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有利契机,使小学语文教师更加重视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也使教师更加关注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美育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美育教育的實施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及道德情操。
关键词: 小学语文;美育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3-0148-01
引言: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实施美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意义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语言文字更是博大精深。作为小学语文学科,要在教学中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传统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在语文课堂实施美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审美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观察、体会,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对美的认识和理解。语文学科在渗透美育教育中具有很好的优势,因为语文本身除了是一门工具学科,同时还兼具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影响决定了语文学科的丰富多彩。学生们通过体验和感受文字的美好,能够开拓眼界,在阅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其次,教师要加强引导,当学生对美有了一定的认知后,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美进行思考,从文字语言中体验美,也可以从身边发现美,甚至是大自然的美。柏拉图说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学科与美育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一个开端,通过对美的认识、思考和创造一系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绪,建立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有助于小学生健康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遗失现状
1、审美情趣受分数的限制与压力。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课堂教学一般以教师讲课,学生听为主,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被动,教师单方向的向学生输出语文知识,教学模式单一,对于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文只注重背诵和默写,度作品审美欣赏的比例非常少,这使得初中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减弱,甚至出现对学习的厌烦心理,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学习,对语文的教学效果有着不良的影响。
2、课堂讲授迎合应试而忽略美育因素。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讲授似乎又出现了新的模板:每上新课,课前预习、先叙背景、范读课文、分段解析、归纳中心、总结特点、完成作业、复习巩固。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模式,提高考试成绩。但这种常规固定的教学模式,再加上很多教师照搬《教材全解》,将具有审美趣味的文章讲的既不生动,又无趣,与考试无关的内容一概省略。这种只为了迎合考试的教学模式极大的影响学生的美育教育,让原本生动的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实施的策略
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音乐之美。
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震撼人的心灵,将音乐与语文课堂紧密结合,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首先,诗词吟诵,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很多古诗词都被谱曲吟唱,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这样的音乐,让学生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领悟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其次,配乐朗诵,配乐朗诵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学习方法,古诗词、诗歌的语言精练,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配乐朗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朗读水平,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配乐,选择与诗歌风格相符的音乐作为背景,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第三,音乐日记,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有疲劳的感觉,那时学生继续学习只能是事倍功半,为此,在语文课堂上,我时常插播一段或舒缓、或活泼、或激昂的音乐,让学生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如果学生喜欢我还会让学生在欣赏完一段曲子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2、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 。
每一篇文章都具有自己的生命和情感,是作者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一种载体和媒介,如果我们在学习时不能身临其境就无法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无法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实现引人入胜的目的,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感染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配乐朗诵、看图描述、范读、讲故事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在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语言美的感染和熏陶下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适时地组织创作。
创作实践活动是加强美育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创造活动比一般的审美活动具有更丰富和强烈的美感,通过组织创作能够让学生走出书本,切身的感受到美的存在,满足学生们的心理需求。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们户外郊游,春天感受大地复苏,春草萌动的景象,体会大自然的生机。在春游的过程中,学生们自发组织风筝比赛,全班集体唱歌、游戏等,在天地之间,身心得到了放松和最大程度地释放,在春游的过程中,学生们看见了生机和绿意。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既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感受到了自然美,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谈谈自己对春天的认识,这样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锻炼了写作能力。
结语: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将美育教育与语文学科紧密相连,能够增进学生对语言美的认识,通过丰富的语文知识,优美生动的词句,体验作者的情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提高自身对美的认知。作为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并遵循教学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方式[J]. 学周刊 C 版,2014, (10):130-130.
[2] 李琳.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探讨[J].未来英才,2016.(18):240.
[3] 安翠霞.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浅析 [J]. 学周刊 A 版,2015, (9):91.
关键词: 小学语文;美育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3-0148-01
引言: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实施美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意义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语言文字更是博大精深。作为小学语文学科,要在教学中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传统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在语文课堂实施美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审美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观察、体会,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对美的认识和理解。语文学科在渗透美育教育中具有很好的优势,因为语文本身除了是一门工具学科,同时还兼具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影响决定了语文学科的丰富多彩。学生们通过体验和感受文字的美好,能够开拓眼界,在阅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其次,教师要加强引导,当学生对美有了一定的认知后,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美进行思考,从文字语言中体验美,也可以从身边发现美,甚至是大自然的美。柏拉图说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学科与美育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一个开端,通过对美的认识、思考和创造一系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绪,建立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有助于小学生健康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遗失现状
1、审美情趣受分数的限制与压力。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课堂教学一般以教师讲课,学生听为主,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被动,教师单方向的向学生输出语文知识,教学模式单一,对于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文只注重背诵和默写,度作品审美欣赏的比例非常少,这使得初中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减弱,甚至出现对学习的厌烦心理,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学习,对语文的教学效果有着不良的影响。
2、课堂讲授迎合应试而忽略美育因素。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讲授似乎又出现了新的模板:每上新课,课前预习、先叙背景、范读课文、分段解析、归纳中心、总结特点、完成作业、复习巩固。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模式,提高考试成绩。但这种常规固定的教学模式,再加上很多教师照搬《教材全解》,将具有审美趣味的文章讲的既不生动,又无趣,与考试无关的内容一概省略。这种只为了迎合考试的教学模式极大的影响学生的美育教育,让原本生动的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实施的策略
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音乐之美。
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震撼人的心灵,将音乐与语文课堂紧密结合,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首先,诗词吟诵,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很多古诗词都被谱曲吟唱,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这样的音乐,让学生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领悟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其次,配乐朗诵,配乐朗诵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学习方法,古诗词、诗歌的语言精练,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配乐朗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朗读水平,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配乐,选择与诗歌风格相符的音乐作为背景,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第三,音乐日记,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有疲劳的感觉,那时学生继续学习只能是事倍功半,为此,在语文课堂上,我时常插播一段或舒缓、或活泼、或激昂的音乐,让学生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如果学生喜欢我还会让学生在欣赏完一段曲子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2、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 。
每一篇文章都具有自己的生命和情感,是作者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一种载体和媒介,如果我们在学习时不能身临其境就无法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无法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实现引人入胜的目的,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感染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配乐朗诵、看图描述、范读、讲故事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在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语言美的感染和熏陶下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适时地组织创作。
创作实践活动是加强美育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创造活动比一般的审美活动具有更丰富和强烈的美感,通过组织创作能够让学生走出书本,切身的感受到美的存在,满足学生们的心理需求。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们户外郊游,春天感受大地复苏,春草萌动的景象,体会大自然的生机。在春游的过程中,学生们自发组织风筝比赛,全班集体唱歌、游戏等,在天地之间,身心得到了放松和最大程度地释放,在春游的过程中,学生们看见了生机和绿意。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既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感受到了自然美,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谈谈自己对春天的认识,这样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锻炼了写作能力。
结语: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将美育教育与语文学科紧密相连,能够增进学生对语言美的认识,通过丰富的语文知识,优美生动的词句,体验作者的情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提高自身对美的认知。作为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并遵循教学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方式[J]. 学周刊 C 版,2014, (10):130-130.
[2] 李琳.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探讨[J].未来英才,2016.(18):240.
[3] 安翠霞.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浅析 [J]. 学周刊 A 版,2015, (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