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的品德教育工作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志愿者们是其理论的践行者。虽然目前我国的高校志愿服务体系发展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致使体系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因此,运用创新观念对此进行重新设计的重要性已经受到相关人士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创新;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持续向前,各种外来思想的冲击已经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成为高校的一个重点课题。到2014年,我国青年志愿者相关活动已经开展了20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志愿服务浪潮中,各个高校的青年大学生成为志愿者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存在的相关问题
1.参与动机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开展得比较顺利,但是其中发生的一些现象可谓是差强人意。高校志愿工作的相关人员并没有发自内心地组织志愿工作,致使大学生在参加的时候只是完成形式而已。比如:有很多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是为了积累参加志愿活动的时间,忽视了志愿者应有的服务精神和负责任的态度,影响了志愿服务工作的效果。此外,相关活动的组织者没有对参与动机问题进行考虑,存在体系中各方面因素的弊端。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对高校的志愿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很有必要。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部分大学生没有正确理解志愿活动的真实意义,另外也与综合测评中的分数获得有关。通过对中央财经大学此次的活动分析可知,参加志愿时间限定和综合测评分数这两个制度,当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为它是督促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一个诱因,但由于其自身具有“强制”意味,就容易出现矫枉过正的问题,大学生只是把参加志愿活动当做一个获得分数的工具,这就使活动本身变得冰冷,毫无情感和奉献精神可言。
2.相关立法薄弱
在国际上,出台关于志愿活动的相关法规是较为常见的做法,这为志愿活动的长久持续进行提供了法律保障。目前,我国的中央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在一些法令条文中规定了一些简略的要求,比如1994年和1998年分别通过了两部关于老年人志愿活动的通知条款。此外,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关的规范。但是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标准的志愿活动的相关法律并没有形成。
3.时间局限
重要的纪念日和节日都是活动举办的高峰时期,尤其是每年的3月份,各个高校都会举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虽然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是这个阶段一过就再也没有行动了。这就使志愿活动成为一个短期行为,不具备长时间的持续性,使得其形式感过重,影响活动的意义。
4.活动技能不足
比如在参加社区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促进者,但是其中存在形式多样化不足的问题。此外,由于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进行学习,没有很多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没办法达到相关劳动技能熟练的地步,因此他们做的很多事都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对志愿活动的顺利展开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相关的创新设计思考
1.建立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志愿活动不仅仅是高校的独有责任,也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承担的责任。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发挥其行政职能,制定相关的维护性政策和法规,为志愿活动能够长期有效进行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企业方面应该奉献爱心,为这种公益事业提供资金支持,让活动进行有充足的资金保障。社会上的公益组织可以利用本身掌握的公益资源为大学生创造参加志愿活动的机会。如此,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共同为实现志愿服务事业朝向良好方向发展的目标而努力。
2.进行相关培训
由于很多志愿者缺乏活动技能,因此相关培训机构的设立就很有必要性。培训的内容不应只包括大学生的活动技能,还要针对其服务意识进行培训。让大学生在培训中学习到良好技能,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同时,还能明确自己的责任感,知晓自己的精神价值追求。
3.加强管理
为了加强对活动的管理,必须建立一套可行的制度,以此来规范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如此才能保证整个活动在井然有序的状况下进行,协调每个组织成员的之间的关系,为活动进行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处理依据,把组织带向一个更高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
4.提供充足的活动资金
因为大学生还没有参加社会活动,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没有资金来源,因此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支持就显得格外重要。国外很早就有相关的活动案例,比如英国就有很完善的志愿活动资金征集政策,可以让大学生的志愿事业顺利健康发展。我国也应该参照这些经验,出台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资金筹集政策,让大学生参与活动的时候不需要为了资金短缺而漫无目的地奔波,避免既浪费了活动时间,也造成了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疲劳,影响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大学生志愿活动是社会公益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高校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对其进行设计的几点创新思考,对涉及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几点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孔祥博.高校志愿服务开展情况及其德育价值[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2]李志.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的长效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创新;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持续向前,各种外来思想的冲击已经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成为高校的一个重点课题。到2014年,我国青年志愿者相关活动已经开展了20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志愿服务浪潮中,各个高校的青年大学生成为志愿者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存在的相关问题
1.参与动机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开展得比较顺利,但是其中发生的一些现象可谓是差强人意。高校志愿工作的相关人员并没有发自内心地组织志愿工作,致使大学生在参加的时候只是完成形式而已。比如:有很多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是为了积累参加志愿活动的时间,忽视了志愿者应有的服务精神和负责任的态度,影响了志愿服务工作的效果。此外,相关活动的组织者没有对参与动机问题进行考虑,存在体系中各方面因素的弊端。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对高校的志愿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很有必要。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部分大学生没有正确理解志愿活动的真实意义,另外也与综合测评中的分数获得有关。通过对中央财经大学此次的活动分析可知,参加志愿时间限定和综合测评分数这两个制度,当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为它是督促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一个诱因,但由于其自身具有“强制”意味,就容易出现矫枉过正的问题,大学生只是把参加志愿活动当做一个获得分数的工具,这就使活动本身变得冰冷,毫无情感和奉献精神可言。
2.相关立法薄弱
在国际上,出台关于志愿活动的相关法规是较为常见的做法,这为志愿活动的长久持续进行提供了法律保障。目前,我国的中央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在一些法令条文中规定了一些简略的要求,比如1994年和1998年分别通过了两部关于老年人志愿活动的通知条款。此外,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关的规范。但是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标准的志愿活动的相关法律并没有形成。
3.时间局限
重要的纪念日和节日都是活动举办的高峰时期,尤其是每年的3月份,各个高校都会举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虽然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是这个阶段一过就再也没有行动了。这就使志愿活动成为一个短期行为,不具备长时间的持续性,使得其形式感过重,影响活动的意义。
4.活动技能不足
比如在参加社区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促进者,但是其中存在形式多样化不足的问题。此外,由于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进行学习,没有很多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没办法达到相关劳动技能熟练的地步,因此他们做的很多事都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对志愿活动的顺利展开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相关的创新设计思考
1.建立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志愿活动不仅仅是高校的独有责任,也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承担的责任。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发挥其行政职能,制定相关的维护性政策和法规,为志愿活动能够长期有效进行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企业方面应该奉献爱心,为这种公益事业提供资金支持,让活动进行有充足的资金保障。社会上的公益组织可以利用本身掌握的公益资源为大学生创造参加志愿活动的机会。如此,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共同为实现志愿服务事业朝向良好方向发展的目标而努力。
2.进行相关培训
由于很多志愿者缺乏活动技能,因此相关培训机构的设立就很有必要性。培训的内容不应只包括大学生的活动技能,还要针对其服务意识进行培训。让大学生在培训中学习到良好技能,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同时,还能明确自己的责任感,知晓自己的精神价值追求。
3.加强管理
为了加强对活动的管理,必须建立一套可行的制度,以此来规范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如此才能保证整个活动在井然有序的状况下进行,协调每个组织成员的之间的关系,为活动进行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处理依据,把组织带向一个更高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
4.提供充足的活动资金
因为大学生还没有参加社会活动,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没有资金来源,因此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支持就显得格外重要。国外很早就有相关的活动案例,比如英国就有很完善的志愿活动资金征集政策,可以让大学生的志愿事业顺利健康发展。我国也应该参照这些经验,出台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资金筹集政策,让大学生参与活动的时候不需要为了资金短缺而漫无目的地奔波,避免既浪费了活动时间,也造成了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疲劳,影响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大学生志愿活动是社会公益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高校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对其进行设计的几点创新思考,对涉及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几点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孔祥博.高校志愿服务开展情况及其德育价值[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2]李志.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的长效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