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我们采访了湖北省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袁善腊同志。
记者:2008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作为中部地区工业重镇,武汉市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完成得怎么样?
袁善腊:武汉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在改革开放之初,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调整过程,近几年开始步入一个健康发展快车道。2008年尽管经受了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突如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等严峻考验,武汉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这和沿海部分城市趋势不一样。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1%,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24.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7%,涨幅控制在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以内。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其他指标都能够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绝大多数指标达到“十一五”规划进度要求。
记者:武汉市是个重要的工业城市,请介绍一下武汉市工业发展的情况。
袁善腊:在国家产业布局中,武汉工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武钢、东风汽车公司作为国家队,在钢铁、汽车领域代表了国家竞争力;武汉“光谷”也是中国最大的光通信产业基地;船舶制造、机车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等产业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30年,武汉工业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改造过程,近10年,工业累计投资2616亿元,其中武钢近10年累计投资743亿元,已形成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硅钢生产基地和中国重要的汽车板生产基地;东风汽车公司2008年已完成110万辆生产目标;武石化80万吨乙烯工程开工,武汉将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武汉烟厂已形成200万箱生产能力,保持了在全国领先地位;以武昌造船厂、青山船厂、461、471为龙头,已成为中国内陆最大造船基地;南车武汉基地、武重、武锅、长动等大型企业经过异地改造,也成为国家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
高科技产业异军突起,使武汉工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目前武汉光纤生产能力已达到2000万公里,占中国市场份额50%以上,在世界也占10%以上份额;显示器、计算机、手机、照相机、冰箱、空调分别形成1000万台(部)生产能力;近两年投资100亿元的半导体芯片生产基地建成,投资40亿元的TFT-LCD生产基地开工,以及LED、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创意产业、生物产业、环保产业也竞相发展,在新兴市场领域,武汉抢占了制高点。
记者: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武汉市有没有感到压力?新的一年经济发展能不能继续2008年的势头?
袁善腊:当前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正由沿海向内地传导,对我市的滞后影响开始显现并将逐步加深;另一方面,当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措施,从落实到发挥作用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自2008年10月份以来,武钢、武石化、神龙汽车、阳逻电厂、冠捷等大企业经营困难显得更为明显。我们将保持清醒头脑,要有足够的准备应对当前的危机。
另一方面,我们也分析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也有较多机遇和有利条件。首先,武汉是以投资类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国家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武汉企业的发展。第二,这一轮经济调整,是在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批准武汉城市圈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发生的,武汉已经贮备了大量的重大项目,包括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青山循环经济试验区的80个项目,总投资260亿元;大东湖水网改造项目,总投资87亿元;天河机场三期扩建项目总投资100亿元;武汉新港项目总投资100亿元;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项目,总投入1000亿元;城市轻轨项目总投入270亿元。这些新的大项目实施,会大大刺激武汉经济发展。三是国内外经济调整为大企业的加快低成本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多年来的结构调整增强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能力。总体上看,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空前挑战和重大机遇,扩内需、保增长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优先目标。只要我们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就能够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遏制住当前经济下行态势,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我市安排2009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预期目标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强社会建设加快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从全国看,工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的一半,从2008年第四季度情况看,工业增速下滑明显,这种情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保证工业健康发展方面,武汉市是怎样考虑的?
袁善腊:保证工业健康发展不能走过去盲目扩大规模、粗放经营的老路,工作着力点要放在依靠科技、调整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上。
武汉是一个科教大市,现有50多所大学,104万在校大学生,要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首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快高科技产业发展,重点抓好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等建设,今年,武汉高科技产业将继续保持25%以上增长速度,和钢铁、汽车、石油化工一道,已成为武汉四大支柱产业。三是重视新兴市场开发,抓住国家启动3G机遇,武汉光谷可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在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领域,武汉也成长了一批重要骨干企业。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加紧新开工一批重大工业项目。今年工业投资项目预计达到820亿元;其中,照相机、计算机、半导体芯片、东风自主品牌汽车、混合动力汽车、800万吨炼油工程、南车机车生产基地等一批新项目将投产,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武钢硅钢和汽车板生产能力也将进一步扩大。
在支持大企业、大项目同时十分重视中小企业发展。这对我们历史上形成的国有大企业为主的城市显得尤为重要。近两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民创业”要求,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加大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度,重视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突出工业强市同时,要继续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覆盖面广、吸纳就业能力强,增长速度稳定的优势,加快内部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发展潜力,使武汉服务业比重保持在50%以上,为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多做贡献。
记者: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的一项重要部署,也是当前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武汉市在扩大内需保增长方面有哪些举措?
袁善腊:在本轮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中,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格局,不是权宜之计,更是长期发展战略所在。扩大内需,投资是抓手,消费是关键,企业是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投资为突破口,扩投资,带消费,促增长。
第一,坚定不移推进项目兴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未来两年市财政投入600亿元,带动社会资金6000亿元,保持投资强劲增长势头。目前项目准备、资金筹措情况比较好,有条件实现这个目标。市政府将不断创优投资环境,进一步下放项目审批权限,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审核、审批“绿色通道”制度、重点项目建设环境“包保”责任制。
第二,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一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着力改善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建立健全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职工在内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落实好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防止生产和市场出现大起大落,稳步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拓展投资渠道,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二是保持房地产健康发展。加快廉租住房、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近两年仅棚户区改造新增100万平方米;结合老城区改造,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56个城中村改造;同时,大力发展会展中心、高档酒店、商务中心、大型立体式停车场,推进商务业态高端化。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加快汉正街市场转型升级,增强商品集散中心功能。加快旧货市场发展,充分发挥旧货市场引导梯度消费的作用。三是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进一步促进连锁超市(便利店)向行政村延伸发展,结合家电下乡,努力活跃城乡市场。四是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将投入20亿元改善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服务设施条件。投入18亿元解决农民饮用安全水问题。五是做好居民主要生活必需品和成品油市场的供应工作。认真落实粮食、食用植物油、猪肉等储备供应任务,健全完善武汉市居民主要生活必需品储备机制,确保市场供应平稳。
第三,全心全意搞好为企业服务。当前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重点是要保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企业本位”观念,把2009年定为为企业服务年。继续推进千家企业大走访活动,坚持不懈为企业搞好服务。一是加强经济运行调度。二是帮助企业整合科技三项经费、企业技改专项资金,增加对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的投入,壮大规模。三是帮助企业扩大产品销售。扶持企业构建较为完善的产销网络,为扩大市场销售创造条件。支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以品牌化经营拓展市场。四是帮助企业扩大融资规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五是着力提高服务效能。对重点企业建立直通车制度,优先办理新建项目立项、规划、土地、环保等有关行政审批手续,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记者:谢谢袁副市长的详细介绍。从中,我们看到了武汉市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的信心,也看到了武汉市发展的美好前景。祝愿武汉市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袁善腊:谢谢!
记者:2008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作为中部地区工业重镇,武汉市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完成得怎么样?
袁善腊:武汉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在改革开放之初,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调整过程,近几年开始步入一个健康发展快车道。2008年尽管经受了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突如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等严峻考验,武汉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这和沿海部分城市趋势不一样。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1%,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24.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7%,涨幅控制在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以内。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其他指标都能够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绝大多数指标达到“十一五”规划进度要求。
记者:武汉市是个重要的工业城市,请介绍一下武汉市工业发展的情况。
袁善腊:在国家产业布局中,武汉工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武钢、东风汽车公司作为国家队,在钢铁、汽车领域代表了国家竞争力;武汉“光谷”也是中国最大的光通信产业基地;船舶制造、机车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等产业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30年,武汉工业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改造过程,近10年,工业累计投资2616亿元,其中武钢近10年累计投资743亿元,已形成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硅钢生产基地和中国重要的汽车板生产基地;东风汽车公司2008年已完成110万辆生产目标;武石化80万吨乙烯工程开工,武汉将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武汉烟厂已形成200万箱生产能力,保持了在全国领先地位;以武昌造船厂、青山船厂、461、471为龙头,已成为中国内陆最大造船基地;南车武汉基地、武重、武锅、长动等大型企业经过异地改造,也成为国家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
高科技产业异军突起,使武汉工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目前武汉光纤生产能力已达到2000万公里,占中国市场份额50%以上,在世界也占10%以上份额;显示器、计算机、手机、照相机、冰箱、空调分别形成1000万台(部)生产能力;近两年投资100亿元的半导体芯片生产基地建成,投资40亿元的TFT-LCD生产基地开工,以及LED、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创意产业、生物产业、环保产业也竞相发展,在新兴市场领域,武汉抢占了制高点。
记者: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武汉市有没有感到压力?新的一年经济发展能不能继续2008年的势头?
袁善腊:当前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正由沿海向内地传导,对我市的滞后影响开始显现并将逐步加深;另一方面,当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措施,从落实到发挥作用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自2008年10月份以来,武钢、武石化、神龙汽车、阳逻电厂、冠捷等大企业经营困难显得更为明显。我们将保持清醒头脑,要有足够的准备应对当前的危机。
另一方面,我们也分析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也有较多机遇和有利条件。首先,武汉是以投资类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国家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武汉企业的发展。第二,这一轮经济调整,是在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批准武汉城市圈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发生的,武汉已经贮备了大量的重大项目,包括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青山循环经济试验区的80个项目,总投资260亿元;大东湖水网改造项目,总投资87亿元;天河机场三期扩建项目总投资100亿元;武汉新港项目总投资100亿元;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项目,总投入1000亿元;城市轻轨项目总投入270亿元。这些新的大项目实施,会大大刺激武汉经济发展。三是国内外经济调整为大企业的加快低成本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多年来的结构调整增强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能力。总体上看,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空前挑战和重大机遇,扩内需、保增长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优先目标。只要我们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就能够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遏制住当前经济下行态势,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我市安排2009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预期目标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强社会建设加快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从全国看,工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的一半,从2008年第四季度情况看,工业增速下滑明显,这种情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保证工业健康发展方面,武汉市是怎样考虑的?
袁善腊:保证工业健康发展不能走过去盲目扩大规模、粗放经营的老路,工作着力点要放在依靠科技、调整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上。
武汉是一个科教大市,现有50多所大学,104万在校大学生,要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首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快高科技产业发展,重点抓好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等建设,今年,武汉高科技产业将继续保持25%以上增长速度,和钢铁、汽车、石油化工一道,已成为武汉四大支柱产业。三是重视新兴市场开发,抓住国家启动3G机遇,武汉光谷可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在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领域,武汉也成长了一批重要骨干企业。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加紧新开工一批重大工业项目。今年工业投资项目预计达到820亿元;其中,照相机、计算机、半导体芯片、东风自主品牌汽车、混合动力汽车、800万吨炼油工程、南车机车生产基地等一批新项目将投产,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武钢硅钢和汽车板生产能力也将进一步扩大。
在支持大企业、大项目同时十分重视中小企业发展。这对我们历史上形成的国有大企业为主的城市显得尤为重要。近两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民创业”要求,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加大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度,重视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突出工业强市同时,要继续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覆盖面广、吸纳就业能力强,增长速度稳定的优势,加快内部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发展潜力,使武汉服务业比重保持在50%以上,为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多做贡献。
记者: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的一项重要部署,也是当前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武汉市在扩大内需保增长方面有哪些举措?
袁善腊:在本轮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中,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格局,不是权宜之计,更是长期发展战略所在。扩大内需,投资是抓手,消费是关键,企业是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投资为突破口,扩投资,带消费,促增长。
第一,坚定不移推进项目兴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未来两年市财政投入600亿元,带动社会资金6000亿元,保持投资强劲增长势头。目前项目准备、资金筹措情况比较好,有条件实现这个目标。市政府将不断创优投资环境,进一步下放项目审批权限,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审核、审批“绿色通道”制度、重点项目建设环境“包保”责任制。
第二,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一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着力改善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建立健全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职工在内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落实好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防止生产和市场出现大起大落,稳步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拓展投资渠道,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二是保持房地产健康发展。加快廉租住房、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近两年仅棚户区改造新增100万平方米;结合老城区改造,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56个城中村改造;同时,大力发展会展中心、高档酒店、商务中心、大型立体式停车场,推进商务业态高端化。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加快汉正街市场转型升级,增强商品集散中心功能。加快旧货市场发展,充分发挥旧货市场引导梯度消费的作用。三是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进一步促进连锁超市(便利店)向行政村延伸发展,结合家电下乡,努力活跃城乡市场。四是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将投入20亿元改善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服务设施条件。投入18亿元解决农民饮用安全水问题。五是做好居民主要生活必需品和成品油市场的供应工作。认真落实粮食、食用植物油、猪肉等储备供应任务,健全完善武汉市居民主要生活必需品储备机制,确保市场供应平稳。
第三,全心全意搞好为企业服务。当前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重点是要保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企业本位”观念,把2009年定为为企业服务年。继续推进千家企业大走访活动,坚持不懈为企业搞好服务。一是加强经济运行调度。二是帮助企业整合科技三项经费、企业技改专项资金,增加对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的投入,壮大规模。三是帮助企业扩大产品销售。扶持企业构建较为完善的产销网络,为扩大市场销售创造条件。支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以品牌化经营拓展市场。四是帮助企业扩大融资规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五是着力提高服务效能。对重点企业建立直通车制度,优先办理新建项目立项、规划、土地、环保等有关行政审批手续,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记者:谢谢袁副市长的详细介绍。从中,我们看到了武汉市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的信心,也看到了武汉市发展的美好前景。祝愿武汉市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袁善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