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借势理念的教学实效提升策略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其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借势,就是营造学习环境,选取生动事例,利用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使教学成为有效过程的一种可行易行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品德课教学实效。
  一、借课程本身特征的独有优势
  《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以儿童生活为主线,以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为基本要素整合而成。它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借好这一独有优势,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能够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品德课学习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习的效率在于学生良好品质养成。郑立平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美,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使之不断趋于完美,晓理明理是目的。”品德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就在于直接让学生“晓理明理”。教师在教学中,讲究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其思维处于高度活跃和主动的地位,在认识冲突中形成共识和深化理解,让学生晓理明理,以促进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正能量”形成。
  如,以“家庭、亲情、感恩”为主题的教学,借教材独有的内容优势,让学生从细微处、平凡处去体悟家庭生活中父母的点点滴滴,去体悟蕴含着浓浓亲情的平凡普通的父母的言谈举止,去追忆那令人心动的片刻,萌发和生成对家庭和父母的感恩之情,从而让学生在解读中懂得父母的辛劳和伟大,懂得感恩父母的必要和重要,增强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自身的良好品德。
  二、借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内驱力优势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产生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会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教师在品德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会”中“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产生“欢欣鼓舞的心情”,就要借好学生学习品德内容的内驱力优势。
  内驱力是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内部推动力,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有机体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面对着品德观念内容时,在教师巧妙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中,由于学习知识的自身需要和外部条件的感染,会产生强烈的认知内驱力,激发学习品德的“需要”满足的欲望。教师善于利用和强化学生的内驱力之势,使学生认知内驱力不断得以激发和增强,并在践行中不断增强良好道德,不断满足“需要”并赢得他人的认可、肯定和赞扬。
  如: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为主题的教学内容时,通过设置情境或实践活动,让学生因“学会”需要而产生的学习内驱力不断增强,让学生逐步养成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能融入班集体中,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集体感和荣誉感,增强自身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
  三、借学校开展专题活动的强大声势
  《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而恰好学生的生活主要在学校,学校生活又是社会生活的扩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常常会与学校开展的各项专题活动内容“不谋而合”。教师可以灵活地变动教学内容的顺序,巧借学校开展专项活动的强大声势,适时地开展教学和活动相融合的方式来提高教学实效。
  如:学校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活动,教师借此声势,结合“成长的脚步”(四年级上)和“成长的摇篮”(五年级上)的相关内容,依托于学校活动,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约束自己不良习惯,努力去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又如:开展“学雷锋、爱环保,争做最美小公民”的活动,教师借此声势,结合教材中“我们的校园生活”和“我的健康成长”的相关内容,以“三八妇女节”为契机,开展“我为妈妈洗一次脚”的活动,引领学生体悟父母的辛劳和伟大,增强家庭责任感和感恩之情。以“植树节”为契机,开展“我为校园添份绿”的活动,让学生懂得环保就在身边,爱护自然是责任,进而养成讲环保,爱环保的“环境保护意识”。
  借学校开展专题活动的强大声势,以活动为依托,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道德观念化为实际行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品德素质。 (下转第204页)(上接第202页)
  四、借学生家庭背景的“个性”优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量大,在同一学校,同一班级中,小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来自于不同民族。小学生家庭背景的“个性”极为明显:各不相同的交通线路,各具特色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独具一格的风土人情、服饰打扮、民风民俗等等,教师借这一“个性”优势,对教学“我们的国家”这一版块内容是极具有利的。教师通过挖掘和汇集学生家庭背景的“个性”优势,有利于学生了解祖国的版图,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了解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了解祖国交通运输现状,了解我们国家的过去和现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等思想感情。
  与此同时,借学生家庭背景“个性”优势,对教学“我的家庭生活”这一版块内容也是极有利的。学生通过了解家庭的“个性”背景:父母职业及经济收入,家庭开支,家庭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等内容,既让学生与父母沟通了感情,又让学生养成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等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借教师自身“立教”效应的无形之势
  小学中高年级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教师的“以身立教”至关重要,其效应是“润物细无声”的“无形”的强大效应。
  万玮老师说过:“当一名教师进入到一定的状态之后,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教育,甚至有时候,他不需要说什么,也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在孩子们中间一坐或一站,就已经散发出教育的魅力了。”教师在品德课教学中,借好自身的“立教”效应的“无形”之势,提高教学实效是十分明显的。教师的崇高思想品德为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立教”注重了自身完美形象的塑造,会给学生的“无声”“无形”的巨大影响和感染,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和仿效,学生会为自身良好品德产生极大的期望和努力地践行。
  教师的“立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言、行、貌,二是教师的德、识、才。古人云:“染与苍则苍,染与黄则黄”,这说明教师的立教效应是巨大的。教师的“立教”处处体现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就能对所教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能把教师良好品德渗透到他们身上。有一位印度诗人这样写道:“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人生!”这也是教师“立教”效应的真实写照!
  综上所述,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利用“借势”策略,一定能借出课堂教学的动人风采,借出课堂教学实效的步步提高,借出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可喜硕果!
  【作者单位:永康市石柱镇石柱小学 浙江】
其他文献
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农村体育课现状不容乐观,学生体质状况有明显下降趋势,体育锻炼时间不能按照要求保证,体育课质量、效率有待提高。笔者针对我县农村学校体育课的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分析,旨在引起重视,提出对策,努力改变现状,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童话剧是一种以童话故事为原型,幼儿进行表演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是幼儿通过扮演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能(言语、动作、手势)、道具、场景等,再现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或某一个片断)的表演形式。童话剧中语言的运用,包括语音、语调、强弱、停顿、呼吸、吐字、潜台词等。幼儿在童话剧中的语言表达还受到自身语言发展水平的限制,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反复的练习中逐渐丰富、流畅。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对
所谓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聪明。” 因此,我们应为学生在更高层次上领悟知识架设起阶梯,以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感受生活,思考问题。因而在学校,我们对学生施与的应该是智慧教育。而实施智慧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而应该是充满智慧与灵动的有效课堂,在真实的课堂里,学生充分
在体育教学中,我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景,在我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后,学生会“唉!”的一声,觉得很无聊,课上无精打采,一点兴趣都没有。然而让他们自己活动时,他们就会立刻容光焕发,迫不及待地这儿几个人,那儿几个人兴致勃勃地玩起了他们的游戏,直到玩得浑身冒汗,头发稍都湿了,下课铃响了还不想停下来。这引起了我的深思: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他们特别喜欢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利用游戏既可以达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可
一、课堂中教师科学素养对教学的影响。  1、教师的科学素养影响其对科学教学主旨的理解。  有些科学教师同时还从事于语文或数学的教学工作。对于他们来说,科学教学只是一门学校追加的附属任务,或者由于他们的思维长期受语数教学模式的影响,在他们的脑海中,每一节科学课只要把科学规律、科学发现向学生揭示了,这节课的目的就算是达成了。而事实上,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志
当前,在大力推进小学音乐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己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而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切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音乐教学更有趣!让学生更精彩!从而使学生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
为了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体育教学已经发展成为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小学生是未来民族发展的主力军,其身体素质如何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步伐,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还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体育课堂教学毫无激情可言,最终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提不起兴趣。基于此背景下,可以采用游戏化教学策略,以玩促学
广东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2版)提出要“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初步能力”,这里的应用能力包含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初步形成信息意识及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或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等几层含义。那么,如何将这一目标落实到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呢?笔者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与探索。  一、角色扮演,以真实任务串起教材内容  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教师通常会创设某种情境,让学生扮演卡通
小学教育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之路能够起到相当重要的指引作用,因此,小学教学必须选择一种健康的教学方式。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快乐学习”,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对音乐产生好奇心,并通过学习把好奇变为对音乐的兴趣。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培养音乐家,也不是让学生对某种乐器十分精通,而是培养学生的音乐
面塑又称捏面人,是将柔软的面团用双手利用揉、捏、揪、压、搓、滚、碾、剁、拔、按、切、削、刻的技巧变出有趣造型。面塑活动可以让幼儿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按照自己的意愿,动手捏造出自己喜爱的事物。但是,如果教师指导不当,往往会限制和影响孩子的发挥。那么,怎样的指导方式能使面塑活动切实成为幼儿自我表达和表现的天地。结合我班实际开展的工作,我做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融多种技法于面塑活动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