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育质量的主阵地。作为实践性极强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实践的过程。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授之得法、学生学之以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这就要求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力争在40分钟的有限时间内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我以为,努力优化教学点,不失为增强教学实效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找准切入点,让课堂更加扎实、高效
“简朴、扎实”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正如崔峦先生所说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扎实、高效?我认为应该在课文的切入点上花点心思。许多课文,或在课文题目中,或在文章中会有一些关键语句,它们或统领全文,或揭示中心,或蕴含深意。以这些语句为切入点,设计组织教学,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中心句,统领全文。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这一句话并从中找出能体现詹天佑精神的两个重点词“杰出”“爱国”,以此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去读课文,找出能体现这两个关键词的相关语句和段落,让学生品读感悟。本课的切入点找准了,学生的思路明晰,沿着这条主线去读书,去思考,去质疑,整堂课学得很轻松,且能深刻地领会到詹天佑是怎样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培育生长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1. 激活思维点,开发学生潜能。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设置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争辩中思考,在思考中争辩,从而有所发现。
例如《景阳冈》这一课,教到武松三闪老虎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要用“闪”,而不用“躲”呢?这一个富有争议性的问题一抛出去,教室里像炸开的锅一样,学生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闪’的动作快,用‘闪’更能体现武松的机敏。”有的说:“‘闪’是主动避开,而躲是有意躲藏,用‘闪’才能表现武松的勇敢。”有的说:“‘闪’是武松抓住老虎弱点随机想出的办法,而躲是害怕,不敢主动迎击,有‘闪’才能体现武松的机智、勇敢。”……课堂上学生妙语连珠,直到下课,还争论不休。
基于矛盾之处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他们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有所发现、有所领悟,发展创造性思维。
2. 铺设体验点,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课文都是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文中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找准教材的体验点,激发学生的情感。
曾听过一位教师在上《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抓住文中的父亲说的一句话“把它放回湖里去”来引导学生读中体验。
第一次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朗读:我从来没有钓过这么大的鲈鱼,又高兴又激动,父亲划了一根火柴,又看了一眼手表——离鲈鱼开放捕捞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我”说:“把它放回湖里去。”
第二次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朗读:当我又焦急又无奈,带着哭腔恳求,和父亲争辩时,父亲却平静地说:“把它放回湖里去。”
第三次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朗读:当我看看四周静悄悄的,空无一人,我带着哭腔再次乞求父亲,父亲不容争辩地说:“把它放回湖里去。”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次又一次地朗读,体会到父亲对孩子的要求是严厉的,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要遵守规则,学生在这种有层次的体验式的朗读中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这样,本课教学中理的启迪也就水到渠成了。
3. 补充空白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语文学科最显著的特点是教材意境悠远,形象鲜明,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教材中往往留下许多美丽的“空白点”,教师吃透教材,努力挖掘教材的空白之处,让学生补白,能有效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
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我抓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潜在的空白点引发学生想象:如果你是一枝出墙的红杏,你会对园主人、对作者、对那些不能出墙的花花草草说些什么呢?然后,我让一位学生扮演红杏,几位学生扮演园主人、作者、花草,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课堂补白。学生表演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把其他学生也一起带入春意盎然,春光流露的园子中,让学生们油然而生一种对春光的喜爱,感受到不能入园欣赏的遗憾,领悟了诗情,获得多方面发展。
4. 落实训练点,促进学生语言表达。
指导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的独当之任。一篇文章中要关注的语言训练点很多:理解词语意思,领会遣词造句的精当,学习描写的生动传神,感悟语言的特色,梳理谋篇布局的顺序等等。如果我们每篇文章都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蜻蜓点水。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取舍,抓好每一篇文章的语言训练点。
《钓鱼的启示》一文中对环境的描写,对詹姆斯父子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都有独到之处,但细细读来,放鱼时,詹姆斯父子俩的对话虽然简洁,寓意却更为深刻,是故事发展的高潮,是领会父亲面对规则严以自律、严格要求子女的高尚情操的关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描写的范例。于是,我抓住这四句对话,将它与心理活动描写融合设计。首先,指导学生朗读。从詹姆斯的话——“爸爸,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中,学生可以体会詹姆斯的不情愿与抗议;从父亲的话——“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中,学生可以体会父亲的语重心长与态度坚决。由此,学生就能明白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再读父亲的话,进行练笔:“父亲看了看大鱼,心想:?摇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他又看了看儿子,心想:?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
以上列举的思维点、体验点、空白点、语言点,都是语文素养有效的生长点。当然,语文素养的生长点不仅仅这一些,更多的语文素养生长点有待我们深入地与文本、教科书编写者对话,从而开发出来。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柳城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一、找准切入点,让课堂更加扎实、高效
“简朴、扎实”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正如崔峦先生所说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扎实、高效?我认为应该在课文的切入点上花点心思。许多课文,或在课文题目中,或在文章中会有一些关键语句,它们或统领全文,或揭示中心,或蕴含深意。以这些语句为切入点,设计组织教学,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中心句,统领全文。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这一句话并从中找出能体现詹天佑精神的两个重点词“杰出”“爱国”,以此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去读课文,找出能体现这两个关键词的相关语句和段落,让学生品读感悟。本课的切入点找准了,学生的思路明晰,沿着这条主线去读书,去思考,去质疑,整堂课学得很轻松,且能深刻地领会到詹天佑是怎样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培育生长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1. 激活思维点,开发学生潜能。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设置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争辩中思考,在思考中争辩,从而有所发现。
例如《景阳冈》这一课,教到武松三闪老虎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要用“闪”,而不用“躲”呢?这一个富有争议性的问题一抛出去,教室里像炸开的锅一样,学生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闪’的动作快,用‘闪’更能体现武松的机敏。”有的说:“‘闪’是主动避开,而躲是有意躲藏,用‘闪’才能表现武松的勇敢。”有的说:“‘闪’是武松抓住老虎弱点随机想出的办法,而躲是害怕,不敢主动迎击,有‘闪’才能体现武松的机智、勇敢。”……课堂上学生妙语连珠,直到下课,还争论不休。
基于矛盾之处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他们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有所发现、有所领悟,发展创造性思维。
2. 铺设体验点,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课文都是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文中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找准教材的体验点,激发学生的情感。
曾听过一位教师在上《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抓住文中的父亲说的一句话“把它放回湖里去”来引导学生读中体验。
第一次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朗读:我从来没有钓过这么大的鲈鱼,又高兴又激动,父亲划了一根火柴,又看了一眼手表——离鲈鱼开放捕捞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我”说:“把它放回湖里去。”
第二次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朗读:当我又焦急又无奈,带着哭腔恳求,和父亲争辩时,父亲却平静地说:“把它放回湖里去。”
第三次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朗读:当我看看四周静悄悄的,空无一人,我带着哭腔再次乞求父亲,父亲不容争辩地说:“把它放回湖里去。”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次又一次地朗读,体会到父亲对孩子的要求是严厉的,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要遵守规则,学生在这种有层次的体验式的朗读中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这样,本课教学中理的启迪也就水到渠成了。
3. 补充空白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语文学科最显著的特点是教材意境悠远,形象鲜明,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教材中往往留下许多美丽的“空白点”,教师吃透教材,努力挖掘教材的空白之处,让学生补白,能有效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
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我抓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潜在的空白点引发学生想象:如果你是一枝出墙的红杏,你会对园主人、对作者、对那些不能出墙的花花草草说些什么呢?然后,我让一位学生扮演红杏,几位学生扮演园主人、作者、花草,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课堂补白。学生表演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把其他学生也一起带入春意盎然,春光流露的园子中,让学生们油然而生一种对春光的喜爱,感受到不能入园欣赏的遗憾,领悟了诗情,获得多方面发展。
4. 落实训练点,促进学生语言表达。
指导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的独当之任。一篇文章中要关注的语言训练点很多:理解词语意思,领会遣词造句的精当,学习描写的生动传神,感悟语言的特色,梳理谋篇布局的顺序等等。如果我们每篇文章都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蜻蜓点水。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取舍,抓好每一篇文章的语言训练点。
《钓鱼的启示》一文中对环境的描写,对詹姆斯父子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都有独到之处,但细细读来,放鱼时,詹姆斯父子俩的对话虽然简洁,寓意却更为深刻,是故事发展的高潮,是领会父亲面对规则严以自律、严格要求子女的高尚情操的关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描写的范例。于是,我抓住这四句对话,将它与心理活动描写融合设计。首先,指导学生朗读。从詹姆斯的话——“爸爸,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中,学生可以体会詹姆斯的不情愿与抗议;从父亲的话——“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中,学生可以体会父亲的语重心长与态度坚决。由此,学生就能明白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再读父亲的话,进行练笔:“父亲看了看大鱼,心想:?摇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他又看了看儿子,心想:?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
以上列举的思维点、体验点、空白点、语言点,都是语文素养有效的生长点。当然,语文素养的生长点不仅仅这一些,更多的语文素养生长点有待我们深入地与文本、教科书编写者对话,从而开发出来。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柳城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