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148-01
1 试验目的
通过开展该项试验,掌握各个施肥单元对小麦优化施肥数量,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小麦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从而构建小麦施肥模型,为我县小麦种植户提供肥料配方依据。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方法:本试验采用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肥料田间试验设计方案,即3因素、4水平、14个处理。
2.2 供试肥料及施肥方式:磁力多肽尿素(46%)、三料过磷酸钙(46%)、氧化钾颗粒(40%)。2水平当地施肥量(公斤/亩):尿素20公斤/亩,三料15公斤/亩,钾肥10公斤/亩。根据该地土壤肥力情况三料和钾肥全部作底肥施入,尿素分两次作追肥。
2.3 小区面积:小区长7.5m,宽3.2m,小区面积24m2。小区采用顺序排列,不设重复。
3 试验实施情况
3.1 试验地基本情况
3.1.1土壤条件:试验地土壤肥力中等,土壤质地为壤土,土壤类型为灰潮土。前茬作物为小麦,品种为新春26号,产量350公斤/亩,施肥情况:二铵20kg/亩,尿素30kg/亩。
3.1.2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19.8g/kg、碱解氮111mg/kg、有效磷17mg/kg、速效钾77mg/kg,PH8.3。
3.1.3试验作物:小麦 品种:新春6号。
3.1.4试验准备:3月8日整地,划分小区,试验前采集土壤混合农化样1个(多点取样混合成一个大样)风干待测。同时将三料、钾肥全部作底肥撒入各小区内,并进行耙耱待播。
3.2 田间管理与观察
试验地块面积4亩,3月8日进行整地,划分各小区,每小区按方案要求施入磷钾肥,小区面积为24平方米,长6米,宽4米。3月8日播种,小麦品种新春6号,亩播量25公斤,农户带二铵10公斤/亩,配方区带磷肥15公斤/亩,钾肥10公斤/亩,3月25日出苗,4月3日进行苗情调查。5月4日浇头水,按各小区尿素用量进行追施,农户施尿素20公斤/亩,5月9日进行化除,用2,4D-丁酯75克/亩,5月27日浇二水,追施尿素20公斤/亩,5月17日左右开始抽穗,长势良好,5月27左右进入灌浆期,5月30日进行燕麦化除,6月16日进行人工除草,6月25日左右进入腊熟期,6月26日浇3水,7月20日收获。
4 试验结果分析
4.1 小麦对供试土壤的依存率和相对产量
依存率=无肥区产量/施肥区最高产量×100%=229.0/471.4=48.6%
相对产量:缺N区相对产量=缺N区产量/全肥区产量×100%=64.5%
缺P区相对产量=缺P区产量/全肥区产量×100%=80.6%
缺K区相对产量=缺K区产量/全肥区产量×100%=58.1%
缺N区相对产量为64.5%,说明该地块土壤氮养分丰缺指标中下等。缺P区相对产量为80.6%,说明该地块土壤磷养分丰缺指标中等。缺K区相对产量为58.1%,说明该地块土壤钾养分丰缺指標中下等。
4.2 土壤供肥量
土壤供肥量(公斤)=(不施养分区农作物产量(公斤)/100)×百公斤产量所需养分量(公斤)
土壤供氮量=(229.0/100)×2.8kg/亩=6.4kg/亩
土壤供磷量=(229.0/100)×0.8kg/亩=1.8kg/亩
土壤供钾量=(229.0/100)×2.5kg/亩=5.7kg/亩
4.3 肥料产量贡献率%=(施肥区农作物产量(kg/亩)-缺素区农作物产量(kg/亩))/施肥区农作物产量(kg/亩)
氮肥产量贡献率%=(417.5-269.4)/417.5=35.5%
磷肥产量贡献率%=(417.5-336.7)/417.5=19.4%
钾肥产量贡献率%=(417.5-242.4)/417.5=41.9%
4.4 化肥利用率
某元素利用率%=(施肥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缺素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肥料施用量×肥料养分含量。
氮肥利用率=(417.5-269.4)/100×2.8/9.2=45.1%
磷肥利用率=(417.5-336.7)/100×0.8/6.9=9.4%
钾肥利用率=(417.5-242.4)/100×2.5/4=109.4%
4.5 土壤贡献率%=空白区产量(kg/亩)/2水平施肥区产量(kg/亩)
土壤贡献率=229.0/417.5=54.9%
5 结论
5.1 根据本试验结果回归分析得到推荐小麦最大产量为537.14公斤/亩,最佳产量为527.3公斤/亩。
5.2 本试验处理10的产量为最高471.4kg/亩,其次是处理11产量为457.9kg/亩,空白处理产量为最低229.0kg/亩。
5.3 缺N区相对产量为64.5%,说明该地块土壤氮养分丰缺指标中下等。缺P区相对产量为80.6%,说明该地块土壤磷养分丰缺指标中等。缺K区相对产量为58.1%,说明该地块土壤钾养分丰缺指标中下等。
5.4 土壤供氮为6.4kg/亩,土壤供磷为1.8kg/亩,土壤供钾为5.7kg/亩。氮肥产量贡献率为35.5%,磷肥产量贡献率为14.9%,钾肥产量贡献率为41.9%。土壤贡献率为54.9%。小麦对供试土壤的依存率48.6%
5.5 尿素利用率为45.1%,磷肥利用率为9.4%,钾肥利用率为109.4%。土壤氮肥养分校正系数为0.4, 土壤磷肥养分校正系数为0.7, 土壤钾肥养分校正系数为0.5。
5.6 通过此次试验提出,在有机质19.8g/kg、碱解氮111mg/kg、有效磷17mg/kg、速效钾77mg/kg的肥力基础上,推荐春小麦目标产量500公斤,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尿素37公斤/亩、二铵13公斤/亩、硫酸钾(40%)18公斤/亩。
通过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大,建议适当增施磷钾肥可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要合理的搭配NPK比例,从而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1 试验目的
通过开展该项试验,掌握各个施肥单元对小麦优化施肥数量,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小麦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从而构建小麦施肥模型,为我县小麦种植户提供肥料配方依据。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方法:本试验采用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肥料田间试验设计方案,即3因素、4水平、14个处理。
2.2 供试肥料及施肥方式:磁力多肽尿素(46%)、三料过磷酸钙(46%)、氧化钾颗粒(40%)。2水平当地施肥量(公斤/亩):尿素20公斤/亩,三料15公斤/亩,钾肥10公斤/亩。根据该地土壤肥力情况三料和钾肥全部作底肥施入,尿素分两次作追肥。
2.3 小区面积:小区长7.5m,宽3.2m,小区面积24m2。小区采用顺序排列,不设重复。
3 试验实施情况
3.1 试验地基本情况
3.1.1土壤条件:试验地土壤肥力中等,土壤质地为壤土,土壤类型为灰潮土。前茬作物为小麦,品种为新春26号,产量350公斤/亩,施肥情况:二铵20kg/亩,尿素30kg/亩。
3.1.2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19.8g/kg、碱解氮111mg/kg、有效磷17mg/kg、速效钾77mg/kg,PH8.3。
3.1.3试验作物:小麦 品种:新春6号。
3.1.4试验准备:3月8日整地,划分小区,试验前采集土壤混合农化样1个(多点取样混合成一个大样)风干待测。同时将三料、钾肥全部作底肥撒入各小区内,并进行耙耱待播。
3.2 田间管理与观察
试验地块面积4亩,3月8日进行整地,划分各小区,每小区按方案要求施入磷钾肥,小区面积为24平方米,长6米,宽4米。3月8日播种,小麦品种新春6号,亩播量25公斤,农户带二铵10公斤/亩,配方区带磷肥15公斤/亩,钾肥10公斤/亩,3月25日出苗,4月3日进行苗情调查。5月4日浇头水,按各小区尿素用量进行追施,农户施尿素20公斤/亩,5月9日进行化除,用2,4D-丁酯75克/亩,5月27日浇二水,追施尿素20公斤/亩,5月17日左右开始抽穗,长势良好,5月27左右进入灌浆期,5月30日进行燕麦化除,6月16日进行人工除草,6月25日左右进入腊熟期,6月26日浇3水,7月20日收获。
4 试验结果分析
4.1 小麦对供试土壤的依存率和相对产量
依存率=无肥区产量/施肥区最高产量×100%=229.0/471.4=48.6%
相对产量:缺N区相对产量=缺N区产量/全肥区产量×100%=64.5%
缺P区相对产量=缺P区产量/全肥区产量×100%=80.6%
缺K区相对产量=缺K区产量/全肥区产量×100%=58.1%
缺N区相对产量为64.5%,说明该地块土壤氮养分丰缺指标中下等。缺P区相对产量为80.6%,说明该地块土壤磷养分丰缺指标中等。缺K区相对产量为58.1%,说明该地块土壤钾养分丰缺指標中下等。
4.2 土壤供肥量
土壤供肥量(公斤)=(不施养分区农作物产量(公斤)/100)×百公斤产量所需养分量(公斤)
土壤供氮量=(229.0/100)×2.8kg/亩=6.4kg/亩
土壤供磷量=(229.0/100)×0.8kg/亩=1.8kg/亩
土壤供钾量=(229.0/100)×2.5kg/亩=5.7kg/亩
4.3 肥料产量贡献率%=(施肥区农作物产量(kg/亩)-缺素区农作物产量(kg/亩))/施肥区农作物产量(kg/亩)
氮肥产量贡献率%=(417.5-269.4)/417.5=35.5%
磷肥产量贡献率%=(417.5-336.7)/417.5=19.4%
钾肥产量贡献率%=(417.5-242.4)/417.5=41.9%
4.4 化肥利用率
某元素利用率%=(施肥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缺素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肥料施用量×肥料养分含量。
氮肥利用率=(417.5-269.4)/100×2.8/9.2=45.1%
磷肥利用率=(417.5-336.7)/100×0.8/6.9=9.4%
钾肥利用率=(417.5-242.4)/100×2.5/4=109.4%
4.5 土壤贡献率%=空白区产量(kg/亩)/2水平施肥区产量(kg/亩)
土壤贡献率=229.0/417.5=54.9%
5 结论
5.1 根据本试验结果回归分析得到推荐小麦最大产量为537.14公斤/亩,最佳产量为527.3公斤/亩。
5.2 本试验处理10的产量为最高471.4kg/亩,其次是处理11产量为457.9kg/亩,空白处理产量为最低229.0kg/亩。
5.3 缺N区相对产量为64.5%,说明该地块土壤氮养分丰缺指标中下等。缺P区相对产量为80.6%,说明该地块土壤磷养分丰缺指标中等。缺K区相对产量为58.1%,说明该地块土壤钾养分丰缺指标中下等。
5.4 土壤供氮为6.4kg/亩,土壤供磷为1.8kg/亩,土壤供钾为5.7kg/亩。氮肥产量贡献率为35.5%,磷肥产量贡献率为14.9%,钾肥产量贡献率为41.9%。土壤贡献率为54.9%。小麦对供试土壤的依存率48.6%
5.5 尿素利用率为45.1%,磷肥利用率为9.4%,钾肥利用率为109.4%。土壤氮肥养分校正系数为0.4, 土壤磷肥养分校正系数为0.7, 土壤钾肥养分校正系数为0.5。
5.6 通过此次试验提出,在有机质19.8g/kg、碱解氮111mg/kg、有效磷17mg/kg、速效钾77mg/kg的肥力基础上,推荐春小麦目标产量500公斤,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尿素37公斤/亩、二铵13公斤/亩、硫酸钾(40%)18公斤/亩。
通过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大,建议适当增施磷钾肥可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要合理的搭配NPK比例,从而提高化肥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