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f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习技巧是个别的实践、自立的探究和革新。知识的体系性固然重要,但学生学习的心理成长、情感领略和个别品质的不同也应该是教师要关注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体现三个踊跃,即对学生的学习欲望踊跃刺激、对学生的革新意愿踊跃思索、对学生学习踊跃介入,可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有效发展。
   [关键词] 个性品质;发展
  课程改革把“情感与态度”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之一,不同个性的学生要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切昭示着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和思维技能的培植是教师所不能忽视的。

一、重视探究学习,凸显个性品质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个性的重要特征是表现自己。教师在课堂上创建展示的契机,让他们获得成绩和领略成功。当前,课程革新的理念提倡的是实践和自主探寻,在教学中,教师对教育资源充分运用,让学生自主操作,感知并取得知识,让更多的探索机遇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指导,学生的思维的形成可更体现出灵活性和智慧性。
  如在“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中,上课前,教师预先可通知学生备好一把剪刀和6个三角形。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先对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方法进行回顾,继而分学生为四个小组,要求他们在组内对自己准备的三角形进行展示,并自行进行变换摆放位置,搭建一个曾学习过的图形,说出该图形的计算法。嗣后,让学生在思索中讨论哪些图形类似于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经过一番探讨和操作,有学生会发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可以写出来,由此及彼,学生还会发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关系,当然,这其中教师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取得这样的成果是令人欣慰的。教师应适时地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只需要一个三角形和一把剪刀、一支笔可以算出三角形之面积公式。这种教学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与建筑进行比较,那么教师只应该为学生提供建筑材料,真正的建筑师就是学生自己。”

二、注重生活联系,呈现个性品质


  知识并不是只在书本中,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深刻体会其和生活密不可分之关系。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设立生活的情境,学生更能深切体会和感受其与生活的关联,在学习中做到个性品质的发展。
  如关于统计图的学习,教师对课后作业的布置就可以设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一定的时间在十字路口收集道路交通的客流量,然后制作统计表。学生收集信息的统计表很有价值,一群学生在收集有关行人、自行车和机动车遵守交通规则和违章行为的信息方面很有创意。再如,老师可以在周末安排这样的作业:“如果你是一个旅行者,有500元的钱去三个旅游景点,你怎么能经济而廉价地安排这次旅行?”学生们都很感兴趣。他们抽时间找旅游报价,查找汽车和火车的报价,找当地酒店的报价。以前学生从来不关心的这些问题,现在成了他们谈话的焦点。在对线路进行详细讨论时,往往会对线路的合理性和优惠价格而争论不休。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品质在问题的解决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又对社会加深了了解。

三、鼓励与众不同,彰显个性品质


  学生个性品质的培育,离不开教师对其奇思妙想的鼓励和保护。小学生知识的储备并不丰富和完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不恰当的问题或想法。对这些问题,教师不应盲目否定。这样,学生的个性化品质差异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和保护,使他们能够在掌握课程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个人意愿或想法,实现更个性化的品质发展。
  如有些学生会问有关乘法分布规律的问题:“为什么乘法分布法的定义中说的是两个数之和,而例子中有的却是两个数的差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反映了学生深刻细致的思考,而不是把老师的话或教材的定义作为标准,这是探究精神的有力体现,同时也是学生不盲目地同意和敢于提出自己的否定内容的一个很好的表现。教师对此耐心的回答,是对学生探究精神的肯定,有助于他们养成挑战权威的好习惯。
  總之,个性化品质的发展是人类的本质要求。教师必须尽可能平衡统一教学与个性化品质发展的支点,采取适当的策略,保护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容琼联.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三种方法[J].广西教育,2015(13).
  (责任编辑:姜波)
其他文献
所谓工业增加值,就是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附加在劳动对象上的价值,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即为国民生产总值。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则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某一时期的价
头足类是重要的海洋经济动物,具有生命周期短(通常为一年)、生长快等特点,资源极为丰富。近几十年来,世界头足类渔业发展较快。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头足类产量在世界海洋渔获量中
根据2005年12月-2006年11月东海(27°00′-34°00′N、122°00′-127°00′E)底拖网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东海发光鲷的生物量的分布特征以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在零售市场和生产企业抽取4批真空包装淡腌青鱼,对其感官、化学和细菌学品质特性进行分析,并对细菌类型和数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产品栅栏因子及强度存在差异,盐分含量6.68%-12.06%,
以2004年和2005年东海区重点渔场底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资料,从中选取带鱼渔获率作为指标值,并将昼夜不同网次渔获率分成4组,应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对东海区带鱼昼夜渔获率进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金鱼3个不同地区养殖群体一天津塘沽(TJ)、江苏苏州(JS)及福建福州(FZ)群体各20ind的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在事先优化的反应条件下,所使用的100个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光照、盐度、pH值和营养盐对四爿藻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爿藻生长的适宜温度为5—30℃,最适温度为20℃;适宜光照为500—10000lx,最适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