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的族谱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zil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D编年史
  
  3D电影(或称立体电影)最早可以追溯到1890年,但是随后只被小范围的应用到了动画领域,因为3D电影的实施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都非常高,同时还要求观众在非常特殊的环境下观看(需佩戴眼镜或坐在很小的范围内),另外,整个行业缺乏格式标准以及各种娱乐行业不景气的原因。但是,3D电影毕竟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有过两次飞跃,这可算是3D电影的黄金时代。同时,又被当今的电脑动画技术以及高清产业推动,最终迎来了新一轮的顶峰。在2010年初一票难求的《阿凡达》再次把立体电影推到了历史的浪尖上,我们正好也借此机会重温一下立体电影的前世今生。
  
  3D溯源
  
  时间:1890年
  介绍:根据有案可查的资料,最早的3D电影其实可以追溯到1890年左右,那时英国的一个电影发烧友威廉姆-格林尼(William F Greene)注册了一个3D电影的专利。他把两个电影拷贝并排投影到同一块幕布上,然后让观众通过特殊的透镜把两个电影融合起来观看。但是这种方法产生的立体效果过于生硬,并不具实用价值。在他之后,艾维斯(Frederick Eugene Ives)在1900年申请了立体摄影机的专利。摄影机有两个相距1.75英寸的镜头,模拟人眼的距离,在同一时间拍摄。这应该是最早的立体电影雏形。
  
  事件
  
  事件:3D电影第一次试映
  时间:1915年6月10日
  人物: 波特(Edwin S. Porter) (他最为人知的事就是作为电灯发明人托马斯·爱迪生的主管,负责工厂的电影制片部)
  介绍:波特和瓦德尔(William E. Waddell)在纽约的阿斯特剧场做了3D电影试映。当时使用的是红绿色差立体法。当时观众们观看了3卷胶片,包括一些田园风景,一些当时默片名演员的片段,一些东方舞蹈和尼加拉瓜大瀑布的片段。但是此后由于众多原因,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3D技术被搁置一边,无人问津,更没有人拍摄制作了。
  
  事件:立体电影术诞生
  时间:1922年9月27日
  地点:美国洛杉矶Ambassador酒店首映
  人物:制片人哈利(Harry K. Fairall)
   摄影师罗伯特(Robert F. Elder)
  介绍: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立体电影首映。电影《爱的力量》是哈利用自己独立开发的一套摄影装备拍摄的立体电影。它使用了两架放映机同时播放,运用红/绿有色眼镜系统来产生立体效果。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真正意义上的双轨同步放映法和第一次使用红绿有色立体眼镜。当然,当时电影到底是使用滤色镜投影,还是直接洗印有色的胶片已经无从考究,当时的胶片拷贝也已经遗失了。
  
  事件:交替遮蔽放映系统诞生
  时间:1922年12月
  人物:劳伦斯(Laurens Hammond 他也是电风琴的发明人)
  威廉(William F. Cassidy)
  介绍:同样是在1922年的12月,劳伦斯和威廉这两个对立体电影一直情有独钟的发明家一起开发出了一套独特的叫Teleview的放映系统。和前面的放映系统不同,他们使用两台放映机交替播放左右眼的图像,然后观众需要手持一个和剧场座椅相连的同步遮蔽器:在放左眼图像时,它会遮蔽右眼;下一帧他会遮蔽左眼,循环往复,立体图像就出现了。这个技术是最早的交替遮蔽法应用,但因为造价昂贵,当时只有一家纽约的剧院安装了这套系统,且只上映过一部叫《火星来客》的电影。
  
  事件:有色胶片洗印术诞生
  时间:1922年12月
  人物:威廉(William Van Doren Kelley)有色胶片放映系统的发明人
  介绍:威廉当时观看了哈利的立体电影首映,一下子就被迷住了。这个狂热迷恋新技术的年轻人自己开始着手设计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立体电影拍摄系统,并最早开发出了有色胶片的洗印术,使得色分法立体电影变得更加完善。他争取到了Samuel "Roxy" Rothafel的一个拍摄合同,顺利制作完成自己的立体电影《未来的电影》,并在纽约Rivoli剧院上映。紧接着他在1923年初拍摄完成第二部影片《华盛顿DC》并尝试出售,但电影内容仅是华盛顿街景的简单拍摄,因此无人问津。
  
  事件:从繁荣到萧条
  时间:1923年
  人物:艾维斯(Frederick Eugene Ives)雅各布(Jacob Leventhal)
  介绍:还记得这个同步摄影的发明人吗?艾维斯找到了新搭档雅各布,经过3年的蛰伏,他终于拍出了一部满意的立体电影,并且在1925年他俩又乘胜追击拍摄了一系列立体电影。但自此之后,从20年代晚期到30年代早期,美国迎来了历史上著名的经济大萧条,因此这段时间立体电影彻底停滞了。
  
  事件:有声立体电影诞生
  时间:1936年1月11日
  人物:雅各布(Jacob Leventhal)和约翰(John Norling)
  介绍:与艾维斯分道扬镳后,雅各布自己又找到了一个搭档,一起为米高梅做有声立体电影研发。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立体电影公映,同时这部名叫《有声立体电影》的短片获得了1936年格莱美最佳创意短片提名。由于市场反响剧烈,米高梅又乘胜追击拍摄了一连串的有声立体电影,其中最重要的要算1941年的《立体杀手》。和之前所有的短片不同,这次片中使用了演播室立体成像系统,成为了最早的“实况直播”的鼻祖。
  
  事件:蔡司加入偏光镜立体电影阵营
  时间:1939年
  介绍:看到美国人研发出了这么好玩的东西,德国老牌镜头(确切地说其实就是光学镜片公司)公司怎甘示弱,运用相机拍摄了一系列立体照片和电影,并加速偏振镜的商业化生产。同在欧洲的意大利照相机公司Gualtierotti也紧随其后拍摄了自己的偏振法立体电影。这个新技术在欧洲迅速地兴起,极大的刺激了立体电影技术的研发和拍摄。
  
  事件:偏光镜诞生
  时间:1936年1月
  人物:兰德(Edwin H. Land偏振镜发明人,宝丽来相机创始人)
  介绍:兰德起先本是哈弗大学的一个教授,结果为了研发减少汽车眩光的产生,离开哈弗自己创立了一个实验室专心搞研究,于1929年研制成功偏光镜,并于1932年正式投入商用。之后由于偏光镜的独特阻光效应,很快就被兰德应用于拍摄立体照片和立体电影。1936年1月的纽约市立科技馆人潮汹涌,人们蜂拥来观看使用偏振滤镜效果放映的立体电影。
  自此,偏光镜技术几乎占领了整个立体电影市场。但是偏光镜法依然没有解决必须使用笨重的金属投影幕布和放映机同步的问题。
  
  事件:立体电影广告诞生,并第一次在世博会展映
  时间:1939年
  人物:克莱斯勒汽车公司
  介绍:在1939年的纽约/旧金山万国博览会,即著名的金门世博会上,导演约翰(John Norling)为克莱斯勒公司拍摄了史上第一部立体电影广告片,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前来观看的观众为之疯狂,导致这部本为黑白胶片拍摄的广告,被重新翻拍成了彩色版并在之后持续放映了好几年;并且在1953年立体电影再次迎来一个黄金时代时再次被翻拍,当然这又是后话了。
  
  事件:一次性偏振眼镜出现
  时间:1950年
  介绍:经过“二战”的洗礼,世界人民要求和平、恢复经济和生产力的呼声势不可挡,此时本土并没有受到战火影响的美国最先恢复了经济。获得巨额战争赔款的美国开始主导一种消费型的社会文化,因此各种新奇事物应运而生,为配合漫画书而开发的纸板一次性立体眼镜开始流行。随后电影院开始使用这种一次性眼镜观看立体电影。
  
  事件:黄金时代
  时间:1952—1955年
  人物:阿奇(Arch Oboler)
  介绍:立体电影刚刚开始起步,突如其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二战”直接粉碎了太多美好的事物,当然更粉碎了太多天才发明家的梦想。在整个40年代中,没有出现一部立体电影。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该繁荣的终将繁荣,并且会来得更为迅猛。50年代刚一开始,为数众多的立体电影导演纷纷发布自己在战时研发的拍摄系统,并纷纷展映自己的新片。
  意义:立体电影黄金时代的标志,是阿奇在1952年拍摄的《巴瓦纳恶魔》。此时由于胶片的极限长度是1800米(播放时间大约1小时),之后必须换另一卷胶片,所以Oboler首次把换胶片的短暂黑屏编写进了剧本。而这种巧妙编排剧情的方法在当时被很多电影竞相模仿。
  
  事件:立体电影专职制片人出现,工作分工开始细化
  时间:1952年圣诞节
  介绍:在商业社会的利益驱动下,一个叫索尔(Sol Lesser)的人很快发现了立体电影的商机,他借助圣诞节的促销良机,迅速在芝加哥设立了一个立体电影展示橱窗,大受欢迎。随后他专门当起了立体电影的制片人,在他的努力下,两个导演诺曼(Norman McLaren)和雷蒙德(Raymond Spottiswoode)一共拍摄了5部立体电影。
  
  事件:16mm及立体声出现
  时间:1953年
  意义:一个叫詹姆斯(James Mage)的狂热发烧友自己独立开发了一种叫做3D Bolex的系统,可以专门用16mm小型摄影机拍摄立体电影,它使得立体电影拍摄迎来了大众时代。同年,立体电影的里程碑:哥伦比亚的《黑衣人》及华纳兄弟的《恐怖蜡像馆》上映。这两部电影都首次使用了立体声放映系统,结合立体的视觉效果,观众们第一次感到了电影院的不可替代性。和现在的《阿凡达》的情形一样,大家离开自己家里的沙发和电视机,重新被抓回了影院。这使得电影经营者和大众重新开始思考电视对电影的冲击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现在有媒体宣传《阿凡达》“重新定义了什么是电影”,这种说法有失偏颇,这实际上是历史的必然,并已不止一次的发生,唯一影响我们的,仅是我们对待新事物的态度。
  
  事件:第一桩立体电影诉讼案
  时间:1953年6月19日
  介绍:随着电影市场的繁荣,越来越多的电影厂开始大量生产立体电影并大赚其钱,这时为了赶档期而粗制滥造就无法避免了,而因此产生的摩擦和不愉快也越来越多,最终导演爱尔兰德(Ierland)以拖欠工资的罪名把制片人杰克(Jack Broder)告上法庭,而杰克也反诉他超支预算。案件最终不了了之,而立体电影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第一次成长的阵痛。
  
  事件:“3D热”逐渐退去
  时间:1954年春-1955年2月
  介绍:随着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立体电影出现,许多观众开始注意立体电影的种种缺点,偏振法的立体电影必须使用金属银幕,当时技术的不过关造成角度比较偏的观众根本看不清画面;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人的因素:由于当时许多放映员的疏忽,很多电影没有做到严格同步,错开的图像导致观众普遍头晕眼花、甚至恶心呕吐。加之当时福克斯公司开始力推新的“宽银幕”电影,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对立体电影失去了兴趣。
  
  事件:单轨宽屏放映技术出现
  时间:1960年
  人物:阿奇(Arch Oboler)
  介绍:立体电影的再次繁荣,依然归功于那个发起了50年代立体浪潮的人阿奇,他这次又研发出了一套新技术:宽屏3D(Space-Vision 3D)。这套系统把左右眼的胶片拷贝到同一条轨道上,上下排列,然后通过一个特殊的镜头放映出来。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再也不用担心同步的问题,解决了观看舒适度的问题并使设备成本大幅下降。
  意义:这套新的系统被市场广泛接受,观众蜂拥到影院观看新技术,而便宜的成本也吸引来了大批手头不太宽裕的独立制片人。
  
  事件:IMAX出现
  时间:上世纪80年代晚期
  介绍:经过整个60—70年代立体电影的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但技术的极限已经很难突破,各个电影公司无非是在推出一个又一个新的名词,换汤不换药,观影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直到80年代晚期,IMAX出现。使用新的70mm胶片拍摄的巨幕电影,大大刺激了观众的视觉神经,广受好评,结合立体电影技术,观众可以看到更为逼真且震撼的画面。
  
  至此,立体电影的发展基本就固定了,当然,此后还有非常多的优秀的里程碑式的电影,但其中少有致使立体电影技术再发展的事件。纵观整个立体电影的成长史,其实就是看到了一个新事物出现所要发生的全过程,其中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沮丧。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技术与市场间动态的博弈。一个新科技的研发,不会是几个狂热的发烧友闭门造车,成功的新科技离不开反复的抬头看市场的需求,也离不开外部现实环境(例如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所以笔者引申一下,我们很多DV发烧友相信也能从中吸取教训,更多的关注一下市场,把自己手头的工作放到大的历史环境中去看,相信会使自己的影片更有竞争力。
其他文献
3D电影引发的热浪还未消散,4D电影的概念又接踵而至,大有让人应接不暇之势。  4D影院最早出现在美国,如著名的《蜘蛛侠》、《飞跃加州》等影片,都广泛采用了4D电影的形式。事实上,我们常说的4D电影是3D立体电影与具备特殊设备的影院相结合的产物,除了通常3D电影具备的立体视觉画面外,影院还具有环境模拟仿真系统和动作模拟系统,营造出与影片内容相一致的环境。从而将电影画面带给观众的立体视觉感受拓展到感
期刊
在一起工作的28天,我每天都在心里叫他“虐待狂”。回到自己的工作环境中,我却觉得,这段为日本导演大野当摄影师的日子,是我体力、耐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一次“强化培训”。    彩云之南,拥有许多世界级的美景。在日本电视人眼中,元阳梯田、罗平油菜花、梅里雪山等,都是不可错过的拍摄题材。对云南的民族风情和各地的民风民情,他们也很感兴趣。  去年,作为日本东京旅游卫视导演大野清司的摄像师,到云南的
期刊
光影与色彩一直是构成影像艺术现实语境的载体,是艺术灵魂的舞者,更是展现情感、意境,表达艺术创想的核心。不管是在影像制作的前期、中期,乃至后期,使用各种营造光影和色彩的手段都是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由此可见,在影视制作过程中,要想获得精确的光影和色彩就必须得有可以提供数据准确的专业的视频观测工具——硬件示波器,在我所接触到的硬件示波器中,Blackmagic Design公司的Blackmagi
期刊
在今年采访南非世界杯的无数记者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身影:东方面孔,学生相貌,手里拿着比普通数码单反还要小一圈的相机,游走于南非的大街小巷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团队,凭借着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装备,完成了200多篇图文报道和近100个视频报道;而这些视频在优酷、56等视频网站的点击量已经超过了20万。《南方周末》、《华盛顿邮报》等知名媒体都对这个报道团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这就是来自广东省汕头大学的世
期刊
我准备拍摄一个名为《小西天》的实验性纪录片,这个纪录片将视角聚焦在北京的小西天,而在形式上并非是一般的以追踪人物生存轨迹为主的常规方式。而是采用一种论文式的结构来讨论小西天这个名词地理上的含义与概念。纪录片因其与其他片种的拍摄方式不同,特别是在硬件上有很多特殊的要求,为了选择一款合适的摄影机,我可谓煞费苦心,经过大量的比较与思量,我选择2009年推出的这款JVC GY-HM100EC。    小巧
期刊
“旅途”一词总是给人无尽的想象,一方面,它无始无终,充满了矛盾和对立;另一方面,它又连载着已过和将来,在梦想和希望破灭之际依然给你向往。在中国,旅途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成为一面无比微妙的放大镜。   从2006年到2008年,伴随着张哥和陈姐的每一个春节,导演范立欣深入到这一对农民工夫妇的家庭,以归家之旅为主线,记录下他们返乡和外出打工的点点滴滴。每年,大量的农民工乘坐春节的回家列车,在辞旧迎新之间
期刊
在这个《阿凡达》抢占市场的春天,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北国剧场”里人潮攒动。2010年01月10日一大早,同学们就聚在这里等待北京师范大学07影视学影视传媒与数字媒体方向联合作业展的开始。   从每一部短片结束后,会场响起的笑声和掌声可以判断,这些短片对观众的吸引力丝毫不比“大片”逊色。现场放映的14部短片作品,6部作品是由影视系提供扶持基金的“立项作品”。   近些年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
期刊
接到中影集团的拍摄项目,我们团队又开始马不停蹄地进入新片的拍摄和剪辑制作状态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对工作室的各项设备进行了更新调配,后期一套最新的工作站——中科大洋ME专业级非线性编辑套装也就此走马上任。    人性设计    在使用ME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被它一些人性化的小设计所感动。经常做后期编辑的朋友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项目工程文件被他人误改误删了,自己精心打造的“艺术”毁于一旦
期刊
大年初一的午夜,我终于坐在了影院里,戴上3D眼镜,观看了已经被传说得很久的《阿凡达》。实话实说,我对3D电影,一直怀有偏见,因为这个技术含量不高的成像方式,在我看来,多少有点“奇技淫巧”之嫌。在我的3D观影经验中,留下的无非是一些感官刺激而已,这多少与我崇尚的电影艺术有背离之感。不知道詹姆斯·卡梅隆这个技术狂人能在蛰伏十几年后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影像故事。  160多分钟之后,当我从电影院走出的时候
期刊
相信很多人听说过“傻瓜软件”,因为“傻瓜”二字挂在上面,总让崇尚“专业”人士对其看不上眼。其实“傻瓜软件”并不“傻”,只是相对于专业软件来说,它从界面和使用上都要简易很多,而且可以快速地实现绚丽精彩的剪辑。说实话,如果能将傻瓜软件同专业软件相结合,可以做出你意想不到的精彩剪辑。“威力导演”就是这样一款可以与专业导演“搭帮结伙”的“傻瓜软件”。    “威力导演”有多大能力?    “威力导演”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