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民俗教育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从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加强和改善语文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民俗;价值取向;审美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325-01
一、语文教学中文化层次问题的分析
当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语文教学质量不尽人意,导致这一问题出现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层次的问题。由于语文教育具有工具性,语文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了文字教学,语文考试中相当大的篇幅和分值都放在了语文基础知识的考察上,以错别字辨析、拼音辨析、同义词近义词辨析、成语的选择运用、虚词的判断、文学常识内容的赏析以及科技、散文类短文的解读等考察内容为标志的考试,使得语文教学变成了文字记忆的教学。这种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和考察方式单纯的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操作,却忽视了文化本身的熏陶和感染。徐宏杰在《语文教学应该有深层次的追求》一文中说:“我觉得,语文课上就是要大张旗鼓地讲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精神文化。尽管从小学到高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语文定位在文字或者文化的框子里,但是,应该根据中小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特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寻根溯源,在语文百花园中采撷几百年前民族的智慧之花,意义十分重大。”
二、通过民俗教育改善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通过民俗教育的途径来改善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更好的进行文化教育。作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在语文教学中缺失了包含民俗教育内容的文化,将会使文化的内涵大打折扣。其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民俗教育内容可以为语文教学带来活力。最后加强民俗教育内容可以更好的进行母语教育。每个汉字和成语背后都有丰富的故事渊源和象征,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体现,民俗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显著代表和缩影。失去了民俗文化,语文教育的完整性也就不存在。
三、加强民俗教育,改善语文教学
(一)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价值取向教育。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品格的体现,作为民族文化积淀,民俗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感性世界里,也存在于理性之中,是作为民族认知方式和生活理念反映存在的。民俗文化的内容涉及到人性的赞美、人格的塑造、色彩的喜好等。它通过潜在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将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价值取向的民俗教育引入语文教学中,必将对语文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
1、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中国文化一直就有积极入世的特点,历史上大多数文学家和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有很多反映体现这一价值观念的论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些充分体现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价值取向,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人格内涵,涵盖了我国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民俗教育可以全面的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品味。
2、生命意识教育。民俗文化背后隐藏的是最原始的生命意识,是对精神家园的深深依赖和眷恋。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故土情节,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涌现是对知识分子乡土情节难以隔断的文化体现。
3、和谐的人际关系教育。中国民俗文化强调个人对于社会、国家和集体的责任,追求的是人人际关系之间的协调,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情感沟通。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何恰当的处理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却是青少年所面对的比较困惑的问题。
(二)熏陶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语文教学中,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是美的载体,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美丽,而就民俗教育的内容来看,无论是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是真实生动的世俗生活,都无一例外的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材料。
1、人性美的熏陶。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特殊的生活习惯、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都有自身的审美观念。中国的民俗审美追求的是内在和外在的统一。在《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美丽的课文中,展现给我们的是美的外表、美的心灵和美的装束,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意识和知识的传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让学生端正自身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的情趣,美化心灵。
2、民俗风俗美的熏陶。中国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民俗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流传于劳动人民生活中的民俗文化也成为审美的对象,在语文课本中我们总是可以接触到大量的美的关于风俗美的文章。
(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精神文化教育:1、语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于民族的语言文字之中,从语言不同的角度可以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事物风貌。语文教学不能忽视民族文化的时代背景,否则在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将会变得苍白无力,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的扩展一些民俗知识,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语文知识。2、礼仪文化。中华民族被成为礼仪之邦,优秀的传统礼仪具有文化传教和规范作用。在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接触到很多的礼仪篇目。其中涉及最多的就是人物的称谓和待客、送客之礼。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礼仪文化,使学生能够掌握礼仪文化中的称谓习俗,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正确认识人际关系的远近亲疏,能够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的爱憎情感和立场观点。
结束语:语文教学在整个文化知识的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民俗教育的引入,不仅可以有效的传扬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也会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提高,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管道公司
参考文献:
[1]叶涛,吴存浩.民俗学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语文教学;民俗;价值取向;审美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325-01
一、语文教学中文化层次问题的分析
当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语文教学质量不尽人意,导致这一问题出现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层次的问题。由于语文教育具有工具性,语文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了文字教学,语文考试中相当大的篇幅和分值都放在了语文基础知识的考察上,以错别字辨析、拼音辨析、同义词近义词辨析、成语的选择运用、虚词的判断、文学常识内容的赏析以及科技、散文类短文的解读等考察内容为标志的考试,使得语文教学变成了文字记忆的教学。这种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和考察方式单纯的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操作,却忽视了文化本身的熏陶和感染。徐宏杰在《语文教学应该有深层次的追求》一文中说:“我觉得,语文课上就是要大张旗鼓地讲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精神文化。尽管从小学到高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语文定位在文字或者文化的框子里,但是,应该根据中小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特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寻根溯源,在语文百花园中采撷几百年前民族的智慧之花,意义十分重大。”
二、通过民俗教育改善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通过民俗教育的途径来改善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更好的进行文化教育。作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在语文教学中缺失了包含民俗教育内容的文化,将会使文化的内涵大打折扣。其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民俗教育内容可以为语文教学带来活力。最后加强民俗教育内容可以更好的进行母语教育。每个汉字和成语背后都有丰富的故事渊源和象征,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体现,民俗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显著代表和缩影。失去了民俗文化,语文教育的完整性也就不存在。
三、加强民俗教育,改善语文教学
(一)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价值取向教育。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品格的体现,作为民族文化积淀,民俗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感性世界里,也存在于理性之中,是作为民族认知方式和生活理念反映存在的。民俗文化的内容涉及到人性的赞美、人格的塑造、色彩的喜好等。它通过潜在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将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价值取向的民俗教育引入语文教学中,必将对语文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
1、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中国文化一直就有积极入世的特点,历史上大多数文学家和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有很多反映体现这一价值观念的论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些充分体现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价值取向,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人格内涵,涵盖了我国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民俗教育可以全面的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品味。
2、生命意识教育。民俗文化背后隐藏的是最原始的生命意识,是对精神家园的深深依赖和眷恋。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故土情节,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涌现是对知识分子乡土情节难以隔断的文化体现。
3、和谐的人际关系教育。中国民俗文化强调个人对于社会、国家和集体的责任,追求的是人人际关系之间的协调,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情感沟通。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何恰当的处理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却是青少年所面对的比较困惑的问题。
(二)熏陶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语文教学中,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是美的载体,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美丽,而就民俗教育的内容来看,无论是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是真实生动的世俗生活,都无一例外的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材料。
1、人性美的熏陶。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特殊的生活习惯、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都有自身的审美观念。中国的民俗审美追求的是内在和外在的统一。在《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美丽的课文中,展现给我们的是美的外表、美的心灵和美的装束,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意识和知识的传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让学生端正自身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的情趣,美化心灵。
2、民俗风俗美的熏陶。中国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民俗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流传于劳动人民生活中的民俗文化也成为审美的对象,在语文课本中我们总是可以接触到大量的美的关于风俗美的文章。
(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精神文化教育:1、语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于民族的语言文字之中,从语言不同的角度可以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事物风貌。语文教学不能忽视民族文化的时代背景,否则在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将会变得苍白无力,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的扩展一些民俗知识,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语文知识。2、礼仪文化。中华民族被成为礼仪之邦,优秀的传统礼仪具有文化传教和规范作用。在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接触到很多的礼仪篇目。其中涉及最多的就是人物的称谓和待客、送客之礼。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礼仪文化,使学生能够掌握礼仪文化中的称谓习俗,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正确认识人际关系的远近亲疏,能够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的爱憎情感和立场观点。
结束语:语文教学在整个文化知识的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民俗教育的引入,不仅可以有效的传扬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也会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提高,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管道公司
参考文献:
[1]叶涛,吴存浩.民俗学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