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系列辉煌的战绩该是让很多人叹服的吧——
2002年香港佳士得,以3252万港元拍下清雍正珐琅彩梅竹纹盘;2003年香港苏富比,以2918万港元拍下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花石纹碗;2005年香港苏富比,以1.15亿港元拍下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花石锦鸡图双耳瓶
谈到这些,翟健民先生依旧带着浅浅的微笑,不是不在乎,是内心的平和已大于气盛,这是一种境界。
起与承——12岁那年
“在抽纱厂的那段日子,是童年的记忆,也是记忆中最闪亮的一段印记。”
BTV“天下收藏”中谈笑风生的翟健民先a生和彼时面对面坐着的他却是一模一样——神情、语态、动作,甚至是性情,都与我想象中的吻合至极。
他的眉眼,有如父亲一般慈祥。身边有小姑娘围在他的沙发边坐下,眼里的崇拜完全区别于追捧大歌星的神色,这是另类的气质。他的手很柔软,十指修长,与他的思维一道跳跃着、翻转着。一语落罢,你总能看见那双手的起落。这是一双会说话的手。
翟先生的故事,要从12岁道起。那年,家道中落,迫于生计,每每家里缺钱时,他便看母亲拿出早些年家中收藏的一些瓷器出去,换回几百元钱维持家用。那时的翟健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这些看似普通的瓶瓶罐罐是可以变钱的。
15岁那年,他开始打工挣钱,以维持家里的生计。最初他在一家店里卖抽纱,从学徒做起。当时他的英语不大好,每当店里来了外国客人,他都害怕和对方交流。但老板娘英语很好,他就留心边做边学,只经过半年时间,他就能够比较自如地与外国客人进行交流了。抽纱店的隔壁是一间古董店,他结识了这家古董店的师傅黄应豪。黄师傅问翟健民下班后能不能帮忙给客人送货,讲义气的他当然不会推辞,所以每天晚上6点下班后,他就帮黄师傅把货送到顾客家中。一年之后,黄师傅对翟健民说要开一家自己的古董店,邀他一起来做。这时翟健民才明白,原来黄师傅是通过这一年的时间来考验他的耐性,考察他的为人。
1973年,翟健民进入了黄应豪开的福成行,开始接触古董。刚入门时懵懵懂懂的他,根本不知道有底款以及没有底款的瓷器应如何分辨朝代。他深感自己在这方面的欠缺,所以在以后的时间里,努力学习瓷器知识,逐渐成为行家。
刚到黄师傅的店里,翟健民做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洗”瓷器。所谓洗,就是用清水将师傅刚从外面买回来的货品,包括瓷器杂项等清洗干净。即使是师傅的店里来了新的徒弟,这项工作依旧是黄先生指定翟健民来做。当时百思不得其解的他后来终于明白,黄师傅是让他用手感知每件瓷器,这样便能清晰地了解每件对象的最表层,即重量、形态及花色。就是这样简单的“洗”,让他慢慢“洗”成了世界级大师。
1976年翟健民到英国参观大英博物馆、戴维德基金会和维多利亚博物馆时,被里面眼花缭乱的中国文物震惊了。在当时的香港,一般只能见到一些“行货”,偶见一些小官窑、老窑。看到如此广阔的欧洲市场,他意识到欧洲市场对于香港古董商的重要。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1981年翟健民决定离开已有一定规模的福成行。但他与黄师傅已经有了很深厚的情谊,为了报答师傅的栽培,在离开福成行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每天都会回到福成行对师弟传授业务。1982年至1987年,他在家中做一些老客户的生意。1988年,翟健民终于在香港荷里活道开了自己的店——永宝斋,店名是翟健民的太太刘惠芳取的,意为希望每个顾客来永宝斋买到的永远都是宝贝。借着这个窗口,翟健民结识了很多新的收藏家,令他的事业逐渐走上高峰。
转与合——40岁那年
“我现在的状态是enjoy myself,平和、不骄不躁,而且一直坚持着不断学习。”
他的微笑,不僵硬、不吝啬,访谈所在的大房间有人轻轻地走动,这样的环境,该是有点儿烦躁不安了吧?可他的微笑没有停过一分钟,这是另类的智慧。
提到犯错,这位世界级的大师没有一丝一毫的隐瞒。20世纪90年代初,正当翟健民在事业上一帆风顺,对瓷器鉴定信心十足之时,却差点吃了过于自信的亏。一天,一个人带来一件青花盘子,翟健民第一眼就觉得这个盘子精美绝伦。经过讲价,从200万元压到130万元,并谈妥下午3点交钱。这时是下午1点,翟健民挟着盘子就走了。或许是天意的安排,他并没有走就近的路回店里,而是绕远走了一条能经过黄师傅店的路。师傅并不在店中,没能让师傅分享得到这件宝物的快乐,翟健民觉得有些遗憾。13∶30分他回到自己的店中,13∶45分电话响起,是平时肯定不会回电话的师傅打来的。“阿民,找我什么事?”据实相告后,13∶55分黄师傅就来到了翟健民的店中。平时只要把瓷器打开看一眼就可以包起来的黄师傅,这回足足看了这个盘子15分钟。在师傅指出几处不对后,他也发现这个盘子的折沿略厚,底足偏高。虽心有不甘,但基于只卖真货的原则,在下午3点前还是把这件盘子还给了卖主。3个月后,不断有高仿品涌入香港市场,当他见到这些高仿品时,才觉得当初的决定是对的。虽然这只是一次小小的危机,但带来的启示却意味深远。
1990年翟健民在生意上遇到的另一个危机,就是与太太的合作。按惯例来说,生意上夫妻很难合作,其原因就是每个人都想管对方,最终定会导致矛盾。别看现在翟健民和太太合作默契,令很多人羡慕不已,但在初期也遇到过类似问题。最初每每到拍卖会,都会意见不和。时间一长,生意上、感情上都受到影响。但最终他们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杂项方面由太太刘惠芳管理,自己不过问,除非对方需要才会给出自己的意见;而收藏方面由自己管理,而对方也会同样尊重自己的意见。突破这个瓶颈之后,夫妇两人不仅业务上合作很愉快,而且感情也越来越深厚。
香港回归后,翟健民在太太的坚持下来到北京发展,但这次却不同于20多年前来北京的感受。除了感到北京人的亲切外,他看到了很多新开的私营古董商店。有别于欧洲的外销瓷,北京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有着很多在海外不知道也没有掌握的知识。对于虚心好学、从不满足的翟健民来说,这块土地深深地吸引着他。而他为人仗义的性格,也使他渐渐地与内地买家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就在这一年,40多岁的翟健民下决心进入北京大学考古系学习。尽管困难重重,但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收藏的热爱,使他坚持了下来。在最初的两三个月中,因为听不懂老师的普通话以及对一些专业词汇不理解,翟健民听得半知半解。为了克服这一困难,他就在课堂上录音,回去后反复听,反复学。虽然一周只有两次课,但每次听课,他都要早出晚归,在香港和北京之间来回飞。温习功课从坐到机舱的那一刻开始,回到香港家中虽是晚上11点多,翟健民依旧坚持复习所学知识,直到凌晨,而第二天上午10点钟还要精神抖擞地去上班。
如今翟健民在北大已经上了四年课,虽已是世界级的大师,却仍然怀着一颗不断学习的心。在他看来,“雌伏”是为了真正的“雄起”,以往的“困顿”更是为了未来的“飞扬”。现在的翟健民,每天都很充实,往返于国际化的大都市如北京、纽约、伦敦等地,他凭着敏锐的洞察力,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编辑/任 娟[email protected]
2002年香港佳士得,以3252万港元拍下清雍正珐琅彩梅竹纹盘;2003年香港苏富比,以2918万港元拍下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花石纹碗;2005年香港苏富比,以1.15亿港元拍下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花石锦鸡图双耳瓶
谈到这些,翟健民先生依旧带着浅浅的微笑,不是不在乎,是内心的平和已大于气盛,这是一种境界。
起与承——12岁那年
“在抽纱厂的那段日子,是童年的记忆,也是记忆中最闪亮的一段印记。”
BTV“天下收藏”中谈笑风生的翟健民先a生和彼时面对面坐着的他却是一模一样——神情、语态、动作,甚至是性情,都与我想象中的吻合至极。
他的眉眼,有如父亲一般慈祥。身边有小姑娘围在他的沙发边坐下,眼里的崇拜完全区别于追捧大歌星的神色,这是另类的气质。他的手很柔软,十指修长,与他的思维一道跳跃着、翻转着。一语落罢,你总能看见那双手的起落。这是一双会说话的手。
翟先生的故事,要从12岁道起。那年,家道中落,迫于生计,每每家里缺钱时,他便看母亲拿出早些年家中收藏的一些瓷器出去,换回几百元钱维持家用。那时的翟健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这些看似普通的瓶瓶罐罐是可以变钱的。
15岁那年,他开始打工挣钱,以维持家里的生计。最初他在一家店里卖抽纱,从学徒做起。当时他的英语不大好,每当店里来了外国客人,他都害怕和对方交流。但老板娘英语很好,他就留心边做边学,只经过半年时间,他就能够比较自如地与外国客人进行交流了。抽纱店的隔壁是一间古董店,他结识了这家古董店的师傅黄应豪。黄师傅问翟健民下班后能不能帮忙给客人送货,讲义气的他当然不会推辞,所以每天晚上6点下班后,他就帮黄师傅把货送到顾客家中。一年之后,黄师傅对翟健民说要开一家自己的古董店,邀他一起来做。这时翟健民才明白,原来黄师傅是通过这一年的时间来考验他的耐性,考察他的为人。
1973年,翟健民进入了黄应豪开的福成行,开始接触古董。刚入门时懵懵懂懂的他,根本不知道有底款以及没有底款的瓷器应如何分辨朝代。他深感自己在这方面的欠缺,所以在以后的时间里,努力学习瓷器知识,逐渐成为行家。
刚到黄师傅的店里,翟健民做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洗”瓷器。所谓洗,就是用清水将师傅刚从外面买回来的货品,包括瓷器杂项等清洗干净。即使是师傅的店里来了新的徒弟,这项工作依旧是黄先生指定翟健民来做。当时百思不得其解的他后来终于明白,黄师傅是让他用手感知每件瓷器,这样便能清晰地了解每件对象的最表层,即重量、形态及花色。就是这样简单的“洗”,让他慢慢“洗”成了世界级大师。
1976年翟健民到英国参观大英博物馆、戴维德基金会和维多利亚博物馆时,被里面眼花缭乱的中国文物震惊了。在当时的香港,一般只能见到一些“行货”,偶见一些小官窑、老窑。看到如此广阔的欧洲市场,他意识到欧洲市场对于香港古董商的重要。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1981年翟健民决定离开已有一定规模的福成行。但他与黄师傅已经有了很深厚的情谊,为了报答师傅的栽培,在离开福成行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每天都会回到福成行对师弟传授业务。1982年至1987年,他在家中做一些老客户的生意。1988年,翟健民终于在香港荷里活道开了自己的店——永宝斋,店名是翟健民的太太刘惠芳取的,意为希望每个顾客来永宝斋买到的永远都是宝贝。借着这个窗口,翟健民结识了很多新的收藏家,令他的事业逐渐走上高峰。
转与合——40岁那年
“我现在的状态是enjoy myself,平和、不骄不躁,而且一直坚持着不断学习。”
他的微笑,不僵硬、不吝啬,访谈所在的大房间有人轻轻地走动,这样的环境,该是有点儿烦躁不安了吧?可他的微笑没有停过一分钟,这是另类的智慧。
提到犯错,这位世界级的大师没有一丝一毫的隐瞒。20世纪90年代初,正当翟健民在事业上一帆风顺,对瓷器鉴定信心十足之时,却差点吃了过于自信的亏。一天,一个人带来一件青花盘子,翟健民第一眼就觉得这个盘子精美绝伦。经过讲价,从200万元压到130万元,并谈妥下午3点交钱。这时是下午1点,翟健民挟着盘子就走了。或许是天意的安排,他并没有走就近的路回店里,而是绕远走了一条能经过黄师傅店的路。师傅并不在店中,没能让师傅分享得到这件宝物的快乐,翟健民觉得有些遗憾。13∶30分他回到自己的店中,13∶45分电话响起,是平时肯定不会回电话的师傅打来的。“阿民,找我什么事?”据实相告后,13∶55分黄师傅就来到了翟健民的店中。平时只要把瓷器打开看一眼就可以包起来的黄师傅,这回足足看了这个盘子15分钟。在师傅指出几处不对后,他也发现这个盘子的折沿略厚,底足偏高。虽心有不甘,但基于只卖真货的原则,在下午3点前还是把这件盘子还给了卖主。3个月后,不断有高仿品涌入香港市场,当他见到这些高仿品时,才觉得当初的决定是对的。虽然这只是一次小小的危机,但带来的启示却意味深远。
1990年翟健民在生意上遇到的另一个危机,就是与太太的合作。按惯例来说,生意上夫妻很难合作,其原因就是每个人都想管对方,最终定会导致矛盾。别看现在翟健民和太太合作默契,令很多人羡慕不已,但在初期也遇到过类似问题。最初每每到拍卖会,都会意见不和。时间一长,生意上、感情上都受到影响。但最终他们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杂项方面由太太刘惠芳管理,自己不过问,除非对方需要才会给出自己的意见;而收藏方面由自己管理,而对方也会同样尊重自己的意见。突破这个瓶颈之后,夫妇两人不仅业务上合作很愉快,而且感情也越来越深厚。
香港回归后,翟健民在太太的坚持下来到北京发展,但这次却不同于20多年前来北京的感受。除了感到北京人的亲切外,他看到了很多新开的私营古董商店。有别于欧洲的外销瓷,北京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有着很多在海外不知道也没有掌握的知识。对于虚心好学、从不满足的翟健民来说,这块土地深深地吸引着他。而他为人仗义的性格,也使他渐渐地与内地买家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就在这一年,40多岁的翟健民下决心进入北京大学考古系学习。尽管困难重重,但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收藏的热爱,使他坚持了下来。在最初的两三个月中,因为听不懂老师的普通话以及对一些专业词汇不理解,翟健民听得半知半解。为了克服这一困难,他就在课堂上录音,回去后反复听,反复学。虽然一周只有两次课,但每次听课,他都要早出晚归,在香港和北京之间来回飞。温习功课从坐到机舱的那一刻开始,回到香港家中虽是晚上11点多,翟健民依旧坚持复习所学知识,直到凌晨,而第二天上午10点钟还要精神抖擞地去上班。
如今翟健民在北大已经上了四年课,虽已是世界级的大师,却仍然怀着一颗不断学习的心。在他看来,“雌伏”是为了真正的“雄起”,以往的“困顿”更是为了未来的“飞扬”。现在的翟健民,每天都很充实,往返于国际化的大都市如北京、纽约、伦敦等地,他凭着敏锐的洞察力,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编辑/任 娟[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