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建筑美术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差别进行了分析,并就建筑美术与建筑设计之间“和谐”关系的塑造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美术;建筑设计;辨析
建筑是建筑技术、建筑形式与文化价值的统一体,建筑的文化内涵是建筑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美术与建筑设计具有文化学意义上的通感式联系[1]。建筑设计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设计中涵盖了民族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和标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使用功能和建筑审美的要求不断增加,从而加大了建筑设计的难度[2]。在建筑设计中,将具有建筑审美功能的美术融入建筑构图设计里面,则可满足人们对建筑审美的需求。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建筑美术与建筑设计关系进行了辨析。
1 建筑美术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差别
1.1 美术与建筑之间的通感式联系
梁思成先生在《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中认为“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对于建筑物艺术效果的表现非常重要,这种统一正是音乐、绘画与建筑三种艺术形式所共有的,所以三者之间存在通感式联系。沈福煦主编的《建筑美学》第十六章《建筑美学与其他美学的比较》中专门讨论了建筑美学与绘画美学的关系,并认为“建筑美学与绘画美学有三层关系”,它们是:一层结构上的关系,如画面的构图等;二层装饰性的关系,如中国古建筑上的彩画;三层建筑画,也就是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设计意图。这些是从建筑与美术之间视觉审美规律上总结出的结论。实际上因为美术与建筑都属于文化范畴,均具有承载与传达当代文化载体的共同属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美术与建筑基于视觉传达方面的审美共通性,以及涵盖文化承载方面的共同属性,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通感式联系。
1.2 美术与建筑之间的差别
美术与建筑之间还是存在差别的,从构图的角度看,普通美术只需考虑美感,而在建筑设计不但考虑美感,同时还要考虑实用性与合理性。建筑设计时要结合房间的形状、颜色、与其他房间的关系、生活习惯、人流走向、平衡与对称、聚散、韵律美等法则去推敲,才能组织出合理的空间构图,显然这种构图方式与普通美术的构图方式有所不同。我国传统画论将构图看作“经营位置”,晋代画家顾恺之将其称之为“置阵布势”。由于构图是画面结构各种关系的总和,也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体现,所以习画者自始至终都要贯穿构图意识,练习如何组织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主次、聚散、平衡等美的法则及用法,建筑设计要满足审美需求当然也要考虑这些关系,但建筑中的功能性、实用性也要考虑,否则为构图而构图,即使有美的画面感,因为缺少实用性和合理性,这种美也失去了实质意义。
2 建筑美术与建筑设计之间“和谐”关系的塑造
2.1 美术的抒情性与建筑空间的莅临感
建筑空间的莅临感不等同于建筑空间的体验感。前者往往融合了感官、情感乃至理智等多重要素,某种程度上具有更为丰富的人文色彩,而后者特别侧重对感官直觉的强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筑日趋突显表皮化与影像化趋势。列斐伏尔甚至断定建筑中的私人空间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化产品。黄树东在《选择和崛起——国家博弈下的中国危局》中提出全球化特征正面临的四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刺激追求差异的全球化特征。这些对于当代中国建筑空间设计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当代建筑强烈的图像化倾向。建筑的图像化倾向意味着建筑成为被用来体验、消费的视觉飨宴,它仅仅成为二维的转瞬即逝的关于眼睛的影像,忽略了建筑功能性空间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更放弃了传统中式建筑对可居可游等建筑空间审美愉悦的追求。在这种背景下,当代美术家笔下充满抒情意味的建筑图像,再一次肯定了人与建筑空间交流对话及其亲近感的可贵性。画家陈淑霞以写意的笔法描绘当代都市情境下的公园建筑,成为都市人与自我对话,歆享丰富内心的特殊场所。公园的亭楼水榭成为都市人驻足忘我之地,成为人与自然亲近的一个特殊场所,她以公园图像为切入点,既折射出当代人对公共建筑的审美诉求,也赋予建筑空间莅临感的重要价值。可见,对建筑空间的莅临感的强调,传达出建筑应给予的天然山水审美情感的感味,以及由此焕发的丰富感官与情感体验,成为当代都市人对当代建筑设计内涵的审美期望。
2.2 美术的象征性与建筑空间的家园感
所谓建筑空间的家园感,意在强调及恢复当代建筑的某种精神或情感价值。学术界已经认可,建筑首先要满足人类基本的生理与生活需要,但是即使最原始的建筑,也因其具有情感或精神价值,而有别于动物巢穴。建筑空间的家园感,亦即建筑的精神或情感价值,是当代居住建筑设计亟需考虑的问题之一。现代化生活背景下,以往人们和谐、诗意的生活及生存方式,已经转变为“生存主体个性的消饵、生活内容的碎片化、生活世界意义的丧失”,进一步变成“日常式生存变得单调、重复、沉沦”。为此,许多哲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海德格尔就认为“诗是安居之度本真的测度,是建筑的原始形式。诗首先让人的安居进人它的本质”。这也就是说建筑作为包藏人于世间的处所,具有来自哲学角度的特殊意义。建筑空间的家园感可以让当代人在消费影像化与碎片化生活的双重情况下,重新找到心灵、精神与情感的阪依居所。
2.3 美术的现实性与建筑空间的和谐感
当代建筑设计追求建筑表皮图像化的同时,也存在着较为显著与普遍的景观化倾向,即追求建筑体量的硕大,打造建筑立面雄奇、震撼的视觉效果。建筑设计景观化取向本无可厚非,某些特定设计环境下反而成为绝佳的设计方案。但是我们结合当代建筑设计现状及其发展的迫切考虑,必须重新提出建筑空间设计和谐感的要求。当代建筑设计面临一个重要议题,即如何实现具有地域性特点和文化承载力的建筑设计。立足于传统中式建筑伦理精神的深刻理解,当代建筑设计空间的和谐感就成为解决这一重要议题的基石。陈万求在《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研究》中认为“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之一,尤其是儒家伦理的‘尚和贵中’思想,赋予了传统建筑一种不同于西方建筑技术的独特的价值取向”。在全球化发展日趋理性的当代背景下,作为设计人员应当坚信文化全球化“和而不同”的信念,不断在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中发挥与融入“和谐感”这一中国建筑独有的审美情趣。从实质上来看,建筑空间的和谐感反映了人与建筑环境间的协调统一。从当代艺术对当代生活的反思中可以肯定,建筑终究是为人所用,为人所服务的,而且建筑和人之间一定要发生一种和谐的对话关系。倘若建筑设计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有理由相信当代建筑设计不仅可以很好地传承传统建筑的文化精神,还能够更好地诊释当代人对建筑和谐感的理解。
3 结语
分析、探讨建筑设计与美术的联系及特征,有助于深化对建筑创作艺术性、文化性的认识,从而获取创作启迪。在实际设计中体现两者关系的地方几乎无处不在,它们相互融合、促进,对于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具有如虎添翼之效,因此设计人员应当更多地学习和运用美学技巧和理念,以便创造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 王文辉.美术建筑图像对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启示——以当代中国油画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6(7):105-108.
[2] 董建华.美术与建筑设计关系的要点剖析[J].科学与财富,2012(11):272.
关键词:建筑美术;建筑设计;辨析
建筑是建筑技术、建筑形式与文化价值的统一体,建筑的文化内涵是建筑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美术与建筑设计具有文化学意义上的通感式联系[1]。建筑设计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设计中涵盖了民族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和标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使用功能和建筑审美的要求不断增加,从而加大了建筑设计的难度[2]。在建筑设计中,将具有建筑审美功能的美术融入建筑构图设计里面,则可满足人们对建筑审美的需求。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建筑美术与建筑设计关系进行了辨析。
1 建筑美术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差别
1.1 美术与建筑之间的通感式联系
梁思成先生在《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中认为“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对于建筑物艺术效果的表现非常重要,这种统一正是音乐、绘画与建筑三种艺术形式所共有的,所以三者之间存在通感式联系。沈福煦主编的《建筑美学》第十六章《建筑美学与其他美学的比较》中专门讨论了建筑美学与绘画美学的关系,并认为“建筑美学与绘画美学有三层关系”,它们是:一层结构上的关系,如画面的构图等;二层装饰性的关系,如中国古建筑上的彩画;三层建筑画,也就是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设计意图。这些是从建筑与美术之间视觉审美规律上总结出的结论。实际上因为美术与建筑都属于文化范畴,均具有承载与传达当代文化载体的共同属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美术与建筑基于视觉传达方面的审美共通性,以及涵盖文化承载方面的共同属性,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通感式联系。
1.2 美术与建筑之间的差别
美术与建筑之间还是存在差别的,从构图的角度看,普通美术只需考虑美感,而在建筑设计不但考虑美感,同时还要考虑实用性与合理性。建筑设计时要结合房间的形状、颜色、与其他房间的关系、生活习惯、人流走向、平衡与对称、聚散、韵律美等法则去推敲,才能组织出合理的空间构图,显然这种构图方式与普通美术的构图方式有所不同。我国传统画论将构图看作“经营位置”,晋代画家顾恺之将其称之为“置阵布势”。由于构图是画面结构各种关系的总和,也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体现,所以习画者自始至终都要贯穿构图意识,练习如何组织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主次、聚散、平衡等美的法则及用法,建筑设计要满足审美需求当然也要考虑这些关系,但建筑中的功能性、实用性也要考虑,否则为构图而构图,即使有美的画面感,因为缺少实用性和合理性,这种美也失去了实质意义。
2 建筑美术与建筑设计之间“和谐”关系的塑造
2.1 美术的抒情性与建筑空间的莅临感
建筑空间的莅临感不等同于建筑空间的体验感。前者往往融合了感官、情感乃至理智等多重要素,某种程度上具有更为丰富的人文色彩,而后者特别侧重对感官直觉的强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筑日趋突显表皮化与影像化趋势。列斐伏尔甚至断定建筑中的私人空间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化产品。黄树东在《选择和崛起——国家博弈下的中国危局》中提出全球化特征正面临的四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刺激追求差异的全球化特征。这些对于当代中国建筑空间设计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当代建筑强烈的图像化倾向。建筑的图像化倾向意味着建筑成为被用来体验、消费的视觉飨宴,它仅仅成为二维的转瞬即逝的关于眼睛的影像,忽略了建筑功能性空间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更放弃了传统中式建筑对可居可游等建筑空间审美愉悦的追求。在这种背景下,当代美术家笔下充满抒情意味的建筑图像,再一次肯定了人与建筑空间交流对话及其亲近感的可贵性。画家陈淑霞以写意的笔法描绘当代都市情境下的公园建筑,成为都市人与自我对话,歆享丰富内心的特殊场所。公园的亭楼水榭成为都市人驻足忘我之地,成为人与自然亲近的一个特殊场所,她以公园图像为切入点,既折射出当代人对公共建筑的审美诉求,也赋予建筑空间莅临感的重要价值。可见,对建筑空间的莅临感的强调,传达出建筑应给予的天然山水审美情感的感味,以及由此焕发的丰富感官与情感体验,成为当代都市人对当代建筑设计内涵的审美期望。
2.2 美术的象征性与建筑空间的家园感
所谓建筑空间的家园感,意在强调及恢复当代建筑的某种精神或情感价值。学术界已经认可,建筑首先要满足人类基本的生理与生活需要,但是即使最原始的建筑,也因其具有情感或精神价值,而有别于动物巢穴。建筑空间的家园感,亦即建筑的精神或情感价值,是当代居住建筑设计亟需考虑的问题之一。现代化生活背景下,以往人们和谐、诗意的生活及生存方式,已经转变为“生存主体个性的消饵、生活内容的碎片化、生活世界意义的丧失”,进一步变成“日常式生存变得单调、重复、沉沦”。为此,许多哲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海德格尔就认为“诗是安居之度本真的测度,是建筑的原始形式。诗首先让人的安居进人它的本质”。这也就是说建筑作为包藏人于世间的处所,具有来自哲学角度的特殊意义。建筑空间的家园感可以让当代人在消费影像化与碎片化生活的双重情况下,重新找到心灵、精神与情感的阪依居所。
2.3 美术的现实性与建筑空间的和谐感
当代建筑设计追求建筑表皮图像化的同时,也存在着较为显著与普遍的景观化倾向,即追求建筑体量的硕大,打造建筑立面雄奇、震撼的视觉效果。建筑设计景观化取向本无可厚非,某些特定设计环境下反而成为绝佳的设计方案。但是我们结合当代建筑设计现状及其发展的迫切考虑,必须重新提出建筑空间设计和谐感的要求。当代建筑设计面临一个重要议题,即如何实现具有地域性特点和文化承载力的建筑设计。立足于传统中式建筑伦理精神的深刻理解,当代建筑设计空间的和谐感就成为解决这一重要议题的基石。陈万求在《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研究》中认为“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之一,尤其是儒家伦理的‘尚和贵中’思想,赋予了传统建筑一种不同于西方建筑技术的独特的价值取向”。在全球化发展日趋理性的当代背景下,作为设计人员应当坚信文化全球化“和而不同”的信念,不断在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中发挥与融入“和谐感”这一中国建筑独有的审美情趣。从实质上来看,建筑空间的和谐感反映了人与建筑环境间的协调统一。从当代艺术对当代生活的反思中可以肯定,建筑终究是为人所用,为人所服务的,而且建筑和人之间一定要发生一种和谐的对话关系。倘若建筑设计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有理由相信当代建筑设计不仅可以很好地传承传统建筑的文化精神,还能够更好地诊释当代人对建筑和谐感的理解。
3 结语
分析、探讨建筑设计与美术的联系及特征,有助于深化对建筑创作艺术性、文化性的认识,从而获取创作启迪。在实际设计中体现两者关系的地方几乎无处不在,它们相互融合、促进,对于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具有如虎添翼之效,因此设计人员应当更多地学习和运用美学技巧和理念,以便创造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 王文辉.美术建筑图像对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启示——以当代中国油画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6(7):105-108.
[2] 董建华.美术与建筑设计关系的要点剖析[J].科学与财富,2012(1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