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建筑向“综合体”方向发展,施工现场中的施工技术控制和管理也随之变得复杂化与系统化。本文根据作者多年从事相关工作的经验,首先从探讨了施工现场典型单元的技术控制,在简述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要遵守的原则的基础上,分别从安全用电和混凝土技术控制给予了相关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其管理工作做了一定的研究,旨在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对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的完善给予一定参考意见。
【关键词】 现场施工;技术控制;优化管理
1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要遵守的原则
1.1 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必须要杜绝只重视进度、质量,从而不计较成本、市场形成单纯的生产观以及进度观,也就是说,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应该以最低的成本以及最高的效率为基础,既要抓好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又要确保工程的经济效益。
1.2 科学合理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每一项工作、每一道工序都应该严格的按照科学的、合理的原则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符合现代化工程施工生产的客观要求。
1.3 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可以说是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最基本要求。优化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主要是优化施工管理、监督,优化物资流通管理,优化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的标准化诊断、岗位责任制的职责规范落实等等。
2 建筑施工现场用电安全技术控制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用电技术,必须要先建立好完善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现场用电的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明确用电电工的具体工作范围。其主要内容包括:配电箱、开关箱除了需要标号以外,电工还应该对配电箱、开关箱的停、送电、维修认真负责;记录相关的信息资料,比如用电施工组织设计以及修改的资料,安全技术交底的资料,临时用电工程检验的验收表,电气设备的试、检验凭单以及调试记录,接地电阻限额记录,定期检查表,电工维修工作记录等等;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务必要符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具体要求,并且要履行审批的手续。施工现场临时用電的设备必须进行规范化,必须严格的按照《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来进行设置;
3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
3.1 质量保证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的混凝土,要求选择比较大的水泥生产厂家,实行定点的采购,这样会使得水泥的质量能够相对稳定;为了能够减少水泥的水化热现象,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在满足设计以及混凝土可泵性的前提下,将水泥用量控制在450kg/m3;混凝土中要掺加水泥用量4%的复合液,具有防水剂、膨胀剂、减水剂、缓凝剂4种外加剂的功能;选用10.4mm连续级配碎石,其中10.3mm级配含量65%左右,细度模数2.8~3.0的中砂,要通过0.315凹筛孔的砂不小于15%,砂率控制在40~45%。砂、石的含泥量要严格的控制在1%以内,并且不能够混有有机质的杂物,杜绝使用海砂投入施工。
3.2 施工工艺
主楼、车库、商铺楼承台的浇筑,都要由东向西不间断的推进。根据泵送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采用分段定点,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方法进行。这种自然流淌形成斜坡混凝土的方法,能够比较好的适应泵送的工艺,从而有效的避免混凝土输送管道经常拆除、冲洗以及接长,从而提高泵送的效率,简化混凝土的泌水处理,保证上下层混凝土浇筑间隔不超过初凝时间。由于大体积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所以在浇筑结束后必须在初凝前,用铁滚筒碾压数遍,打磨压实,以有效的闭合混凝土的收缩裂缝。
3.3 柱与梁相接
柱与梁相接的节点核心区,其受力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施工缝常留置在这个区域的上部以及下部,如果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这里处理得不够好,则很可能会留下安全隐患。柱与梁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交接面,设在距离柱为梁高的梁上,在与梁下皮等高的柱的施工缝上继续浇筑混凝土的时侯,浇筑与柱等强度的混凝土至板下平面,混凝土也随同浇至柱相邻梁内距离与梁高相等的梁内,梁内混凝土也浇至板底平面,这个时候混凝土的浇筑不能够停止,而应该在柱截面内继续浇筑与柱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的混凝土至板的上表面,此处作为柱混凝土浇筑的施工缝。为此,当节点核心区混凝土浇筑至板下平面的时侯,在柱的截面位置上要支设高度等于板厚的柱模板。这种方法在施工的过程中比较繁琐,进行施工的时侯除了要注意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浇筑在交接面处的更换以外,还要及时的支设高度等于板厚的柱模,但要确保柱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柱相同。梁板的混凝土要尽可能的采用相同的强度等级,一般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关并不大,通常相差1~2级左右;整浇梁板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梁是按T形截面内的混凝土按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浇筑,剩下的低强度混凝土量也就不多了,为方便施工,梁板混凝土宜采用与梁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4 施工技术管理的完善措施
4.1 建立健全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本企业的技术管理整体优势,所以现场的技术管理组织体系是本企业为实施工程项目管理的技术班子,包括项目工程师、技术员(含各专业)施工员等,也就是说项目的技术组织在企业技术部门的领导下,做好全面的技术管理工作。在建筑业实行总分包的体制下,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总包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工作,往往还涉及到各分包单位的协同配合,还有的要与平行承包单位在技术上的沟通和必要的衔接,因此,施工现场的技术组织管理体制从广义上说:就该以工程承发合同结构所确定的管理关系建立起以总包为核心的总分包密切合作,总包指导分包,分包依托总包联动运行的技术工作机制。
4.2 做好技术管理的基本工作
一是要企业结合地方的有关政策及自然条件所颁布的地方标准,前两个标准具有强制性企业和地方的自定标准必须高于前两种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作为管理的依据,才能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但是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又必须据承包合同的规定采用相应的技术标准,否则将使施工无法有序进行。二是建立健全技术原始纪录,包括建筑材料,构配件,工程用品及施工质量检验,试验,测定记录,图纸绘审记录和设计交底记录,以及设计变更,技术核定记录,工程质量及安全事故分析及处理记录,施工日记等,因为原始记录是提供工程形成过程实际状况的真实,凭据。三是重视情报工作,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施工技术革新及新工艺法的开发,新材料新设备的维护应用,使建筑业的水平施工日益提高,无论从施工企业管理角度还是为实施一个工程项目,必须十分重视建筑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情报信息,努力结合实际,推广使用科学技术先进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才能适应任何形势下竞争。
4.3 建立和实施技术管理的基本制度
一是技术交底制度必须健全,目的是让所有参加施工人员在正式施工之前(或某一重要环节)对施工对象从设计情况,建筑特点技术要求操作注意项有一具较详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科学施工。二是注重技术复核制度,目的是保证技术的准确性,避免因技术工作的疏忽差错而造成工程质量或安全事故。三是纸学习审查和管理制度,图纸审查必须提前完成,包括学习初审,会审及综合会审。四是施工组织设计审批制度,任何工程项目开工之前,项目管理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必须根据企业制度的管理方针和目标,充分研究现有的施工条件,包括合同条件,现场条件,法规。五是施工日记要力求真实而客观地记录工程从开工到竣工为止的施工现场的状况,动态过程,包括每天的气象,施工部位,作业内容,作业能力效率和质量例行检查和施工及巡视所发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莫小荣.浅谈企业安全文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
[2] 邓铁军.工程建筑建设项目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 上海市工程建设监督委员会.建筑工程安全施工指南[M].上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 夏建东,赵明权,王星.建筑企业施工现场"6S"管理[J].经营管理者,2009.
【关键词】 现场施工;技术控制;优化管理
1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要遵守的原则
1.1 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必须要杜绝只重视进度、质量,从而不计较成本、市场形成单纯的生产观以及进度观,也就是说,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应该以最低的成本以及最高的效率为基础,既要抓好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又要确保工程的经济效益。
1.2 科学合理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每一项工作、每一道工序都应该严格的按照科学的、合理的原则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符合现代化工程施工生产的客观要求。
1.3 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可以说是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最基本要求。优化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主要是优化施工管理、监督,优化物资流通管理,优化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的标准化诊断、岗位责任制的职责规范落实等等。
2 建筑施工现场用电安全技术控制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用电技术,必须要先建立好完善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现场用电的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明确用电电工的具体工作范围。其主要内容包括:配电箱、开关箱除了需要标号以外,电工还应该对配电箱、开关箱的停、送电、维修认真负责;记录相关的信息资料,比如用电施工组织设计以及修改的资料,安全技术交底的资料,临时用电工程检验的验收表,电气设备的试、检验凭单以及调试记录,接地电阻限额记录,定期检查表,电工维修工作记录等等;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务必要符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具体要求,并且要履行审批的手续。施工现场临时用電的设备必须进行规范化,必须严格的按照《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来进行设置;
3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
3.1 质量保证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的混凝土,要求选择比较大的水泥生产厂家,实行定点的采购,这样会使得水泥的质量能够相对稳定;为了能够减少水泥的水化热现象,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在满足设计以及混凝土可泵性的前提下,将水泥用量控制在450kg/m3;混凝土中要掺加水泥用量4%的复合液,具有防水剂、膨胀剂、减水剂、缓凝剂4种外加剂的功能;选用10.4mm连续级配碎石,其中10.3mm级配含量65%左右,细度模数2.8~3.0的中砂,要通过0.315凹筛孔的砂不小于15%,砂率控制在40~45%。砂、石的含泥量要严格的控制在1%以内,并且不能够混有有机质的杂物,杜绝使用海砂投入施工。
3.2 施工工艺
主楼、车库、商铺楼承台的浇筑,都要由东向西不间断的推进。根据泵送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采用分段定点,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方法进行。这种自然流淌形成斜坡混凝土的方法,能够比较好的适应泵送的工艺,从而有效的避免混凝土输送管道经常拆除、冲洗以及接长,从而提高泵送的效率,简化混凝土的泌水处理,保证上下层混凝土浇筑间隔不超过初凝时间。由于大体积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所以在浇筑结束后必须在初凝前,用铁滚筒碾压数遍,打磨压实,以有效的闭合混凝土的收缩裂缝。
3.3 柱与梁相接
柱与梁相接的节点核心区,其受力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施工缝常留置在这个区域的上部以及下部,如果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这里处理得不够好,则很可能会留下安全隐患。柱与梁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交接面,设在距离柱为梁高的梁上,在与梁下皮等高的柱的施工缝上继续浇筑混凝土的时侯,浇筑与柱等强度的混凝土至板下平面,混凝土也随同浇至柱相邻梁内距离与梁高相等的梁内,梁内混凝土也浇至板底平面,这个时候混凝土的浇筑不能够停止,而应该在柱截面内继续浇筑与柱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的混凝土至板的上表面,此处作为柱混凝土浇筑的施工缝。为此,当节点核心区混凝土浇筑至板下平面的时侯,在柱的截面位置上要支设高度等于板厚的柱模板。这种方法在施工的过程中比较繁琐,进行施工的时侯除了要注意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浇筑在交接面处的更换以外,还要及时的支设高度等于板厚的柱模,但要确保柱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柱相同。梁板的混凝土要尽可能的采用相同的强度等级,一般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关并不大,通常相差1~2级左右;整浇梁板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梁是按T形截面内的混凝土按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浇筑,剩下的低强度混凝土量也就不多了,为方便施工,梁板混凝土宜采用与梁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4 施工技术管理的完善措施
4.1 建立健全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本企业的技术管理整体优势,所以现场的技术管理组织体系是本企业为实施工程项目管理的技术班子,包括项目工程师、技术员(含各专业)施工员等,也就是说项目的技术组织在企业技术部门的领导下,做好全面的技术管理工作。在建筑业实行总分包的体制下,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总包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工作,往往还涉及到各分包单位的协同配合,还有的要与平行承包单位在技术上的沟通和必要的衔接,因此,施工现场的技术组织管理体制从广义上说:就该以工程承发合同结构所确定的管理关系建立起以总包为核心的总分包密切合作,总包指导分包,分包依托总包联动运行的技术工作机制。
4.2 做好技术管理的基本工作
一是要企业结合地方的有关政策及自然条件所颁布的地方标准,前两个标准具有强制性企业和地方的自定标准必须高于前两种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作为管理的依据,才能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但是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又必须据承包合同的规定采用相应的技术标准,否则将使施工无法有序进行。二是建立健全技术原始纪录,包括建筑材料,构配件,工程用品及施工质量检验,试验,测定记录,图纸绘审记录和设计交底记录,以及设计变更,技术核定记录,工程质量及安全事故分析及处理记录,施工日记等,因为原始记录是提供工程形成过程实际状况的真实,凭据。三是重视情报工作,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施工技术革新及新工艺法的开发,新材料新设备的维护应用,使建筑业的水平施工日益提高,无论从施工企业管理角度还是为实施一个工程项目,必须十分重视建筑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情报信息,努力结合实际,推广使用科学技术先进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才能适应任何形势下竞争。
4.3 建立和实施技术管理的基本制度
一是技术交底制度必须健全,目的是让所有参加施工人员在正式施工之前(或某一重要环节)对施工对象从设计情况,建筑特点技术要求操作注意项有一具较详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科学施工。二是注重技术复核制度,目的是保证技术的准确性,避免因技术工作的疏忽差错而造成工程质量或安全事故。三是纸学习审查和管理制度,图纸审查必须提前完成,包括学习初审,会审及综合会审。四是施工组织设计审批制度,任何工程项目开工之前,项目管理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必须根据企业制度的管理方针和目标,充分研究现有的施工条件,包括合同条件,现场条件,法规。五是施工日记要力求真实而客观地记录工程从开工到竣工为止的施工现场的状况,动态过程,包括每天的气象,施工部位,作业内容,作业能力效率和质量例行检查和施工及巡视所发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莫小荣.浅谈企业安全文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
[2] 邓铁军.工程建筑建设项目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 上海市工程建设监督委员会.建筑工程安全施工指南[M].上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 夏建东,赵明权,王星.建筑企业施工现场"6S"管理[J].经营管理者,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