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学案导学化学教学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B).2011.09.008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教法轻学法,不利于培养学会学习的人。而“学案导学”教学法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学习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勇于进取的精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下面以《氨 铵盐》第一课时教学为例,谈谈导学案的编写和应用。
一、 学案的编写
学案的设计应由教学需要来决定,并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固定模式。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编写学案。本节内容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中间掺有“分子的极性”理论、概念知识和性质实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大多能独立掌握;但理论、概念的知识难度较大,思维要求也较高,对这部分内容的导学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实验部分学案的设计应突出实验操作的指导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这节课的特点,导学案可作如下整体安排:
1. 化合物知识部分导学案的编写,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从“结构→性质→用途”的知识线索中,从结构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氨的性质。例如,由NH3 分子的三角锥型→极性分子→易液化→制冷剂;由NH3 分子的三角锥型→极性分子→易溶于H2O(极性溶剂)。同时,将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知识编制成试题,用于检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测题可根据课本内容编写或采用课文后面的练习题。
2. 理论部分导学案的编写,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究过程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在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借助教学模型、道具,列表对比等,为学生探究设计导学问题链,遵循“梯度化原则”,引导学生归纳、推导规律。例如,让学生观察模型后填空(下表),并思考:根据表格内容可归纳出分子的极性和什么有关?
3. 实验部分导学案的编写,考虑到学生做实验的机会少,实验操作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导学案应指导学生如何实验操作、如何观察现象、如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在学生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拟订揭示现象本质的讨论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归纳,形成知识体系。如在学习NH3的喷泉实验时,为了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迁移,可设置下列问题:①NH3与水为什么能做喷泉实验?②形成喷泉的原因是什么?③还有哪些气体可与水做喷泉实验?④做喷泉实验必须用水吗?⑤下列哪组物质能进行喷泉实验?A.HCl和水;B.NO和水;C.NO2和水;D.SO2和水;E.CO2和NaOH溶液;F.NH3和盐酸; G.Cl2和苯;H.Cl2和NaOH溶液。⑥你能归纳出什么规律?
二、 “学案导学”的实施
基本教学流程见下图。
1. 自学阶段
(1)课前自学。“导学案”在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首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对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和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将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及其在高考中的地位告诉学生,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预习时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告知学生导学案的编制思路,导学案是如何根据教材去设计的,让学生通过预习导学案能更好地在课前了解熟知教材知识。最后,布置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展示预习成果。在预习课上,应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明确任务,进行展示准备。在正式上课前,先对导学案的完成进行小组评价,之后教师适度批阅,查看学生难于理解、掌握之处,再对“导学案”进行补充完善。
(2)课内自学。上课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向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自学要求”以及要展示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生自学时,教师除要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外,还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作细致的调查,掌握学生的自学速度,及时通报信息,对自学速度快的同学给予鼓励,必要时作适当的指导。展示根据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知识编制成的试题,让学生作主讲解释,用于检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讨论
自学结束后,教师用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及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而拟订的讨论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解疑,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帮扶,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小结。
3. 课堂展示
这个环节包括七部分:学生板书—学生动手实验—学生讲解—疑难提问—学生解答—小结—教师补充。教师要鼓励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勇于发言、大胆争论,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各小组指派组内人员分别展示本组负责的内容、动手做该部分实验及进行讲解。讲解完毕,其他小组可以提问质疑,本组或其他组成员回答。教师及时给以简明的评价和积极的引导,多鼓励,少批评,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
4. 学习小结
完成以上目标教学后,教师让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节要点,进行系统小结。小结要突出重点、难点,把各知识点间的联系讲清。教师可适当进行补充,让学生获得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知识,学会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网络,养成小结的习惯。
5. 课后巩固练习
为了让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并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精心设计或挑选一定数量的题目让学生训练。学生通过训练能巩固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化学意义建构”。训练题不在多而在于精,要紧扣学习目标,突出重点,具有一定的思考容量。
三、 对“学案导学”的反思
1. 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教师的“教”要服务学生的“学”,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
2.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进行合作,导学案是备课组的集体智慧结晶。学生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竞争,课堂上的展示是全组同学的讨论结果。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3. 要保证“学案导学”的顺利实施,要求:(1)教师熟悉本学科的知识结构系统,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基本情况;(2)学生有预习、复习习惯和自觉学习的风气,乐于互相交流、共同探讨;(3)师生之间平等、民主、互相尊重。
(责编王学军)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B).2011.09.008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教法轻学法,不利于培养学会学习的人。而“学案导学”教学法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学习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勇于进取的精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下面以《氨 铵盐》第一课时教学为例,谈谈导学案的编写和应用。
一、 学案的编写
学案的设计应由教学需要来决定,并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固定模式。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编写学案。本节内容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中间掺有“分子的极性”理论、概念知识和性质实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大多能独立掌握;但理论、概念的知识难度较大,思维要求也较高,对这部分内容的导学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实验部分学案的设计应突出实验操作的指导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这节课的特点,导学案可作如下整体安排:
1. 化合物知识部分导学案的编写,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从“结构→性质→用途”的知识线索中,从结构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氨的性质。例如,由NH3 分子的三角锥型→极性分子→易液化→制冷剂;由NH3 分子的三角锥型→极性分子→易溶于H2O(极性溶剂)。同时,将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知识编制成试题,用于检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测题可根据课本内容编写或采用课文后面的练习题。
2. 理论部分导学案的编写,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究过程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在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借助教学模型、道具,列表对比等,为学生探究设计导学问题链,遵循“梯度化原则”,引导学生归纳、推导规律。例如,让学生观察模型后填空(下表),并思考:根据表格内容可归纳出分子的极性和什么有关?
3. 实验部分导学案的编写,考虑到学生做实验的机会少,实验操作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导学案应指导学生如何实验操作、如何观察现象、如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在学生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拟订揭示现象本质的讨论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归纳,形成知识体系。如在学习NH3的喷泉实验时,为了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迁移,可设置下列问题:①NH3与水为什么能做喷泉实验?②形成喷泉的原因是什么?③还有哪些气体可与水做喷泉实验?④做喷泉实验必须用水吗?⑤下列哪组物质能进行喷泉实验?A.HCl和水;B.NO和水;C.NO2和水;D.SO2和水;E.CO2和NaOH溶液;F.NH3和盐酸; G.Cl2和苯;H.Cl2和NaOH溶液。⑥你能归纳出什么规律?
二、 “学案导学”的实施
基本教学流程见下图。
1. 自学阶段
(1)课前自学。“导学案”在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首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对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和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将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及其在高考中的地位告诉学生,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预习时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告知学生导学案的编制思路,导学案是如何根据教材去设计的,让学生通过预习导学案能更好地在课前了解熟知教材知识。最后,布置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展示预习成果。在预习课上,应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明确任务,进行展示准备。在正式上课前,先对导学案的完成进行小组评价,之后教师适度批阅,查看学生难于理解、掌握之处,再对“导学案”进行补充完善。
(2)课内自学。上课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向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自学要求”以及要展示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生自学时,教师除要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外,还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作细致的调查,掌握学生的自学速度,及时通报信息,对自学速度快的同学给予鼓励,必要时作适当的指导。展示根据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知识编制成的试题,让学生作主讲解释,用于检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讨论
自学结束后,教师用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及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而拟订的讨论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解疑,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帮扶,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小结。
3. 课堂展示
这个环节包括七部分:学生板书—学生动手实验—学生讲解—疑难提问—学生解答—小结—教师补充。教师要鼓励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勇于发言、大胆争论,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各小组指派组内人员分别展示本组负责的内容、动手做该部分实验及进行讲解。讲解完毕,其他小组可以提问质疑,本组或其他组成员回答。教师及时给以简明的评价和积极的引导,多鼓励,少批评,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
4. 学习小结
完成以上目标教学后,教师让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节要点,进行系统小结。小结要突出重点、难点,把各知识点间的联系讲清。教师可适当进行补充,让学生获得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知识,学会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网络,养成小结的习惯。
5. 课后巩固练习
为了让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并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精心设计或挑选一定数量的题目让学生训练。学生通过训练能巩固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化学意义建构”。训练题不在多而在于精,要紧扣学习目标,突出重点,具有一定的思考容量。
三、 对“学案导学”的反思
1. 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教师的“教”要服务学生的“学”,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
2.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进行合作,导学案是备课组的集体智慧结晶。学生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竞争,课堂上的展示是全组同学的讨论结果。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3. 要保证“学案导学”的顺利实施,要求:(1)教师熟悉本学科的知识结构系统,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基本情况;(2)学生有预习、复习习惯和自觉学习的风气,乐于互相交流、共同探讨;(3)师生之间平等、民主、互相尊重。
(责编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