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5-0065-01
伟大的心理学家与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这样说过:播种一种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实施,我们看到了很多可喜的现象。课堂上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正在逐步形成,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课多了,体现激励、平等教育的课多了。
欣喜之余,我们也看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学生的行为习惯出现了问题。课堂上,随便插话者、抢答者多了。不经独立思考学习便合作的现象多了。学习活动中,趁机参与合作无关的话题者多了。学生缺少良好的倾听,思考,学习习惯。更有甚者,课堂上随意下地、喝水,随意趴在座位上的……对此有人认为这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的确,注重以人为本,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體验,是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以上问题的出现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因为它纵容了部分不良学生的个性,是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康的人格的。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因为在这一阶段,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他们的可塑性强,可变性也强。
行为习惯是人们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同,是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一经养成具有稳定性,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在新课改实施以后,新课程倡导教师之间要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各学科老师应该紧密合作,统一要求,切忌各行其是,使学生无所适从。如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良好的坐姿:端正坐好,上身挺直,双手平放在桌子上(或双手背后)。训练中,各科教师应按统一的标准去提醒学生按要求去做,不能一个老师一个令,没有规范化的训练,既不便于教师指导,也不便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在训练中教师们目标统一,标准一致,训练持久,才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在校的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智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中,我们老师首先要求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比如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在这一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注意教育学生先思考,再交流。交流时要学会倾听他人发言。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是教师课堂上一句话的引导便会使学生行之有效。
除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之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训练和加强。每学期开学初,学生都会学习《小学生行为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些内容不能只要求学生会背,而应让学生人心底领会和接受,懂得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懂得了道理,才会从心里接受,从而在行动中自觉遵守。
《规范》的第一条规定:尊敬国旗、国徽,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敬队礼。这样就必须帮助他们了解国旗的含义,懂得为什么要尊敬国旗,怎样尊敬国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队会、升旗仪式等活动,向学生讲国旗的含义。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应该努力学习知识和本领,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为国旗增光添彩,以此激励学生尊敬国旗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这样将规范中的内容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明白道理,增长知识,接受了教育。同时,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变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 他们终身受益。因此,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渗透到他们的学习、劳动、娱乐等各个方面。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着手,把握其具体可行的特点
《规范》第五条要求:待人有礼貌,会使用礼貌用语……要求学生会使用礼貌用语,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确哪些是礼貌用语,然后教学生怎样使用。如对长辈要尊称“您”或尊称职务,不能直呼其名;向别人提出要求时要说“请”,给别人添麻烦时要说“对不起”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等,只有要求具体明确,学生才容易掌握。在具体要求上,分层对待,贴近学生生活,这样就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有效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由此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请莫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伟大的心理学家与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这样说过:播种一种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实施,我们看到了很多可喜的现象。课堂上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正在逐步形成,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课多了,体现激励、平等教育的课多了。
欣喜之余,我们也看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学生的行为习惯出现了问题。课堂上,随便插话者、抢答者多了。不经独立思考学习便合作的现象多了。学习活动中,趁机参与合作无关的话题者多了。学生缺少良好的倾听,思考,学习习惯。更有甚者,课堂上随意下地、喝水,随意趴在座位上的……对此有人认为这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的确,注重以人为本,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體验,是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以上问题的出现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因为它纵容了部分不良学生的个性,是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康的人格的。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因为在这一阶段,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他们的可塑性强,可变性也强。
行为习惯是人们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同,是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一经养成具有稳定性,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在新课改实施以后,新课程倡导教师之间要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各学科老师应该紧密合作,统一要求,切忌各行其是,使学生无所适从。如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良好的坐姿:端正坐好,上身挺直,双手平放在桌子上(或双手背后)。训练中,各科教师应按统一的标准去提醒学生按要求去做,不能一个老师一个令,没有规范化的训练,既不便于教师指导,也不便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在训练中教师们目标统一,标准一致,训练持久,才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在校的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智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中,我们老师首先要求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比如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在这一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注意教育学生先思考,再交流。交流时要学会倾听他人发言。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是教师课堂上一句话的引导便会使学生行之有效。
除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之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训练和加强。每学期开学初,学生都会学习《小学生行为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些内容不能只要求学生会背,而应让学生人心底领会和接受,懂得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懂得了道理,才会从心里接受,从而在行动中自觉遵守。
《规范》的第一条规定:尊敬国旗、国徽,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敬队礼。这样就必须帮助他们了解国旗的含义,懂得为什么要尊敬国旗,怎样尊敬国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队会、升旗仪式等活动,向学生讲国旗的含义。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应该努力学习知识和本领,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为国旗增光添彩,以此激励学生尊敬国旗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这样将规范中的内容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明白道理,增长知识,接受了教育。同时,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变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 他们终身受益。因此,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渗透到他们的学习、劳动、娱乐等各个方面。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着手,把握其具体可行的特点
《规范》第五条要求:待人有礼貌,会使用礼貌用语……要求学生会使用礼貌用语,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确哪些是礼貌用语,然后教学生怎样使用。如对长辈要尊称“您”或尊称职务,不能直呼其名;向别人提出要求时要说“请”,给别人添麻烦时要说“对不起”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等,只有要求具体明确,学生才容易掌握。在具体要求上,分层对待,贴近学生生活,这样就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有效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由此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请莫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