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靠的是有计划、规范化地引导。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持久性很差,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变换不同的方式,适时运用领读、指读、齐读、赛读、分角色读,借助插图、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1.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笔者在教《盘古开天地》之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神话故事,像《女娲补天》、《精卫填海》。而在教《蟋蟀的住宅》后,笔者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蝉》和《螳螂》。这种延伸性的阅读,不仅能巩固课内知识,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2.激发学生好奇心。一些以说明为主的课文,如《电脑住宅》《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文章语言平实、逻辑性强、比较难懂,小学生往往缺少兴趣。为此,可以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出能回答问题的段落。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就能一下子抓住课文的主体段落。
3.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满足成就感。让学生参与课文创作,讲练结合,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学完《电脑住宅》之后,笔者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座电脑住宅或电脑学校,然后评选“最佳设计师”。这样,既完成了阅读,又发挥了他们的创造。
4.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按照小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教师推荐课外读物也要因人而异。在向学生推荐读物时,应注意要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适应,不能一次要求过多,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读,读得好。
二、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1.注意“三动”相结合。所谓“三动”指的是:动口、动手、动脑。“三动”其实就是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阅读能力的目的。
动口就是让学生充分地开口读,反复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理解的内容、意思就会自然明白。因此,“读”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来处理。
动手是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在教学中,只对一部分段落进行分析,教师做个示范,而其余的段落则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能培养学生迁移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动脑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此以往,阅读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如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通过想象画面,理解重点词含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等各种形式的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想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的境界。
2.学习多种阅读方法。默读有几个好处:一是边读边想,有利于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二是速度较快;三是有利于记忆。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对于略读课文,学生应该运用略读的方法,粗略把握文章的大意。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作品,要学生精读,力图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
3.教师进行阅读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疑问,通过思考自己又不能解决时,教师必须在这时给学生进行指导,教师的“导”要紧扣要点,启迪思维,传授技巧。
三、促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在阅读时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关键是教师要教他们学会计划和安排。阅读过程中不能三心二意,其效果才会好。
2.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大量阅读课外文章,可缩短教材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愉快地遨游在课外阅读的海洋中,开阔视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必须建立在明确的学习目标之上。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去阅读,去实践。
3.养成质疑设问的习惯。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有疑而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可让学生先读文,使之对文本中的字词“张冠李戴”、“囫囵吞枣”、“碰壁”等有疑,然后在读中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释疑,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更好的培养。
许杰,教师,现居安徽五河。
一、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持久性很差,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变换不同的方式,适时运用领读、指读、齐读、赛读、分角色读,借助插图、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1.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笔者在教《盘古开天地》之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神话故事,像《女娲补天》、《精卫填海》。而在教《蟋蟀的住宅》后,笔者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蝉》和《螳螂》。这种延伸性的阅读,不仅能巩固课内知识,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2.激发学生好奇心。一些以说明为主的课文,如《电脑住宅》《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文章语言平实、逻辑性强、比较难懂,小学生往往缺少兴趣。为此,可以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出能回答问题的段落。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就能一下子抓住课文的主体段落。
3.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满足成就感。让学生参与课文创作,讲练结合,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学完《电脑住宅》之后,笔者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座电脑住宅或电脑学校,然后评选“最佳设计师”。这样,既完成了阅读,又发挥了他们的创造。
4.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按照小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教师推荐课外读物也要因人而异。在向学生推荐读物时,应注意要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适应,不能一次要求过多,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读,读得好。
二、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1.注意“三动”相结合。所谓“三动”指的是:动口、动手、动脑。“三动”其实就是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阅读能力的目的。
动口就是让学生充分地开口读,反复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理解的内容、意思就会自然明白。因此,“读”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来处理。
动手是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在教学中,只对一部分段落进行分析,教师做个示范,而其余的段落则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能培养学生迁移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动脑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此以往,阅读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如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通过想象画面,理解重点词含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等各种形式的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想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的境界。
2.学习多种阅读方法。默读有几个好处:一是边读边想,有利于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二是速度较快;三是有利于记忆。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对于略读课文,学生应该运用略读的方法,粗略把握文章的大意。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作品,要学生精读,力图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
3.教师进行阅读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疑问,通过思考自己又不能解决时,教师必须在这时给学生进行指导,教师的“导”要紧扣要点,启迪思维,传授技巧。
三、促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在阅读时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关键是教师要教他们学会计划和安排。阅读过程中不能三心二意,其效果才会好。
2.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大量阅读课外文章,可缩短教材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愉快地遨游在课外阅读的海洋中,开阔视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必须建立在明确的学习目标之上。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去阅读,去实践。
3.养成质疑设问的习惯。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有疑而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可让学生先读文,使之对文本中的字词“张冠李戴”、“囫囵吞枣”、“碰壁”等有疑,然后在读中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释疑,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更好的培养。
许杰,教师,现居安徽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