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需要,人们对自身身体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待身体锻炼的观念也在不断转变,甚至呈现出全民健身热潮。学生在校阶段,尚能按照体育课程的要求,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一些身体锻炼,然而相当一部分同学一离开校园就很少甚至懒于进行锻炼,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不尽人意,严重影响国民身体素质,这与他们没有掌握体育锻炼能力和形成自我锻炼习惯有密切关系。本文对中学生(以我校为例)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很多同学较少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缺乏相关的体育锻炼能力,只依赖课堂上的活动,而且视力和耐力素质都相对较差。通过分析和制定相应的对策,坚持采取较大力度推进体育锻炼活动后,两项指标都得到很好的改善,同时课间、课后活动参与率大大提高,体育锻炼习惯正在逐渐形成。
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提高锻炼增强体质意识、形成自我锻炼习惯和进行终身体育的意义等几方面进行阐述。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教好学生扎实的体育相关知识、技能技巧,多方面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激励他们多参与体育运动,最终能够形成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据此,最后提出我的认识与建议,让学生加强终身体育思想教育,逐步养成自我体育锻炼习惯,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时间和条件下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这对学生一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锻炼习惯 调研 分析 对策 认识与建议
一、调研
(一)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需要,人们对自身身体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待身体锻炼的观念也在不断转变,甚至呈现出全民健身热潮。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威胁着众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大家都知道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体质增强,身体机能水平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学生在校阶段,尚能按照体育课程和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一些身体锻炼,然而相当一部分同学一离开校园就很少甚至懒于进行锻炼,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不尽人意,严重影响国民身体素质,这与他们没有掌握体育锻炼能力和形成自我锻炼习惯有密切关系。
体育在每个不同时代都备受推崇,因为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健康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在精神层面上也会得到提升,毛主席曾提出:“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培养他们形成勇敢顽强的性格、果断的气质、坚强的意志力,有助于培养他们树立竞争、协作、公平公正等观念,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健康水平。
(二)方法
1.调查法
以我校八年级、高二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2.文献法
根据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约一半以上的人在离开学校后就基本中断了体育活动,由于缺乏体育活动,而隨着年龄增长,加上工作、生活的压力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身体健康问题也陆续出现,也就是说,在中国有大量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且还没有(或根本没有意识到)利用体育锻炼来逐渐解决自身的身心健康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统计法
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其实现状并不理想。其实我国很多学校都有共同特点,体育场地偏小设施陈旧跟不上发展需求,体育活动时间无法达到要求,导致部分学生的耐力、力量、肺活量等体能指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较弱,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有所增加,学生视力下降和近视年龄越来越小,近视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以我校2011-2018学年学生视力检查和耐力测试情况为例,之前很多同学较少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只依赖课堂上的活动,视力和耐力素质都相对较差。在此背景下,坚持采取较大力度推进体育锻炼活动后,两项指标都得到很好的改善,同时课间、课后活动参与率大大提高,体育锻炼习惯正在逐渐形成。
二、分析
学校体育由于存在体质达标要求和升学的需要,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只是重视体能和技能的学习和锻炼,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教育和习惯的培养,因而导致很大一部分同学在离开学生阶段后,由于没有了体育课堂和相应的体育环境,体育活动成了个体活动,必要的体育锻炼变得时有时无,没有的持续性可言。针对这一现状,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是当前学校体育必须认真对待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找对了问题的关键,才能研究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其实,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教育过程。从社会发展需要来看,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是现在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是贯彻教育工作“健康第一”的需要,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课题,也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
三、对策
体育锻炼习惯与终身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形成终身体育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不断渗透教育思想,加大力度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相应的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参照上面各项因素,以习惯形成过程及其基本特征为依据,结合学生习惯形成的特点和学校体育教学要求,研究学生养成习惯对策,使绝大部分学生逐渐养成能独立地、有能力地从事体育活动的习惯,让终身体育成为学生贯穿一生的教育过程。
(一)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所谓体育锻炼习惯,是指通过重复练习来巩固和增强身体素质,使之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并演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体育锻炼习惯一旦形成,体育态度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甚至渗透到学习、生活等领域,不自觉地演变成为个人的体育文化内在。
1.抓好开端 激发兴趣
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培养,比较容易成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过程来看,开端是关键。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可以用身体知识、实例、名人名言使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激发参加锻炼的动机和兴趣,还要借助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实用性和特有的魅力,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比赛,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和情感的释放,真心爱上体育活动。 与此同时可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充分利用教材,采用分解法、游戏法和探究学习法等灵活多样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的新颖性与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用图形跑、设置障碍跑等来代替耐力跑,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遵循规律 打好基础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坚定的意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尤为重要,这样才会在行动上体现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最终养成锻炼习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要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并根据教学原则和教学的需要与可能,让学生准确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课堂教学要有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实际,以目标统领学习内容,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从参与活动到运动技术的掌握再到发展身体素质,从学习态度到体育品德的养成,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为学生掌握体育锻炼能力和养成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3.确立主导 正确评价
为使学生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教学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需要教师通过认真细致、做足实际工作才能实现,所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应该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体育活动条件,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创设良好的练习情境,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到逐渐喜爱体育活动。如支撑跳跃(跳箱)练习,教师要生动讲解、准确示范,有效地帮助和保护以及消除障碍心理,或适当降低难度,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克服了支撑跳跃项目的畏难情绪。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引导者、教育者和影响者,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和做好榜样,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进步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及时表扬,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当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初步形成后,要根据他们的实际,不断地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获得的乐趣得到升华,化成自我锻炼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自觉自我锻炼能力
体育教学要以明确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为目标。因此,体育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做为主要目标自始至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方法地把常规教学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1.渗透体育知识、技术教学的培养
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是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的关键,教学要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含义,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变化的规律和人体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和规律;掌握和懂得运用锻炼的知识、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树立体育的价值观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体育知识,运动经验,采用技术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具有纠正能力,牢固建立动作概念,使学生体育活动得到有效的持续性。
2. 渗透练习的组织和方法培养
(1)常规法。由教师指导体育骨干轮流组织准备活动,自上而下,全面结合,充分热身,同时合理安排组织练习的地点、时间、次数、强度等内容。
(2)合作法。学生可根据所学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教学需要和所提供的条件,以互帮互助,互相指导为原则,结合掌握程度合理搭配组合进行练习,有利于掌握和运用技术,达到课程要求的效果。
(3)自学法。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自行制定和选择练习的内容进行锻炼。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既加了学生的活动量,满足了学生各自的课堂活动需要,又能提高课堂练习的密度。
3. 渗透在常规课中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1)自我遵守。熟悉、遵守课堂常规,在自觉遵守教学常规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会并实现自我管理。如练习前的准备活动,要有利于其他练习的进展,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充分准备活动的道理,并延伸至在每次自我锻炼开始时都能从锻炼内容的需要出发,认真完成准备活动,只有这样才能逐渐使他们把做好准备活动化为进行自我体育锻炼的必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能忽略整理活动的重要性,对于体能的恢复和愉悦身心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是整个锻炼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在教学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2)自我计划。在自觉遵守常规的基础上,辅助学生执行自我计划和锻炼安排方法。可先从准备活动、整理活动、简易活动做起,再进行其他辅助性或较大强度的练习等。
(3)自我检查。培养懂得自我检查锻炼的完成情况。学会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检测,健康水平、体质状况监测的相关知识,能对练习时身体姿势、技术动作等做出辨识,及时调整和改进,从而有效的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并且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合适的运动处方,达到更有效、更科学地锻炼身体。
四、认识与建议
(一)认识
1.当一个人养成了体育锻炼习惯,无论是精神状态上还是身体体质上的,都能让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体育锻炼给自己所带来的变化和益处。对于不太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应促使他加入活动队伍,用热烈而向上的体育氛围感染他,在体会到体育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变化和情感的愉悦后,自然而然地也会爱上体育活动。
2.学校体育教学要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和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学校体育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技术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人生价值。
3.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除要培养学生在校时的体育锻炼能力外,更需要培养学生终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时间和条件下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
(二)建议
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都离不开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要求和不懈的努力。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提高认识的同时,仍需要有步骤去引导、督促他们去反复实践,在不断的锻炼中形成有价值的东西,达到具有“内生动力”,习惯自然养成。
1.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教师的“授”与学生的“受”要同步,课堂的和谐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
3.培养学生进行自我锻炼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掌握锻炼身体的能力和方法,才能养成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4.当学生把体育活动作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则体育锻炼习惯养成。
参考文献:
[1] 董翠香 苏银伟 杨秋颖:“三化”理念下上海市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体育教学》杂志出版社,2018年12月。
[2] 杨旭东 王厚茂:论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出版社,1996年2月。
[3] 宋葵:体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教育》杂志出版社,1998年3月。
[4] 李东明 董青:试论体育与健康,《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出版社,2001年3月。
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提高锻炼增强体质意识、形成自我锻炼习惯和进行终身体育的意义等几方面进行阐述。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教好学生扎实的体育相关知识、技能技巧,多方面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激励他们多参与体育运动,最终能够形成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据此,最后提出我的认识与建议,让学生加强终身体育思想教育,逐步养成自我体育锻炼习惯,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时间和条件下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这对学生一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锻炼习惯 调研 分析 对策 认识与建议
一、调研
(一)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需要,人们对自身身体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待身体锻炼的观念也在不断转变,甚至呈现出全民健身热潮。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威胁着众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大家都知道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体质增强,身体机能水平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学生在校阶段,尚能按照体育课程和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一些身体锻炼,然而相当一部分同学一离开校园就很少甚至懒于进行锻炼,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不尽人意,严重影响国民身体素质,这与他们没有掌握体育锻炼能力和形成自我锻炼习惯有密切关系。
体育在每个不同时代都备受推崇,因为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健康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在精神层面上也会得到提升,毛主席曾提出:“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培养他们形成勇敢顽强的性格、果断的气质、坚强的意志力,有助于培养他们树立竞争、协作、公平公正等观念,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健康水平。
(二)方法
1.调查法
以我校八年级、高二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2.文献法
根据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约一半以上的人在离开学校后就基本中断了体育活动,由于缺乏体育活动,而隨着年龄增长,加上工作、生活的压力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身体健康问题也陆续出现,也就是说,在中国有大量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且还没有(或根本没有意识到)利用体育锻炼来逐渐解决自身的身心健康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统计法
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其实现状并不理想。其实我国很多学校都有共同特点,体育场地偏小设施陈旧跟不上发展需求,体育活动时间无法达到要求,导致部分学生的耐力、力量、肺活量等体能指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较弱,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有所增加,学生视力下降和近视年龄越来越小,近视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以我校2011-2018学年学生视力检查和耐力测试情况为例,之前很多同学较少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只依赖课堂上的活动,视力和耐力素质都相对较差。在此背景下,坚持采取较大力度推进体育锻炼活动后,两项指标都得到很好的改善,同时课间、课后活动参与率大大提高,体育锻炼习惯正在逐渐形成。
二、分析
学校体育由于存在体质达标要求和升学的需要,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只是重视体能和技能的学习和锻炼,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教育和习惯的培养,因而导致很大一部分同学在离开学生阶段后,由于没有了体育课堂和相应的体育环境,体育活动成了个体活动,必要的体育锻炼变得时有时无,没有的持续性可言。针对这一现状,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是当前学校体育必须认真对待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找对了问题的关键,才能研究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其实,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教育过程。从社会发展需要来看,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是现在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是贯彻教育工作“健康第一”的需要,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课题,也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
三、对策
体育锻炼习惯与终身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形成终身体育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不断渗透教育思想,加大力度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相应的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参照上面各项因素,以习惯形成过程及其基本特征为依据,结合学生习惯形成的特点和学校体育教学要求,研究学生养成习惯对策,使绝大部分学生逐渐养成能独立地、有能力地从事体育活动的习惯,让终身体育成为学生贯穿一生的教育过程。
(一)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所谓体育锻炼习惯,是指通过重复练习来巩固和增强身体素质,使之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并演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体育锻炼习惯一旦形成,体育态度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甚至渗透到学习、生活等领域,不自觉地演变成为个人的体育文化内在。
1.抓好开端 激发兴趣
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培养,比较容易成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过程来看,开端是关键。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可以用身体知识、实例、名人名言使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激发参加锻炼的动机和兴趣,还要借助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实用性和特有的魅力,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比赛,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和情感的释放,真心爱上体育活动。 与此同时可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充分利用教材,采用分解法、游戏法和探究学习法等灵活多样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的新颖性与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用图形跑、设置障碍跑等来代替耐力跑,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遵循规律 打好基础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坚定的意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尤为重要,这样才会在行动上体现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最终养成锻炼习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要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并根据教学原则和教学的需要与可能,让学生准确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课堂教学要有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实际,以目标统领学习内容,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从参与活动到运动技术的掌握再到发展身体素质,从学习态度到体育品德的养成,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为学生掌握体育锻炼能力和养成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3.确立主导 正确评价
为使学生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教学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需要教师通过认真细致、做足实际工作才能实现,所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应该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体育活动条件,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创设良好的练习情境,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到逐渐喜爱体育活动。如支撑跳跃(跳箱)练习,教师要生动讲解、准确示范,有效地帮助和保护以及消除障碍心理,或适当降低难度,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克服了支撑跳跃项目的畏难情绪。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引导者、教育者和影响者,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和做好榜样,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进步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及时表扬,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当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初步形成后,要根据他们的实际,不断地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获得的乐趣得到升华,化成自我锻炼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自觉自我锻炼能力
体育教学要以明确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为目标。因此,体育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做为主要目标自始至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方法地把常规教学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1.渗透体育知识、技术教学的培养
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是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的关键,教学要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含义,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变化的规律和人体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和规律;掌握和懂得运用锻炼的知识、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树立体育的价值观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体育知识,运动经验,采用技术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具有纠正能力,牢固建立动作概念,使学生体育活动得到有效的持续性。
2. 渗透练习的组织和方法培养
(1)常规法。由教师指导体育骨干轮流组织准备活动,自上而下,全面结合,充分热身,同时合理安排组织练习的地点、时间、次数、强度等内容。
(2)合作法。学生可根据所学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教学需要和所提供的条件,以互帮互助,互相指导为原则,结合掌握程度合理搭配组合进行练习,有利于掌握和运用技术,达到课程要求的效果。
(3)自学法。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自行制定和选择练习的内容进行锻炼。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既加了学生的活动量,满足了学生各自的课堂活动需要,又能提高课堂练习的密度。
3. 渗透在常规课中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1)自我遵守。熟悉、遵守课堂常规,在自觉遵守教学常规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会并实现自我管理。如练习前的准备活动,要有利于其他练习的进展,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充分准备活动的道理,并延伸至在每次自我锻炼开始时都能从锻炼内容的需要出发,认真完成准备活动,只有这样才能逐渐使他们把做好准备活动化为进行自我体育锻炼的必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能忽略整理活动的重要性,对于体能的恢复和愉悦身心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是整个锻炼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在教学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2)自我计划。在自觉遵守常规的基础上,辅助学生执行自我计划和锻炼安排方法。可先从准备活动、整理活动、简易活动做起,再进行其他辅助性或较大强度的练习等。
(3)自我检查。培养懂得自我检查锻炼的完成情况。学会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检测,健康水平、体质状况监测的相关知识,能对练习时身体姿势、技术动作等做出辨识,及时调整和改进,从而有效的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并且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合适的运动处方,达到更有效、更科学地锻炼身体。
四、认识与建议
(一)认识
1.当一个人养成了体育锻炼习惯,无论是精神状态上还是身体体质上的,都能让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体育锻炼给自己所带来的变化和益处。对于不太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应促使他加入活动队伍,用热烈而向上的体育氛围感染他,在体会到体育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变化和情感的愉悦后,自然而然地也会爱上体育活动。
2.学校体育教学要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和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学校体育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技术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人生价值。
3.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除要培养学生在校时的体育锻炼能力外,更需要培养学生终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时间和条件下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
(二)建议
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都离不开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要求和不懈的努力。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提高认识的同时,仍需要有步骤去引导、督促他们去反复实践,在不断的锻炼中形成有价值的东西,达到具有“内生动力”,习惯自然养成。
1.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教师的“授”与学生的“受”要同步,课堂的和谐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
3.培养学生进行自我锻炼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掌握锻炼身体的能力和方法,才能养成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4.当学生把体育活动作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则体育锻炼习惯养成。
参考文献:
[1] 董翠香 苏银伟 杨秋颖:“三化”理念下上海市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体育教学》杂志出版社,2018年12月。
[2] 杨旭东 王厚茂:论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出版社,1996年2月。
[3] 宋葵:体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教育》杂志出版社,1998年3月。
[4] 李东明 董青:试论体育与健康,《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出版社,200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