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真正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必须基于生活化理念。为此,可以采取下列策略:选取针对性强、触手可及、有时代感、乡土特色浓的生活化教学素材,然后针对素材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设计合理的问题,并且进行充分的挖掘。通过这些教学策略,让学生到生活中实践、体验、认知、感悟,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教育”,真正让思想品德课走进学生心灵,“接地气”才能“有灵气”。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素材;生活化
一、“接地气”的内涵概述
当今中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也遇到这种尴尬的局面。一些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的理解、体验与感悟,无法让学生“有灵气”。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打通课堂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让课堂“接地气”,这个“地气”就是“生活”。本文所指的“接地气”就是要合理选取和运用生活化教学素材。教学素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到的包括文字、表格、视频、音乐、图片等相关资料。“接地气”就是要通过关注学生生活,赋予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这对思想品德教学很有必要。
首先,“接地气”是挖掘课程资源的需要。教师在素材的选取上要注重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多用一些漫画,多播放一些视频等。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和讲解,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听,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其次,“接地气”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教材中部分人物或事例脱离学生实际,学生体验感受不深,不能有效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生活化素材能以“零距离”的真实生活情境吸引学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有利于以事说理。
再次,“接地气”是发挥地方特色的需要。教材中有些案例存在地域性差异,很难从心理上引起本地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生活化素材能够用学生耳熟能详、热心关注的真人真事去弥补这种差异带来的不足,发挥学生身边榜样的模范教育作用。
二、生活化教学素材的选取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只有“接地气”才能“有灵气”。那么,怎样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体现生活化理念,让课堂教学“接地气”,让学生“有灵气”呢?
1.依据“三维目标”,选取针对性强的素材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指出:“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尽管学生对于教师选取的素材感觉很近,但在教学中使用这些素材时,要紧紧围绕每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合理地去粗取精,处理好目标与素材的对应统一关系,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在教学九年级“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一课时,为了落实“科教兴国的关键是科技创新”这一知识目标,选取以下素材进行分析:iphone5零售价750美元,成本300美元,利润350美元,以下为利润分配表:
■
教师:为什么中国大陆做的是最苦、最累的活但分配到的利润却是最低的呢?
学生1:中国大陆做的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活。
教师: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2:我们要有自己的技术,要能创新。
通过以上素材的选择与问题的设计,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得出“科教兴国的关键是科技创新”,这个素材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地服务于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突破这个难点。
2.做到“贴近学生”,选取触手可及的素材
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出发,尽可能地选取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素材,尽可能引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如教师本人,学生自己,本校、本地区的事例。只有选出那些既有教育意义又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作佐证,才会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在教学“平等待人”一课时(八年级上册),笔者设计了“来自民工子女的心声”这个活动:在读书期间,当地同学对他们本地同学都很有礼貌,对老师也很尊重,可是每当与我们民工的孩子发生矛盾时,他们总会骂我们“乡巴佬”“外地人”。他们父母也总是不让他们和我们一起玩,说我们外地民工的孩子都是坏孩子。老师还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地宣布哪些同学是外地生,需要交借读费。
思考讨论:当地“同学”“老师”的做法对吗?为什么?面对那些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弱势人群,我们应该怎么办?国家采取了哪些关爱弱势群体的有力举措?
这样的素材回归生活,通过生活化的材料分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人生而平等、人格平等、法律地位平等等,从而在生活上真正学会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
3.彰显“生活德育”,选取有时代感的素材
思想品德教学是实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重视把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他们所熟悉的事件、人物和环境入手,这样,选择体现鲜明时代感和强大震撼力的素材进行教学,就成为学生获知的需要,也是道德教育的必然。
在教学九年级第二课“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课时,笔者选取了以下素材:2012年5月29日,吴斌驾驶大型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途中,一块从空中飞落的铁块迎面击碎车辆前挡风玻璃后,击中其腹部和手臂,导致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在危急关头,吴斌强忍剧痛将车辆缓缓靠边停好,拉上手刹、开启双闪灯,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后,又以惊人的毅力,从驾驶室艰难地站起来,告知车上旅客注意安全,然后打开车门,安全疏散旅客,最终成功挽救了24名乘客的生命。而吴斌却因伤势过重,经医院抢救无效,于2012年6月1日凌晨3时45分去世。 思考讨论:为什么吴斌被网友称为“最美司机”?结合以上材料,请谈谈你对“美”的认识。
通过教学,学生感受到了吴斌感人事迹的崇高,这种反思与感受深深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灵魂接受了一场洗礼,在这场洗礼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的自我重塑,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自我唤醒。
4.突出“本土气息”,选取乡土特色的素材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恰当地“切入”反映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域文化的图片、影音视频,选取乡土特色的素材让学生在自然亲切的感觉氛围中,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九年级“感受身边的变化”时,笔者把本市新旧城区和农村变迁的图片进行了对比,学生有说不完的感受。这样让学生由身边巨大变化感受到党的富民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本知识点,更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生活化教学素材的运用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素材”选取之后,就要针对素材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设计合理的问题,然后进行充分的挖掘。
1.呈现恰当方式,让教学素材锦上添花
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很多,可以是口述、文字、视频、图表,不论选择哪种呈现方式,都要能够让学生迅速接收信息,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做诚信的人”一课时,笔者采用了下列呈现方式:(1)媒体资料导入。媒体资料是指教学素材借助媒体用声音、影像表现出来,给学生在听觉、视觉上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笔者选择了一段视频:2012感动中国人物胡丙申——恪守诚信的还债局长。这样很自然地引入课题。(2)图表、文字资料展开。图表资料是指教学素材用图画、表格形式表现出来,比较形象直观,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笔者出示给学生两个漫画(图片形式呈现):一是大娘进商店购物付款时多付了两块钱;二是出售海产品的老板对消费者缺斤少两。从漫画中得出以下结论:一个人讲究诚信才能立足社会,不讲诚信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文字资料是指教学素材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它编辑方便,易被学生掌握理解。笔者给学生出示以下素材:王某开着一家小酒厂。为了提高利润,王某在白酒中加了10%的白开水。不久,该酒厂因群众举报,被依法查处——关门。
素材很简单,文字量少,学生读得快,但案例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却交待得非常清楚。很自然就得出以下结论:企业缺失诚信,事业难以成功。
2.设计合理问题,让教学素材适得其所
在给教学素材合理设计问题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问题要难易适度,能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二框“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的内容“正确行使权利”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2011年春,某村村民和同伴从商场购物出来,发现一人正在偷自己的电动车,于是纠集同伴将偷车未遂的李某活活打死,该村民和同伴被公安机关抓获,并以故意伤人致死罪判了刑。
阅读材料,回答:(1)你觉得该村民应该被判刑吗?为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注意什么问题?(3)你有过权利被侵害的经历吗?你是如何处理的?
通过补充新材料创设新的情境,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了几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深入,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
3.加大挖掘力度,让教学素材物尽其用
一节课,好的教学素材不要求很多,但对于精心选取的素材,教师就要围绕教学目标对其进行充分挖掘,落实相关知识点。在教学九年级“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一课中,笔者选择了身边的电脑、汽车等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进行充分的挖掘: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产品是什么?为什么这些产品对每个人如此重要?以上产品的生产国在哪里?为什么这些国家能够生产出如此先进的产品?跟生产出以上产品的这些国家有如此之大的差距,我们该怎么办?
这些问题尊重了学生的已有基础,层层递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通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认识教育对培养人才的作用,要缩小差距就得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总之,教师是课堂的编剧,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而素材则是课堂的道具。一节令人回味的思想品德课需要教师精选道具、用好道具,在素材的选择、呈现、挖掘上进行精心策划。教学素材选择对了,运用好了,可以让课堂教学“接地气”,更加吸引学生,让学生真正“有灵气”,奏出和谐、美妙的生活乐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志强,姚志成.生活化素材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误区及优化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2):35-38.
[3]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2.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素材;生活化
一、“接地气”的内涵概述
当今中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也遇到这种尴尬的局面。一些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的理解、体验与感悟,无法让学生“有灵气”。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打通课堂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让课堂“接地气”,这个“地气”就是“生活”。本文所指的“接地气”就是要合理选取和运用生活化教学素材。教学素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到的包括文字、表格、视频、音乐、图片等相关资料。“接地气”就是要通过关注学生生活,赋予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这对思想品德教学很有必要。
首先,“接地气”是挖掘课程资源的需要。教师在素材的选取上要注重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多用一些漫画,多播放一些视频等。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和讲解,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听,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其次,“接地气”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教材中部分人物或事例脱离学生实际,学生体验感受不深,不能有效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生活化素材能以“零距离”的真实生活情境吸引学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有利于以事说理。
再次,“接地气”是发挥地方特色的需要。教材中有些案例存在地域性差异,很难从心理上引起本地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生活化素材能够用学生耳熟能详、热心关注的真人真事去弥补这种差异带来的不足,发挥学生身边榜样的模范教育作用。
二、生活化教学素材的选取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只有“接地气”才能“有灵气”。那么,怎样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体现生活化理念,让课堂教学“接地气”,让学生“有灵气”呢?
1.依据“三维目标”,选取针对性强的素材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指出:“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尽管学生对于教师选取的素材感觉很近,但在教学中使用这些素材时,要紧紧围绕每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合理地去粗取精,处理好目标与素材的对应统一关系,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在教学九年级“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一课时,为了落实“科教兴国的关键是科技创新”这一知识目标,选取以下素材进行分析:iphone5零售价750美元,成本300美元,利润350美元,以下为利润分配表:
■
教师:为什么中国大陆做的是最苦、最累的活但分配到的利润却是最低的呢?
学生1:中国大陆做的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活。
教师: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2:我们要有自己的技术,要能创新。
通过以上素材的选择与问题的设计,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得出“科教兴国的关键是科技创新”,这个素材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地服务于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突破这个难点。
2.做到“贴近学生”,选取触手可及的素材
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出发,尽可能地选取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素材,尽可能引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如教师本人,学生自己,本校、本地区的事例。只有选出那些既有教育意义又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作佐证,才会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在教学“平等待人”一课时(八年级上册),笔者设计了“来自民工子女的心声”这个活动:在读书期间,当地同学对他们本地同学都很有礼貌,对老师也很尊重,可是每当与我们民工的孩子发生矛盾时,他们总会骂我们“乡巴佬”“外地人”。他们父母也总是不让他们和我们一起玩,说我们外地民工的孩子都是坏孩子。老师还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地宣布哪些同学是外地生,需要交借读费。
思考讨论:当地“同学”“老师”的做法对吗?为什么?面对那些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弱势人群,我们应该怎么办?国家采取了哪些关爱弱势群体的有力举措?
这样的素材回归生活,通过生活化的材料分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人生而平等、人格平等、法律地位平等等,从而在生活上真正学会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
3.彰显“生活德育”,选取有时代感的素材
思想品德教学是实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重视把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他们所熟悉的事件、人物和环境入手,这样,选择体现鲜明时代感和强大震撼力的素材进行教学,就成为学生获知的需要,也是道德教育的必然。
在教学九年级第二课“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课时,笔者选取了以下素材:2012年5月29日,吴斌驾驶大型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途中,一块从空中飞落的铁块迎面击碎车辆前挡风玻璃后,击中其腹部和手臂,导致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在危急关头,吴斌强忍剧痛将车辆缓缓靠边停好,拉上手刹、开启双闪灯,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后,又以惊人的毅力,从驾驶室艰难地站起来,告知车上旅客注意安全,然后打开车门,安全疏散旅客,最终成功挽救了24名乘客的生命。而吴斌却因伤势过重,经医院抢救无效,于2012年6月1日凌晨3时45分去世。 思考讨论:为什么吴斌被网友称为“最美司机”?结合以上材料,请谈谈你对“美”的认识。
通过教学,学生感受到了吴斌感人事迹的崇高,这种反思与感受深深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灵魂接受了一场洗礼,在这场洗礼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的自我重塑,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自我唤醒。
4.突出“本土气息”,选取乡土特色的素材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恰当地“切入”反映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域文化的图片、影音视频,选取乡土特色的素材让学生在自然亲切的感觉氛围中,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九年级“感受身边的变化”时,笔者把本市新旧城区和农村变迁的图片进行了对比,学生有说不完的感受。这样让学生由身边巨大变化感受到党的富民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本知识点,更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生活化教学素材的运用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素材”选取之后,就要针对素材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设计合理的问题,然后进行充分的挖掘。
1.呈现恰当方式,让教学素材锦上添花
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很多,可以是口述、文字、视频、图表,不论选择哪种呈现方式,都要能够让学生迅速接收信息,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做诚信的人”一课时,笔者采用了下列呈现方式:(1)媒体资料导入。媒体资料是指教学素材借助媒体用声音、影像表现出来,给学生在听觉、视觉上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笔者选择了一段视频:2012感动中国人物胡丙申——恪守诚信的还债局长。这样很自然地引入课题。(2)图表、文字资料展开。图表资料是指教学素材用图画、表格形式表现出来,比较形象直观,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笔者出示给学生两个漫画(图片形式呈现):一是大娘进商店购物付款时多付了两块钱;二是出售海产品的老板对消费者缺斤少两。从漫画中得出以下结论:一个人讲究诚信才能立足社会,不讲诚信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文字资料是指教学素材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它编辑方便,易被学生掌握理解。笔者给学生出示以下素材:王某开着一家小酒厂。为了提高利润,王某在白酒中加了10%的白开水。不久,该酒厂因群众举报,被依法查处——关门。
素材很简单,文字量少,学生读得快,但案例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却交待得非常清楚。很自然就得出以下结论:企业缺失诚信,事业难以成功。
2.设计合理问题,让教学素材适得其所
在给教学素材合理设计问题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问题要难易适度,能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二框“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的内容“正确行使权利”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2011年春,某村村民和同伴从商场购物出来,发现一人正在偷自己的电动车,于是纠集同伴将偷车未遂的李某活活打死,该村民和同伴被公安机关抓获,并以故意伤人致死罪判了刑。
阅读材料,回答:(1)你觉得该村民应该被判刑吗?为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注意什么问题?(3)你有过权利被侵害的经历吗?你是如何处理的?
通过补充新材料创设新的情境,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了几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深入,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
3.加大挖掘力度,让教学素材物尽其用
一节课,好的教学素材不要求很多,但对于精心选取的素材,教师就要围绕教学目标对其进行充分挖掘,落实相关知识点。在教学九年级“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一课中,笔者选择了身边的电脑、汽车等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进行充分的挖掘: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产品是什么?为什么这些产品对每个人如此重要?以上产品的生产国在哪里?为什么这些国家能够生产出如此先进的产品?跟生产出以上产品的这些国家有如此之大的差距,我们该怎么办?
这些问题尊重了学生的已有基础,层层递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通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认识教育对培养人才的作用,要缩小差距就得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总之,教师是课堂的编剧,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而素材则是课堂的道具。一节令人回味的思想品德课需要教师精选道具、用好道具,在素材的选择、呈现、挖掘上进行精心策划。教学素材选择对了,运用好了,可以让课堂教学“接地气”,更加吸引学生,让学生真正“有灵气”,奏出和谐、美妙的生活乐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志强,姚志成.生活化素材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误区及优化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2):35-38.
[3]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