注意过程中人物的状态变化。这样一提示,学生的习作有了进步。此后,可一連几天给学生布置作业,都以观察扫地,拖地为题,自己尝试做一做,而后写下来。并且每天抽出十几分钟的时间来让学生读片断,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缺点。以后,再不断地更换观察的内容:观察人、观察物、观察景。这个过程就像帮助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开始要扶持,要教方法,然后慢慢地放手,最后逐渐地形成能力。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学生们终于真正地走进了生活,交上来的习作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生动。
三、文为所用,信笔拈来
作文本来是为了交际,服务于生活。可是,如果只是依据于每一单元作文教学要求,老师根据题目和训练目标让学生写,往往使学生被动学习,而令这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应用文过于拘泥条条框框,造成学生对学习的盲从及对应用文的反感,因而使学生产生误解,认为写作文就是做作业,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并不认为作文是生活的需要。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实际作文,皆有作为而发。”“言各有的,辞不徒作。”学生一旦认识到作文的目的后,就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去主动积极地写作。只要教师坚持每次作文训练都同一定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相联系,就能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因为需要而学习表达”的观念。我训练学生上课第一件事就是看小黑板,发现好的及时表扬,遇到问题,立即和学生一起找错并修改,每天的积累、尝试,使学生不到三年级就熟知各种应用文的格式及要求,且大胆撰写,毫不为应用文书写要求觉得烦琐,能熟练运用于生活。
我还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和其他学校的同龄学生建立联系,开展了“同一片蓝天下”的“手拉手”。让学生与自己联系好的小伙伴结成对子,开展“通信”活动,并指导他们介绍小队活动、有趣的游戏、学校的新事,或侧重抓住特点,介绍自己、老师、同学、亲友,或介绍一个小制作、城市里的一个新景点,或交流学习心得、讨论一个问题……学生在通信中互相学习,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写作欲望。学生每当接到小伙伴的来信时,都极为兴奋,迫不及待地要回信。平时,每当遇到了新事、趣事、乐事,也都兴致勃勃地主动写信告诉对方。写信──作文,已经成为他们的需要和他们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作文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这就要求教师有敏锐的感觉,不断开启激发学生写作意愿的情感源泉,使学生要大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引导学生找“动情点”,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总之,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有在真情涌动、激情荡漾、热情似火的融情状态下,才会焕发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实现知识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张传桥.激发习作兴趣 提高习作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08.
[2]李素环.激发写作情感提高表达欲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
作者简介:王娟,景德镇市第九小学,邮编:333000
【关键词】作文教学 体会 情感 学习兴趣
常言道:“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笔者结合教学案例和多年工作体验,对作文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心随意动,意由心生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以物迁,辞以物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这就是说,人的情感观念来自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则依赖于对所写事物的真实情感。为此教师在作文教学前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最佳情景,提供生动鲜活的形象,激发学生写作的愿望,心随意动,意由心生,下笔自然如有神相助。教学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去“以景激情”。
二、感受生活,书写杂陈
现在的小学生,一般生活环境比较稳定,生活比较单调,对身边的人和事往往不大关心。这样,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一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只有学会了观察,有了生活的源泉,才能言之有物,心有所思,情有所感,才能诱发写作兴趣,主动地写出好的习作来。
生活中,每天都要拖地,但地是怎样拖干净的,有的同学尽管经常看到家长做这些,但由于没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大都视而不见。因此,当让同学们以“周末我帮妈妈拖地”为题写一片断时,多数同学写出了几个主要环节,而且过渡词多用“然后”这个词,语言缺乏生动性,情节比较平淡。放学时,我布置作业:再写拖地或扫地的小片断,但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家长是怎样做这些事情的,并提醒学生留意几个环节的衔接有什么特征,还要注意过程中人物的状态变化。这样一提示,学生的习作有了进步。此后,可一連几天给学生布置作业,都以观察扫地,拖地为题,自己尝试做一做,而后写下来。并且每天抽出十几分钟的时间来让学生读片断,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缺点。以后,再不断地更换观察的内容:观察人、观察物、观察景。这个过程就像帮助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开始要扶持,要教方法,然后慢慢地放手,最后逐渐地形成能力。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学生们终于真正地走进了生活,交上来的习作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生动。
三、文为所用,信笔拈来
作文本来是为了交际,服务于生活。可是,如果只是依据于每一单元作文教学要求,老师根据题目和训练目标让学生写,往往使学生被动学习,而令这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应用文过于拘泥条条框框,造成学生对学习的盲从及对应用文的反感,因而使学生产生误解,认为写作文就是做作业,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并不认为作文是生活的需要。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实际作文,皆有作为而发。”“言各有的,辞不徒作。”学生一旦认识到作文的目的后,就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去主动积极地写作。只要教师坚持每次作文训练都同一定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相联系,就能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因为需要而学习表达”的观念。我训练学生上课第一件事就是看小黑板,发现好的及时表扬,遇到问题,立即和学生一起找错并修改,每天的积累、尝试,使学生不到三年级就熟知各种应用文的格式及要求,且大胆撰写,毫不为应用文书写要求觉得烦琐,能熟练运用于生活。
我还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和其他学校的同龄学生建立联系,开展了“同一片蓝天下”的“手拉手”。让学生与自己联系好的小伙伴结成对子,开展“通信”活动,并指导他们介绍小队活动、有趣的游戏、学校的新事,或侧重抓住特点,介绍自己、老师、同学、亲友,或介绍一个小制作、城市里的一个新景点,或交流学习心得、讨论一个问题……学生在通信中互相学习,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写作欲望。学生每当接到小伙伴的来信时,都极为兴奋,迫不及待地要回信。平时,每当遇到了新事、趣事、乐事,也都兴致勃勃地主动写信告诉对方。写信──作文,已经成为他们的需要和他们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作文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这就要求教师有敏锐的感觉,不断开启激发学生写作意愿的情感源泉,使学生要大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引导学生找“动情点”,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总之,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有在真情涌动、激情荡漾、热情似火的融情状态下,才会焕发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实现知识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张传桥.激发习作兴趣 提高习作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08.
[2]李素环.激发写作情感提高表达欲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
作者简介:王娟,景德镇市第九小学,邮编:3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