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汝将瓷文化传承创新高地

来源 :理财·收藏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geh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河南汝州的中国汝瓷小镇,以特色鲜明的汝瓷文化产业、田园花海观光旅游及相关文创产业为主导产业,与原有旅游带相辅相成,今天已成为旅游带延展到伏牛山自然风光旅游必经之地。
  一、汝瓷小镇规划建设现状
  中国汝瓷小镇镇域面积151平方公里,下辖34个自然村。该镇规划建设先后获得国家住建部“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国家发改委“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和“河南省田园综合体”、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科学技术厅“首批河南省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镇”“河南省级生态乡镇”等荣誉称号。
  汝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汝州既是汝瓷的故乡、古丝绸之路的途经之地,又是河南省非遗项目曲剧的发祥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严和店汝窑遗址,以及近百处唐宋元时期汝窑遗址,是宋代北方青瓷重要的烧造中心。 汝瓷小镇处在河南西部丘陵地带,非常适合景观花海的建设,镇区内规划建设的硕平花海、华予生态园花海等项目,特点突出,特色明显,丰富了小镇的节庆文化旅游。小镇内已探明陶瓷土矿储量丰富,另外還有硅、石灰石、长褐石等20多种矿产资源,为陶瓷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汝瓷小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半扎古镇寨正在申请“万里茶道”世界级文化遗产,建于宋代的观音寺,是礼佛禅修的绝佳之地’。该镇依托严和店汝窑遗址、蟒川河宋代窑址群、半扎古寨的历史积淀,打造融合发展的新空间,自然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化+农业、文化+旅游业优势明显。
  二、汝瓷小镇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唐宋时期,汝州境内窑厂密布,现存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窑址有张公巷窑、清凉寺窑和严和店窑。特别是北宋时期,汝州是北方烧造青瓷的中心,因当时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鲁山县、汝阳县、
  叶县、襄县等地,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到了北宋晚期,皇室认为定窑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以玛瑙入釉,烧成后莹润如玉,其天青、天蓝釉,素淡高雅,明净润泽,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的汝瓷应运而生,成为一代名瓷,名扬天下,使得汝州陶瓷的发展迎来了鼎盛时期。后金兵南侵,中原战乱,宋室南迁,汝窑烟灭,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国著名书画大师李苦禅先生带病挥毫为汝瓷欣然命笔“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
  1953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1956年,遵照周总理指示,临汝县政府在民生汝瓷厂的基础上,成立了临汝县汝瓷一厂,成立了汝瓷试验小组。1957年,周恩来总理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轻工业大会上做出“要恢复五大名窑的生产,特别是汝窑和龙泉窑”的指示,引起高度重视,汝窑恢复进入快车道。实验组在无数次的试验中复烧出了失传已久的汝瓷。1988年,汝瓷生产终于全面恢复。
  汝瓷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和传世品的稀少而弥足珍贵,2004年,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划定汝州市作为汝瓷原产地域保护范围。2005年被世贸组织确定为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性产品。2006年5月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录。2007年1月,《汝瓷烧制技艺》被河南省政府批准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汝瓷烧制技艺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2009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一一地理标志产品汝瓷》的行业标准。2013年5月,严和店窑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汝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第一批12家汝瓷企业为汝瓷地理保护产品专用标志。截至目前,汝州市共培养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0多人,国家级大师3人,省级大师50多人。
  2010年,汝州市举办了中国(国际)汝瓷文化节,2011年,汝窑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和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汝瓷烧制技艺大赛。张公巷窑址、严和店窑址等7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国际国内陶瓷界久负盛名,汝州市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华名窑·瓷魁之乡”美誉。2017年12月,汝州市举办“纪念周总理指示恢复汝窑60周年”系列活动。
  汝瓷小镇产业特色鲜明,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优势,围绕汝瓷文化做大做强相关产业。汝州有大大小小200多家汝瓷企业,但相对分散,成规模的屈指可数,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销路不畅,效益一般,小镇建设有效整合资源,将产业集聚发展,有效降低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开发成本,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明显增强。截至2018年,小镇共入驻陶瓷企业80余家,生产产品从工艺瓷器发展到观赏陶艺,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汝州市委、市政府积极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人才保障,利用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的优势,推出了《汝州市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扶持政策80条》,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达到常态200创业人才在小镇发展,为汝瓷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汝瓷小镇内建设有河南省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河南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机构,承担着周边省份陶瓷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的任务,为汝瓷追根溯源、原产地保护发展服务。
  汝瓷小镇内的大师创作园,汇集了260多位行业大师,学院翘楚,进行陶瓷艺术的创作;中国汝瓷博物馆,既是全国最大的汝瓷专题博物馆,又是汝州历史博物馆,是汝瓷小镇上最耀眼的明珠;创客源,青年创业基地,小镇汝瓷文化创新发展的发动机,不断为园区注入青春活力和创新血液;国际陶艺交流中心,兼容并蓄,搭建国际合作的平台,加强东西方陶瓷文化交流;古窑遗址公园,每一处窑址就是一段历史,在这里,可以品读到丰富的陶瓷历史和窑址文化。这些共同构成了陶瓷产品创作创新、展示、交流、教育等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   蟒川河自西南向东北贯穿整个小镇,上游有四座水库保证水源,水量充足,周围无污染,水流清澈,河滨水生态系统,将优美的自然风光谱写出一幅艺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盛景。小镇内的九峰山、蒋姑山,山势险峻,林木葱郁,高山飞瀑,景色迷人。万亩香草花田,将经济型作物香草与观赏花海相结合,不仅可以观赏,同时又可以带动可食用、可使用的香草项目,促进产业升级。小镇内的半扎古镇是“万里茶道”的途经之地,古镇内的古寨、古桥、残碑、水磨等古建筑韵味十足。非遗文化岛,非遗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在这里不仅活态传承汝州非遗文化,同时展览展示丰富多彩的世界非遗文化,汝瓷艺术、曲剧艺术、打铁梨花表演等齐聚小镇,精彩纷呈。小镇内自然景观与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产业+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的新型业态。万亩香草花田,除观赏价值之外,还形成了集食用、药用、化妆品制作等为一体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直接间接带动就业近万人。小镇内年游客接待量可达到200万到500万人次,拉动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就业达5万人。汝瓷产品周边衍生品的开发,可直接间接带动就业3万人。
  三、汝瓷小镇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
  汝瓷小镇位于丘陵地带,多数土地未曾利用,在镇区建设上坚持集约集中利用土地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推进产镇融合。汝瓷小镇总体建筑风格在“宋风瓷韵”和“田园风光”的主体思路下,融合现代艺术元素,结合小镇不同的功能板块,将建筑风格细化分类,各具特色。建设有大师创作园、中国汝瓷博物馆、汝州市美术馆、汝帖文化园、河南省陶瓷产品监督检验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创客源、国际陶艺交流中心、古窑遗址公园、蟒川河滨水生态系统、非遗文化岛、香草花田等。小镇内分布有万亩花海,30多家蔬果采摘生态园,一年四季均可赏花采果。在衔接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研究,结合地域环境,依托严和店汝窑遗址、蟒川河宋代窑址群、半扎古寨的历史积淀,打造融合发展的新空间。
  汝瓷小镇空间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整体格局和风貌具有典型特征,路網合理,建设高度和密度适宜。居住区开放融合,街坊式布局,住房舒适美观,建筑彰显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投资建设蟒川镇政府综合服务办公大楼、镇居民区、幼儿园、中小学、医院、健康养老中心、派出所、公园绿地等公共设施,贴近人们的工作生活。店铺布局合理,与居民区分开,动静结合。镇区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土地利用集约节约,小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协调,汝瓷小镇是具有汝州地域特色和承载历史文化传承的特色艺术小镇。
  四、汝瓷小镇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
  早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蟒川河两岸的先人们就开始制作陶器,在汝州市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彩陶缸,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绘画的鼻祖。宋代,汝州是全国青瓷的烧造中心,有“天下名窑,汝瓷为魁”的美誉。汝州市为保护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严和店窑址的基础上,把国营一厂等40多处窑址纳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半扎古镇目前正在申请“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在小镇建设的非遗文化岛,不仅活态传承汝州非遗文化,同时展览展示丰富多彩的世界非遗文化。
  目前汝瓷小镇已与中央美院、清华大学陶瓷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国内十几所知名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依靠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推动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智力资源优势向小镇文化领域转化。
  壮丽70年,建功新时代。汝瓷小镇的规划符合汝州市汝瓷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计划到2020年,汝瓷小镇一期完全建成,将实现年游客接待量突破300万人,入驻企业200家以上,直接和间接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10万人就业,成为集聚农业转移人口的核心载体和世界陶瓷名镇。
其他文献
2018年金秋十月,桂花飘香,河南禹州坪山钧窑来了一行远方的贵宾。正在参加第六届中德城镇化论坛的德方与会代表10余人来到坪山钧窑参观生产工艺流程,参观开窑仪式。德国前联邦议院议员、阿登纳基金代表团团长伯恩哈德·卡斯特说: “在世界工业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却用传统的工艺技术,制作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非常了不起!”  同年11月,河南警察学院刑侦研修班的一批乌克兰警察,在中国学习交流刑事侦查技术期间,专
期刊
战国中山国,是战国时期活跃在今河北省境内的一个国家。在列强争雄的战国时代,中山国因拥有兵车九千辆被称为战国第八雄(战国七雄的兵车超过“万乘”),它位居12个“千乘之国”之首。中山国勇猛善战、纵横捭阖,曾经称雄一时,在列国争强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但由于中山国统治者非周王室宗亲,国家命运又波折起伏,所以一直没有引起史学家的足够重视。我国古代史书中关于战国中山国的记载非常简略零散,其文物、遗迹又长期
期刊
“举案齐眉”“拍案而起”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成语,所谓“案”究竟为何?中国汉代以前不流行穿合裆裤、股间只缠裈,为了不失雅观,只得跪坐。两膝跪地,脚掌上翻,身子全落在脚掌之上。长久如此必是腿酸脚麻,故而就有人发明了“几”。不过“几”与今天的茶几不同,不能放食物,只供人依靠。虽人可依靠,可公文摊在席上读写多不雅观,于是“案”又应运而生。“案”一般较轻小,安四矮脚,可放在席上读书、写字、吃饭,因此“案”其实
期刊
在中国画圣美术馆里珍藏有一幅古代佚名山水画《松下闲吟图》(暂名)(图1)。此幅作品无画家题款与印章,是一幅保存基本完好的古代人物山水小品画。  佚名作品《松下闲吟图》,水墨绢本立轴,画幅为长方形,尺寸长43厘米,高34.5厘米,作品绢丝细腻,画面绢色陈旧古朴。画面勾线浓墨处,墨黑如漆,整体画面古旧气息自然,浓郁沉稳,有历史沧桑之感。画面绢丝左侧边壁处留有残破修补之痕迹,修补处无填墨,保持残破原样,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于1979年发行了第一枚贵金属今年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金币,从此拉开了我国贵金属纪念币发行的序幕。此后,中国的贵金属纪念币每年都会发行许多不同的项目,到2019年已连续发行了40年,培养和积累了大量的收藏爱好者,相关的经销网络和交易市场也日趋走向成熟。  如今,中国的金币行业正处在稳步发展的阶段,而随之而来的,也有成长的烦恼。随着中国贵金属纪念币越来越受到大众
期刊
铜镜,又称青铜镜。铜镜与占人的日常生酒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宗。  铜镜多为圆形或方形,其背面或铸铭文或饰纹饰,并配钮以穿系,正面则以铅锡磨砺光亮,可清晰照面。甘肃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一面小型铜镜,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是日前考古资料中所知最早的铜镜。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铜镜,都有零星发现,战国时期开始盛行,产
期刊
郑州市  信息化审计步入快车道  为适应审计“全覆盖”的需求,依据大数据技术在审计业务开展过程中应用不断深入的现实情况,郑州市审计局积极部署了审计数据中心管理系统和联网审计系统,完成对数据的统一存储和管理,实现了跨平台审计数据分析,达到了“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目的,将极大地提高审计效率。  2017年,郑州市审计局为提升信息化审计水平,投入300余万元加快信息化建设
期刊
开封市  深入开展“三对照、三确保”冲刺活动  为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封市审计局在机关内部深入开展了为期30天的“三对照、三确保”冲刺活动。此次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对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审计厅党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部署要求,建立任務台账,确保在学懂弄通做实上取得新实效;对照省审计厅《审计业务工作考核方案》和市审计局《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要求,建立“三级复核”责任机制,确保审计项
期刊
庙上村地坑窑院,又称“庙上村天井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张村镇黄土塬上,它是黄土高原地域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是研究豫西地区民情、民俗、民生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只闻人欢马叫,不见村舍房屋”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因其历史渊源深厚,地域特色明显,2012年庙上村被授予“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庙上村地坑窑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入选首
期刊
北宋官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引入汝窯等窑口窑系的制作精华,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