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传统经典诵读为主要内容的“读经教育”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经过时间的检验,读经教育对心智发展的益处逐渐彰显出来。但是也出现子一些问题,特别是读经教育缺乏延续性的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学前读经养成习惯,入学后荒废搁浅。
许多儿童入学前由父母家教或参加社会力量开办的读经班,诵读了大量经典诗文,并且相当一部分儿童养成了诵读经典的好习惯,可是入学后学校里没有诵读课程和诵读活动,在校时间忙于学习学科课程,课后忙于完成作业,将读经弃之脑后,以前养成的读经好习惯荒废了。
2 课外诵读内容深奥,课堂上反而简单。
读经教育就是利用小孩子机械记忆的黄金阶段,诵读那些经典的、凝结了人类智慧的作品,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教育方法,充分利用了儿童的记忆规律。而教材的编排原则是遵循儿童普遍的认知发展规律,导致了一些学生在课外诵读的是诸如《老子》《大学》等晦涩艰深的内容,可是到了课堂上反而要学习诸如《两小儿辩日》《幼时记趣》等浅显的内容,导致了发展的不协调。
3 幼时背诵累段成篇,成年后遗忘零乱。
当前读经教育的教法,是让孩子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而先不去管语言多么晦涩、内容多么艰深,是一种不求甚解、强调机械重复的记忆方法,如果缺乏后续的重复、学习、理解和应用,许多在幼时记住的内容到了成年之后就会遗忘,在大脑中只留下残缺破碎的片段。清代之前,儿童的学习主要也是机械背诵四书五经,但是他们的认知具有良好的后续性,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应用贯穿其一生。我们现在跟旧时不同,所以,同样是机械重复记忆,现代和古代应区别对待,不能只看到古代的读经方法,而忽视了对经典的延续性学习。
4 平时积淀混沌夹生,应用时缺乏疏通。
读经教育的出发点是让孩子先进行背诵积累,然后慢慢消化感悟,并在应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但是目前学生对许多经典的诵读,只是吃了许多,夹生饭”,再加上现在许多教师缺乏读经方面的涵养,不能指点学生将所诵读的经典进行疏通运用,不能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也是读经教育缺乏后续性的一种表现。
另外,有的家长、学校,对读经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功利心和短视行为,让孩子读经仅限于几篇,只紧促儿日,仅仅是为了展示露脸,严重歪曲了读经教育的本义,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以上问题的存在,削弱了读经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我们要重视读经教育的延续性,让读经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幼年诵读积累,少年巩固感悟,成年借鉴应用。达到开发潜能、优化人格、提升人文素质、积淀文化涵养的作用。
1 内容,保持读经教育的延续性。
我们要对读经的内容进行规划、设计和编排,通过科学的研究,在遵循记忆规律、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明确不同年龄阶段在读经方面应该做什么,让人们在进行读经教育时有一个科学的依据。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编写专门的读经教材,供给人们系统地进行读经学习,从而保持读经的延续性。概括说来,在儿童阶段,以渗透薰陶文化精粹,大量诵读经典诗文,培养浓厚兴趣,形成良好习惯为主,在少年阶段,以回顾复习经典,理解内容要义,积累文言词汇,感悟内涵哲理,学会分析鉴赏为主。在青年阶段,以巩固诵读,反观经典,批评借鉴,升华通透为主。要实现第二、三阶段的目标,就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读经内容,不能停留在第一阶段原地踏步走。如果我们能够科学规划、持之以恒,达到以上目标并不困难。
有人认为,只要让孩子在幼时背诵大量经典,就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到了成年之后,只要稍微重复很容易就能回忆起来,在逐渐成长成熟的过程中,自然会对经典有所感悟。此话有一定道理。但是,这种学习仅仅停留在一种自发状态,而没有进入自觉状态。我们既然想进行读经教育,并且已经让孩子诵读了大量经典诗文,具有了向高处发展的基础,为何不进行系统规划,让其获得更好的发展呢?当然,我们并非要让每个读经的孩子将来都成为经学家、文学家,而是通过系统的读经教育。优化其人格,丰富其心智,开发其潜能,迁移其读经的成功体验应用到人生的各个方面,最终提升生命的质量,充实人生的内涵。
2 建立相关机制,保证读经教育的延续性。
读经教育的终极追求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对于个体道德系统的形成,对于民族集体精神力量的凝聚,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支持读经教育,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形成相关教育机制。
笔者前文谈到,学生在课外诵读的是深奥的内容,到了课堂教学中反而要学习浅显的内容,导致了发展的不协调。当然,并不是说参加了读经教育的孩子,就不需要学习那些浅显的诗文了,而是说如果我们注意到读经教育的延续性,其实完全可以在学校里为这些已经积累了大量经典诗文的学生设计更适合他们的学习,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们在进行文言涛文内容的编排时,是根据学生普遍的学习基础,在统编教材中无法照顾到那些参加了读经教育的孩子们,这就要求教育实施末端一一学校和教师,根据读经学生的实际,采用更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
这也启示我们要建立这样一种教育机制,能够将特殊的教育规律变为教育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套在学校教育中促进读经的孩子进一步发展的机制。
3 丰富团体组织,保障读经教育的延续性。
对于读经教育的成功作法、经验心得等,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都需要进行交流、共享,达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为此可以成立各种团体组织,举办论坛、沙龙以及聚会等交流平台,促进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办学力量等各方面的交流。
为了保障读经教育的科学性,要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为读经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学术成果应用和教育实践支撑,指导读经教育科学实施、少走弯路,促进读经教育的延续性发展。
4 经常开展活动,深化读经教育的延续性。
要丰富读经的形式,开展多彩的活动,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读经,避免单调枯燥。例如组织诵读比赛、诵读晚会、夏令营、诵读游览等,可以通过瞻仰、游览与古代文豪有关的人文景观,结合古诗文的产生地进行情景诵读等活动,让参与主体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魅力,从而更有兴趣地去诵读,更有追求地去学习,在经典的浸润中丰富人生。
5 形成系统运作,提升读经教育的延续性。
要对读经教育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归纳整合,形成系统化的运作机制,让读经教育成为一种常态,提升读经教育的效果。一定要注意,读经教育不能功利化。系统化的运作一定要保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在放松的状态中、在耳濡目染中、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读经,坚决避免硬性要求或揠苗助长的方式,以防止读经教育偏离本初追求造成畸形发展。 读经教育,这种在神州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民族化教育形式,需要我们批判地进行传承、科学地进行研究,形成系统性、延续性的教育方法,真正担当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促进新一代的健康成长,促进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定向推进律刍议
——现代诗《祖国啊,我亲爱的沮国》朗诵指导
朗诵中,思想感情的运动造成的声音形式的每一起伏,都是不尽相同的,都不是处于同等重要、同样分量、同一高度、同一强度的位置上。一句话、一段话,或一整篇,总有某种“制高点”,我们需要调动各种手段,沿着语言链条,向着那“制高点”的方向推进,以便显露它、突出它、加强它。这就是朗诵中的定向推进律。“制高点”犹如军事战斗中的有利地势,居高临下;又如小说的高潮,是小说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开端、发展都是为了推向高潮,高潮一过就可以结束了。
如果使一篇作品或一殴作品的“制高点”淹没在“步步为营”之中,显不出凝聚,觉不到突出,朗读就显得平淡。
“制高点”是朗读中思想感情的凝聚点和作品内容的重点。应理解为重点突出的地方,而不应理解成“声音最高”的地方。“制高点”的位置一般不固定,有时在开头,有时在中间,有时在结尾。整篇文章有“制高点”,每段文字也有制高点,甚至一句话也有“制高点”。凡“制高点”前面的词、句、段,处于一种离弦之箭的蓄势中,酝酿着,运动着,向着箭靶(“制高点”)推进。”制高点”后面的词、句、段,虽然也在运动着,但却必须服从“制高点”的制约。
一般现代诗中的排比句,朗诵时常用此规律。排比辞格的主要修辞作用就是“壮气势,广文义”。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而定向推进律则可以用声音形式把这种淋漓尽致的书面感情表达出来,使其感染力更丰富、更真实。
下面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分析现代诗朗诵中“定向推进律”的运用。这首诗写于我们祖国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历史时期,诗中选取了生活中极具特征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提示了“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倾吐了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强烈愿望,表达了两个时代青年的共同心声。诗歌感情真挚,语言节奏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适合朗诵。通过朗诵,我们可以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及历史责任感,
整首诗的高潮部分应该在第三节: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一感情平稳。气平声静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感情平稳,声音坚定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感情略显激昂,声音稍高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洞上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感情激越,语速快,气上提
一是绯红的黎明↑-感情更加激越,语速更快,气大量上提,并停蓄
正在喷薄:↑制高点,声音高昂,感情喷发
——祖国啊|↓制高点,气满声高
(符号表示的意思,|停顿,但不换气。一次重音。重音。一连接,不换气。长时间的停顿。千周7外调l降调。)
“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意象的运用,写出了祖国的新生。朗诵时要充满欣喜,语速渐快,而且越来越快,声音也要越来越高,并在”黎明”处上提蓄气,在”正在喷薄”及”祖国啊”处爆发,达到高潮。
在朗诵此节时,那种定向推进感要十分鲜明有-力。二二句感情平稳,气息平静;三四句感情略显激昂,声音稍高,语速稍快;到了五六句感情要更加激昂,语速更快;最后在“正在喷薄”及“祖国啊”处爆发,如重槌击鼓,使人豁然开朗,达到“制高点”。
在推进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分散力量,企图面面俱到,企图每一句都引起震撼反而会适得其反,如果处处是高潮,就没有高潮了,应方向明确。法国戏剧家弗朗西斯科。萨赛曾说过:“如果诗人希望感受强烈而又持久,感受就必须是单一的。”通俗地说,比如谈恋爱。如果只有一个恋爱对象,感情就容易强烈而持久,如果恋爱对象多了,感情被分散了,恋爱的感觉就被冲淡了,甚至有找不到感觉的可能。想要直达听众灵魂的深处,就必须永远朝一个地方冲击,感受越单一,才能越强烈和持久。
其他三节定向推进的朗诵过程也十分明显。分析如下。
第一节: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一 思想感情沉郁痛苦,声音形式低沉伤感
千百年来0纺着l疲惫的0歌;’语速慢,气沉声缓
我是你额上0熏黑的]矿灯,T语速稍快,声音稍高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0蜗行摸索;i快中显慢,虚实互转
我是干瘪的稻穗;一是失修的路基;一
是淤滩上的驳船T语速快。且一气呵成,三句
qq 另形成推进,漸高渐快。感
另形成推进,漸高渐快。感
情逐渐加深 把纤绳[深深一
勒进0你的肩膊,1缓、沉痛
——胡国啊!l痛苦,77>有压抑感,声音低沉
“破旧的老水车”“薰黑的矿灯”等意象,写出了祖国的贫穷和落后,情绪痛苦而沉重,朗诵时应缓慢低沉。“蜗行摸索”四个字要读得缓而且沉,表现出中国发展艰难的历史,也与前面“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形成快中显慢、虚实互转的形势,使整个句子抑扬顿挫,增强语言感染力。“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三句形成推进,语速渐快,声音渐高,感情逐渐加深,到“驳船”处达到“制高点”。“深深”“肩膊”“祖国啊”要读出沉痛感,气沉而降。
第二节:
我是贫穷,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十
是“飞天”袖间一 :语调稍高,语这梢快,充;扁人悦
千百年来0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斗语速稍慢,涪训低沉,快中显慢
一一祖国啊l
“我是贫穷,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三句构成推进,语速渐快,声音渐高,感情逐渐加深,最后在”希望”处爆发,形成“制高点”。”‘飞天’袖间”代表着人们的希望,朗读时语调可以稍高,充满喜悦。而后句,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语速要稍慢,语调低沉,与前句形成快中显慢一法。最后一句“祖国啊!,要读得语调稍高,充满希望。
第四节:
我是你0十fL~2,--。一平稳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一,前半句稍快,后半勺稍慢,快中显慢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一略缓 喂养了 迷惘的我、一深思的我、一沸腾的我;7感情逐渐加深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斗坚定
去取得
你的富饶、一你的荣光、一你的自由;T感情逐渐加深
一一一Q目国啊]7制高点,声音要饱;蔫,感情要
厶厶厶喷发
我亲爱的祖国!l 声情并茂 厶A厶厶厶厶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以及’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两处各形成推进,要一气呵成,中间不换气,语速渐快,声音渐高,感情越来越强烈,最后一句爆发,形成高潮。第四节整节的高潮则在最后两句,要读得有力量,声音要饱满,感情要喷发。
诗中的四个“祖国啊!”分别出现在每一节诗歌的结尾,朗读处理也遵循”定向推进律”,读第一个时要读得痛苦而有压抑感,声音低沉;读第二个时,要在焦灼中透露出一点希望,声音稍高;读第三个时,要充满希望,声音再高;读第四个时,要竭尽力量表达,激情饱满,声音雄壮。
定向推进律使语言本质明朗化,使语言链条跃动起来,从而给听者更强的感染,更好地实现朗诵的目的。我们要学会用此规律来提高朗诵水平。
诗歌的“内化”与“外化”
——《一片槐树叶》的朗诵方法探究
诗歌朗诵以声传情,是把诗歌转化为有声语言进行再创作、再表达的艺术。传统格律诗形式整齐、语言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现代自由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似乎读无定法。其实抛开表面形式,自由诗也有其内在的韵律,这便是郭沫若所说的“情绪的自然消涨”。所以只有先对诗歌进行“内化”,把握诗歌内在情绪,才能够对其进行“外化”,用声音将诗情表达出来。现在,就让我们追随着诗人的情绪,来解读纪弦的名作——《一片槐树叶》,并探究它的朗诵方法。
纪弦原名路逾,1948年离开上海到台湾。1949年台湾与大陆隔绝以后,他欲归大陆而不能,欲见亲友而不得,乡愁曰愈“浓得化不开”。在《十一月的怀乡病》中,诗人这样感叹:“又是金色与蓝色的诗之月来了,我却流亡在这海岛上,唱着无限伤情的怀乡歌。,诗人写下了大量的怀乡诗。<一片槐树叶)就是其中的一首。它篇幅短小,形式自由,意象鲜明,意蕴深厚,堪称现代诗歌中的精品。
这是全世界最荚的一片,
最玲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诗的第一1h用了许多修饰性定语来描述槐树叶。离开大陆六年,眼前的这片叶子让诗人有了恍如隔世的感觉。于是,原本“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被诗人赋予了感情色彩而成为一种意象。从,最美””最珍奇,“最可宝贵”到“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诗人的情绪宛若下滑的曲线,经历了从欣喜到伤感的过程。一片小小的树叶,承载着诗人多少的欢乐与哀愁啊!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未,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诗的第二节,诗人明是在追溯叶子的来历,暗是回忆自己的经历:1913年生于河北清苑,儿时家住北京,1924年南迁扬州,1929年去南昌读书,次年转学到苏州,1936年东渡日本,1937年回国到上海,1948年迁至台湾(1976年纪弦又迁往美国,定居至今)。诗人辗转于江南江北,走过很多城市,去过很多园子,所以他定神细思也无法回忆起这片叶子究竟来自何处。但是它,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很多年过去了“竟没有些微的损坏’,这一方面流露出诗人的惊喜,另一方面也写出了牠内心的乡土情结之深,多年来从不曾减损一分一毫。在这一川巾中,诗人的情绪在感情的谷底逐渐平缓上升。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午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凯看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第三节第一句,诗人又一次将目光落在槐树叶上,看到那片小小的、薄如蝉翼的槐树叶上居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叶子的形象更加生动了,诗人仿佛伸手便能触及故国的土地,这再次勾起了他的怀乡之情。于是诗人用了一个长句来表达心愿,盼望有朝一日能够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由一片槐树叶联想到槐花盛开,这在时间上是一个递进的过程,而槐花飘香的场景无疑是作者所经历过的,所以这一句用得十分巧妙,既是回忆,更是企盼。这一小节中,诗人的情绪顺承第二小节继续上扬,直至达到感情的高潮。
同是台湾诗人的怀乡之作,《一片槐树叶》比余光中的(乡愁)形式更多变,情绪起伏也更大。通过前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情绪路线是这样变化的:欣喜一伤感一平和一惊喜一期待。朗读时应追寻诗人情绪的起伏,语调呈现出,高一低一较低一较高一很高,的状态。像许多乡愁诗一样,这首诗的抒情基调也是舒缓的,朗诵时语速应该慢一些;而语调的“高”与“低”也只是相对而言,情绪的过渡应作柔和的处理,体现魂牵梦萦的内蕴,而不宜过子外露,冲淡诗的情昧。另外,诗歌中的细节常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朗诵前一定要多加推敲。
1 五个“最”字短语
诗的第一节,情绪的变化全集中在五个“最’字短语上:”最美,表达了作者对槐树叶的喜爱,那远离多年的大陆上的一草一术,都那么让人神往。,最珍奇…最可宝贵’进一步表达诽者对槐树叶的珍爱,表明了故土庄知L,中的不可替代性。而,最使A伤,口…最使人流泪”则表现出作者思念故土、欲归不能的悲伤。五个“最”字短语在朗诵时要具有层次感,语气由强到弱,语调由高到低。而且相对于句中其他部分,这五个短语一定要慢读、重读,突出作者的情绪脉象。
2 四个地点名词
我们在前面已经探讨过,诗歌的第二节中“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既是作者在追溯叶子的由来,也是作者在回顾自己的经历,所以在朗诵时语调要低,语速要慢,应怀有无尽的沧桑感。其中,“江南…江北”的间隔要长,表现出作者是在回忆和怀念;尾音要微微上扬,不应重读,体现出作者的疑问和思索。”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的处理也应如此。
3 两个“啊”字连用
诗歌第三节中的第二句(”故国哟,啊啊…,,”)两个,啊”字并列。著名配音演员齐克建在朗诵这句的时候省略了其中一个“啊,字,这是经验丰富的朗诵者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而进行的再次创造。纪弦在这里连用两个”啊”字是根据自己情绪的变化而设计的,或者说是发乎内心的自然心声,并不是无理由的叠加。这两个“啊”字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个承上,强调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第二个启下,表达了渴望再回故国的强烈愿望。朗诵时两个”啊”字要略有间隔,第一个”啊”字语调略低,语气较轻,似在追忆;第二个“啊”字语调上升、语气加重,充满憧憬。
每个人多少都有些乡土情结,每个离家的游子在思乡时都会睹物生情,于是便有了诸多怀乡的名句。从诗人的创作,到读者的理解,再到诗歌的朗诵,这本身就是三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所以在朗诵之前 细细品味,充分理解作品,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思,朗诵时能准确地诠释和传达作者的感情,这是一种境界。当然,”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在朗诵时将自己的感情融人其中,使读者之情与作者之情合二为一,这也是一种高妙的、令人陶醉的境界,不过。要达到这种境界,就不只是一个对作品理解的问题,更不单纯是一个朗诵技巧的问题了。
《我愿意是急流》诵读欣赏
《我愿意是急流》是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献给未婚妻尤丽亚的一首爱情诗,诗人用满含爱意的倾诉,表达了纯洁无私的爱情,一百多年来广为传颂,成为爱情诗的经典之作。诵读时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基调指作品的基本情调,也就是作品感情色彩的一种综合体现。基调是作品固有的组成部分,它存在于作品的字里行间,使作品整体上显现出某种情感特色。诵读者应在理解和表达的统一中,在情和声的统一中,使作品基调得到完美体现。把握作品基调应注意两点:一是作品基调总是与作品的精神实质相吻合,因此诵读者确立的基调应是符合作品精神实质和作者创作意图的,诵读者对作品的态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语调风格应与作者的情感态度一致。二是作品基调是统一而有变化的:一方面,作品都有贯穿始终的统一的基调,即思想感情的发展有一个总的方向;另一方面,在这种统一中又存在变化,诵读者在处理作品时既要保持作品基调的统一性,又要注意这种感情层次上的变化。
《我愿意是急流》共分五节。诗人借助五对鲜明而生动的意象,倾诉心中的爱情。由于表达的需要,诗人采用了两组意象群,这两组意象群具有明显的对照性,一组体现出男性刚毅伟岸的阳刚之美,另一组则表现出女性温柔可爱的阴柔之美。诗中男性意象坚韧刚强、深情宽厚,色调灰暗而壮美,给人以悲壮苍凉之感:女性意象温润活泼、细腻柔美,色调清丽而鲜艳,给人以欢愉灵动之感。诵读时,应表达出两组意象的不同特点。由男性意象所倾诉的对爱情的真挚、执著,对爱人的宽厚、呵护是全诗的整体感情基调。同时,全诗五节意象在结构上还具有层递之美,最初是一条小鱼,“我,来呵护她;最后爱人成长了,“我”则作为一个伴侣,在身旁看着她。五对意象层层递进,呈现出诗歌的建筑之美。在诵读时,应体现出这种感情层次上的变化。
任何作品的诵读都应体现语调和谐。语调和谐是指朗读时能恰当运用各种朗读技巧,停顿有节、轻重适度、节奏鲜明、抑扬顿挫地传情达意。语调和谐是成功朗读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诵读时,语调把握得当,才会读得有声有色,富有感染力。诵读<我愿意是急流),应掌握以下技巧。
1 重音
着意加重某些词语读音的现象叫重音。重音不同,所传达出的感情也不同。重音位置的确定取决于朗读者对于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表达的需要。语法重音是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处理的重音;逻辑重音是由千表达的需要,特意突出某种意义或感情而对相关词语进行的重读处理。由读音轻重所造成的起伏变化,是诗歌音乐美的重要表现。以<我愿意是急流)的第一小节为例:
我愿意是急流,
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未游去
第一句中的“我愿意”处理成重音重读,可以突出诗人甘愿为爱人付出一切的无私的爱,表达肯定、自信的情感:将“我的爱人”“小鱼”处理成重音轻读,有意使音量轻于一般程度,以使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既表现两个意象组的不同特点,又能突出诗人为爱付出着却幸福着的宽广情怀。此外,在“游来游去”之后可以拉长音节,这也是重音的体现形式。这样的重音安排,可以更加突出地强调诗歌用特别的意象所传达出的特别情感。
2 停顿
停顿是指语流中出现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出于生理上换气的需要,一方面是出于表达上的需要。在诵读中,适当的停顿可以使声音错落有致,使表意清晰,便于理解。由于停顿的运用而形成节拍,节拍的恰当运用,可以增强诗歌诵读的清晰度和节奏感,这也是形成诗歌节奏美的重要因素。以《我愿意是急流》的第二小节为例: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两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做窠,/鸣叫/
前四句应处理成落停,以表现男性意象对爱的坚韧刚强;后四句可以处理成扬停,声音轻柔,在“小鸟”“做窠”“鸣叫”之后可以有意将声音放慢,拖长,以表达男性意象对爱人无限温柔的呵护。在气息方面应处理成似断非断,声断气连,以表达诗人似水的柔情、无边的厚爱。另外,重音与停顿关系密切。重音有时需以拉长语音或前后顿挫的方式宋体现,这本身也是停顿的表现形式。朗读时应注意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3 语速
语速是由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决定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一般来讲,快速用于表示紧急情况或突然变故,表达紧张、恐惧、激动、欢快等心情,表现质问、争辩、斥责、欢呼等声态;中速主要用于感情没有较大起伏变化时;慢速则用于表现沉重、哀痛、,比伤、肃穆的心情。运用不同的语速诵读诗歌能表达不同的情感。<我愿意是急流>是一首抒情性极强的爱情诗,诵读时整体要用较慢的语速。每一节在具体内容的处理上还应有丰富的变化。以第一小节为例,前四句宜用中速读,后四句宜用稍慢的语速,最后的“游来游去”要更慢,且拖长语音,以表现沉浸在爱情中的女性的自由与舒畅。
而中间有些诗句,比如:“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我愿意是云朵,堤灰色的破旗”语速则可以读得稍快,以便和内容相吻合,以表现诗人的坚毅、刚强和自信。快慢之间的交替要自然、流畅,这样,就使得诵读节奏有起有伏,有张有弛,错落有致。
4 句调
句调的高低升降,随着句子语气的不同而不同,也随着表达感情的需要而变化,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大体可归纳为四种基本类型,即升调、降调、平调和曲调。诵读男性意象的句调应与诵读女性意象的句调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由于全诗五节的意象具有层递性,所以在诵读时也应该表现出变化。例如,第一节中“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可以运用平调中稍有上扬的感觉去读,以表现诗人虽历经艰苦却心甘情愿。第二节中”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可以读成降调,表现诗人的勇敢与刚毅。第三节中,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併不使我懊丧……,可以读成较缓慢的平调,表观诗^的自信与欣慰。第四节中’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可以读成略带上扬的平调,表现诗人的温柔与宽厚。第五节中’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飘来荡去,读成略慢的降调,表现诗人的温厚与宽广一信全诗中的女性意象都可以读成上扬的升调,语音轻柔,语速较慢,以表现被浓浓爱意包裹着的女性舒畅、自由、幸福的感受。
1 学前读经养成习惯,入学后荒废搁浅。
许多儿童入学前由父母家教或参加社会力量开办的读经班,诵读了大量经典诗文,并且相当一部分儿童养成了诵读经典的好习惯,可是入学后学校里没有诵读课程和诵读活动,在校时间忙于学习学科课程,课后忙于完成作业,将读经弃之脑后,以前养成的读经好习惯荒废了。
2 课外诵读内容深奥,课堂上反而简单。
读经教育就是利用小孩子机械记忆的黄金阶段,诵读那些经典的、凝结了人类智慧的作品,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教育方法,充分利用了儿童的记忆规律。而教材的编排原则是遵循儿童普遍的认知发展规律,导致了一些学生在课外诵读的是诸如《老子》《大学》等晦涩艰深的内容,可是到了课堂上反而要学习诸如《两小儿辩日》《幼时记趣》等浅显的内容,导致了发展的不协调。
3 幼时背诵累段成篇,成年后遗忘零乱。
当前读经教育的教法,是让孩子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而先不去管语言多么晦涩、内容多么艰深,是一种不求甚解、强调机械重复的记忆方法,如果缺乏后续的重复、学习、理解和应用,许多在幼时记住的内容到了成年之后就会遗忘,在大脑中只留下残缺破碎的片段。清代之前,儿童的学习主要也是机械背诵四书五经,但是他们的认知具有良好的后续性,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应用贯穿其一生。我们现在跟旧时不同,所以,同样是机械重复记忆,现代和古代应区别对待,不能只看到古代的读经方法,而忽视了对经典的延续性学习。
4 平时积淀混沌夹生,应用时缺乏疏通。
读经教育的出发点是让孩子先进行背诵积累,然后慢慢消化感悟,并在应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但是目前学生对许多经典的诵读,只是吃了许多,夹生饭”,再加上现在许多教师缺乏读经方面的涵养,不能指点学生将所诵读的经典进行疏通运用,不能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也是读经教育缺乏后续性的一种表现。
另外,有的家长、学校,对读经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功利心和短视行为,让孩子读经仅限于几篇,只紧促儿日,仅仅是为了展示露脸,严重歪曲了读经教育的本义,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以上问题的存在,削弱了读经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我们要重视读经教育的延续性,让读经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幼年诵读积累,少年巩固感悟,成年借鉴应用。达到开发潜能、优化人格、提升人文素质、积淀文化涵养的作用。
1 内容,保持读经教育的延续性。
我们要对读经的内容进行规划、设计和编排,通过科学的研究,在遵循记忆规律、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明确不同年龄阶段在读经方面应该做什么,让人们在进行读经教育时有一个科学的依据。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编写专门的读经教材,供给人们系统地进行读经学习,从而保持读经的延续性。概括说来,在儿童阶段,以渗透薰陶文化精粹,大量诵读经典诗文,培养浓厚兴趣,形成良好习惯为主,在少年阶段,以回顾复习经典,理解内容要义,积累文言词汇,感悟内涵哲理,学会分析鉴赏为主。在青年阶段,以巩固诵读,反观经典,批评借鉴,升华通透为主。要实现第二、三阶段的目标,就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读经内容,不能停留在第一阶段原地踏步走。如果我们能够科学规划、持之以恒,达到以上目标并不困难。
有人认为,只要让孩子在幼时背诵大量经典,就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到了成年之后,只要稍微重复很容易就能回忆起来,在逐渐成长成熟的过程中,自然会对经典有所感悟。此话有一定道理。但是,这种学习仅仅停留在一种自发状态,而没有进入自觉状态。我们既然想进行读经教育,并且已经让孩子诵读了大量经典诗文,具有了向高处发展的基础,为何不进行系统规划,让其获得更好的发展呢?当然,我们并非要让每个读经的孩子将来都成为经学家、文学家,而是通过系统的读经教育。优化其人格,丰富其心智,开发其潜能,迁移其读经的成功体验应用到人生的各个方面,最终提升生命的质量,充实人生的内涵。
2 建立相关机制,保证读经教育的延续性。
读经教育的终极追求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对于个体道德系统的形成,对于民族集体精神力量的凝聚,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支持读经教育,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形成相关教育机制。
笔者前文谈到,学生在课外诵读的是深奥的内容,到了课堂教学中反而要学习浅显的内容,导致了发展的不协调。当然,并不是说参加了读经教育的孩子,就不需要学习那些浅显的诗文了,而是说如果我们注意到读经教育的延续性,其实完全可以在学校里为这些已经积累了大量经典诗文的学生设计更适合他们的学习,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们在进行文言涛文内容的编排时,是根据学生普遍的学习基础,在统编教材中无法照顾到那些参加了读经教育的孩子们,这就要求教育实施末端一一学校和教师,根据读经学生的实际,采用更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
这也启示我们要建立这样一种教育机制,能够将特殊的教育规律变为教育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套在学校教育中促进读经的孩子进一步发展的机制。
3 丰富团体组织,保障读经教育的延续性。
对于读经教育的成功作法、经验心得等,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都需要进行交流、共享,达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为此可以成立各种团体组织,举办论坛、沙龙以及聚会等交流平台,促进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办学力量等各方面的交流。
为了保障读经教育的科学性,要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为读经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学术成果应用和教育实践支撑,指导读经教育科学实施、少走弯路,促进读经教育的延续性发展。
4 经常开展活动,深化读经教育的延续性。
要丰富读经的形式,开展多彩的活动,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读经,避免单调枯燥。例如组织诵读比赛、诵读晚会、夏令营、诵读游览等,可以通过瞻仰、游览与古代文豪有关的人文景观,结合古诗文的产生地进行情景诵读等活动,让参与主体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魅力,从而更有兴趣地去诵读,更有追求地去学习,在经典的浸润中丰富人生。
5 形成系统运作,提升读经教育的延续性。
要对读经教育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归纳整合,形成系统化的运作机制,让读经教育成为一种常态,提升读经教育的效果。一定要注意,读经教育不能功利化。系统化的运作一定要保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在放松的状态中、在耳濡目染中、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读经,坚决避免硬性要求或揠苗助长的方式,以防止读经教育偏离本初追求造成畸形发展。 读经教育,这种在神州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民族化教育形式,需要我们批判地进行传承、科学地进行研究,形成系统性、延续性的教育方法,真正担当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促进新一代的健康成长,促进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定向推进律刍议
——现代诗《祖国啊,我亲爱的沮国》朗诵指导
朗诵中,思想感情的运动造成的声音形式的每一起伏,都是不尽相同的,都不是处于同等重要、同样分量、同一高度、同一强度的位置上。一句话、一段话,或一整篇,总有某种“制高点”,我们需要调动各种手段,沿着语言链条,向着那“制高点”的方向推进,以便显露它、突出它、加强它。这就是朗诵中的定向推进律。“制高点”犹如军事战斗中的有利地势,居高临下;又如小说的高潮,是小说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开端、发展都是为了推向高潮,高潮一过就可以结束了。
如果使一篇作品或一殴作品的“制高点”淹没在“步步为营”之中,显不出凝聚,觉不到突出,朗读就显得平淡。
“制高点”是朗读中思想感情的凝聚点和作品内容的重点。应理解为重点突出的地方,而不应理解成“声音最高”的地方。“制高点”的位置一般不固定,有时在开头,有时在中间,有时在结尾。整篇文章有“制高点”,每段文字也有制高点,甚至一句话也有“制高点”。凡“制高点”前面的词、句、段,处于一种离弦之箭的蓄势中,酝酿着,运动着,向着箭靶(“制高点”)推进。”制高点”后面的词、句、段,虽然也在运动着,但却必须服从“制高点”的制约。
一般现代诗中的排比句,朗诵时常用此规律。排比辞格的主要修辞作用就是“壮气势,广文义”。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而定向推进律则可以用声音形式把这种淋漓尽致的书面感情表达出来,使其感染力更丰富、更真实。
下面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分析现代诗朗诵中“定向推进律”的运用。这首诗写于我们祖国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历史时期,诗中选取了生活中极具特征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提示了“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倾吐了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强烈愿望,表达了两个时代青年的共同心声。诗歌感情真挚,语言节奏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适合朗诵。通过朗诵,我们可以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及历史责任感,
整首诗的高潮部分应该在第三节: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一感情平稳。气平声静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感情平稳,声音坚定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感情略显激昂,声音稍高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洞上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感情激越,语速快,气上提
一是绯红的黎明↑-感情更加激越,语速更快,气大量上提,并停蓄
正在喷薄:↑制高点,声音高昂,感情喷发
——祖国啊|↓制高点,气满声高
(符号表示的意思,|停顿,但不换气。一次重音。重音。一连接,不换气。长时间的停顿。千周7外调l降调。)
“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意象的运用,写出了祖国的新生。朗诵时要充满欣喜,语速渐快,而且越来越快,声音也要越来越高,并在”黎明”处上提蓄气,在”正在喷薄”及”祖国啊”处爆发,达到高潮。
在朗诵此节时,那种定向推进感要十分鲜明有-力。二二句感情平稳,气息平静;三四句感情略显激昂,声音稍高,语速稍快;到了五六句感情要更加激昂,语速更快;最后在“正在喷薄”及“祖国啊”处爆发,如重槌击鼓,使人豁然开朗,达到“制高点”。
在推进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分散力量,企图面面俱到,企图每一句都引起震撼反而会适得其反,如果处处是高潮,就没有高潮了,应方向明确。法国戏剧家弗朗西斯科。萨赛曾说过:“如果诗人希望感受强烈而又持久,感受就必须是单一的。”通俗地说,比如谈恋爱。如果只有一个恋爱对象,感情就容易强烈而持久,如果恋爱对象多了,感情被分散了,恋爱的感觉就被冲淡了,甚至有找不到感觉的可能。想要直达听众灵魂的深处,就必须永远朝一个地方冲击,感受越单一,才能越强烈和持久。
其他三节定向推进的朗诵过程也十分明显。分析如下。
第一节: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一 思想感情沉郁痛苦,声音形式低沉伤感
千百年来0纺着l疲惫的0歌;’语速慢,气沉声缓
我是你额上0熏黑的]矿灯,T语速稍快,声音稍高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0蜗行摸索;i快中显慢,虚实互转
我是干瘪的稻穗;一是失修的路基;一
是淤滩上的驳船T语速快。且一气呵成,三句
qq 另形成推进,漸高渐快。感
另形成推进,漸高渐快。感
情逐渐加深 把纤绳[深深一
勒进0你的肩膊,1缓、沉痛
——胡国啊!l痛苦,77>有压抑感,声音低沉
“破旧的老水车”“薰黑的矿灯”等意象,写出了祖国的贫穷和落后,情绪痛苦而沉重,朗诵时应缓慢低沉。“蜗行摸索”四个字要读得缓而且沉,表现出中国发展艰难的历史,也与前面“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形成快中显慢、虚实互转的形势,使整个句子抑扬顿挫,增强语言感染力。“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三句形成推进,语速渐快,声音渐高,感情逐渐加深,到“驳船”处达到“制高点”。“深深”“肩膊”“祖国啊”要读出沉痛感,气沉而降。
第二节:
我是贫穷,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十
是“飞天”袖间一 :语调稍高,语这梢快,充;扁人悦
千百年来0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斗语速稍慢,涪训低沉,快中显慢
一一祖国啊l
“我是贫穷,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三句构成推进,语速渐快,声音渐高,感情逐渐加深,最后在”希望”处爆发,形成“制高点”。”‘飞天’袖间”代表着人们的希望,朗读时语调可以稍高,充满喜悦。而后句,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语速要稍慢,语调低沉,与前句形成快中显慢一法。最后一句“祖国啊!,要读得语调稍高,充满希望。
第四节:
我是你0十fL~2,--。一平稳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一,前半句稍快,后半勺稍慢,快中显慢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一略缓 喂养了 迷惘的我、一深思的我、一沸腾的我;7感情逐渐加深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斗坚定
去取得
你的富饶、一你的荣光、一你的自由;T感情逐渐加深
一一一Q目国啊]7制高点,声音要饱;蔫,感情要
厶厶厶喷发
我亲爱的祖国!l 声情并茂 厶A厶厶厶厶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以及’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两处各形成推进,要一气呵成,中间不换气,语速渐快,声音渐高,感情越来越强烈,最后一句爆发,形成高潮。第四节整节的高潮则在最后两句,要读得有力量,声音要饱满,感情要喷发。
诗中的四个“祖国啊!”分别出现在每一节诗歌的结尾,朗读处理也遵循”定向推进律”,读第一个时要读得痛苦而有压抑感,声音低沉;读第二个时,要在焦灼中透露出一点希望,声音稍高;读第三个时,要充满希望,声音再高;读第四个时,要竭尽力量表达,激情饱满,声音雄壮。
定向推进律使语言本质明朗化,使语言链条跃动起来,从而给听者更强的感染,更好地实现朗诵的目的。我们要学会用此规律来提高朗诵水平。
诗歌的“内化”与“外化”
——《一片槐树叶》的朗诵方法探究
诗歌朗诵以声传情,是把诗歌转化为有声语言进行再创作、再表达的艺术。传统格律诗形式整齐、语言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现代自由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似乎读无定法。其实抛开表面形式,自由诗也有其内在的韵律,这便是郭沫若所说的“情绪的自然消涨”。所以只有先对诗歌进行“内化”,把握诗歌内在情绪,才能够对其进行“外化”,用声音将诗情表达出来。现在,就让我们追随着诗人的情绪,来解读纪弦的名作——《一片槐树叶》,并探究它的朗诵方法。
纪弦原名路逾,1948年离开上海到台湾。1949年台湾与大陆隔绝以后,他欲归大陆而不能,欲见亲友而不得,乡愁曰愈“浓得化不开”。在《十一月的怀乡病》中,诗人这样感叹:“又是金色与蓝色的诗之月来了,我却流亡在这海岛上,唱着无限伤情的怀乡歌。,诗人写下了大量的怀乡诗。<一片槐树叶)就是其中的一首。它篇幅短小,形式自由,意象鲜明,意蕴深厚,堪称现代诗歌中的精品。
这是全世界最荚的一片,
最玲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诗的第一1h用了许多修饰性定语来描述槐树叶。离开大陆六年,眼前的这片叶子让诗人有了恍如隔世的感觉。于是,原本“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被诗人赋予了感情色彩而成为一种意象。从,最美””最珍奇,“最可宝贵”到“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诗人的情绪宛若下滑的曲线,经历了从欣喜到伤感的过程。一片小小的树叶,承载着诗人多少的欢乐与哀愁啊!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未,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诗的第二节,诗人明是在追溯叶子的来历,暗是回忆自己的经历:1913年生于河北清苑,儿时家住北京,1924年南迁扬州,1929年去南昌读书,次年转学到苏州,1936年东渡日本,1937年回国到上海,1948年迁至台湾(1976年纪弦又迁往美国,定居至今)。诗人辗转于江南江北,走过很多城市,去过很多园子,所以他定神细思也无法回忆起这片叶子究竟来自何处。但是它,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很多年过去了“竟没有些微的损坏’,这一方面流露出诗人的惊喜,另一方面也写出了牠内心的乡土情结之深,多年来从不曾减损一分一毫。在这一川巾中,诗人的情绪在感情的谷底逐渐平缓上升。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午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凯看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第三节第一句,诗人又一次将目光落在槐树叶上,看到那片小小的、薄如蝉翼的槐树叶上居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叶子的形象更加生动了,诗人仿佛伸手便能触及故国的土地,这再次勾起了他的怀乡之情。于是诗人用了一个长句来表达心愿,盼望有朝一日能够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由一片槐树叶联想到槐花盛开,这在时间上是一个递进的过程,而槐花飘香的场景无疑是作者所经历过的,所以这一句用得十分巧妙,既是回忆,更是企盼。这一小节中,诗人的情绪顺承第二小节继续上扬,直至达到感情的高潮。
同是台湾诗人的怀乡之作,《一片槐树叶》比余光中的(乡愁)形式更多变,情绪起伏也更大。通过前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情绪路线是这样变化的:欣喜一伤感一平和一惊喜一期待。朗读时应追寻诗人情绪的起伏,语调呈现出,高一低一较低一较高一很高,的状态。像许多乡愁诗一样,这首诗的抒情基调也是舒缓的,朗诵时语速应该慢一些;而语调的“高”与“低”也只是相对而言,情绪的过渡应作柔和的处理,体现魂牵梦萦的内蕴,而不宜过子外露,冲淡诗的情昧。另外,诗歌中的细节常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朗诵前一定要多加推敲。
1 五个“最”字短语
诗的第一节,情绪的变化全集中在五个“最’字短语上:”最美,表达了作者对槐树叶的喜爱,那远离多年的大陆上的一草一术,都那么让人神往。,最珍奇…最可宝贵’进一步表达诽者对槐树叶的珍爱,表明了故土庄知L,中的不可替代性。而,最使A伤,口…最使人流泪”则表现出作者思念故土、欲归不能的悲伤。五个“最”字短语在朗诵时要具有层次感,语气由强到弱,语调由高到低。而且相对于句中其他部分,这五个短语一定要慢读、重读,突出作者的情绪脉象。
2 四个地点名词
我们在前面已经探讨过,诗歌的第二节中“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既是作者在追溯叶子的由来,也是作者在回顾自己的经历,所以在朗诵时语调要低,语速要慢,应怀有无尽的沧桑感。其中,“江南…江北”的间隔要长,表现出作者是在回忆和怀念;尾音要微微上扬,不应重读,体现出作者的疑问和思索。”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的处理也应如此。
3 两个“啊”字连用
诗歌第三节中的第二句(”故国哟,啊啊…,,”)两个,啊”字并列。著名配音演员齐克建在朗诵这句的时候省略了其中一个“啊,字,这是经验丰富的朗诵者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而进行的再次创造。纪弦在这里连用两个”啊”字是根据自己情绪的变化而设计的,或者说是发乎内心的自然心声,并不是无理由的叠加。这两个“啊”字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个承上,强调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第二个启下,表达了渴望再回故国的强烈愿望。朗诵时两个”啊”字要略有间隔,第一个”啊”字语调略低,语气较轻,似在追忆;第二个“啊”字语调上升、语气加重,充满憧憬。
每个人多少都有些乡土情结,每个离家的游子在思乡时都会睹物生情,于是便有了诸多怀乡的名句。从诗人的创作,到读者的理解,再到诗歌的朗诵,这本身就是三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所以在朗诵之前 细细品味,充分理解作品,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思,朗诵时能准确地诠释和传达作者的感情,这是一种境界。当然,”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在朗诵时将自己的感情融人其中,使读者之情与作者之情合二为一,这也是一种高妙的、令人陶醉的境界,不过。要达到这种境界,就不只是一个对作品理解的问题,更不单纯是一个朗诵技巧的问题了。
《我愿意是急流》诵读欣赏
《我愿意是急流》是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献给未婚妻尤丽亚的一首爱情诗,诗人用满含爱意的倾诉,表达了纯洁无私的爱情,一百多年来广为传颂,成为爱情诗的经典之作。诵读时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基调指作品的基本情调,也就是作品感情色彩的一种综合体现。基调是作品固有的组成部分,它存在于作品的字里行间,使作品整体上显现出某种情感特色。诵读者应在理解和表达的统一中,在情和声的统一中,使作品基调得到完美体现。把握作品基调应注意两点:一是作品基调总是与作品的精神实质相吻合,因此诵读者确立的基调应是符合作品精神实质和作者创作意图的,诵读者对作品的态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语调风格应与作者的情感态度一致。二是作品基调是统一而有变化的:一方面,作品都有贯穿始终的统一的基调,即思想感情的发展有一个总的方向;另一方面,在这种统一中又存在变化,诵读者在处理作品时既要保持作品基调的统一性,又要注意这种感情层次上的变化。
《我愿意是急流》共分五节。诗人借助五对鲜明而生动的意象,倾诉心中的爱情。由于表达的需要,诗人采用了两组意象群,这两组意象群具有明显的对照性,一组体现出男性刚毅伟岸的阳刚之美,另一组则表现出女性温柔可爱的阴柔之美。诗中男性意象坚韧刚强、深情宽厚,色调灰暗而壮美,给人以悲壮苍凉之感:女性意象温润活泼、细腻柔美,色调清丽而鲜艳,给人以欢愉灵动之感。诵读时,应表达出两组意象的不同特点。由男性意象所倾诉的对爱情的真挚、执著,对爱人的宽厚、呵护是全诗的整体感情基调。同时,全诗五节意象在结构上还具有层递之美,最初是一条小鱼,“我,来呵护她;最后爱人成长了,“我”则作为一个伴侣,在身旁看着她。五对意象层层递进,呈现出诗歌的建筑之美。在诵读时,应体现出这种感情层次上的变化。
任何作品的诵读都应体现语调和谐。语调和谐是指朗读时能恰当运用各种朗读技巧,停顿有节、轻重适度、节奏鲜明、抑扬顿挫地传情达意。语调和谐是成功朗读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诵读时,语调把握得当,才会读得有声有色,富有感染力。诵读<我愿意是急流),应掌握以下技巧。
1 重音
着意加重某些词语读音的现象叫重音。重音不同,所传达出的感情也不同。重音位置的确定取决于朗读者对于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表达的需要。语法重音是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处理的重音;逻辑重音是由千表达的需要,特意突出某种意义或感情而对相关词语进行的重读处理。由读音轻重所造成的起伏变化,是诗歌音乐美的重要表现。以<我愿意是急流)的第一小节为例:
我愿意是急流,
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未游去
第一句中的“我愿意”处理成重音重读,可以突出诗人甘愿为爱人付出一切的无私的爱,表达肯定、自信的情感:将“我的爱人”“小鱼”处理成重音轻读,有意使音量轻于一般程度,以使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既表现两个意象组的不同特点,又能突出诗人为爱付出着却幸福着的宽广情怀。此外,在“游来游去”之后可以拉长音节,这也是重音的体现形式。这样的重音安排,可以更加突出地强调诗歌用特别的意象所传达出的特别情感。
2 停顿
停顿是指语流中出现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出于生理上换气的需要,一方面是出于表达上的需要。在诵读中,适当的停顿可以使声音错落有致,使表意清晰,便于理解。由于停顿的运用而形成节拍,节拍的恰当运用,可以增强诗歌诵读的清晰度和节奏感,这也是形成诗歌节奏美的重要因素。以《我愿意是急流》的第二小节为例: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两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做窠,/鸣叫/
前四句应处理成落停,以表现男性意象对爱的坚韧刚强;后四句可以处理成扬停,声音轻柔,在“小鸟”“做窠”“鸣叫”之后可以有意将声音放慢,拖长,以表达男性意象对爱人无限温柔的呵护。在气息方面应处理成似断非断,声断气连,以表达诗人似水的柔情、无边的厚爱。另外,重音与停顿关系密切。重音有时需以拉长语音或前后顿挫的方式宋体现,这本身也是停顿的表现形式。朗读时应注意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3 语速
语速是由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决定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一般来讲,快速用于表示紧急情况或突然变故,表达紧张、恐惧、激动、欢快等心情,表现质问、争辩、斥责、欢呼等声态;中速主要用于感情没有较大起伏变化时;慢速则用于表现沉重、哀痛、,比伤、肃穆的心情。运用不同的语速诵读诗歌能表达不同的情感。<我愿意是急流>是一首抒情性极强的爱情诗,诵读时整体要用较慢的语速。每一节在具体内容的处理上还应有丰富的变化。以第一小节为例,前四句宜用中速读,后四句宜用稍慢的语速,最后的“游来游去”要更慢,且拖长语音,以表现沉浸在爱情中的女性的自由与舒畅。
而中间有些诗句,比如:“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我愿意是云朵,堤灰色的破旗”语速则可以读得稍快,以便和内容相吻合,以表现诗人的坚毅、刚强和自信。快慢之间的交替要自然、流畅,这样,就使得诵读节奏有起有伏,有张有弛,错落有致。
4 句调
句调的高低升降,随着句子语气的不同而不同,也随着表达感情的需要而变化,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大体可归纳为四种基本类型,即升调、降调、平调和曲调。诵读男性意象的句调应与诵读女性意象的句调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由于全诗五节的意象具有层递性,所以在诵读时也应该表现出变化。例如,第一节中“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可以运用平调中稍有上扬的感觉去读,以表现诗人虽历经艰苦却心甘情愿。第二节中”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可以读成降调,表现诗人的勇敢与刚毅。第三节中,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併不使我懊丧……,可以读成较缓慢的平调,表观诗^的自信与欣慰。第四节中’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可以读成略带上扬的平调,表现诗人的温柔与宽厚。第五节中’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飘来荡去,读成略慢的降调,表现诗人的温厚与宽广一信全诗中的女性意象都可以读成上扬的升调,语音轻柔,语速较慢,以表现被浓浓爱意包裹着的女性舒畅、自由、幸福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