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哦,香雪》如流動的一首诗,从表面上看,其文字和故事都极淡,但这些淡淡的人物故事背后却拥有着撞击心灵的力量。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本着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的理念,从整体把握故事出发,细究“短暂的一分钟”所承载的喜乐,并自然地过渡到对香雪的关注和分析上。最后,以“隐隐的担忧”为切入点完成对文本的主题思考。
[关 键 词] 香雪;一分钟;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072-02
教学目标:
概括故事内容;
赏析人物形象;
体会主题意义。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及主题意义
教学难点:
文章主题分析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二、资料分享与交流(关于铁凝及其创作)
(一)铁凝的创作之路、代表作品、写作风格、成就。
(二)关于《哦,香雪》的成文经过。
(三)80年代初当代文学发展情况。(伤痕、改革、寻根、知青文学等)
三、预习检查(小说中生字、词的写法和读音)
皱褶 碾轧 脊背 娇嗔 虔诚 空哐
撼天动地 咋呼 斟酌 搡 嘟囔
磨蹭 凛冽 瞥 窗框 黏 窸窣
豁啷啷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上节课,咱们一起对铁凝这个作家进行了专题探讨。今天,我们将对她在25岁时创作的一篇作品进行重点欣赏。
二、小说欣赏
(一)请同学们将小说全文通读一遍,并思考以下问题:
请想想如何用一分钟时间将整个故事讲述出来。
(二)师生共议
1.请两位同学用简短的话把故事讲给大家听。
明确:对刚才两位同学的概述给予简要评价。
2.这个故事发生在哪儿?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请结合原文来回答。
明确:一个叫台儿沟的地方。“它和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闭塞、落后、偏远)
——请大家齐读第一、二段。
3.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是怎么生活的?请结合课文原文回答。
明确:“台儿沟的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农耕文明下一种接近原始的生活方式)
——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五段第一行到第四行内容。
4.可是有一天,“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火车开进了台儿沟,而且还停留一分钟。那么,台儿沟这个小山村有什么新的变化吗?
明确:“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
“台儿沟的一群姑娘们每逢火车疾驰而过,都会成帮搭伙地站在村口,翘起下巴,贪婪、专注地仰望火车。”她们还会仔细斟酌自己的着装和容貌,非常期待、兴奋地一起去看火车。
渐渐地,台儿沟的人(姑娘们)开始和外界交换物品,做起了生意。
——请大家齐读课文第四段、第五段第四行到本段最后。
5.可见,这短暂停留的“一分钟”带来了多大的改变啊。关于这“一分钟”,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是什么?
明确:五彩缤纷。
6.为什么这一分钟是“五彩缤纷”的?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A.台儿沟的变化太大、太多,给人一种生活开始丰富起来的感觉,就像很多颜色混合在一起,很鲜亮。
B.这一分钟里,我们看到的多数是年轻的姑娘们在活动,给人一种充满青春活力美的感觉。
C.这一分钟里,姑娘们身上可能发生过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所以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
7.这一分钟是五彩缤纷的,“但同时还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许多喜怒哀乐”。你怎么理解呢?
明确:喜、乐——火车来了,生活渐渐变得充满希望和活力。
哀、怒——台儿沟太落后了,火车停留时间太短了。
8.对于这份“喜怒哀乐”,谁的体会最深?为什么?请说说。
明确:香雪。她是村里唯一上初中的学生。她接受过教育,面对这种新的变化,能敏锐地意识到家乡和外界文明的差距。
9.我们一起来看看香雪这个女孩儿。在阐述的时候,注意结合课文材料。
明确:心地善良、纯洁(课文第45段),非常自尊(第55~59段、第68段),对城市先进文明充满向往和渴望(第46段),勇敢(一个人走了30里夜路),对自己的追求非常坚定执着(关于自动铅笔盒)。 ——请齐读第45段、46段。
10.很显然,课文中除了香雪,还有其他几位姑娘。她们是谁?香雪和她们有什么区别吗?
明确:凤娇等。
凤娇等:年轻、善良、情窦初开且非常纯洁,喜欢美的东西,非常踏实、值得依靠(课文第77、78段。“赶夜路去接香雪”。)与香雪比较起来,她们没有接受更多的教育,而且更注重物质追求,香雪则更关注精神方面的东西。
11.可见,香雪和台儿沟其他女孩儿是不同的。这不同主要来自什么?(根源)
明确:学校教育(精神文明的洗礼)。
12.这份来自教育的感化和指引,香雪对山外的世界也格外向往。在小说里,香雪对一个东西格外渴望,是什么?为什么?
明確:希望得到一个自动铅笔盒(有一种象征意义:先进文明)。
学校的遭遇让香雪意识到台儿沟和城市的巨大差距,或许她认为有了铅笔盒,就能赢回台儿沟人的自尊,而且能架起城市乡村联系的桥梁。
13.于是,在某个夜里,香雪和其他姑娘一样,照常来到站台上等火车。但是,这一次,发生了个意外,是什么?
明确:香雪在和一个大学生交换铅笔盒时,耽误了下火车的时间,于是被火车带离台儿沟30里外。
14.这一路,我们可以来看看香雪都经历了些什么。(内心)
明确:害怕——不怕——犹豫——坚定——自豪。
——朗读第70段、71段、73段、75段、78段。(分组朗读)
15.这30里夜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或许都是一种很大的考验。而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走出过台儿沟的小姑娘来说,这个经历,能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些什么?请自由谈谈。
明确:香雪勇敢、对理想的追求非常坚定执着等。
16.请大家齐读79至全文最后一段。
明确:于是,大山也为之战栗了,和姑娘们一起欢呼。
17.请问,第79段最后一句,怎么理解?
明确:双关。
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
古老大山终于慢慢被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
18.最后一句“哦,香雪!香雪!”,大家看,作者用了两个叹号。文明该怎么读这几个字?
明确:或许是一种感慨。
19.大家能否引入自己的思考和畅想,换上别的符号,比如“——,?……”等。
明确:自由表达。
三、主题探讨
(一)刚才,我们一起赏析了这篇小说。大家觉得铁凝的这篇小说想表达什么呢?
明确:铁凝——基本主题是现代化与传统化的冲突,同时透露出对乡村在新生活影响下前途的隐隐担忧。
(二)“隐隐的担忧”,大家认同或者理解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明确:自由表达。
(三)若干年后,当铁凝再次回到“台儿沟”这个村落的时候,迎接她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台儿沟。此时的村落,已经完全被商业化、物质化,人们也不再如往常一样身上还流淌着那些宝贵的品质。那个闪耀着人性美好的村庄消失了。这种观察和体验,铁凝在后期相关的作品里有间接的回答——《谁能让我害羞》。这里涉及一个写作主题:乡下人进城。
四、课堂总结及延伸
这是1982年获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作品,其语言风格及内容都与80年代初期的主流文学创作有区别,这是小说独特之处。它所表达的人类共同的东西,也让这篇作品至今都还有鲜活的生命力和价值。
孙犁曾评价这篇小说:这篇小说,从头至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
现在,请大家拿起笔,也学着用“诗”一样的语言写个片段,大概100字。(师生一起写)
五、教学后记
对于小说教学,执教者容易出现模式化问题。在教学设计上,我尝试从两个词“五彩缤纷、喜怒哀乐”切入,进而与学生一起对人物形象、主题意义共同完成了分析鉴赏。环节设计上,基本涵盖了小说赏析要素。
在531班上课时,学生发言比较积极,各教学环节进展正常,教学任务比较好地完成了。在532班上课时,师生“共议环节”的个别教学提问在表述和引导上出现了一些状况,学生出现不知如何作答的现象。
“我们要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一是‘不要教过多的学科’;二是‘凡是你所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罗素《教育目的》)这堂课,人物形象分析似乎还不够透彻。
编辑 冯永霞
[关 键 词] 香雪;一分钟;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072-02
教学目标:
概括故事内容;
赏析人物形象;
体会主题意义。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及主题意义
教学难点:
文章主题分析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二、资料分享与交流(关于铁凝及其创作)
(一)铁凝的创作之路、代表作品、写作风格、成就。
(二)关于《哦,香雪》的成文经过。
(三)80年代初当代文学发展情况。(伤痕、改革、寻根、知青文学等)
三、预习检查(小说中生字、词的写法和读音)
皱褶 碾轧 脊背 娇嗔 虔诚 空哐
撼天动地 咋呼 斟酌 搡 嘟囔
磨蹭 凛冽 瞥 窗框 黏 窸窣
豁啷啷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上节课,咱们一起对铁凝这个作家进行了专题探讨。今天,我们将对她在25岁时创作的一篇作品进行重点欣赏。
二、小说欣赏
(一)请同学们将小说全文通读一遍,并思考以下问题:
请想想如何用一分钟时间将整个故事讲述出来。
(二)师生共议
1.请两位同学用简短的话把故事讲给大家听。
明确:对刚才两位同学的概述给予简要评价。
2.这个故事发生在哪儿?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请结合原文来回答。
明确:一个叫台儿沟的地方。“它和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闭塞、落后、偏远)
——请大家齐读第一、二段。
3.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是怎么生活的?请结合课文原文回答。
明确:“台儿沟的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农耕文明下一种接近原始的生活方式)
——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五段第一行到第四行内容。
4.可是有一天,“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火车开进了台儿沟,而且还停留一分钟。那么,台儿沟这个小山村有什么新的变化吗?
明确:“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
“台儿沟的一群姑娘们每逢火车疾驰而过,都会成帮搭伙地站在村口,翘起下巴,贪婪、专注地仰望火车。”她们还会仔细斟酌自己的着装和容貌,非常期待、兴奋地一起去看火车。
渐渐地,台儿沟的人(姑娘们)开始和外界交换物品,做起了生意。
——请大家齐读课文第四段、第五段第四行到本段最后。
5.可见,这短暂停留的“一分钟”带来了多大的改变啊。关于这“一分钟”,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是什么?
明确:五彩缤纷。
6.为什么这一分钟是“五彩缤纷”的?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A.台儿沟的变化太大、太多,给人一种生活开始丰富起来的感觉,就像很多颜色混合在一起,很鲜亮。
B.这一分钟里,我们看到的多数是年轻的姑娘们在活动,给人一种充满青春活力美的感觉。
C.这一分钟里,姑娘们身上可能发生过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所以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
7.这一分钟是五彩缤纷的,“但同时还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许多喜怒哀乐”。你怎么理解呢?
明确:喜、乐——火车来了,生活渐渐变得充满希望和活力。
哀、怒——台儿沟太落后了,火车停留时间太短了。
8.对于这份“喜怒哀乐”,谁的体会最深?为什么?请说说。
明确:香雪。她是村里唯一上初中的学生。她接受过教育,面对这种新的变化,能敏锐地意识到家乡和外界文明的差距。
9.我们一起来看看香雪这个女孩儿。在阐述的时候,注意结合课文材料。
明确:心地善良、纯洁(课文第45段),非常自尊(第55~59段、第68段),对城市先进文明充满向往和渴望(第46段),勇敢(一个人走了30里夜路),对自己的追求非常坚定执着(关于自动铅笔盒)。 ——请齐读第45段、46段。
10.很显然,课文中除了香雪,还有其他几位姑娘。她们是谁?香雪和她们有什么区别吗?
明确:凤娇等。
凤娇等:年轻、善良、情窦初开且非常纯洁,喜欢美的东西,非常踏实、值得依靠(课文第77、78段。“赶夜路去接香雪”。)与香雪比较起来,她们没有接受更多的教育,而且更注重物质追求,香雪则更关注精神方面的东西。
11.可见,香雪和台儿沟其他女孩儿是不同的。这不同主要来自什么?(根源)
明确:学校教育(精神文明的洗礼)。
12.这份来自教育的感化和指引,香雪对山外的世界也格外向往。在小说里,香雪对一个东西格外渴望,是什么?为什么?
明確:希望得到一个自动铅笔盒(有一种象征意义:先进文明)。
学校的遭遇让香雪意识到台儿沟和城市的巨大差距,或许她认为有了铅笔盒,就能赢回台儿沟人的自尊,而且能架起城市乡村联系的桥梁。
13.于是,在某个夜里,香雪和其他姑娘一样,照常来到站台上等火车。但是,这一次,发生了个意外,是什么?
明确:香雪在和一个大学生交换铅笔盒时,耽误了下火车的时间,于是被火车带离台儿沟30里外。
14.这一路,我们可以来看看香雪都经历了些什么。(内心)
明确:害怕——不怕——犹豫——坚定——自豪。
——朗读第70段、71段、73段、75段、78段。(分组朗读)
15.这30里夜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或许都是一种很大的考验。而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走出过台儿沟的小姑娘来说,这个经历,能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些什么?请自由谈谈。
明确:香雪勇敢、对理想的追求非常坚定执着等。
16.请大家齐读79至全文最后一段。
明确:于是,大山也为之战栗了,和姑娘们一起欢呼。
17.请问,第79段最后一句,怎么理解?
明确:双关。
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
古老大山终于慢慢被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
18.最后一句“哦,香雪!香雪!”,大家看,作者用了两个叹号。文明该怎么读这几个字?
明确:或许是一种感慨。
19.大家能否引入自己的思考和畅想,换上别的符号,比如“——,?……”等。
明确:自由表达。
三、主题探讨
(一)刚才,我们一起赏析了这篇小说。大家觉得铁凝的这篇小说想表达什么呢?
明确:铁凝——基本主题是现代化与传统化的冲突,同时透露出对乡村在新生活影响下前途的隐隐担忧。
(二)“隐隐的担忧”,大家认同或者理解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明确:自由表达。
(三)若干年后,当铁凝再次回到“台儿沟”这个村落的时候,迎接她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台儿沟。此时的村落,已经完全被商业化、物质化,人们也不再如往常一样身上还流淌着那些宝贵的品质。那个闪耀着人性美好的村庄消失了。这种观察和体验,铁凝在后期相关的作品里有间接的回答——《谁能让我害羞》。这里涉及一个写作主题:乡下人进城。
四、课堂总结及延伸
这是1982年获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作品,其语言风格及内容都与80年代初期的主流文学创作有区别,这是小说独特之处。它所表达的人类共同的东西,也让这篇作品至今都还有鲜活的生命力和价值。
孙犁曾评价这篇小说:这篇小说,从头至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
现在,请大家拿起笔,也学着用“诗”一样的语言写个片段,大概100字。(师生一起写)
五、教学后记
对于小说教学,执教者容易出现模式化问题。在教学设计上,我尝试从两个词“五彩缤纷、喜怒哀乐”切入,进而与学生一起对人物形象、主题意义共同完成了分析鉴赏。环节设计上,基本涵盖了小说赏析要素。
在531班上课时,学生发言比较积极,各教学环节进展正常,教学任务比较好地完成了。在532班上课时,师生“共议环节”的个别教学提问在表述和引导上出现了一些状况,学生出现不知如何作答的现象。
“我们要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一是‘不要教过多的学科’;二是‘凡是你所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罗素《教育目的》)这堂课,人物形象分析似乎还不够透彻。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