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研究缘起
记得有一次,我绘声绘色地导入新课,学生也被我带动的很好,然后我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丽的黄昏》。没想到班里的学生哄堂大笑,有捣乱的学生大声地说:“老师,你得了健忘症了吗?这首歌曲我们上节课就已经上过了啊。”说完朝其他同学得意地擠眉弄眼,我的脸一下子红透了。后来回想发现,其他平行班级都被学校举行的活动“侵占”了时间,唯独这个班级上课时间保证,但我忘记了,于是出现了开头的那个场景。
如果在一个班里多出现几次这样的场景,我想我的威信将会全无。纪律都管不好,何谈教学质量呢?这次事件过后,我就开始在我的笔记本上记录下这个班级的授课进度,就在名册上写上几月几日,上至第几页什么内容。这个记录很简单,但是功效却不小,这就开始了我的“课堂记录”。
2 “课堂记录包”的叙述:
《记录美学》里讲:所谓记录,是指已完成的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所提供客观证据的图文资料。本文中的“课堂记录”是指在音乐课堂中或者课堂后,达到一定教育教学目标后的文字记录或音像记录。一本“音乐笔记”,每个班的“音乐课堂情况登记”,还有一本标注过的音乐书,几个录像片段,构成了笔者的“音乐记录包”。
3 “课堂记录包”在音乐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3.1 记录教学常规,促进课堂管理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些“教学常规”。这些常规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摸索的积累,是适合自己,提高课堂的有效方法。
(1)记录学生座位,保证课堂有序性
每届新接的班级基本有7个,每班45名新学生,我就要记住270个新的名字。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得记住名字,不然,老师叫学生就没有指向性。尤其在上课要指定哪个学生表演的时候,老师通常会用手指着哪个学生,说:“你来。”可是,学生并不一定知道老师指着他,很多时候会发生连续站起来4、5个学生,但都不是老师想叫的那个学生。于是,纪律就开始乱了。尤其是在带一年级的时候,如果你不能叫出“捣乱者”的名字,一年级的小朋友是不会理你的。
每年我都会准备好一本“音乐记录本”,里面有我所教班级的座位表,里面记录学生的名字,更标注了一些特别关注的学生,还在名字后面标注学号。就放在讲台上或者钢琴上,这可是我的法宝,有了它,上课的时候,我总能轻松地叫出我想叫的名字,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时,学生知道老师认识他后,也就变得有纪律约束了。
(2)记录教学进度,保证教学延续性
也许你会说,教学进度还用记吗?一开学不就制定了吗?可是我们小学音乐老师“班多课多”, 学校也经常会搞一些活动,实际情况往往会换课调课,很可能会导致教学头绪杂乱。如果全凭记忆,势必会漏掉很多信息。比如说:因为学校活动,这个班级2节课没有上,现在该上哪里了?这个学生上节课表现怎样?课堂上发生过什么特殊情况?上节课曾经说过要在下节课里实行的事情是什么?有时候因为时间关系,可能有几个学生还没有完成任务,老师会轻易地说句:下节课再检查。可是到了下节课,你还会记得这个事情吗?
我想,阻止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除了及时地记录教学信息,别无他法。有记录的话,下次上课只要翻出“笔记本”看下就明白进度了。所以说,有效记录音乐课堂信息是我们音乐老师必须具备的本领。这样的记录可以免除一些无效的环节,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记录班级表现,激发集体荣誉感
小学生班级荣誉感很强,我利用教平行班的优势,把每个班级每节课的课堂表现记录在黑板上,每半个月评比一次,前三名的颁发表扬信。现在的课时设置是每个班级每周2节音乐课,半个月评比一次,其实就是4节音乐课评比一次。记录的方法很简单,我采用的是最古老最易操作的方法:在黑板上写“正”字。一节课中,提醒一次就在黑板上写上一笔,但是如果一节课中,班级学生表现突出,可以擦掉一笔;如果提醒没超过5次,那就打一个五角星。每节课统计,半月总结。这个记录实施以来,上课的纪律基本不用我管了,为了得到那珍贵的五角星,为了不在自己班级后面有减分的笔画,每个班的学生都竭尽全力地表现自己,表现所在班级的能力。当班级得到一个五角星时,我通常让进步最大的学生亲手添,那位学生添五角星时接受大家羡慕的眼神的感觉我想比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有用。而因为一个学生加上那减分的一笔时,学生发出的惋惜声,足以让那位表现不佳的学生后悔一节课。
(4)记录学生表现,保证评价准确性
《音乐课堂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真实,准确,而现实情况小学音乐课时有限,面对的学生数量众多,一般音乐教师不太可能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一本小小的“音乐有效记录本”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开学初,我把学生名册复印20张左右订成“音乐有效记录本”,每节课学生回答问题对了,给他加上一颗五角星;歌唱的好,加一颗五角星;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加一颗五角星……在学期末,我可以根据这些记录的轨迹,科学、真实、准确地评价学生。
3.2 记录偶发事件,积累教学资源
(1)记录课堂灵感,促进教学钻研
课堂上最精彩的莫过于动态生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目标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灵感。但是这些灵感可能就是一过性的。等你上好课再想回忆,就怎么也想不出来了。一个好点子远比一个详细的案例有价值,所以记录灵感很重要。
我的做法是,抓紧时间在我的音乐教本上简短地写上提示语,等空下来再好好整理,看到提示语,那些灵感的思绪又会回到脑海。这些反思有些我整改在教案课件里,有些特别深刻的我把它写成文字,保留下来。
比如,在教唱《金孔雀轻轻跳》的时候,我觉得一句一句地教唱旋律显得很单调。忽然灵机一动,在学唱旋律时可以设计孔雀在和小朋友玩拼图游戏,把每一个乐句做成孔雀身体的一个部分,老师唱到哪句学生就找出哪句旋律,看最后拼成了什么。我马上在课本上写下:拼图。然后在课余时,设计了这个环节。后来在另外的平行班里用这个设计教学,效果好很多。如图: 拼成
记录抓住这些灵感,作用巨大,给我钻读教材,研究教法时提供第一手资料,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2)记录突发情况,触动研究心弦
音乐课堂上也会发生一点特殊的事情,之所以特殊肯定有其研究的价值。可以用一两个词语记录当时的情况。
周二上课时,“吵大王”张俊彦对我说他头昏,有点发烧,我安慰了他。在有效记录本上他的名字后面写上“发烧”。2天后,又有他们的音乐课,打开有效记录本,我立刻想到当时的事情。在欣赏的时候,我悄悄地来到他身边,轻轻地问道:“今天身体好点了吗?如果不舒服,你跟老师说啊。”我发现,张俊彦的眼睛里有点感动的泪光,在以后的一个月时间里,他都十分配合我。
为什么对学生稍加关注,学生会有如此变化?这是什么力量?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当一个个问题在心中徘徊时,就促使我们去研究。这是实践性教师走向科研型教师的必经之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所以要求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记录与思考,不能仅凭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去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单一重复教学。这样的记录有助于教师激起创新意识,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3 记录成熟作品,提高课堂效率
(1)记录优秀作品,提供学习参照物
身边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我做过一个实验,我在平行的6个班级中,选取水平相当的4组班级进行比较。第一组班级我说:下面我们来学习《苏珊娜》,然后播放录音录像,学生边看歌词边听歌曲,注意力一般。第二组班级,我说:我们马上要学的歌曲是《苏珊娜》,我这里有教材配套的录音带和比你们高一届的哥哥姐姐们演唱的录像带,你们要欣赏哪个版本?学生们都选择自己学校同学唱的版本。他们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表现得很感兴趣。结果欣赏上一届学生录像的无论从兴趣,注意力持久度,学习效果都明显好于听教材配套录像的。虽然教材配套的录像录音水平比我们自己学校学生高,但是教材配套的作品离我们很遥远,但上一届的学生就在我们身边,学生感觉他们的水平我们努力一把也能够得到,感觉很近,这也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以我平时比较注意积累资料,尤其是当一个班级或一个学生比较好地演绎出歌曲时,我都会及时地拍录下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照物。可以省掉很多语言描述,让学生达到要求的高度。
(2)记录“歌曲日志”,提供伴奏资源
好的伴奏可以激发学生的歌唱情感,提升学生的歌唱能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准备的伴奏可以让教师更加自信。
音乐书本上的调号,我的理解应该是一般学生最高能达到的调,当然,能达到这个调,并且唱得不是很吃力这是最好的。但很多歌曲,在实际情况中,学生是达不到那个调的。我已经试过2届学生,音乐书本上的歌曲要改调的也就那几首歌曲,而改的调也一摸一样。我的做法是,记录改调的歌曲,把改的调号写在音乐书本上原有调号旁边。下次上到这一课时,就有参考,心里有底。比如六年级的《一二三四歌》,书本上的原调是C 调,最高音在小字二组a上,这对于学生来讲有点高,我们的学生在G调上唱得比较好。所以,我就在C调旁边记录下G调。
一首歌曲可以有很多伴奏音型,但总有一种是最适合自己又适合歌曲风格的伴奏音型。找到后就把伴奏音型有效记录在曲谱上。有些歌曲可以从头到尾设计一个伴奏音型,而中高段的歌曲根据其风格特点可能一首曲子需要2到3个伴奏音型。
(3)记录音乐脚本,培养创新能力
利用本学期学过的歌曲或者乐曲,让歌曲,舞蹈,器乐生成一个作品,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多种形式地复习、表现。《音乐课程标准》里要求我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因此,我们的音乐活动设计要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等音乐活动。音乐有记录,老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下面就三年级我编的一个案例说明情况:
微型音乐剧《小牧民的一天》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孩子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好)。只见他们或是在屋檐下数着雨滴(1、2、3两组),或是在草地上追逐嬉戏(7、8两组听到音乐起立用手指画旋律线),或是排着队伍整齐地出游(4、5、6组)(播放《童年的回忆》三个主题音乐。全由孩子听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音乐用手画旋律线。)
多么快乐的童年回忆啊。让我们骑上枣红色的骏马,当一回快乐的小牧民吧。(演唱《我是草原小牧民》,注意活泼跳跃的情绪歌唱,用“断”的歌唱方法歌唱)。
我们来到了美丽的草原,看到了夕阳西下,太美了。让我们一起倾听黄昏的声音。(口风琴合奏《美丽的黄昏》,二声部。)
黄昏过去,夜晚降临。 小伙伴们都睡觉了,这是一个平常的农家小院,却上演特别温馨的画面,一起感受吧。(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注意优美抒情地歌唱,用“连”的方法歌唱。)
结束:温馨的画面,甜美的歌声,希望我们三年的同学每天都过得开心、快乐。今天的微型音乐剧《小牧民的一天》到此结束。
4 实施“课堂记录包”要注意的问题
4.1 简单、简洁
本文所有的有效记录没有固定格式,不需要太详尽,有话则多,无话则少,有时只需几个提示词,可以提示自己即可,它更多的作用是提醒。
4.2 需求、精炼
一节音乐课,从教材分析、资料积累、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后反思,要记录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本文所说的有效记录不需要全面覆盖,只要记录那些特别令人有感触的方面即可。
4.3 坚持、有效
尽量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每一件事情总有它的正反面,也许记录这些事情有些繁琐,音乐课堂没有这些记录也能上好。但是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點,有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只要是对学生、对课堂有帮助的,就应该坚持不放弃。教师不仅要会记录,而且要判定记录是否有效,如果花大时间去记录那些无效的,结果得不偿失。
早几年,我的音乐记录没有形成系统,通常是想到哪里记到哪里,往往是记录了也就丢弃了。现在经过总结梳理,自己形成一个体系,每年都按照以上几个环节在操作,感觉现在上音乐课效果好而且轻松。学生因为有了老师的更多关注,在音乐课堂里也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莎士比亚说“再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而课堂记录包,可以使这些记忆得以保存,使音乐课堂扎实高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晨曦小学西校区)
记得有一次,我绘声绘色地导入新课,学生也被我带动的很好,然后我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丽的黄昏》。没想到班里的学生哄堂大笑,有捣乱的学生大声地说:“老师,你得了健忘症了吗?这首歌曲我们上节课就已经上过了啊。”说完朝其他同学得意地擠眉弄眼,我的脸一下子红透了。后来回想发现,其他平行班级都被学校举行的活动“侵占”了时间,唯独这个班级上课时间保证,但我忘记了,于是出现了开头的那个场景。
如果在一个班里多出现几次这样的场景,我想我的威信将会全无。纪律都管不好,何谈教学质量呢?这次事件过后,我就开始在我的笔记本上记录下这个班级的授课进度,就在名册上写上几月几日,上至第几页什么内容。这个记录很简单,但是功效却不小,这就开始了我的“课堂记录”。
2 “课堂记录包”的叙述:
《记录美学》里讲:所谓记录,是指已完成的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所提供客观证据的图文资料。本文中的“课堂记录”是指在音乐课堂中或者课堂后,达到一定教育教学目标后的文字记录或音像记录。一本“音乐笔记”,每个班的“音乐课堂情况登记”,还有一本标注过的音乐书,几个录像片段,构成了笔者的“音乐记录包”。
3 “课堂记录包”在音乐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3.1 记录教学常规,促进课堂管理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些“教学常规”。这些常规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摸索的积累,是适合自己,提高课堂的有效方法。
(1)记录学生座位,保证课堂有序性
每届新接的班级基本有7个,每班45名新学生,我就要记住270个新的名字。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得记住名字,不然,老师叫学生就没有指向性。尤其在上课要指定哪个学生表演的时候,老师通常会用手指着哪个学生,说:“你来。”可是,学生并不一定知道老师指着他,很多时候会发生连续站起来4、5个学生,但都不是老师想叫的那个学生。于是,纪律就开始乱了。尤其是在带一年级的时候,如果你不能叫出“捣乱者”的名字,一年级的小朋友是不会理你的。
每年我都会准备好一本“音乐记录本”,里面有我所教班级的座位表,里面记录学生的名字,更标注了一些特别关注的学生,还在名字后面标注学号。就放在讲台上或者钢琴上,这可是我的法宝,有了它,上课的时候,我总能轻松地叫出我想叫的名字,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时,学生知道老师认识他后,也就变得有纪律约束了。
(2)记录教学进度,保证教学延续性
也许你会说,教学进度还用记吗?一开学不就制定了吗?可是我们小学音乐老师“班多课多”, 学校也经常会搞一些活动,实际情况往往会换课调课,很可能会导致教学头绪杂乱。如果全凭记忆,势必会漏掉很多信息。比如说:因为学校活动,这个班级2节课没有上,现在该上哪里了?这个学生上节课表现怎样?课堂上发生过什么特殊情况?上节课曾经说过要在下节课里实行的事情是什么?有时候因为时间关系,可能有几个学生还没有完成任务,老师会轻易地说句:下节课再检查。可是到了下节课,你还会记得这个事情吗?
我想,阻止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除了及时地记录教学信息,别无他法。有记录的话,下次上课只要翻出“笔记本”看下就明白进度了。所以说,有效记录音乐课堂信息是我们音乐老师必须具备的本领。这样的记录可以免除一些无效的环节,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记录班级表现,激发集体荣誉感
小学生班级荣誉感很强,我利用教平行班的优势,把每个班级每节课的课堂表现记录在黑板上,每半个月评比一次,前三名的颁发表扬信。现在的课时设置是每个班级每周2节音乐课,半个月评比一次,其实就是4节音乐课评比一次。记录的方法很简单,我采用的是最古老最易操作的方法:在黑板上写“正”字。一节课中,提醒一次就在黑板上写上一笔,但是如果一节课中,班级学生表现突出,可以擦掉一笔;如果提醒没超过5次,那就打一个五角星。每节课统计,半月总结。这个记录实施以来,上课的纪律基本不用我管了,为了得到那珍贵的五角星,为了不在自己班级后面有减分的笔画,每个班的学生都竭尽全力地表现自己,表现所在班级的能力。当班级得到一个五角星时,我通常让进步最大的学生亲手添,那位学生添五角星时接受大家羡慕的眼神的感觉我想比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有用。而因为一个学生加上那减分的一笔时,学生发出的惋惜声,足以让那位表现不佳的学生后悔一节课。
(4)记录学生表现,保证评价准确性
《音乐课堂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真实,准确,而现实情况小学音乐课时有限,面对的学生数量众多,一般音乐教师不太可能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一本小小的“音乐有效记录本”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开学初,我把学生名册复印20张左右订成“音乐有效记录本”,每节课学生回答问题对了,给他加上一颗五角星;歌唱的好,加一颗五角星;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加一颗五角星……在学期末,我可以根据这些记录的轨迹,科学、真实、准确地评价学生。
3.2 记录偶发事件,积累教学资源
(1)记录课堂灵感,促进教学钻研
课堂上最精彩的莫过于动态生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目标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灵感。但是这些灵感可能就是一过性的。等你上好课再想回忆,就怎么也想不出来了。一个好点子远比一个详细的案例有价值,所以记录灵感很重要。
我的做法是,抓紧时间在我的音乐教本上简短地写上提示语,等空下来再好好整理,看到提示语,那些灵感的思绪又会回到脑海。这些反思有些我整改在教案课件里,有些特别深刻的我把它写成文字,保留下来。
比如,在教唱《金孔雀轻轻跳》的时候,我觉得一句一句地教唱旋律显得很单调。忽然灵机一动,在学唱旋律时可以设计孔雀在和小朋友玩拼图游戏,把每一个乐句做成孔雀身体的一个部分,老师唱到哪句学生就找出哪句旋律,看最后拼成了什么。我马上在课本上写下:拼图。然后在课余时,设计了这个环节。后来在另外的平行班里用这个设计教学,效果好很多。如图: 拼成
记录抓住这些灵感,作用巨大,给我钻读教材,研究教法时提供第一手资料,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2)记录突发情况,触动研究心弦
音乐课堂上也会发生一点特殊的事情,之所以特殊肯定有其研究的价值。可以用一两个词语记录当时的情况。
周二上课时,“吵大王”张俊彦对我说他头昏,有点发烧,我安慰了他。在有效记录本上他的名字后面写上“发烧”。2天后,又有他们的音乐课,打开有效记录本,我立刻想到当时的事情。在欣赏的时候,我悄悄地来到他身边,轻轻地问道:“今天身体好点了吗?如果不舒服,你跟老师说啊。”我发现,张俊彦的眼睛里有点感动的泪光,在以后的一个月时间里,他都十分配合我。
为什么对学生稍加关注,学生会有如此变化?这是什么力量?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当一个个问题在心中徘徊时,就促使我们去研究。这是实践性教师走向科研型教师的必经之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所以要求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记录与思考,不能仅凭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去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单一重复教学。这样的记录有助于教师激起创新意识,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3 记录成熟作品,提高课堂效率
(1)记录优秀作品,提供学习参照物
身边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我做过一个实验,我在平行的6个班级中,选取水平相当的4组班级进行比较。第一组班级我说:下面我们来学习《苏珊娜》,然后播放录音录像,学生边看歌词边听歌曲,注意力一般。第二组班级,我说:我们马上要学的歌曲是《苏珊娜》,我这里有教材配套的录音带和比你们高一届的哥哥姐姐们演唱的录像带,你们要欣赏哪个版本?学生们都选择自己学校同学唱的版本。他们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表现得很感兴趣。结果欣赏上一届学生录像的无论从兴趣,注意力持久度,学习效果都明显好于听教材配套录像的。虽然教材配套的录像录音水平比我们自己学校学生高,但是教材配套的作品离我们很遥远,但上一届的学生就在我们身边,学生感觉他们的水平我们努力一把也能够得到,感觉很近,这也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以我平时比较注意积累资料,尤其是当一个班级或一个学生比较好地演绎出歌曲时,我都会及时地拍录下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照物。可以省掉很多语言描述,让学生达到要求的高度。
(2)记录“歌曲日志”,提供伴奏资源
好的伴奏可以激发学生的歌唱情感,提升学生的歌唱能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准备的伴奏可以让教师更加自信。
音乐书本上的调号,我的理解应该是一般学生最高能达到的调,当然,能达到这个调,并且唱得不是很吃力这是最好的。但很多歌曲,在实际情况中,学生是达不到那个调的。我已经试过2届学生,音乐书本上的歌曲要改调的也就那几首歌曲,而改的调也一摸一样。我的做法是,记录改调的歌曲,把改的调号写在音乐书本上原有调号旁边。下次上到这一课时,就有参考,心里有底。比如六年级的《一二三四歌》,书本上的原调是C 调,最高音在小字二组a上,这对于学生来讲有点高,我们的学生在G调上唱得比较好。所以,我就在C调旁边记录下G调。
一首歌曲可以有很多伴奏音型,但总有一种是最适合自己又适合歌曲风格的伴奏音型。找到后就把伴奏音型有效记录在曲谱上。有些歌曲可以从头到尾设计一个伴奏音型,而中高段的歌曲根据其风格特点可能一首曲子需要2到3个伴奏音型。
(3)记录音乐脚本,培养创新能力
利用本学期学过的歌曲或者乐曲,让歌曲,舞蹈,器乐生成一个作品,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多种形式地复习、表现。《音乐课程标准》里要求我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因此,我们的音乐活动设计要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等音乐活动。音乐有记录,老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下面就三年级我编的一个案例说明情况:
微型音乐剧《小牧民的一天》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孩子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好)。只见他们或是在屋檐下数着雨滴(1、2、3两组),或是在草地上追逐嬉戏(7、8两组听到音乐起立用手指画旋律线),或是排着队伍整齐地出游(4、5、6组)(播放《童年的回忆》三个主题音乐。全由孩子听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音乐用手画旋律线。)
多么快乐的童年回忆啊。让我们骑上枣红色的骏马,当一回快乐的小牧民吧。(演唱《我是草原小牧民》,注意活泼跳跃的情绪歌唱,用“断”的歌唱方法歌唱)。
我们来到了美丽的草原,看到了夕阳西下,太美了。让我们一起倾听黄昏的声音。(口风琴合奏《美丽的黄昏》,二声部。)
黄昏过去,夜晚降临。 小伙伴们都睡觉了,这是一个平常的农家小院,却上演特别温馨的画面,一起感受吧。(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注意优美抒情地歌唱,用“连”的方法歌唱。)
结束:温馨的画面,甜美的歌声,希望我们三年的同学每天都过得开心、快乐。今天的微型音乐剧《小牧民的一天》到此结束。
4 实施“课堂记录包”要注意的问题
4.1 简单、简洁
本文所有的有效记录没有固定格式,不需要太详尽,有话则多,无话则少,有时只需几个提示词,可以提示自己即可,它更多的作用是提醒。
4.2 需求、精炼
一节音乐课,从教材分析、资料积累、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后反思,要记录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本文所说的有效记录不需要全面覆盖,只要记录那些特别令人有感触的方面即可。
4.3 坚持、有效
尽量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每一件事情总有它的正反面,也许记录这些事情有些繁琐,音乐课堂没有这些记录也能上好。但是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點,有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只要是对学生、对课堂有帮助的,就应该坚持不放弃。教师不仅要会记录,而且要判定记录是否有效,如果花大时间去记录那些无效的,结果得不偿失。
早几年,我的音乐记录没有形成系统,通常是想到哪里记到哪里,往往是记录了也就丢弃了。现在经过总结梳理,自己形成一个体系,每年都按照以上几个环节在操作,感觉现在上音乐课效果好而且轻松。学生因为有了老师的更多关注,在音乐课堂里也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莎士比亚说“再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而课堂记录包,可以使这些记忆得以保存,使音乐课堂扎实高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晨曦小学西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