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歌回荡在雪峰之巅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5948259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下旬的喜马拉雅山北麓,依然冰天雪地,寒气袭人。这座平均海拔4800米、含氧量不足内地50%的冰峰雪岭,既是“生命禁区”,又是据守西藏的要冲,历来都是艰难险阻和牺牲奉献的代名词。西藏军区日喀则军分区的所属部队就驻扎在这里。一代代戍边官兵爱党爱国爱边关,像钢钉一样铆在雪域高原,将铮铮誓言镌刻在雪峰之巅,用青春和热血筑起雪域边关的钢铁长城。
  身处边关,挑战极限,革命信仰咋坚守?官兵们说——
  “哨所挂在天边,忠诚永驻心间”
  岗巴,藏语意为“雪山下最美的村庄”。
  一踏入岗巴县,才发现完全名不符实:这里地处偏僻,荒凉贫瘠,平均海拔4810米,年平均气温零下4摄氏度,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每年有200多天刮8级以上大风……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禁区”。
  有中国领土的地方,就有中国军人。岗巴边防营1961年进驻此地,成为全军驻地海拔最高的建制营。如此恶劣的环境,官兵靠怎样的信念戍守边关?
  走进岗巴营大门,一副醒目的对联让记者眼前一亮。上联:坚守再难,也要克服万难,日复一日矗立风雪边关。下联:巡逻再险,也要执着涉险,年复一年用脚丈量雪线。横批:忠诚于党。
  “雪域高原有禁区,听党指挥无盲区!”营长姜军的话掷地有声。
  忠诚基因代代传。在岗巴营荣誉室,有一枚芒果干、一块奖牌和两面锦旗,令所有岗巴官兵引以为豪。那枚芒果,是1968年毛主席赠送的,官兵们舍不得吃,便珍藏起来,一直保留到现在;那块奖牌,是“全军基层先进党组织”奖牌;两面锦旗,一面是1965年国防部授予的“高原红色边防队”荣誉称号,一面是2016年中央军委授予的“高原戍边模范营”荣誉称号。官兵们说,这是我们一生的荣耀,也是卫国戍边的力量源泉。
  如今的岗巴营,干部看得最多的是地图,跑得最勤的是哨卡,研究最多的是战法,全营90%以上的干部骨干是“边防通”“敌情通”“地形通”。他们佳绩不断:近3年来,创新40余项训法战法,在上级军事比武中6次夺冠,所属党支部个个是先进……官兵们常常扪心自问:“身在边关,如果我们不忠诚,武艺练不精,靠什么保家卫国?”
  一年寒冬,一伙不法分子企图入境进行分裂破坏活动,岗巴官兵奉命前往某山口执行潜伏拦截任务。1小时,3小时,5小时……他们在雪地里整整潜伏了12小时。其间,班长谭青顶不慎被山石砸断肋骨,却没吭一声,直至圆满完成任务。每次提起此事,他都笑著说:“断的是肋骨,挺起的却是中国军人的脊梁!”
  “查果拉,伸手把天抓……”崗巴营一连所属的查果拉哨所,海拔5318米,5个固定巡逻点都在海拔5500米以上,最高点位海拔6900米,是全军海拔最高、条件最苦的哨所之一,被称作“挂在天上的哨所”。
  “哨所挂在天边,忠诚永驻心间!越是条件艰苦,越要坚守信仰,越要坚如磐石,锻造绝对忠诚的戍边人,争做习主席的好战士。”查果拉所在边防团政委施红刚说道。他说,这里的官兵,常常脸被灼伤,指甲凹陷脱落,嘴唇干裂乌紫,一张张黑脸膛写满与年龄不相称的沧桑。尽管如此,却无一人叫苦叫累,无一人装熊退缩。
  “不上查果拉,不算真英雄!”据一连连长曾开元介绍,每逢查果拉进点前,一封封血书便会飞往连队党支部。有的官兵咬破手指,用血写下誓言:一切交给党安排,青春献给查果拉。
  “一连有个好传统,最艰苦的岗位、最危险的任务,党员骨干总是冲在最前面。我是连队干部,关键时刻不能当孬种!”坐在面前的藏族副连长白玛多吉,话语坚定而自信。这几天,他又一次毛遂自荐,第五次申请上查果拉哨所当哨长。
  “走在巡逻路上,每当远远看到哨所顶端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我们都无比兴奋和自豪,浑身就充满了力量!”白玛多吉深有感触地说道。他永远记得第一次踏上国境线的那次经历,那天因高原反应强烈,加之身体不适,他不停呕吐,阵阵眩晕。这时,正好有几个邻国军人巡逻途经此地。见此,白玛多吉迅速挺起腰杆,昂首挺胸、精神饱满地与外军人员擦肩而过。待对方走远后,他便瘫倒在地,呕吐不止。他说:“祖国就在身后,决不能在他们面前丢了中国军人的脸!”
  “在边关,祖国是具体的。踏入这里的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萌发强烈的爱党爱国之情。”提起上等兵任浪,战友们几度哽咽。参军后,任浪3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均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一次雪夜巡逻,他坚决要求参加,接连翻越两座雪山后,突发高原心脏病休克。战友们把任浪紧紧地抱在怀里,不停地大声呼唤着他的名字,然而只听他轻轻说了一句“我想入党……”,就再也没有醒来。这名年仅19岁的士兵,用人生留下的最后4个字,宣示了对党的向往和忠诚。
  爬冰卧雪,险象环生,生死面前怕不怕?官兵们说——
  “宁洒一腔热血,不丢一寸国土”
  高原,能提升人的境界;雪域,能净化人的灵魂。在西藏边防,最缺的是氧气,最不缺的是精神,官兵看得最重的是使命。
  日喀则军分区院内的大电子屏上,四行红字格外引人注目:距离再远绝不忘忠诚,争做新时代的好战士;氧气再少绝不缺精神,争做老西藏的新传人;海拔再高绝不辱使命,争做打胜仗的刀尖子;环境再苦绝不破规矩,争做守纪律的老实人。
  “这4句话,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后西藏军区党委号召全区部队开展的‘四绝不、四争做教育活动的主要精神,目的就是要强化使命意识,确保部队随时能打仗、打胜仗!”日喀则军分区政委许庆明说道。
  詹娘舍,藏语意为“雪山孤岛”,被藏族群众称作“鹰都飞不过去的地方”。哨所海拔4620米,因冰峰独兀、云遮雾绕,被官兵们叫作“云中哨所”。
  雪域的路,处处布满凶险。冰峰雪山间,悬崖峭壁上,车在路上颠,人在车里颠,路旁遗弃的汽车残骸和牛马白骨随处可见。风雪中的汽车,就像扔在冰面上的泥鳅,打着滑吃力地蜿蜒爬行着,随时有可能跌入万丈深渊。   在去往詹娘舍哨所的艰险道路上,随行的军分区宣传干事宋小理向记者描述着哨所的艰苦:这里吃水靠天、物资靠背,哨所四周全是85度坡度的峭壁。哨所风大,6级以上大风一刮就是300天,官兵站岗还得腰拴背包绳。这里还是著名的雷区,每年雷电期长达9个月,发电机、电视机和卫星信号接收器等常被击毁。每见乌云袭来,战士们不得不赶紧坐在木床上……
  “在这条边境线上,大声喊个口令,都可能引发雪崩。但是,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的职责就是誓死捍卫这片土地,决不能把主权守丢了、把领土守小了!”已在詹娘舍哨所坚守了12个年头的班长詹华说。
  詹华第一次近距离体会牺牲,是在刚入伍的那年春天,他亲眼目睹了那惊险而悲壮的一幕:那天清晨,詹娘舍漫天飞雪,上等兵于辉在执勤时不慎坠入百米深的冰雪山崖。班长靖磊磊见状,不顾一切滑下山崖施救。不料,雪崩来了,两人一起被雪浪卷走。待雪势稍稳后,心急如焚的卫生员王鑫迅速滑下山崖,冲入风雪中寻找,好不容易找到冻僵的两个战友,不料此时雪崩再次发生……第二天,在雪下2米多深的地方,悲痛欲绝的战友们找到了3名烈士……
  从此,詹华立志当个不怕死的兵。他在参加一次边境巡逻时,发现邻国军队人员正在越线修建非法建筑物,便立即上前制止。对方态度傲慢,一名士兵还抓起一块石头冲上前来。詹华临危不惧,毫不退让,指着自己的头向对方大吼道:“有种的,朝这儿砸!”对方士兵吓得手一哆嗦,石头掉落砸在了自己脚上,嗷嗷大叫连连后退。在我边防官兵的严正警告下,对方自知理亏,只好拆除非法建筑物灰溜溜离去。
  “宁洒一腔热血,不丢一寸国土!我们大力弘扬钢钉精神,号召官兵像钢钉一样铆进雪域高原,永远过得硬、钉得进、打得赢、守得牢,让祖国放心,让党和人民放心!”边防某团政委占荣华说道。他说,半个世纪以来,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斗争形势,一批批戍边官兵不辱使命、不惧艰险,在祖国边疆谱写出一曲曲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时代战歌。
  抛家舍业,愧对亲人,当兵守边亏不亏?官兵们说——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戍守边关,总有别样的辛酸。
  在官兵眼里,牺牲最大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妻子。在后方,她们既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千斤重担肩上挑,还得承受相思之苦。来队探亲,为防意外,万般无奈,最短的只待了3个小时就被劝下山。更令人悲痛的是,塔克逊边防连班长黄颂的未婚妻刘燕,本来是来连队完婚的,却因突发高原性疾病无法及时救治而去世,成为雪域高原“永远的新娘”。
  那年夏天,军嫂付萍第一次进藏,来到岗巴营探亲。到达营部后,才得知丈夫曹型明已登上海拔最高的哨所執勤。更令她没想到的是,连日的大雪纷飞,通往哨所的路比登天还难。眼睁睁看着山顶上的哨楼,就是上不去。
  付萍急得号啕大哭:“这是什么鬼地方?”营长赶紧打开电台,大声吼道:“曹型明,马上站到观察哨顶棚,让你爱人看你一眼!”说完,又递给付萍一个望远镜。不一会儿,哨楼顶上一个模糊的黑点晃了出来。“型明,我在这儿,能看到我吗?”付萍一手拿着望远镜使劲盯着丈夫看,一手用力挥动战士送她的塑料花。就这样,两人挥舞着,呼喊着,眼泪一个劲地往下掉……
  塔克逊边防连饲养员张兵,与妻子胡婷春快一年没见面了。那个隆冬,妻子思夫心切,就自作主张,乘飞机、坐火车、换汽车,顶风冒雪,千里迢迢来探亲,终于相会。到达的当天深夜,狂风乍起,暴雪突袭。睡梦中的张兵突然爬起来,抓件大衣冲进猪圈,将唯一一头小猪仔抱回宿舍,搂在怀里,用体温为它取暖。面对一头雾水的妻子,张兵解释道:“在边关,连种活一棵树都难,更不用说养活它了。这小东西,是我们全连的宝贝,可千万不能冻死啊。”
  “边关这么苦,你到底图个啥?”妻子不解地问。张兵嘿嘿一笑,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雷锋董存瑞……你不守边关,我不守边关,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你?”几句话逗得妻子噗地笑出声来。
  其实,边防军人亏欠的,岂止是妻子?
  “我们的孩子,不是一天天看着长大的,而是一年年看着长大的。”边防某团六连指导员旦增的这句话,戳中了戍边男儿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旦增的女儿出生后,他因担负重要任务,只匆匆回家见了一面,就连夜返回连队,一别就是一年多。在家属院内,女儿只要看到穿军装的,就大喊“爸拉”(藏语:爸爸)。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旦增说,这是战友们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如今,他已是两个女儿的父亲,却仍然聚少离多。一次妻子在电话里告诉他,一天她因高烧卧床不起,饥饿的大女儿央宗哭着把她摇醒。睁开眼一看,只见地上画了一条长长的铁路。女儿边抹眼泪边天真地说:“我要把铁路画到爸爸站岗的地方,让他坐火车回家。我想爸爸……”
  去年3月,一组“冰铠甲”暴风雪中跋涉的照片,“火”了网络和朋友圈。照片中的“冰铠甲”就是詹娘舍哨所的官兵。
  那天,哨长李玉成带领班长马关敬、上等兵黄伟轩和王鹤宇,在执行任务返回哨所的路上突遇暴风雪,大雪就像洪水般快速没过他们的脚面、膝盖和腰部……
  风雪中,他们肩搭着肩,喘着粗气,紧紧相拥,艰难挪行。此刻的李玉成已意识到,他们随时可能遭遇不测。“趁着手机还有电,每人拍张照片,再给家人打个电话吧。”李玉成提议道。可是,雪山上信号弱,电话咋都拨不出去,只能通过微信联系。
  “告诉孩子,他爸爸是个英雄!”马关敬用冻僵颤抖的手指,紧紧按住手机上的语音键,对妻子喊出这句话后,已是泪流满面。李玉成一边安慰马关敬,一边故作轻松地说:“你们转过身去,我要给我的未婚妻录段视频。我怕,我会哭……”两名上等兵,在跟父母语音完后,还不忘将自己的银行卡密码发了回去……
  就这样,4个人坚持着,搀扶着,鼓励着,前进着……10多公里的雪山陡坡,他们整整“爬”了12个小时。当爬上哨所最后的666级冰台阶时,棉衣棉帽和防寒面罩都结成厚厚的冰,俨然一个个“冰铠甲”。后来,这事通过媒体报道后,网上一片赞誉。有网友留言道:高原戍边军人,是和平时期当之无愧的最可爱的人,他们是坚守在世界屋脊上最伟大的生命!
  选自《党建》
其他文献
她说,热茶汤冲到柚子皮里,有一股特别的清香。  陈思呈:专栏作家,已出版《我虚度的那部分世界》《神仙太寂寞,妖怪很痴情》《每一眼风景都是愉快的邀请》等著作。  跟角落认识是在某个活动上,她似乎很冷漠,不和任何人说笑寒暄,总是一个人走,相机不离手,健步如飞,不知赶去拍些什么。但我对她那种冷淡利索的风格尤有好感。  后来我看到她在那几天拍的照片,视角和趣味甚合我意。我喜欢视角独特的摄影。于是,便约她在
期刊
我们在企业里时常看到领导人万分忙碌的身影,他们或者是在审阅文件,或者是在为部门负责人安排工作,或者与供应商谈合作的事情等,总之一个字——“忙”。  他们经常忙于各种会议之中,不仅有“早请示、晚汇报”,还有各种各样的“头脑风暴”。整天陷入“会山会海”中,除此之外,很多领导人还热衷于收集报表。不管这种报表企业是否需要、目的是什么,别人有的我也一定要有。好像如果不让下属开会、要报表、指派工作就不能够体现
期刊
过去,盖房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不要说盖瓦房,就是碹土窑,也得一家人脱皮掉肉、起早贪黑的操持个没完没了。而现在分房拿钥匙,就等入住了,这就是共产党天大的恩情。  11月17日,燕山一太行山片区脱贫攻坚部省部际联系会与会人员赴大同县吉家庄乡中心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调研,并前往村民吴富国家中参观。他说,我家分了三间房,和楼房的格局一样,有卫生间、有上下水,安装了宽带网络,房顶还有太阳能,俺咋也没想到能住上这
期刊
花塔村致力于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独峪乡花塔村位于灵丘县西南山区,地处晋冀三县(灵丘、繁峙、阜平)交界,三楼河下游西岸,因村后山势如塔、桃花满山而得名,是晋北海拔最低,无霜期最长的地方。花塔村版图总面积2.16万亩,耕地面积420亩,林地面积2000亩,其中干鲜果面积275亩,荒山绿化率达50%以上。现有人口140户330人,劳动力146人。花塔
期刊
石囡,原名史龙跃,1977年生于山西原平,现居大同。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资深科幻爱好者。小说、诗歌、评论见《山花》等国内刊物。科幻小说入选“《收获》科幻故事空间站丛书”第一缉,著有诗集《拓跋》、梦故事集《造梦者》。长篇小说《大耳博士的房间》目前已出版。并在各地新华书店及当当、京东上架。  3月15日,2018“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年度盛典在大连举行。会上揭晓了2017“大
期刊
2018年4月9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中国文艺评论进校园首场“网络文艺评论与发展”论坛上,大同市著名艺术评论家曾强和另外三位文艺评论家,代表2017年度全国50位“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年度达人”,领取了获奖证书。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庞井君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黑龙江摄协主席索
期刊
滚雷!滚雷!!  【第一回:震惊天下的古城滚雷】  2017年6月,辽阔悠远的“大同蓝”之下,美丽厚重的黄土地之上。北方中国,塞上古都。数万人云集街道两旁,翘首以待。来了,来了!在世间几乎静寂的一瞬间,突然,一骥昂首,千骑列阵,万马雷动。顿时,大地为之震颤,人们刹那就被惊厥到了!一场荟聚全国和世界“摩”界高手的“骑士巡游”活动,骑着各类人们平时难得一见的重型摩托(哈雷系列),犹如一场饕餮盛宴,满满
期刊
这张大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油画意境的“全家福”就躺在我的移动硬盘里。它是我在澳大利亚墨尔本附近的疏芬山下,一个保存很好的中世纪风格的小镇子里拍的。  由于对摄影的浓厚兴趣,我走进了那个不大的照相馆。  这个照相馆完全都是十九世纪的样子。身着长裙和白色上衣,头带白纱巾的年轻的女摄影师手里拿一金黄色的铜铃,在为一家四口人摆弄姿势。那一家人显然已经把一百六十多年前欧洲流行的服装穿戴整齐,而且几乎每个人的手
期刊
大同市阳高县辖七镇五乡249个行政村,27.4万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936户43569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属燕山一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2018年大同市三个首批要实现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之一。县委、县政府以精准扶贫、脱贫摘帽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乡村体质工程和政策兜底等重点工作,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和干部驻村帮扶为主要载体,大力建设富民生态
期刊
恢弘的魏都气象,似一幅波澜壮阔的画轴,驻立其间,仿佛行走在古城千年的历史辉煌中,巍巍皇城彰显着王气。  造型逼真的壁画临摹,岁月斑驳却依旧流光溢彩,细腻的笔触下,艺术形象仿佛随风而动。我们仰视着,有一种接近神的光芒在画中流动,而这种光芒,正是杨俊芳用尽心思将它从神化世界带回人间的一束光。  从北方走来,长城、古堡、塞北、老村,文化的厚土是艺术的不竭源泉,画法画风凝聚着大同深情。从北方走来,仿佛一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