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期以来,由于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呈现出一种“重技巧探索而轻现实内容”的倾向,甚至有意回避对于现实的反映和干预。尤其在经历了以马原、残雪等为代表的“先锋文学”这一“叙事顶峰”之后,当代文学在小说形式上的探索已不成问题,成问题的反而是“中国现实”。有感于现实主义遭遇西方现代主义的冲击后所面临的这一困境,重新研读和学习茅盾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于当下现实主义的创作来说,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想;现实
作者简介:任慧(1992-),女,山东德州人,中国海洋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1
一、《夜读偶记》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夜读偶记》围绕“创作方法和世界观的关系”和“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两个问题,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做了肯定和辨析。为了阐明这一创作方法,茅盾对古今中外的各个流派做了简明扼要的考察,材料丰富,立论充足,还不时有精辟见解引人深思。例如,在谈及“不少青年”对于形式主义文艺的误区时,茅盾用“正如白的对面是黑,而‘非白’并不即是黑”[1]来说明文艺并非与技巧完全对立,其论证方式无疑闪耀着辩证主义的哲思光芒。
回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上,茅盾在书中并没有做明确说明,但从其对英雄人物的刻画上可见一斑。茅盾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所要求的英雄,大致具有两种特质:第一,从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来看,英雄人物怀抱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时刻准备着为集体主义奉献生命和青春;第二,从人物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来看,英雄“从群众中间产生,而仍然是群众的一员”[2]。由此,茅盾对于“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塑造至少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即既要回归现实、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心怀理想。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溯源与发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舶来品,20世纪初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方法诞生于前苏联,中国受其影响颇深。若追溯茅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在中国的思想来源,最早可至1933年11月周扬发表于《现代》杂志的《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一文。其时,周扬提出了3个文艺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即“写真实”、“典型论”和“大众化”。十年之后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在《讲话》中紧紧抓住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两个根本性问题展开讨论,规定了文艺的“本土性”和“民族性”,特别强调“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讲话》内容明确地奠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而茅盾这里对于“人物英雄化”的解读,即是对当时政治话语范式的一种暗合和呼应。
在这一创作方法规定下的十七年文学,体现为“一体化”的范式。直至“文革”时期,“三突出”原则的盛行和“高大全”人物形象的建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某种概念化、模式化的窠臼。理想化人物形象的塑造取代了历史此在的现实感与真实感,文学的真实性被强大的意识形态理念所遮蔽,现实主义几乎失去了应有之义。
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当下
然而,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已经过时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仍在,现实主义的肥沃土壤仍在,广阔的群众根基仍在,当代文学对于社会现实的关照和反思仍然是不变的主题,而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从来都是不可偏废的。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正是对于“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重新阐释和解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习近平认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要有理想主义的情怀,可以运用各种各样的技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3]。因此,文艺创作要脚踏实地、扎根人民,“要反映好人民心声,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4]这就又重新回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任务上,亦即要“把现实与理想结合起来”,“透过现实,指出理想的远景”。
结语:
面对新时期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的创作姿态非但没有过时,而且还应该给予当代文学更多的思考和启发。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这里的“天空”即是当代中国的未来和理想,而这理想必然建立在现实坚实的土地上。
注释:
[1]茅盾:《夜读偶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年5月版,第64页。
[2]茅盾:《夜读偶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年5月版,第96页。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原载于《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5日。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原载于《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5日。
参考文献:
[1]茅盾.夜读偶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3]周扬.周扬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
[4]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想;现实
作者简介:任慧(1992-),女,山东德州人,中国海洋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1
一、《夜读偶记》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夜读偶记》围绕“创作方法和世界观的关系”和“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两个问题,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做了肯定和辨析。为了阐明这一创作方法,茅盾对古今中外的各个流派做了简明扼要的考察,材料丰富,立论充足,还不时有精辟见解引人深思。例如,在谈及“不少青年”对于形式主义文艺的误区时,茅盾用“正如白的对面是黑,而‘非白’并不即是黑”[1]来说明文艺并非与技巧完全对立,其论证方式无疑闪耀着辩证主义的哲思光芒。
回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上,茅盾在书中并没有做明确说明,但从其对英雄人物的刻画上可见一斑。茅盾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所要求的英雄,大致具有两种特质:第一,从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来看,英雄人物怀抱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时刻准备着为集体主义奉献生命和青春;第二,从人物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来看,英雄“从群众中间产生,而仍然是群众的一员”[2]。由此,茅盾对于“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塑造至少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即既要回归现实、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心怀理想。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溯源与发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舶来品,20世纪初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方法诞生于前苏联,中国受其影响颇深。若追溯茅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在中国的思想来源,最早可至1933年11月周扬发表于《现代》杂志的《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一文。其时,周扬提出了3个文艺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即“写真实”、“典型论”和“大众化”。十年之后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在《讲话》中紧紧抓住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两个根本性问题展开讨论,规定了文艺的“本土性”和“民族性”,特别强调“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讲话》内容明确地奠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而茅盾这里对于“人物英雄化”的解读,即是对当时政治话语范式的一种暗合和呼应。
在这一创作方法规定下的十七年文学,体现为“一体化”的范式。直至“文革”时期,“三突出”原则的盛行和“高大全”人物形象的建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某种概念化、模式化的窠臼。理想化人物形象的塑造取代了历史此在的现实感与真实感,文学的真实性被强大的意识形态理念所遮蔽,现实主义几乎失去了应有之义。
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当下
然而,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已经过时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仍在,现实主义的肥沃土壤仍在,广阔的群众根基仍在,当代文学对于社会现实的关照和反思仍然是不变的主题,而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从来都是不可偏废的。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正是对于“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重新阐释和解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习近平认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要有理想主义的情怀,可以运用各种各样的技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3]。因此,文艺创作要脚踏实地、扎根人民,“要反映好人民心声,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4]这就又重新回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任务上,亦即要“把现实与理想结合起来”,“透过现实,指出理想的远景”。
结语:
面对新时期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的创作姿态非但没有过时,而且还应该给予当代文学更多的思考和启发。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这里的“天空”即是当代中国的未来和理想,而这理想必然建立在现实坚实的土地上。
注释:
[1]茅盾:《夜读偶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年5月版,第64页。
[2]茅盾:《夜读偶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年5月版,第96页。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原载于《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5日。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原载于《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5日。
参考文献:
[1]茅盾.夜读偶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3]周扬.周扬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
[4]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