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的进行,传统教育形成的师生关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发展,所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课程改革的实施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师生关系 学生 教育
一、传统的师生关系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史上,师生关系一直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绝对服从,只能听而不问,信而不疑。如中国最早的学生守则《弟子职》,就对学生如何尊敬老师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所以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始终处于控制与主导的地位,学生处于服从或被控制的地位。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控制者,是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判者,教师总是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看待学生,不允许学生对自己有任何异议,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关注和了解。由于师生之间少有平等的对话和沟通,双方就缺乏对彼此的信任感,学生很难向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所以,传统教育观念中以师为本的思想是造成师生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
二、新课改环境下应有的师生关系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在新课程体系,强调“知识属于人的知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所以我们的教育应将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注重其学习的结果,重视学习过程和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标准”中倡导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转变学生被动接受者的身份。
自古以来,“传道、授业、解惑”就被视为是教师的天职。人们普遍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整个教学过程几乎都是教师在起主导的作用,填鸭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学习模式,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个人的创造性、探究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就急需改变这种模式,改变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机械学习的现状,鼓励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老师在每次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是课堂知识的准备,还应有思想上的准备,因为学生的提问可能是包罗万象。其次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等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要成为学生生活上的朋友、善意的提醒者,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和帮助者,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爱、学有所思、学有所长,真正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三)平等相待每一个学生。
要建立好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是新课改环境下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准则。学生不是零件,不是商品,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千差万别,各有特点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我们的教学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我们在工作中应尊重每一位学生,包括尊重学习上后进的学生,新课改讲究的是探究式教学,在探究式教学中,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
(四)不断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
老师要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永不贬值,我认为起码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要坚持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吸取新知识的能力,要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让自己的思想落伍。牢记“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准备一桶水”。
2.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因为学生最初的崇拜只是盲目的,只有当老师始终保持着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人格魅力和良好风范才能使学生深深折服时,他们才会找到人生起步的座标点。学生才乐意从情感上接纳老师。
综上所述师生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应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应该一种和谐和温馨的心理氛围,作为教师要善于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尊重、关爱、赏识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以尊重,让每个学生能感受师生的平等,人格的尊严;给学生以关爱,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吐露真情;给学生以赏识,教师的鼓励与关怀,会使他们信心大增,战胜挫折。
总之,随着实间的变迁、教育的进步,师生关系这一教育的基本人际关系也应随之出现新的变化,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走向社会、学会生存的需要,更是实现我国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师生关系 学生 教育
一、传统的师生关系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史上,师生关系一直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绝对服从,只能听而不问,信而不疑。如中国最早的学生守则《弟子职》,就对学生如何尊敬老师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所以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始终处于控制与主导的地位,学生处于服从或被控制的地位。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控制者,是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判者,教师总是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看待学生,不允许学生对自己有任何异议,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关注和了解。由于师生之间少有平等的对话和沟通,双方就缺乏对彼此的信任感,学生很难向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所以,传统教育观念中以师为本的思想是造成师生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
二、新课改环境下应有的师生关系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在新课程体系,强调“知识属于人的知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所以我们的教育应将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注重其学习的结果,重视学习过程和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标准”中倡导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转变学生被动接受者的身份。
自古以来,“传道、授业、解惑”就被视为是教师的天职。人们普遍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整个教学过程几乎都是教师在起主导的作用,填鸭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学习模式,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个人的创造性、探究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就急需改变这种模式,改变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机械学习的现状,鼓励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老师在每次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是课堂知识的准备,还应有思想上的准备,因为学生的提问可能是包罗万象。其次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等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要成为学生生活上的朋友、善意的提醒者,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和帮助者,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爱、学有所思、学有所长,真正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三)平等相待每一个学生。
要建立好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是新课改环境下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准则。学生不是零件,不是商品,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千差万别,各有特点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我们的教学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我们在工作中应尊重每一位学生,包括尊重学习上后进的学生,新课改讲究的是探究式教学,在探究式教学中,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
(四)不断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
老师要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永不贬值,我认为起码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要坚持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吸取新知识的能力,要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让自己的思想落伍。牢记“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准备一桶水”。
2.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因为学生最初的崇拜只是盲目的,只有当老师始终保持着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人格魅力和良好风范才能使学生深深折服时,他们才会找到人生起步的座标点。学生才乐意从情感上接纳老师。
综上所述师生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应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应该一种和谐和温馨的心理氛围,作为教师要善于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尊重、关爱、赏识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以尊重,让每个学生能感受师生的平等,人格的尊严;给学生以关爱,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吐露真情;给学生以赏识,教师的鼓励与关怀,会使他们信心大增,战胜挫折。
总之,随着实间的变迁、教育的进步,师生关系这一教育的基本人际关系也应随之出现新的变化,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走向社会、学会生存的需要,更是实现我国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