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该文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就绘画与语文教学恰当地结合作一探讨。笔者认为,鲁迅式的课堂白描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愿望: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绘画;运用
关于语文教学.好多人认为语文是一种语言文字的教学.就连《辞海》中也把语文定义为“语言和文字”。其实,语文教学除了其语言和文字的工具性外,更有其应该承载的人文性。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更多的应是一种由吸收到再创造的审美心理教学.尤其体现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好多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大,并非他们不喜欢赖以生活和工作的母语,不喜欢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形态美、人文美和创造美,而是他们确实不喜欢语文老师滔滔不绝的灌输.干巴枯燥的讲解.杂乱无章的板书和哗众取宠的课件。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缺少联系,学生很少有主动参与、发表见解、展开联想的机会,更得不到语言文字美的享受.更谈不上对语言文字美的阅读探索与作文创造,甚至连学习语文仅有的一点兴趣都被抹杀了。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谈何容易!那么又如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笔者认为.除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提高教学法水平外,更要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一根本内因着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让绘画恰当地与语文教学结合是一个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好方法。
一、绘画艺术与语文教学是相通的
美术绘画以及音乐表演等艺术与语文教学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古代的甲骨文本身就是一幅幅美伦美奂的图画;语文教学中有书法写字课.这与绘画艺术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离不开文学,文学与艺术可谓孪生兄弟,所谓“艺文相通”;语文教材中诸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剧本等,本身就是文学作品,它们与艺术密不可分。绘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具体的形象思维,比较容易接受.也比较容易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将它作为文字与内在感受抒发的载体,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所以借绘画艺术之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堂上.笔者时常发现有不少学生会就学习的内容画一些漫画,例如,名为《皇帝的新装》《济南的冬天》《春》《为学》等画。当鲁迅上课画“白描”的特性遗传给了我们这些学生的时候,笔者真不知道该批评禁止,还是拍手庆贺。若单从课堂纪律看,该行为恐怕就是教师最头疼的——分神(俗称开小差),但仔细想来,或许自己的讲课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勾起了学生的想象,这不是我们所期盼的教学效果吗?若能因势利导,将这种现象引导到正途上来,比如在预习、课后再创作等环节中,让绘画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让“白描”走进语文教学,以激发兴趣、促进思维,尝试创新,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未尝不是件有益的事。鉴于此,笔者开始了让绘画走进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二、通过绘画来进行语文教学是符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的
在中学生时期.学生在思维上的主要特点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虽然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思维的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单以抽象的逻辑思维来进行教学,而不顾及形象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那么学生接受、建构、再现知识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特别是文科类教学.很容易陷入枯燥乏味的机械记忆。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通道很多,学生更愿意采取广播、电视、网络、QQ、博客等形象直观的方式,较少有学生能静心坐下来通过阅读书、报接受信息的。让绘画走进语文教学,符合青少年思维的特点,从生动有趣的直观思维人手,逐渐过渡到以文字理解为主的抽象思维.进而再进行绘画形象的再创造,从而使学生既得到了兴趣的满足,又学到了知识,还享受了成功的乐趣。
三、绘画走进语文课堂能促进语文有效教学
1.绘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某些学生来说,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绘制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画.这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良好开端.这说明他已认真关注了学习内容.激起了对所学知识的极大兴趣。从学生本身来看,他把绘画作为一种阅读感受的载体。在这里他找到了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激发了创作的灵感。教师如果能及时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也就找到了有效教学的切入口。比如《济南的冬天》,就足以证明学生对济南的地理位置的特点很感兴趣.就连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他也已经了解过。如果教师能在课前仔细了解学生在图画中所反映出的信息.在课上让学生来描绘.让他自己所解读的知识得到全班同学的关注,那么他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如果我们教师也能突破常规教学,演示自己创作的图画的话,这将促成师生情感的交融,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2.绘画可锻炼学生的主动思维。例如:笔者在布置预习蒲松龄的《狼》时的作业就是给课文配插图。学生除了觉得新奇有趣味外,更多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准确理解表达狼的动作、神态等文言字词,通过阅读课文来综合了解作者眼中狼的形象与表现。不少同学甚至还通过色彩的夸张来表达自我感受。在该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浓厚的兴趣中得到了加强与锻炼。即使有的同学在阅读理解,绘制插图的过程中出现偏差,但这更有利于我们因材施教。比如,有位学生将“狼自后断其股”画成了屠夫被狼从后面咬断了腿。无疑,这图表达的意思与教材不符,但图画得形象直观,很生动。笔者预先了解后,启发该生再认真阅读原文,他恍然大悟,又画了一张符合蒲松龄主旨的画。笔者又要他就这两张画创作一个故事,并在全班介绍。这样处理既保护了该同学的自尊。也让全班同学在笑声中.在这直观形象的图画中加深了对“自后断其股”的理解.提高了文言文学习中对字词准确理解重要性的认识。这是一种学生问的合作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愉陕教育方式,学生通过绘画主动对文章进行综合、辨析、筛选、理解。绘画更是理解后的一种表达文章信息的载体。学生在运用抽象思维完成绘画的过程中.享受着形象思维带来的乐趣.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思维。
3.绘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学中的绘画除了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原文外.更多的是学生对文字的综合和想象.对作者主旨的解读和揣摩。比如《皇帝的新装》一图,教材中写到皇帝通过游行来展示他的新衣服.文中并没有对皇帝的表情动作做过多的描绘.这留给了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学生在绘制过程中绝不能回避皇帝的动作、神态等,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想象来进行人物的再创作。再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以后,笔者让学生以绘画形式将朱自清笔下的春进行再创作。学生有的从绿茸茸的小草中感受到了春天.有的从鸟语花香中感受到了春天.还有的从山涧潺潺流动的溪水中感受到了春天.从绵绵的春雨中得到了春的气息……笔者认为.通过绘画来理解文章可填补语言与形象问的空白,这个填补过程正是学生创新的过程。这对于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敏锐感受生活、丰富联想情景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当然,让绘画走进语文教学,教师不能强求学生绘画的技法,而只是关注学生的画意.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能笼而统之,一味追求形式。其实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还有许多教学方法可以运用,比如音乐,形体,语音等等,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实践。让我们以有效的教学艺术,来构建语文的有效教学,让更多的学生乐于探索,乐于求知,享受知识给予的快乐,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绘画;运用
关于语文教学.好多人认为语文是一种语言文字的教学.就连《辞海》中也把语文定义为“语言和文字”。其实,语文教学除了其语言和文字的工具性外,更有其应该承载的人文性。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更多的应是一种由吸收到再创造的审美心理教学.尤其体现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好多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大,并非他们不喜欢赖以生活和工作的母语,不喜欢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形态美、人文美和创造美,而是他们确实不喜欢语文老师滔滔不绝的灌输.干巴枯燥的讲解.杂乱无章的板书和哗众取宠的课件。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缺少联系,学生很少有主动参与、发表见解、展开联想的机会,更得不到语言文字美的享受.更谈不上对语言文字美的阅读探索与作文创造,甚至连学习语文仅有的一点兴趣都被抹杀了。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谈何容易!那么又如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笔者认为.除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提高教学法水平外,更要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一根本内因着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让绘画恰当地与语文教学结合是一个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好方法。
一、绘画艺术与语文教学是相通的
美术绘画以及音乐表演等艺术与语文教学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古代的甲骨文本身就是一幅幅美伦美奂的图画;语文教学中有书法写字课.这与绘画艺术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离不开文学,文学与艺术可谓孪生兄弟,所谓“艺文相通”;语文教材中诸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剧本等,本身就是文学作品,它们与艺术密不可分。绘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具体的形象思维,比较容易接受.也比较容易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将它作为文字与内在感受抒发的载体,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所以借绘画艺术之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堂上.笔者时常发现有不少学生会就学习的内容画一些漫画,例如,名为《皇帝的新装》《济南的冬天》《春》《为学》等画。当鲁迅上课画“白描”的特性遗传给了我们这些学生的时候,笔者真不知道该批评禁止,还是拍手庆贺。若单从课堂纪律看,该行为恐怕就是教师最头疼的——分神(俗称开小差),但仔细想来,或许自己的讲课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勾起了学生的想象,这不是我们所期盼的教学效果吗?若能因势利导,将这种现象引导到正途上来,比如在预习、课后再创作等环节中,让绘画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让“白描”走进语文教学,以激发兴趣、促进思维,尝试创新,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未尝不是件有益的事。鉴于此,笔者开始了让绘画走进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二、通过绘画来进行语文教学是符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的
在中学生时期.学生在思维上的主要特点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虽然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思维的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单以抽象的逻辑思维来进行教学,而不顾及形象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那么学生接受、建构、再现知识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特别是文科类教学.很容易陷入枯燥乏味的机械记忆。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通道很多,学生更愿意采取广播、电视、网络、QQ、博客等形象直观的方式,较少有学生能静心坐下来通过阅读书、报接受信息的。让绘画走进语文教学,符合青少年思维的特点,从生动有趣的直观思维人手,逐渐过渡到以文字理解为主的抽象思维.进而再进行绘画形象的再创造,从而使学生既得到了兴趣的满足,又学到了知识,还享受了成功的乐趣。
三、绘画走进语文课堂能促进语文有效教学
1.绘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某些学生来说,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绘制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画.这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良好开端.这说明他已认真关注了学习内容.激起了对所学知识的极大兴趣。从学生本身来看,他把绘画作为一种阅读感受的载体。在这里他找到了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激发了创作的灵感。教师如果能及时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也就找到了有效教学的切入口。比如《济南的冬天》,就足以证明学生对济南的地理位置的特点很感兴趣.就连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他也已经了解过。如果教师能在课前仔细了解学生在图画中所反映出的信息.在课上让学生来描绘.让他自己所解读的知识得到全班同学的关注,那么他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如果我们教师也能突破常规教学,演示自己创作的图画的话,这将促成师生情感的交融,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2.绘画可锻炼学生的主动思维。例如:笔者在布置预习蒲松龄的《狼》时的作业就是给课文配插图。学生除了觉得新奇有趣味外,更多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准确理解表达狼的动作、神态等文言字词,通过阅读课文来综合了解作者眼中狼的形象与表现。不少同学甚至还通过色彩的夸张来表达自我感受。在该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浓厚的兴趣中得到了加强与锻炼。即使有的同学在阅读理解,绘制插图的过程中出现偏差,但这更有利于我们因材施教。比如,有位学生将“狼自后断其股”画成了屠夫被狼从后面咬断了腿。无疑,这图表达的意思与教材不符,但图画得形象直观,很生动。笔者预先了解后,启发该生再认真阅读原文,他恍然大悟,又画了一张符合蒲松龄主旨的画。笔者又要他就这两张画创作一个故事,并在全班介绍。这样处理既保护了该同学的自尊。也让全班同学在笑声中.在这直观形象的图画中加深了对“自后断其股”的理解.提高了文言文学习中对字词准确理解重要性的认识。这是一种学生问的合作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愉陕教育方式,学生通过绘画主动对文章进行综合、辨析、筛选、理解。绘画更是理解后的一种表达文章信息的载体。学生在运用抽象思维完成绘画的过程中.享受着形象思维带来的乐趣.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思维。
3.绘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学中的绘画除了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原文外.更多的是学生对文字的综合和想象.对作者主旨的解读和揣摩。比如《皇帝的新装》一图,教材中写到皇帝通过游行来展示他的新衣服.文中并没有对皇帝的表情动作做过多的描绘.这留给了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学生在绘制过程中绝不能回避皇帝的动作、神态等,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想象来进行人物的再创作。再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以后,笔者让学生以绘画形式将朱自清笔下的春进行再创作。学生有的从绿茸茸的小草中感受到了春天.有的从鸟语花香中感受到了春天.还有的从山涧潺潺流动的溪水中感受到了春天.从绵绵的春雨中得到了春的气息……笔者认为.通过绘画来理解文章可填补语言与形象问的空白,这个填补过程正是学生创新的过程。这对于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敏锐感受生活、丰富联想情景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当然,让绘画走进语文教学,教师不能强求学生绘画的技法,而只是关注学生的画意.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能笼而统之,一味追求形式。其实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还有许多教学方法可以运用,比如音乐,形体,语音等等,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实践。让我们以有效的教学艺术,来构建语文的有效教学,让更多的学生乐于探索,乐于求知,享受知识给予的快乐,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