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瞬间到永恒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me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世纪的人像一般是画坐姿侧面,达·芬奇的好多画作也不例外。但他画丽莎夫人时,可能喊了一声“丽莎”,夫人转过头,丽莎的笑容就被画家迅速捕捉到了画板上,于是迷人的微笑倾倒了全世界。
  瞬间的美丽,迅速判断,迅速捕捉,迅速描摹,迅速定格。这是达·芬奇在做的事情,当然,也可以成为我们作文借鉴的方法。
  一、瞬间成为永恒需要对美丽进行判断
  对美丽进行判断的关键是需要我们建立美的模型。真实是美丽的翅膀,帮助美丽翱翔。大凡经得起时间淘洗的作品总是源于作者自己的生活、作者的切身体会以及独特思考。生活的真实是富商对妻子肖像画的基本要求,难以想象,画出来的富商妻子与原来迥异,而只是符合画家的审美要求。写作过程中,如果缺乏真事真情真想法,为文造情,为文造事,为文造思,信马由缰,没有边际,也就鲜有生命力。我们的作文像绘画一样,也渴望真实。
  善良也是美丽的翅膀,帮助美丽翱翔。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从蒙娜丽莎的眼睛里能够读得出。在我们的作品中也需要善良的因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善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善良。善良是从自己做起,关心别人的想法,用实际行动去行善良之事。善良的物、景、人、事和瞬间都必然美丽。
  美丽有了“真实”和“善良”这一对翅膀,定能自由翱翔。美的模型也就基本构成,对美进行判断也就不难了。作文若有了对美丽进行判断的能力,让生活瞬间成为永恒也就有了重要的依托。
  二、瞬间成为永恒需要更多人融会其中
  画作《蒙娜丽莎》中的微笑不仅是丽莎夫人的,据研究者考证,这里还有哺乳达·芬奇十八个月的母亲的微笑,这微笑对身为私生子的达·芬奇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这里还有达·芬奇继母的微笑,他的继母非常爱他。“(蒙娜丽莎的原型)卓孔达夫人的笑容究竟是怎样的?由另一个画家画来,会是什么样子?是达·芬奇心目中的女人的神秘的笑酷似卓孔达夫人的笑呢?还是卓孔达夫人的笑酷似达·芬奇心目中的女人的神秘的笑呢?两个笑容互相呼应、叠影、交融,不再能分得开。”(熊秉明《看蒙娜丽莎看》,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此语大抵也是在说这个道理。
  优秀的作品总是融合了许多精彩的瞬间。很多人读完《阿Q正传》后,都有种被击中要害的感觉,觉得鲁迅是在借阿Q说读者自己。张天翼说过:“自《阿Q正传》以后的中国文学都在重写阿Q。”是否可以这样说,阿Q式的人物随处可见,甚至可以说,我们自己就是阿Q。几乎所有人都鄙视阿Q,瞧不起阿Q式的人物。但仔细想想,自己何尝不是在自嘲呢?虽然阿Q艰难地画完他的圆圈后就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真的走了吗?若我们在芸芸众生中寻找,随处都可以见到,只不过是旧毡帽换成了高级礼帽或什么也不戴,破棉袄换成了西装革履,但骨子里、血液里阿Q的遗传基因一直在,有时还会忍不住跳出来吧?
  这样看来,艺术品可以描绘一个人,但其后仅是一个人就单薄了,应该是一群人,是集合。我们写人时,如果从一个人往一群人上去思考,就有可能立体、丰富。
  蒙娜丽莎是这样,阿Q是这样,伟大的作品都是这样。
  三、瞬间成为永恒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研究者分析,当时丽莎夫人已经身怀六甲,可以从她的身体看出,从她微肿的双手看出,也可以从孕妇特有放手的位置看出。达·芬奇是胚胎学的奠基人,他白天在画室绘画,晚上到医院解剖。他善于画胎儿发育的过程。丽莎夫人的身孕成为画家通过瞬间向大家传达丰富意蕴的载体。孕育的胎儿是生命的开始,可以想见生命的成长,生命的衰老,生命的消亡……这是孕妇丽莎给作者的启示,也是作者想通过她来表达的启示。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透视。画家努力给欣赏者装一架透视仪,好让欣赏者看到有关生命的种种。
  其实,我们的作文也是一样的。眼前的梅花原可以自然开放和凋零,但如果被我们发现就有了丰富解读的可能。花朵是美丽的,我们的生命也是美丽的;花朵需要绽放,我们的生命也该绽放;花朵是易逝的,我们的生命也是易逝的。我们还可以思考事物发展的原因。花朵绽放得如此美丽,什么原因使然?主观原因中有绽放的激情,有明确的方向,有踏实的努力,一点一滴地不断汲取养分,还有生命的本能,开花的渴望,等等。客观原因中有物质基础的支撑,泥土、阳光、雨露等,有园丁的辛劳……我们还可以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花朵的未来方向是绽放之后的凋谢,思考“花朵要凋谢”会慢慢生发对绽放的珍惜和对生命本质的感悟;当生命真的逝去,如何面对生命的绽放和易逝,如何在绽放和易逝间把握一种稳定,达成一种平衡,这些都会激发我们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当然,瞬间成为永恒需要空间的无限广阔。可以对比摄影作品,它也能呈现出艺术效果,也可以融入摄影者的主观感情,但是很难改变空间存在,更难扩大空间存在。而画作可以将彼处风景挪移到此处,还可以将几处风景加以叠加、转换、合并等,无限空间开始形成。我们的作文也需要这种本领。空间的叠加、合并等终有穷尽的时候,何况画板就这么大。《蒙娜丽莎》更为高妙的是将时间与空间进行组合,将事物发展的规律划分成几个部分进行典型局部呈现,依照时间,叠加空间,筛选典型。这就形成了我们眼前的名画。
  其实,作文跟画画有很多相同之处。向《蒙娜丽莎》学习关注瞬间,关注人物,关注时间,关注空间,更关注永恒。
其他文献
《用语文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一书是特级教师崔琪几十年来人生阅历以及教学经历的浓缩,它用简练、精到的语言,将崔琪老师几十年的语文教育思想以及在语文教育界的影响描绘得煞是精彩。黄华、王永红两位作者对崔老师的研究很是真实而深刻,把生活、工作中的崔老师鲜活而生动地呈现了出来。那些散落在文中的经历与思想,相信对每一个立志要在语文教学舞台上舞出精彩的人来说,都会大有裨益。  作为一位生在都市长在都市学习工作在
新加坡“母语课程检讨委员会”于2010年对新加坡母语课程与教学进行了全面检讨修订。委员会认为,华文课程仍应配合新加坡的双语政策,注重母语教学,保留传统文化,同时应加强课程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1]为了提升华文教师的评价素养,使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有依据,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母语处于2013年7月编制了《中学华文评价指导》(以下简称《指导》)。[2]该《指导》根据新加坡教育部教
一堂作文公开课,博得全体听课老师的满堂彩。成功的教学经验值得借鉴,但是,当很多听课老师集中对学生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啧啧称许时,更有必要对学生的表现做一番冷思考。  【课例】  教师选取了《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作为课堂讨论的内容: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
今年,海子辞世整整20周年了。自1989年3月26日选择以那么一种残忍的方式离开人世之后,这位生前即便在师友圈中也倍受冷落和误解的年轻诗人,迅速成了一名神话般的天才诗人。正如他的朋友骆一禾所说:“海子是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更是说,“他已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总之,他已经被公认为当代最具独创性的一位诗人,其抒情短诗更被认为成就突出。  对一名诗人的了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外现代诗歌赏析》里收选了以色列诗人耶胡达·阿米亥(Yehuda Amichai)的短诗《葵花田》,这是一个非常有见地的选择。耶胡达·阿米亥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极高声誉,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不仅是以色列建国后最耀眼的民族诗人,而且是极少数“拥有把个人的甚至是私人化的欢乐、痛苦和爱恋转换为人人共享的经验,并把属于他自己的时代和地域高度普遍化的能力”的当代诗人之一
一、设计思路    新诗教学对香港中学老师一直是极大挑战,无论是选材、设计教学过程,还是指导学生评析作品,有的老师都会感觉无从入手。但新课程的发展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想象能力,新诗教学也的确给了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教学新诗时如果能够达到通过优美的文字、抑扬的节奏、丰富的内容,引导学生欣赏并积极写作新诗的效果,就是成功的。  若要围绕赞颂人间真情这个主题选择教学内容,歌颂母爱的作品必为首选。历来
板书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表情达意的最有力工具。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目前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而板书教学却日渐式微。为了能博采两者之长,规避两者之短。笔者近年来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用多媒体解读文本,丰富视野:用板书体味文字,把握主题。多媒体的优点之一是信息载量大,非常适合介绍教学辅助材料。它能起到扩大学生视野的功效。在多媒体教学中穿插板书
在网络时代,获取信息很方便,但静下心来品读大家的作品,几乎是一种奢侈,而且对老舍这样大家作品的品读、理解,远远不能停留在文字上。老舍的文字明白如话,特别是他那些篇幅不长的散文,现在的人们几乎都能通读下来。可是如何理解老舍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那个大时代,有名师的指点对读者而言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果。  吴小美教授的新作《老舍散文三十八讲》便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曾担任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写过多部(篇)有关老
退休十余载的吴国韬先生的回忆录《雨打芭蕉》(语文出版社2013年5月版),不久前获得了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此作品亦可归于时下较流行的个人生活史写作。它记录的时间自1958年至1980年,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件,比如说“大跃进”、大饥饿、十年“文革”、改革开放最初决定性的几年等,作为底层亲历者的写实性回忆,显然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  虽然是回忆录,但其文学及精神文化价值不可低估。看
一、前言    多元文化或多元文化主义是20世纪后期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思潮。多元文化主义产生之初主要是针对欧美等移民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种族融合中的矛盾问题的,后来其影响超出了欧美的范围,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思潮。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旗帜下,往往集合了种族、族群、性别、语言等一大批不同理论,其内涵虽然多样化,但共性还是一致的,即要求承认不同民族、种族以及性别的文化差异的多元与共存,承认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