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ampleyuyu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雷锋的一个战友,一个十分特殊的战友。
   因为工作的关系,1960年,我曾和雷锋在一起相处了短短的79天。在这79天里,我真正认识了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士兵,一个伟大的普通人。尽管雷锋产生于一个政治需要的年代,但他的精神内核是永恒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动而磨蚀。相反,随着政治色彩的淡化,今天站在我们面前的雷锋应该更加亲切,更加接近我们的生活和理想,因此,我想打破40余年的沉默,说出一些鲜为人知的雷锋故事,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雷锋。
  
   雷锋英俊潇洒,也很爱美,他有皮夹克、料子裤和皮鞋,同时也是一个极爱照像的人
  
   雷锋曾一度被神化。其实雷锋和普通青年一样,也有七情六欲。
   1958年,雷锋响应支援工业建设的号召,从湖南望城团山湖农场来到鞍山钢铁厂。从农村到城市,生活上有了不少变化。但雷锋到鞍钢后,仍然保持着在团山湖农场时艰苦朴素的本色。许多年轻伙伴都换了整整齐齐的衣服上街看电影、逛公园,有时还去舞厅跳舞。雷锋没有好衣服,到哪儿也是一套油渍麻花的工作服。有人对他说:“这是大城市,比不得你团山湖了。你这身打扮,多叫人笑话?”日久天长,听人说的多了,看看自己的衣服,再想想这美好的城市,雷锋也觉得自己的穿着打扮很不相称,他也想像其他伙伴一样穿得洋气一些,打扮得漂亮一点。于是,他取出平时积攒下来的钱到百货公司,先后买了皮箱、皮夹克、皮鞋、毛衣、料子裤和英格纳手表等,并且在穿上新的皮夹克、料子裤和新皮鞋之后还特地到照相馆照了一张像,照片上的雷锋笑容满面,很为自己这身打扮而自豪。
   十年“文革”,人们把雷锋的皮夹克、手表、料子裤锁在箱子里,不愿拿出来,也不敢拿出来,是怕拿出这些“奢侈”品同他那标志着艰苦奋斗本色的补丁袜子相对立,有损于雷锋的“高、大、全”形象。那么,60年代的雷锋到底是怎样看待美的呢?
   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什么是时代的美?战士那褪了色的、补了补丁的黄军装是最美的;工人那一身油渍斑斑的蓝工作服是最美的;农民那一双粗壮的、满是厚茧的手是最美的;劳动人民那被烈日晒得黝黑的脸是最美的;粗犷雄壮的劳动号子是最美的声音;为社会主义建设孜孜不倦地工作的人的灵魂是最美的。这一切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美。如果谁认为这不美,那他就不懂我们的时代。”
   这说明雷锋也是一个普通人,他的思想也有矛盾的地方。
   雷锋虽然个子不高,但他长得英俊、潇洒,也很爱美,他爱照像是出了名的。
   1960年元月,雷锋从鞍山入伍来到抚顺。他入伍后的先进事迹很多,我奉命从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宣传处来到抚顺雷锋所在的连队,搞雷锋先进事迹的摄影报道。
   一天,我在院里见到了雷锋。他本是一副乐哈哈的样子,但见到我之后,乐呵呵的样子就不见了,好像有什么事情,但又羞于启口,我便问他有什么事。雷锋鼓足了勇气说:张助理员(当时我是宣传处的宣传助理员),能给我照张像吗?我一愣,感到很奇怪。雷锋说:我当兵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照过一张着军装背枪雄赳赳气昂昂的军人像片。我忽然觉得雷锋这个人很单纯,很有意思,于是同意了。
   雷锋高兴地忙活起来,找来步枪,又把他在鞍钢得的奖章小心地挂在胸前。透过取景框,能看见雷锋雄赳赳的样子,于是我按下了快门。这是我为雷锋拍的第一张照片。
   事后,雷锋向我讲起了他喜欢照像的事,这倒让我感到意外。而且后来我还发现,每次照像之前,雷锋都要把他获得的模范、标兵奖章戴在胸前。我给他拍摄的一幅获奖照片,奖章就是他现找来戴上的,结果反倒弄巧成拙,后来有评委打趣说,本来那幅照片是可以完美无缺的。
   对雷锋喜欢戴奖章照像,有的战士说:整景呗,哪辈子的奖章,成天挂在身上……
   还有的战士说:多假!谁干活还有戴着奖章的。
   确实如此,我当时也感到不舒服,可是又一想,一个战士照张像也不容易,炫耀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来我给他照像时,还是没让他再戴那些奖章了。
  
  雷锋也有缺点和过失
  
   先进典型、英雄人物,代表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但是,在60年代,“左”倾路线占统治地位,凡是写英雄、写模范,宣传先进典型,就必须“高、大、全”,无一不好。对雷锋的报道和宣传,就长期受到了“左”的思潮的影响。雷锋生前和牺牲后,至今40年里,约有近200位曾经和雷锋一起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的亲属、老师、同学、同事、领导、战友以及辅导过的学生等写过雷锋的新闻报道和回忆文章,但没有见过写雷锋有缺点的。雷锋像一尊完美无缺的神!这使人产生了怀疑,进而也使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雷锋和普通人一样,也有缺点和过失。和我在一起的无拘无束的日子里,雷锋和我谈起生活,向我敞开了心扉。
   雷锋向我讲了自己的几个故事:我刚入伍的时候,还是一个很幼稚的青年,有时不自觉就违反了纪律。记得一个星期日,我认为放了假,就可以随便外出了,谁也没告诉,就上街去照像。这件事让指导员知道了,吃过午饭就找我谈话。他搬来一张凳子叫我坐下,和蔼地问我:雷锋,你今天上街请假了没有?我难为情地回答说:没有。指导员说:这样不好哇,部队嘛,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不论干什么都要请示报告,星期天外出也要说一声。如果军队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就会成为一盘散沙,那怎么能战胜敌人呢?毛主席说:“我们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具有自觉的纪律。”邱少云同志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战场上,敌人的燃烧弹烧着了他的衣服,可是,他为了不暴露目标,宁愿烈火烧身也不动一动,直到牺牲……
  


   雷锋说:我听到这里,心里难过极了,哭了。指导员又说:只要认识到自己错了,今后改正就行了,哭什么?打那以后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违反组织纪律和各项制度。1961年6月,雷锋应邀到他辅导的小学校去讲故事时将此故事写进了他的讲话提纲里。
   雷锋本人还有一次检讨:今天吃早饭,我看到炊事班的饭盆里有很多锅巴,便随手拿了一块吃。炊事员刘太顺同志说:“自觉点啊!”我听了这话,心里很难受,觉得吃一块锅巴有什么大不了的?便赌气把那块锅巴丢到饭盆里,走了出来……看了毛主席语录:“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正。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我一口气把这段话念了三四遍,越念越感到自己不对,越念越感到毛主席的这些话好像是专门对我说的,越念越后悔不该和炊事员赌气。我自己问自己:你多不虚心呀!人家批评重一点,你就受不了啦!想来想去,我还是硬着头皮跑到炊事班,承认自己拿锅巴吃不对,真诚地作了检讨……
   你可能会说,这算啥事,何必这么小题大做?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正处在困难时期,粮食都是按人口凭粮证供应的。军队也不例外,每顿饭,都是按定量分到每个战士的碗里,锅巴也是均分给战士,谁也不能多吃多占。雷锋这时已经是名人了,当然要受到战友的指责了,这在当时应该算是个缺点的。
   我在采访、报道雷锋时,听到过连队干部、战士对雷锋也有意见和反映。干部的反映是他不遵守规章制度。例如:从那次指导员找雷锋谈话以后,他外出虽然都请了假,可是按规定时间归队的不多,经常超过时间,也经常受到班长、排长的批评。后来才知道,雷锋不按时归队,多半是在为他人做好事。
   在军事训练上按严格要求,雷锋有的科目也不过关。雷锋在日记里也曾提过,排长手把手教他投手榴弹的要领……战士对他的反映是管理方法上有时太主观,过于简单,批评战士也不讲究方法,所以就有人说:雷锋“只吃忆苦饭,只红不专”。
   雷锋出名不久,普遍反映他有骄傲自满表现,有的战士说:雷锋总爱拿出记者给他照的像片向大家“显摆”,他自己话里话外对上等兵的军衔也不满意。参加军区首届团代会,有一次他在发言中说自己要成为黄继光第二……不加思考,信口开河。记者反映他在谈话中有骄傲情绪。对此我在私下给他指出过:“说话要注意掌握分寸,不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我讲了这么多雷锋的缺点,只是想印证雷锋和普通人一样,不是“完人”,更不是“神”。
   但是,特别要强调一句,雷锋是个勇于改正缺点的好同志。我和他谈话之后,再来看他的日记,就会发现雷锋多次在日记中告诫自己:“骄傲的人,其实是无知的人。他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他不懂得自己只是沧海一粟……”
  
  雷锋牺牲时,为什么还只是一个班长
  
   雷锋要提升为运输连的副政治指导员,这是1962年5月间我从沈阳军区政治部听到的小道消息。
   雷锋因公殉职后,沈阳军区政治委员赖传珠上将到军区“雷锋烈士事迹展览室”参观时,同军区工程兵主任王良太少将有一段对话,这段对话证实了这个消息的准确性。
   当赖政委看到《雷锋的战友在向雷锋遗体告别》的图片时,他停下来,回头对跟在身后的王良太主任说:“早就对你们说过,要把雷锋提到连队的岗位上来,你们就是迟迟不动,如果早提起来,这个事故就不会发生……”
   到底是什么原因迟迟没有把雷锋提起来?王良太主任在回忆文章中道出了究竟:
   “……1961年5月,雷锋被提为副班长,6月升调4班任班长。这给我们培养雷锋又增加了新题目,就是让他能尽快适应新岗位,掌握好一班人的管理经验。
   自从雷锋事迹全面宣传以后,在我们工程兵部队范围内,人们对雷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雷锋精神的实质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绝大多数人都是心悦诚服的,学习雷锋是实心实意的。
   1961、1962这两年,我们在培养雷锋这个典型的工作上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偏差,总的来说,是成功的。雷锋本人谦虚谨慎,严格要求自己,思想境界更高了,时时处处为革命、为人民做贡献的功绩更丰厚、更全面了,在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道路上,步子迈得更快,也更坚实。我们对此感到由衷的喜悦。但是从我们党委的领导工作上检讨,是有教训的,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在调整工兵十团领导班子时,有考虑不周、用人不当之处。本来原团长吴海山同韩万金政委配合在一起,形成了比较坚强的领导核心,在发现、培养、宣传雷锋的工作上是得力的,但在1961年底组建担任特种工程任务的二O一部队时,我们调吴海山同志出任该部队参谋长(副师职)。工兵十团换了新的行政领导后,给培养雷锋的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至少他们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片面性,对雷锋这个典型缺乏全面的认识。有人片面反映雷锋驾驶技术不好,耗油多,还损坏了汽车零件,他们就几次三番要将雷锋调离运输连。韩万金政委为此专门派人调查了解情况,据理批驳了他们对雷锋的不正确指责。尽管如此,这一时期还是使培养雷锋的工作抵消了力量,受到干扰。团里其他方面的工作也连续出了一些漏子。这件事提醒我们,一个独立团的主要领导干部,他的思想、作风对部队的思想建设,对一个重大典型的成长、发展,有着多么直接的影响。1962年8月,我们党委研究,鉴于二O一部队已于7月撤销,决定调吴海山重新回工兵十团任团长。我同吴海山同志作了一次细谈,鼓励他发扬成绩,保持荣誉,再次同韩万金同志合作,团结好“一班人”,把雷锋的旗帜举高。他对雷锋是有感情的,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可惜就在他到任不久,雷锋同志就不幸牺牲了。”
   在那段日子里,有人曾形容雷锋像风箱里的鸡毛,八面来风,难以自已。试想,雷锋在这么一种环境下,能破格地由班长越级提拔到连的岗位上吗?
   沈阳军区赖传珠政委在“雷锋烈士事迹展览室”里对王良太的谈话,实际上是对军区工程兵领导的批评。王良太主任也当场做了检讨:都是我们的思想太保守,跟不上形势的要求。我们在四五月份时催过团里两次,让赶快把提升雷锋的报告送上来,但团里党委成员思想不统一,有的成员说:雷锋连个班长都当不好,怎么能“越锅台上炕”一下子提升为连的副指导员?所以在团党委会上就是通不过。后来吴海山调回团里,才把提升雷锋的报告报上来,军区工程兵政治部还没来得及下任命状,雷锋就牺牲了……
   提升雷锋到连队领导岗位上来,究竟是哪位领导的主张?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提出来的?
   我记得是在1961年11月末的一天。那天,我正在暗房里放大雷锋的照片,当时,政治部苏民副主任进来找我给他放大几张他的“全家福”合影照片,他看我在放大雷锋的照片,话题就转为说起雷锋来了。我问他雷锋提干这件事,苏民副主任告诉我,1961年2月25日,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团员代表会议的代表与沈阳市各界青年在一起开联欢晚会,参加这个联欢会的代表雷锋等同志是由他带队前往的。在联欢会前,雷锋同其他几位特邀代表廖初江等一起受到了辽宁省委领导、沈阳市委领导和沈阳军区首长赖传珠政委、杜平副政委、曾绍山副政委以及领导机关负责人的接见。雷锋还在这个联欢会上作为部队的代表讲了话。散会后,赖传珠政委和杜平副政委把苏民副主任叫去,对他说:怎么雷锋还是个班长?应该把他提起来,先提到连队的领导岗位上,锻炼锻炼。
   回到机关后,苏民副主任当天就向军区工程兵党委书记王良太传达了沈阳军区赖政委、杜副政委的指示。没有多久,军区工程兵党委就开了党委会,研究了雷锋的提干问题,并责成政治部作具体安排,同时将上级和工程兵党委的指示和决定向工兵十团党委书记韩万金政委做了传达,并让团里尽快将提升雷锋的报告送上来。
   至此,人们应该可以弄清楚这段鲜为人知、令人惋惜的事情了吧。
  
  雷锋生前有很多照片是补拍的
  


   大张旗鼓地宣传雷锋同志的模范事迹,是于1960年11月26日在沈阳军区《前进报》上发表《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张峻、赵志华、佟希文、李健羽集体采写)文章后揭开序幕的。当天,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发出了《关于在部队中开展学雷锋、赶雷锋运动的指示》,接着,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宣传处、青年处又联合转发了《关于运用雷锋的典型事迹作为活教材,配合部队当前教育的报告》。1961年1月,中央军委工程兵政治部又发出了《关于学习雷锋同志的通报》等指示,从而在全军范围内掀起了学习雷锋的高潮。
   在这种形势下,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决定由政治部和雷锋所在的工兵十团共同筹办《雷锋同志先进事迹巡回展览》,并于1962年2月初抽调有关人员,组成了筹备展览的班子,有舟桥八十一团的政治处秘书季道逵、工兵七团宣传助理员杨宝威、舟桥八十一团宣传助理员赵志华、工兵十团俱乐部图书员季增、沈阳军区工程兵宣传处副处长黄汉和我共6人。黄汉同志负责统盘领导。具体分工:季道逵和杨宝威负责版面设计、绘画插图与幻灯片制作;赵志华负责版面文字照片说明的编写,我和季增同志负责展览图片的补拍。
   1961年2月5日,人员全部到齐后,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宣传处处长吴守业中校召集了第一次展览班子会议,共同拟定出了展览的具体方案。会上决定:雷锋参军前童年部分,用绘画来表现,入伍后的部分,用照片来反映。这样,就需要补拍一部分照片。会上特别传达了沈阳军区工程兵首长关于补拍雷锋照片的指示:拍摄照片,必须真实,必须是雷锋实实在在做过的好人好事。
   领导指定由我草拟出一份补拍雷锋照片具体内容的提纲。这个拍摄提纲是以雷锋于1960年9月荣获“节约标兵”称号和事迹报告《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以及雷锋《忆苦思甜》报告、他本人的口述和日记等有关资料为依据拟定的。拍摄提纲经领导批准后,于2月10日(农历腊月二十四日)派季增同志趁回团过春节之机,抓紧节前、节后的时间完成补拍任务。
   我记得当时要求季增在半个月内返回沈阳。
   根据补拍提纲所列内容,这次总共补拍照片20多张。观众常见的下列照片都是为展览特意补拍的:
   1.雷锋戴毡绒棉帽、手持冲锋枪站在毛主席半身塑像前的照片。
   2.扶老携幼、送老太太回家。
   3.给战友王延堂送盒饭。
   4.到抚顺市西部医院给伤病员送月饼。
   5.到储蓄所取出200元钱支援新成立的人民公社和辽阳灾区。
   6.打开手电筒,夜间读“毛选”。
   7.捡粪支援辽阳人民公社。
   8.帮助战友乔安山学文化。
   9.车场上组织战友学习《毛泽东选集》。
   10.自己练习投弹要领和二排长手把着手教雷锋投手榴弹的两张照片。
   11.雷锋在练双杠。
   12.雷锋在补袜子。
   13.行军途中休息时,给大家读报纸。
   14.给地方群众来信写回信。
   15.保养和维修汽车。
   16.和抚顺市建设街小学生合影。
   17.雷锋给乔安山家里寄去10元钱。
   18.雷锋将从储蓄所取出的200元钱,亲自送到了抚顺市望花区人民公社。
   19.雷锋代表入伍新兵讲话。
   除补拍了上述照片之外,还拍摄了雷锋同志的部分实物,如有黄继光画像的笔记本和雷锋补过的袜子,使用过的牙刷,使用过的针线包和读过的书及部分日记段落等照片。
   季增同志在团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按要求时间顺利地完成了补拍任务,于1961年2月25日返回沈阳。
   照片冲洗放大出来后,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不能说全部合格,主要问题是:有些照片摆布的痕迹太明显,给人以虚假的感觉,例如白天打手电筒看“毛选”等。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应该承认,在60年代初的条件下,照相器材比较落后,摄影技术也还不到位,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等等客观原因,能拍出那么多照片是可喜可贺的。今天看来,这些照片可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
   雷锋事迹巡回展览大约在1961年3月上旬筹备就绪,经过沈阳军区工程兵领导审查后,开始到工程兵所属工兵部队进行巡回展览。
   不久,沈阳军区政治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先后派人来,专门搜集雷锋同志的物品和他读过的书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委托沈阳军区军史陈列馆代为征集的收条是这样写的:
  7343部队政治处:
   沈阳军区军史陈列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征集到雷锋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文物44件。
   所附文物清单1份。
   (详见翻拍的原件照片)
   沈阳军区军史陈列馆
   (盖章)
   1961年3月3日
   沈阳军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当年为什么征集雷锋同志的文物呢?据我所知,当年军事博物馆在这之前已经举办了一个《廖初江、丰福生、黄祖示学习毛主席著作展览》,这次征集雷锋的文物,也是准备筹办一个雷锋同志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展览。沈阳军区政治部也准备同时举办。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办成。
   这就是雷锋生前留下那么多照片的谜底。
   (作者申明:本文拒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上网和改编,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 周边)
   (题图为雷锋在驾驶室内读毛主席著作)
  
  
其他文献
老同盟会员、国民党元老续范亭,是一代爱国名将。他在从一个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整个途程中,顽强不屈、百折不挠,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赤胆忠心、奋斗终生,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赞誉。而在血与火的斗争实践中,在彼此的亲切交往中,续范亭和毛泽东也结下了诚挚的革命情谊。    从忧国剖腹到跟共产党走     续范亭,名培模,字范亭,别号恕人。1
期刊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岁月里,陈永贵曾两次来到绛县,留下了劳动模范的扎实工作作风,也留下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印痕。   1964年8月18日,陈永贵第一次来到绛县,参加晋南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南柳现场会。这次会议是在中央、华北局、山西省委组织部的指导与帮助下,由晋南地委主持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华北局、山西省委组织部和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北等省市党委组织部负责人,山西省各兄弟地、市委及其
期刊
梅山,位于太原市府东街西口山西省人民政府西北隅。明、清时为巡抚衙门放煤的地方,因煤多似小山,故称“煤山”。1911年10月29日,辛亥革命太原首义成功,被推为大都督的阎锡山改抚院为督军府,又于民国8年(1919年)旨意在煤山处积土叠石,建造园林,遂成山景园,并取《诗经·子罕篇》“譬如为山”、“进吾往也”中的“进”“山”二字,合之称为“进山”,有“前进登高”之意。山上建造一钟楼,称“进山楼”,俗称钟
期刊
笃初学堂的创立及教育设置     今年,应该纪念榆次车辋常氏私立笃初学堂创办100周年。   按《山西教育志》记载,笃初学堂是省内第一所私立新式学堂,是在清朝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前两年“始植基而开风气”的创新之举。   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常氏第十四世的常麟书(字绂章,号约斋,北常“养和堂”后裔)赴京考中进士,但他目睹朝政的腐败和国运的衰微,以“亲老”为由辞去朝廷授予的“户部主事”(正六
期刊
山西省劳动模范、临汾市优秀政协委员、乡宁县煤炭运销公司经理贾保林,40出头,军人出身,高挑的身材显示着干练利索,浓眉大眼蕴藏着精明强干。在临汾市煤运公司工作期间,他多次受到省、市公司的奖励,2000年荣获全省煤运系统“百佳销售管理能手”称号。2001年9月任乡宁县煤炭运销公司经理以来,他坚持改革,强化管理,大胆创新,开拓进取,不到两年时间,就使乡宁县煤炭运销公司的各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最高水平,位居临
期刊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伟大  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一生奋斗,努力探索救国救民  的真理。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随着历史的发展而  发展,跟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不  断更新,能够“顺乎天理,合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  合乎人群之需要”,在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  们循着孙中山思想发展的轨迹,对孙中山思想观念的  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做一探索。  
期刊
阳泉市赛鱼村,原属平定县管  辖。村里有一所院子,是当年的平  定第五高小。院子由一个大院和  四个小院组成,整体呈“器”字型。  大门在右下角的小院,门楼上赫  然刻着两个大字:耕读。进得门  来,往前走上一个台阶,是第一座  教室。从这座教室门前拐弯向里  走,即是大院(正院),大院靠西是  又一座教室,习惯上称大教室。大  院分别通着另外三个小院,小院  边各有教室、教师办公室、学生宿  舍
期刊
1949年春,太原被解放军包围已半年了,城内粮  源被切断,尽管南京方面每天派美国航空队出动80  架次飞机空运粮食,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而且武  宿机场已被解放军占领,只能在太原城附近修建简易  机场,简易机场也常遭解放军炮击,经常修补或易地  重修,局势日益紧张。   我当时在阎锡山身边任中校侍从医官。阎锡山为  困守太原筹措粮草等四处求援,是年3月初曾飞往青  岛,我为随从人员之一
期刊
舟山群岛是我国最大的群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座著名的海军城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中等城市。在这座海军城里,有一个占据最佳位置的烈士陵园,里面陈列着为解放和保卫舟山而捐躯的烈士的事迹。在陵园众多的墓群中,有一个墓群特别醒目,它由38个坟墓组成,其正面有一个青石碑,上面书写着“1385部队遇难烈士纪念碑”几个字。这个墓群座落在烈士陵园的正中间山道上,站在其前面,正好可以眺望茫茫东海。人们之所以将这个
期刊
我们的车颠簸在前往怀仁县马辛庄乡仝庄村的乡间小路上……   我们知道:就是从这条小路上,在20世纪60年代走出了一位全国劳动模范。   她叫马凤英,已年近八旬。曾经有那样灿烂的记忆抒写在她生命的年轮中,到今天,当岁月不经意地流逝,属于她的该是怎样一份情怀?!   ———这份记忆永远会存在于共和国红色的档案中,如同车窗外的秋景,在无语中诉说着丰硕。   一处平凡的农家小院,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