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虽发生过一些生态灾害,但由于没有造成大的灾难,当地政府依然未给予足够重视,没有采取有的效措施,终于导致了大灾难的发生。因此笔者认为,舟曲泥石流更多的是一种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采而导致的一场“人祸”。究其原因,舟曲县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浮出水面。
关键词:区域经济;舟曲;泥石流;灾害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220-02
一、舟曲泥石流成因之分析——天灾加上人祸
2010年8月7日夜22点左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造成了1300多人遇难400多人失踪的惨剧,而且使舟曲县城5公里长,500米宽的区域被夷为平。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8月15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停止公共娱乐活动。现在崭新的舟曲县城已经重新矗立,人们失去亲人、财产损失的伤痛似乎正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平。可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个法律专业的研究生,我更喜欢追根溯源,舟曲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严重的自然灾害,难道和地震一样,是不可预知的吗?通过对比舟曲近十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不难发现,各种自然灾害如滑坡、塌陷、泥石流等的频率越来越多,而且透过卫星云图可以看到,舟曲县附近的山川千沟万壑,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些都成为泥石流惨剧的隐患。而在过去,舟曲并不是这样的。历史上的舟曲素有有“陇上小江南”之称,它向来以山清水秀闻名于世,滔滔白龙江横穿全县,宛如飘逸的哈达,穿林海,越深谷,为舟曲县城增色不少。过去舟曲县境内有浓密的的森林,但在近50年当中,由于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了森林资源的大量破坏,从1958年到1990年间,经舟曲林业局统计,采伐的森林就多大189.75万亩。这还不算当地民众滥砍滥伐的没有统计在内的林木。据当地老人的回忆,以前舟曲虽然四面环山,但山上都是郁郁葱葱的大树,从未没发生过泥石流。可现在随着对森林资源的疯狂开发,舟曲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近年来虽发生过一些生态灾害,但由于没有造成大的灾难,当地政府依然未给予足够重视,没有采取有的效措施,终于导致了大灾难的发生。
因此笔者认为,舟曲泥石流更多的是一种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采而导致的一场“人祸”。究其原因,舟曲县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浮出水面。
二、浅析以舟曲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一)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舟曲作为一个地处我国中西部的普通县城,长久以来一直以畜牧业为主要的支柱产业,但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的大炼钢铁运动之后,伐木业也迅速成为了舟曲县的重要支柱产业。据上文的资料分析,这种对森林资源的掠夺性的开发,即超过森林本身的再生速度,又不补种速生丰产林的做法,对舟曲地区植被的破坏是很严重的。被砍伐的林地一方面被荒芜,成为毫无经济价值的次生林,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开垦出的林地,当地农民在没有科学的对舟曲的生态系统进行考察的情况下,盲目的种植各种经济作物,致使大量的森林被毁,这种被人工改造成为耕地的土地,往往耕种几年就变成了土壤肥力不佳的耕地,产量也越来越少,最后被人们所遗弃,进而变成了戈壁,而戈壁的扩大又会吞噬附近的耕地,耕地减少了,农民为了保证产量,则不得不开垦新的土地,砍伐森林,然后耕种。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而当地政府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片面的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耕地减少了就再扩大耕地,积极引进各种经济作物,比如说中药材,却忽视了舟曲地区当地的农作物对当地气候的良好的适应性。种种原因造成舟曲县的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二)政府部门的决策失误使本环境保护本已有限的资金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众所周知,我国实行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政收入相对比较紧张,如果说在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这一现象还不很明显的话,在中西部地区由于本身经济落后,纳税主体和方式都比较少,地方政府的资金并不充裕。但是这些有限的资金却被用在了发展支柱产业和招商引资上去,在环境保护上投资寥寥无几。因为任何地方政府都想发展自己的支柱产业,实现DGP的快速增长,畜牧业等初级农产品的利润太低,所以要尽可能的招商引资、上马大型工业。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当经济的过快发展与环境的承载力发生矛盾的时候,该如何取舍就成了一个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以目前的做法来看,是一切为了发展,一切让位于发展,似乎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术界也有相关的理论作支撑,那就是——所谓的“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理论。根据该理论,在工业化的后期,即到达所谓的一定的“拐点”时,环境质量将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逐步的改善。然而舟曲遭受泥石流的残酷教训告诉人们,在经济发展中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其后果往往是严重的。
三、泥石流背后的成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环保问题在东、中、西部地区所表现出的差异性。2008年原环境保护局正是升级为环境保护部,显示出了我国重视环境工作的决心。然而在地方上,各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却显示出很大的不同。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由于资金雄厚,加上民众的环保意识普遍较高,环境保护工作往往被落到实处,如深圳市就经过市民的建议再主要的街道上引进了单棵价值50万元的罗汉松作为街边绿化树种。而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环境灾难频发,这一方面与我国西部多山区、地质构造复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政府对环保的漠视密不可分。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的欠发达,当地政府很难有精力和财力去做环境保护这样与其政绩关系不很密切的事情,正是政府这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导致对当地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措施无法贯彻实施,而且在中西部,很多人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对于生活在温饱线以下或者在其附近徘徊的人们来说,吃饱穿暖才是第一要务,对环境的保护只好退而求其次了。所以每当遇到恶劣的气象条件,环境灾难也就接踵而至了。然而这一切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环境保护差异性的幕后推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之探析。透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才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一步步加剧,探其原因,可以简要分为以下三点:
第一是历史基础方面的原因。在历史上,我国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方到南方的转移,这场经济中心的转移以唐末开始,至南宋得以全面确立。以后随着历朝历代经济的发展,南方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地位越来越稳固。自近代以来,我国饱受外国列强欺压,成为诸多列强的殖民地,尤以东南沿海为甚,在列强把中国作为其原料输出地而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间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清末的洋务运动所创办的企业,也大都在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解放后,具相关资料统计,地处东南沿海地区的七省三市。更是集中了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而中西部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几乎为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虽然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洗礼,这种差距依然存在,且有被拉大的趋势。
第二是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同。从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上看,中西部集中了大量的矿产和水利等自然资源,但是沙漠戈壁和高寒冻土等不利于人类居住的地区却占据了中西部地区整体面积的近60%;另一方面,由于我国9层以上的人口生活在瑷珲——兰州——腾冲线以东,这就造成了虽然广大中西部地区有这极为丰富的矿产等资源,但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加上工业的落后,很难有效的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地区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而东部地区的优势则在于平坦的地势和充足的雨水,以及便利的交通,较好的工业基础,所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与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第三是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体制转轨方面的成因。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自上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家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改变:1、改变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一大二公的绝对平均主义。实行区域化的经济发展,允许部分地区先富起来。2、对经济开发重点进行了转移。3、变计划为市场,在政策上进行放开。4、各种优惠措施的倾斜,在税收上或其他招商引资方面,我国新建立的经济特区几乎都在东南沿海,经济特区内的企业享受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这样最终的结果就是形成了经济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失去了政策上的照顾和倾斜,加之西部地区本身的劣势,在招商引资和高层次人才的方面吸引力被逐渐弱化,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体制转轨方面的原因,我认为国家政策和体制转轨方面是密不可分的。国家为了最大限度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力,根据国内不同地区自身的状况,在这种转轨过程中政策率先向东部地区倾斜,由此造成的东部和中、西部不同政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1、所有制结构上的不同。2、企业制度有差异。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多数企业由于管理人才,政策等诸方面的原因,管理水平不高,管理理念陈旧落后。同时当地国有企业的改革也严重滞后,这无疑又进一步拉大了东、西部经济的差异。3、以全国作为一个大市场,具体分工上的差异。中、西部地区是作为东部地区的原料提供地而存在,由此不仅导致了收益上的不公,而且造成了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和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其结果是使当地经济由于缺乏人才和劳动力而更加难以发展。4、法律制度,具体说是地方立法上的差异性。东部地区的经济特区等具有全国人大授予的立法权,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式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而中、西部地区则无法享受这样的优惠。
四、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应对策略
(一)国家政策层面:第一,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和垄断,完善市场机制。完善的市场是一个可以保证各生产要素在区间自由流动的市场,在市场内,各生产要素合理、自由的流动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所以应该消除诸多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同时加大各个区域的开放程度,使生产要素在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等的综合作用下在各区间之内合理的流动,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第二,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形成有效的帮扶机制。我国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区域人才交流,经济技术合作等合作形式,让经济发达、人才优势明显的东部地区用自身的经验和技术支持带动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同时针对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而且东西部还可以形成优势互补,这样对于竞争力和效益的提高无疑是十分有利的。而且东部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还可以形成对口帮扶,即所谓的“一对一帮扶”,这样无疑更具有针对性。第三,加大国家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的支持力度,完善合作机制。在国内市场中,各生产要素基于市场的自发性进行自由配置,这样虽有利于搞活经济,拉动内需。但由于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先天不足,无形的手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来进行调节,不然其结果必然是东部地区越来越发达,而西部地区则更加贫困落后。为此,国家应该对于中、西部地区应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近年来兴起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同时,东部发达地区也要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带动作用。所谓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最后共同走向繁荣。其实这也就要求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眼前的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进而全局利益,以使社会稳步向前。
(二)舟曲地区立足自身,发展当地特色
由于舟曲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十分适宜发展畜牧业。长久以来畜牧业就是该县主要的经济支柱。笔者认为舟曲应立足于现状,大力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畜牧业,并以此为龙头,进一步发展与之相关的配套设施,如制奶业、毛皮加工业等,通过深加工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要提高舟曲畜牧业的质量和水平,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保障产业的发展。舟曲地区和我国其他经济发达的地区不同,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高增长,应该应该因地制宜,搞特色经济。对于畜牧业当地政府应更多的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其次要重视科技对畜牧业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和牲畜饲养方法。如建立畜牧的良种繁育基地,已此为基点,重点发展优质畜禽的品种选育、繁殖、种群的保持和扩大等,建立健全畜牧的核心群,扩繁群,生产群及家畜人工授精网,提高畜禽品种的质量。另外也可以通过区域内的优化布局,促进区内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经济培育本行业的龙头企业,形成产业规模,并且要大力发展养殖专业协会和各种专业合作组织,解决养殖散户所面临的技术、销售等方面问题。最后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团队的素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有现代的科学技术作支撑,在全县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网络,服务企业和牧民;加大科普的力度,大力提高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和广大农民牧民的整体素质。
相信随着相关措施的实施,我国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更重要的是,我们会少一点发生舟曲县那样的惨剧,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的和谐!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国华.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立法选择[J].政法从论, 2007(6).
[2]暴元.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探析[N].河南省范大学学报,2008(1).
[3]朱传耿,沈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朱厚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J].中国经济研究,2008,3.
关键词:区域经济;舟曲;泥石流;灾害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220-02
一、舟曲泥石流成因之分析——天灾加上人祸
2010年8月7日夜22点左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造成了1300多人遇难400多人失踪的惨剧,而且使舟曲县城5公里长,500米宽的区域被夷为平。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8月15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停止公共娱乐活动。现在崭新的舟曲县城已经重新矗立,人们失去亲人、财产损失的伤痛似乎正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平。可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个法律专业的研究生,我更喜欢追根溯源,舟曲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严重的自然灾害,难道和地震一样,是不可预知的吗?通过对比舟曲近十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不难发现,各种自然灾害如滑坡、塌陷、泥石流等的频率越来越多,而且透过卫星云图可以看到,舟曲县附近的山川千沟万壑,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些都成为泥石流惨剧的隐患。而在过去,舟曲并不是这样的。历史上的舟曲素有有“陇上小江南”之称,它向来以山清水秀闻名于世,滔滔白龙江横穿全县,宛如飘逸的哈达,穿林海,越深谷,为舟曲县城增色不少。过去舟曲县境内有浓密的的森林,但在近50年当中,由于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了森林资源的大量破坏,从1958年到1990年间,经舟曲林业局统计,采伐的森林就多大189.75万亩。这还不算当地民众滥砍滥伐的没有统计在内的林木。据当地老人的回忆,以前舟曲虽然四面环山,但山上都是郁郁葱葱的大树,从未没发生过泥石流。可现在随着对森林资源的疯狂开发,舟曲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近年来虽发生过一些生态灾害,但由于没有造成大的灾难,当地政府依然未给予足够重视,没有采取有的效措施,终于导致了大灾难的发生。
因此笔者认为,舟曲泥石流更多的是一种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采而导致的一场“人祸”。究其原因,舟曲县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浮出水面。
二、浅析以舟曲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一)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舟曲作为一个地处我国中西部的普通县城,长久以来一直以畜牧业为主要的支柱产业,但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的大炼钢铁运动之后,伐木业也迅速成为了舟曲县的重要支柱产业。据上文的资料分析,这种对森林资源的掠夺性的开发,即超过森林本身的再生速度,又不补种速生丰产林的做法,对舟曲地区植被的破坏是很严重的。被砍伐的林地一方面被荒芜,成为毫无经济价值的次生林,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开垦出的林地,当地农民在没有科学的对舟曲的生态系统进行考察的情况下,盲目的种植各种经济作物,致使大量的森林被毁,这种被人工改造成为耕地的土地,往往耕种几年就变成了土壤肥力不佳的耕地,产量也越来越少,最后被人们所遗弃,进而变成了戈壁,而戈壁的扩大又会吞噬附近的耕地,耕地减少了,农民为了保证产量,则不得不开垦新的土地,砍伐森林,然后耕种。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而当地政府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片面的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耕地减少了就再扩大耕地,积极引进各种经济作物,比如说中药材,却忽视了舟曲地区当地的农作物对当地气候的良好的适应性。种种原因造成舟曲县的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二)政府部门的决策失误使本环境保护本已有限的资金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众所周知,我国实行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政收入相对比较紧张,如果说在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这一现象还不很明显的话,在中西部地区由于本身经济落后,纳税主体和方式都比较少,地方政府的资金并不充裕。但是这些有限的资金却被用在了发展支柱产业和招商引资上去,在环境保护上投资寥寥无几。因为任何地方政府都想发展自己的支柱产业,实现DGP的快速增长,畜牧业等初级农产品的利润太低,所以要尽可能的招商引资、上马大型工业。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当经济的过快发展与环境的承载力发生矛盾的时候,该如何取舍就成了一个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以目前的做法来看,是一切为了发展,一切让位于发展,似乎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术界也有相关的理论作支撑,那就是——所谓的“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理论。根据该理论,在工业化的后期,即到达所谓的一定的“拐点”时,环境质量将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逐步的改善。然而舟曲遭受泥石流的残酷教训告诉人们,在经济发展中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其后果往往是严重的。
三、泥石流背后的成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环保问题在东、中、西部地区所表现出的差异性。2008年原环境保护局正是升级为环境保护部,显示出了我国重视环境工作的决心。然而在地方上,各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却显示出很大的不同。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由于资金雄厚,加上民众的环保意识普遍较高,环境保护工作往往被落到实处,如深圳市就经过市民的建议再主要的街道上引进了单棵价值50万元的罗汉松作为街边绿化树种。而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环境灾难频发,这一方面与我国西部多山区、地质构造复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政府对环保的漠视密不可分。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的欠发达,当地政府很难有精力和财力去做环境保护这样与其政绩关系不很密切的事情,正是政府这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导致对当地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措施无法贯彻实施,而且在中西部,很多人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对于生活在温饱线以下或者在其附近徘徊的人们来说,吃饱穿暖才是第一要务,对环境的保护只好退而求其次了。所以每当遇到恶劣的气象条件,环境灾难也就接踵而至了。然而这一切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环境保护差异性的幕后推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之探析。透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才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一步步加剧,探其原因,可以简要分为以下三点:
第一是历史基础方面的原因。在历史上,我国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方到南方的转移,这场经济中心的转移以唐末开始,至南宋得以全面确立。以后随着历朝历代经济的发展,南方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地位越来越稳固。自近代以来,我国饱受外国列强欺压,成为诸多列强的殖民地,尤以东南沿海为甚,在列强把中国作为其原料输出地而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间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清末的洋务运动所创办的企业,也大都在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解放后,具相关资料统计,地处东南沿海地区的七省三市。更是集中了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而中西部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几乎为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虽然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洗礼,这种差距依然存在,且有被拉大的趋势。
第二是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同。从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上看,中西部集中了大量的矿产和水利等自然资源,但是沙漠戈壁和高寒冻土等不利于人类居住的地区却占据了中西部地区整体面积的近60%;另一方面,由于我国9层以上的人口生活在瑷珲——兰州——腾冲线以东,这就造成了虽然广大中西部地区有这极为丰富的矿产等资源,但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加上工业的落后,很难有效的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地区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而东部地区的优势则在于平坦的地势和充足的雨水,以及便利的交通,较好的工业基础,所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与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第三是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体制转轨方面的成因。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自上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家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改变:1、改变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一大二公的绝对平均主义。实行区域化的经济发展,允许部分地区先富起来。2、对经济开发重点进行了转移。3、变计划为市场,在政策上进行放开。4、各种优惠措施的倾斜,在税收上或其他招商引资方面,我国新建立的经济特区几乎都在东南沿海,经济特区内的企业享受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这样最终的结果就是形成了经济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失去了政策上的照顾和倾斜,加之西部地区本身的劣势,在招商引资和高层次人才的方面吸引力被逐渐弱化,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体制转轨方面的原因,我认为国家政策和体制转轨方面是密不可分的。国家为了最大限度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力,根据国内不同地区自身的状况,在这种转轨过程中政策率先向东部地区倾斜,由此造成的东部和中、西部不同政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1、所有制结构上的不同。2、企业制度有差异。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多数企业由于管理人才,政策等诸方面的原因,管理水平不高,管理理念陈旧落后。同时当地国有企业的改革也严重滞后,这无疑又进一步拉大了东、西部经济的差异。3、以全国作为一个大市场,具体分工上的差异。中、西部地区是作为东部地区的原料提供地而存在,由此不仅导致了收益上的不公,而且造成了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和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其结果是使当地经济由于缺乏人才和劳动力而更加难以发展。4、法律制度,具体说是地方立法上的差异性。东部地区的经济特区等具有全国人大授予的立法权,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式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而中、西部地区则无法享受这样的优惠。
四、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应对策略
(一)国家政策层面:第一,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和垄断,完善市场机制。完善的市场是一个可以保证各生产要素在区间自由流动的市场,在市场内,各生产要素合理、自由的流动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所以应该消除诸多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同时加大各个区域的开放程度,使生产要素在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等的综合作用下在各区间之内合理的流动,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第二,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形成有效的帮扶机制。我国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区域人才交流,经济技术合作等合作形式,让经济发达、人才优势明显的东部地区用自身的经验和技术支持带动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同时针对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而且东西部还可以形成优势互补,这样对于竞争力和效益的提高无疑是十分有利的。而且东部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还可以形成对口帮扶,即所谓的“一对一帮扶”,这样无疑更具有针对性。第三,加大国家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的支持力度,完善合作机制。在国内市场中,各生产要素基于市场的自发性进行自由配置,这样虽有利于搞活经济,拉动内需。但由于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先天不足,无形的手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来进行调节,不然其结果必然是东部地区越来越发达,而西部地区则更加贫困落后。为此,国家应该对于中、西部地区应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近年来兴起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同时,东部发达地区也要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带动作用。所谓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最后共同走向繁荣。其实这也就要求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眼前的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进而全局利益,以使社会稳步向前。
(二)舟曲地区立足自身,发展当地特色
由于舟曲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十分适宜发展畜牧业。长久以来畜牧业就是该县主要的经济支柱。笔者认为舟曲应立足于现状,大力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畜牧业,并以此为龙头,进一步发展与之相关的配套设施,如制奶业、毛皮加工业等,通过深加工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要提高舟曲畜牧业的质量和水平,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保障产业的发展。舟曲地区和我国其他经济发达的地区不同,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高增长,应该应该因地制宜,搞特色经济。对于畜牧业当地政府应更多的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其次要重视科技对畜牧业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和牲畜饲养方法。如建立畜牧的良种繁育基地,已此为基点,重点发展优质畜禽的品种选育、繁殖、种群的保持和扩大等,建立健全畜牧的核心群,扩繁群,生产群及家畜人工授精网,提高畜禽品种的质量。另外也可以通过区域内的优化布局,促进区内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经济培育本行业的龙头企业,形成产业规模,并且要大力发展养殖专业协会和各种专业合作组织,解决养殖散户所面临的技术、销售等方面问题。最后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团队的素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有现代的科学技术作支撑,在全县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网络,服务企业和牧民;加大科普的力度,大力提高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和广大农民牧民的整体素质。
相信随着相关措施的实施,我国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更重要的是,我们会少一点发生舟曲县那样的惨剧,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的和谐!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国华.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立法选择[J].政法从论, 2007(6).
[2]暴元.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探析[N].河南省范大学学报,2008(1).
[3]朱传耿,沈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朱厚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J].中国经济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