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的双手托起空巢老人的幸福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8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巢家庭"这个概念是1982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提出来的。所谓"空巢家庭",是社会学者对于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家庭的一个形象的比喻。如同小鸟长大后会一个又一个地飞离老巢一样,子女成年后也会因种种原因离开年迈的父母。于是,老年人独自生活的现象出现了,就像老鸟最终将会独守空巢一样。
  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空巢家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终将导致传统家庭模式的解体。然而,对于历来习惯于以四世同堂为荣、以儿孙绕膝为乐的中国人来说,"空巢家庭"的出现却同传统的养老模式形成巨大的反差,其所引起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老年家庭问题,无疑应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空巢家庭"呈上升趋势
  
  1999年,北京一位独居的退休演员猝死家中,直到6天后异味充塞楼道才被人发现;而时隔仅仅半年,又有一位八旬老人在家中过世,数月后才被人发现。广州市一个"空巢家庭",男主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女主人腰间盘突出,两个孩子都在市郊。有一次,老俩口同时犯病,家中又没有电话,老太婆在地板上爬到门口,大声向邻居呼救才化险为夷。
  这类事实见诸报端后,人们在为之震惊的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对"空巢家庭"的关注程度。据统计,我国目前的"空巢家庭"无以数计。在北京中关村地区,老年知识分子"空巢家庭"已达到70%。据中国零点调查公司一项最新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市"空巢家庭"已占整个老人家庭的40%,而且,随着城市住房改革和社会变迁的加快,特别是多年来实行计划生育带来的1-2-4家庭结构的凸显,"空巢家庭"在城市中的比例还会持续上升。"空巢家庭"中的老人不仅得不到基本的生活照料,而且也享受不到亲情的温暖,精神上不能得到慰藉。这其中潜伏着很大的危险,对此我们怎能漠视?
  "空巢"空的是什么?表面上看是老年人形影相吊,身边无人相伴,实际上,老人是心灵备感孤寂,"空巢"空的是老人的心。"出门一把铁锁,进门一盏孤灯",是"空巢家庭"的真实写照。面对着冷冷清清的家,老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寂寞、孤独的心情。而退休后无事可做、行动不便,加之丧偶、生病等不良生活事件的影响,则十分容易引起焦躁、孤僻、抑郁、失落等一系列情绪问题。
  
  形成"空巢家庭"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家庭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家庭规模在缩小,3口之家、单亲家庭甚至无子女家庭增多,老两口相依为命或者是鳏夫寡妇一人独守空房的情况并不鲜见。
  我国社会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这种老龄化现象有一个特点是"少子老龄化",即父辈多子辈少。子女在外地工作或长年生活在国外,使老人独自生活成为无奈的选择。
  因为代际关系不合而分居。中年人往往无暇顾及老年人,加上不同年代的人在思想、文化、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有可能产生各种矛盾,沟通很困难,"别跟他多罗嗦"成为其中一些人对老年人退避三舍的典型心态。在这种相互侧目的环境中,精神赡养的效果自然难如人意。
  岁月无情,中年这一代人命运多舛,精力有限,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业、交往、配偶、子女尚能倾注心血;而对增加自己经济负担和需花费精力的老人,就越来越感觉"奉陪不起"了。一部分中年人面对赡养老人的重任,不得已采取请保姆代为照顾其生活起居的方式,而对需要时间和精力的精神赡养就更无暇顾及了。
  
  如何使"空巢"变"爱巢"
  
  (1)提倡老年人精神"自助"。
  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在许多家庭中,孩子是家庭基本三角关系的惟一支点。这种家庭关系容易使父母对子女产生特殊的依恋心理,为日后产生"家庭空巢综合征"埋下了隐患。所以,应及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亲子关系向夫妻关系转移,父母应降低对子女的回报期望水平,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
  寻找子女"离巢"后的替代角色,构筑新的"个人支撑点"。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扮演着一系列的角色,在众多的角色活动中,有一种或几种角色活动对他本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构成了维持其基本心理平衡的"个人支撑点"。如果父母把养育子女当作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甚至是惟一的内容,一旦子女长大离家,原先所扮演的父亲或母亲的角色部分就会丧失掉。要克服和缓解"家庭空巢综合征",就必须及时更新内容,在生活中融入新的、值得关注的内容。
  自娱自乐,提倡老年人精神自助。老年人是得天独厚的"悠闲族",有人称退休是"第二人生"的开端。没有子女相随,卸了抚育重担,可以自寻乐趣。鱼虫花鸟、走亲访友、优哉游哉(旅游),身心怡然。就是有点个人癖好也无妨,幽默闲适大师林语堂称:"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有趣字是有益身心的。"老年人有了自己消闲自娱的方式,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就会感觉到越活越有滋味。
  不远离社会和人群,主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老年人不要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家庭里,要主动走出去,融合到社会之中,那样自然会找到精神寄托,减少寂寞和孤独。就老年人自身而言,提倡"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在有能力的情况下积极发挥余热,为社会再做奉献。
  支持丧偶老人再婚。老人丧偶后,其心理创伤是严重的,苦闷和孤独感时隐时现,可能会影响到其日后的生活。原来从配偶那里得到的支持、安慰、体贴和照料突然消失,独身老人需要重新获得感情上的支持。不能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家庭天地里,要主动走出去,融入到社会中去,自然会找到精神寄托,减少寂寞和孤独感。另外,儿女孝顺是一种精神慰藉,但孝顺和照顾不能满足老人全部的精神需要。老人心思有谁知?如果老人有意再婚,子女应体谅和支持,让他们晚年有一个伴,感情上有一份依靠。
  
  (2)家庭和社会养老。
  常回家看看。就子女而言,对长辈的关爱更不容忽视。无论身处何方,尽量多抽时间关心父母生活,与父母多交流,争取常回家看看。作为晚辈,要尽最大可能满足老人的需求,对无法达到或是暂时不能实现的要求,要仔细耐心地进行解释和说服,以消除老人因此产生的心理上的不愉快,努力帮助父母培养一些有益的兴趣和爱好,帮助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
  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是适应城市家庭小型化、解决老年人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加强社区建设,提倡邻里互助,还应大力发展老年公寓,积极探索新型的、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养老机制以及一些公益敬老模式等,从不同方面解决"空巢家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消除"空巢"老人最担心的安全隐患,使"空巢"老人尤其是生活上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不再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不便而烦恼和恐慌。
  时间银行。目前需要生活照顾的主要是高龄老人,相对而言,低龄老人一般可以自理,且退休后空余的时间较多。可把他们组织起来,为高龄老人服务。推行助老"时间银行"。社区组织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记载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的时间,将其记录在案,存入"时间银行",当低龄老人变成高龄老人后,可获得数倍时间的帮助。
  社会保障制度。老年养老最根本的解决方式还依赖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包括老年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和老年社会救济三项内容,而老年社会保险是核心。
  呼唤社区服务。有人说,可以把这些老人,特别是身体有病、不能自理的老人送进养老院嘛。但发达国家和我们身边的实际却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养老院只是一种必要的补充,而绝不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灵丹妙药。即使是在瑞典、瑞士等西方国家,愿意入住福利院的老人也只有5%,我国则更少。因此,真正能够满足老年人需要的,是一种家庭式的社区关怀机制,这正是我们正在努力推进的新兴产业。
  近些年来,各地在探索社区养老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如"社区网络呼叫系统"、"老年互助服务"及"时间银行"等,但大多是些零散的、自发的和区域性的行为。而要建立一个真正完善的社区服务机制,尚待时日,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某报社退休职工欧女士和老伴文先生每隔一阵就会到风景雅致的地方住上一段时间,同行的还有不少晨练时认识的朋友。这种日渐风行的"候鸟式"旅游休闲养老方式,使我们看到了老年人在观念上发生了变化,趁身体条件允许,一定要四处看看。出去玩儿过的老人,不仅身体棒了,精神也换了个样子。对于老年人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大多数子女相当支持,有的还出资或承担旅游费用。
  何老先生是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就像年轻时那样热心,他说:老年人退休不下岗(不下一个公民的岗),离开单位不离开人群(不离开社会群体)。身体较好的老人,可以参加社区服务和建设,充实了心理,也解决了空虚问题;有一定专长的,则返聘参加专业技术工作和充当顾问。确立新的生活目标是老人消除寂寞孤独心理的最佳方式,而广交朋友则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途径。就像一位老年工作者说的那样,"巢"空了也好,可以让老人们舍得离开它,置身广阔的天地间,开辟出更加精彩快乐的生活。
  闵女士是一位热心的老人,儿子长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没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料理,时间充裕的她就主动帮助左邻右舍。上街为年老的邻居捎上一把菜,在年轻的妈妈们忙不过来时,帮着照看一会儿孩子。还有楼内一些小得不起眼的事情,只要闵女士看到就悄悄地给解决了,就像处理自家的事情一样自然。她的举动让周围的人感觉到心中温融融的,大家爱护家园的行动更自觉了。在闵女士看来,家的概念已不仅局限于自家一门一户,而是包括周边邻居这样一个大家庭。当有人表示谢意时,她总是谦和说:"顺手帮个忙,不要谢喽!"
  
  
其他文献
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始终保持着高度紧张状态。为了缓解紧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很大一部分人选择吸烟来使身心松弛、减轻疲劳。有些人在作出决策时,也觉得抽烟能集中思考、理清头绪,特别是“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的美妙感觉,更令瘾君子不能自拔。  不少嗜烟者认为抽烟有益处。首先,他们认为抽烟是一种时尚与风度,大凡名人、作家、影星等都吸烟
期刊
报载,某公司在选拔人才时,确定一个题目,请众多应聘者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一件作品。专家评定十名入围者后,再由入围者相互评审。要求各自带作品上台展示,其余九人则在下边评分,并写出简略评语。专家与入围者的评分各占50%。可想而知,十名入围者在互评时怀着多么复杂的心态。为了击败竞争对手,绝大多数人对大家公认的最优秀的三件作品打了低分,唯有一位应聘者愧不如人,给三件优秀作品打了高分。结果,公司经理毫不犹豫地
期刊
我们可以做一些有趣的事,使我们从单调、烦恼及紧张中解脱出来。以下的方法你体会一下,可以得到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1. 平卧,从下至上,从左至右分别使你身体各部分肌肉群紧张起来,然后再放松。做完之后安静地松弛几分钟。  2. 试着只通过触觉把你的各种感觉传给另一个人,如你的爱人,你的兄弟、姐妹。  3. 请人按摩,或者自我按摩,凝神于手触动身体各部分的感觉上。  4. 洗热水澡,这样可以使你身
期刊
冬日的风凛然而恣肆,冰冷冷毫无顾忌地钻入人们的衣服里,我瑟缩着走在寒冷的街道上,到邮局领了母亲寄来的包裹。沉甸甸的包裹上是母亲歪歪斜斜的笔迹,母亲提笔吃力的样子我能想象出来,此时的我只觉得心口发堵,鼻子酸酸的。  回宿舍后迫不及待打开母亲寄来的包裹,好鲜艳夺目的红色啊!红的围巾,红的手套,红的毛衣毛裤,这红红的一大堆都是质地很好的绒线细细密密织成的,手感厚实柔软。我试穿着毛衣毛裤,并将围巾围上,戴
期刊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个真正爱读书的人,常常是宁可食无肉,不可一日无书读。人生苦短,来去匆匆,当以精神愉悦为要,而一卷在手,悉心品读实在不失为快事。  北宋诗人黄庭坚说过一句脍炙人口的话:“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很能说明读书的重要。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食者生痰瘤。”人都需要吃饭,但吃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却是大
期刊
做父亲难,做男人的父亲更难。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父亲肩上的担子就愈发沉重了。  父亲应该是坚强自信的。遇事唯唯诺诺、战战兢兢,唯恐天要塌下来的男人,充其量只能算作男性。懦弱自卑在一个男人身上比胡须长在女人身上还要让人无法容忍。毛泽东、李大钊、叶挺……既是优秀的父亲,也是顶天立地、刚毅果敢的铮铮铁汉。马克思曾经说过,男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坚强。  父亲应该是爱憎分明的。记得看过一篇报道,父
期刊
离别的愁绪像一习秋风抹在我青春的脸上。  再过25分钟,我就要告别父母,踏上求学异乡的路了。此刻的我多想再吃一口母亲亲手熬煮的米粥,再听一个父亲下放农村时的故事啊!  站台上挤满了苍老的身影,空气中洒满了沙哑的嘱托,我看见一个女孩抽噎不已,她的母亲正为她拭去眼角的泪水仿佛在说:人总要从独立走向坚强。  我这么想着,从父母无限关怀的眼神中眺望着远方。  等待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艰辛。世间所有的等待都
期刊
编辑同志:  你好!我是一个生长在不幸家庭里的男孩。父亲爱喝酒,喝醉了就闹事,不是毁东西就是骂人,父母经常争吵不休。我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逐渐形成了一个毛病:一到人多的场合就紧张、心跳加快,必须逃开才能平静下来。我内心渴望与人交往,但又为自己不能与人交往而非常自卑。我不明白,命运为何如此薄待我?!生活为何如此艰难?!我不知道生活的路该怎样走,恳请为我指条路。  柯 望  柯望:  你好!  在回答
期刊
人的生命,跟季节一样,也有个自然的四季。少年如春,青年似夏,中年如秋,到了老年就不必多说了,像一个冬天。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生命程序,对你对我,对官对民,对富对贫,对男对女,都是一样,在这方面最平等、最公开、最没有争议。当然,更无法拒绝。  自然界每个季节都有风景,春天,柳绿燕飞充满浪漫;夏天,水暖花放洋溢妩媚;秋天,结实收谷飘洒喜悦;到了冬天,冰封雪锁,看似空灵严峻,其实更有着独特的美丽
期刊
编辑老师:  您好!我是一个高中生,按理说应该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但是,我总感到有许多与学习无关的问题困扰着我。比如:我对社会中尔虞我诈的现象不能接受,每当看到或听到这些事情时,心中就产生深深的失望感。另外,因为平日自己说话比较耿直,有时不经意中伤害了别人也不知道。如果恰巧遇到报复心强的同学,就会被拐弯抹角地“挤兑”一番,弄得我心中十分不快。我不愿意把关系弄僵,于是就一忍再忍,心里非常压抑。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