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来提高高校教师质量,这已是学界共识。但如何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却是一个尚存争议的话题。本文从制度、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层面来分析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文章认为,要加大制度创新,构建符合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体系;落实学校责任,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高校教师教育体系;培养教师个人的自主发展意识,增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 教师专业化 制度 学校 教师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表明,提高高校教师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而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培养优秀教师素养的重要保障。比较而言,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尚不能使高校教师队伍满足“数量要求”,更无暇顾及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质量提高”。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全国普通高校的在校生规模已经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285.15万人,增长了21.16倍。与之对照,我国高校专任教师从1998年的40.7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29.52万人,增长了3.18倍;师生比由1998年的1:2.65增加到2009年的1:17.64。第二,尽管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战略,并也制定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措施,但这些工作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并不包括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进程中,要求高校教师队伍“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并行,并通过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来提高高校教师质量,这业已成为国内学界的共识。本文从制度、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方面来探索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一、制度层面:加大制度创新,构建符合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体系
高校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自身的专业技术特征与相关的管理制度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在政策和制度上得到支持和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化才能顺利实现。鉴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包括教师任用、教师培养、和教师继续教育三个主要阶段,相应的教师专业化制度主要包括教师任用制度、培养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
高校要严格教师资格考核程序,把教师资格证书作为高校教师准入的必备条件,尽快完成当前高校教师资格认定所采用的先上岗再认定教师资格的过渡,让教师资格证书真正成为从事高校教师职业的上岗证。加强和完善高校教师聘用制度,实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引进优胜劣汰的激励竞争机制。建立严格的教师考核评估制度,使教师的考核评估工作切实做到科学、合理、准确,公开、公平、公正,为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还要加强和完善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进修制度。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在专业成长的每个时期都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因此在高校教师专业化建设中,还必须适时地制定或修订关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依法促进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
近几年来,虽然建立起许多教师专业化制度,如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综合大学举办师范教育制度等,但实际上这些制度通常是对发达国家相关制度的学习与改造。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但教师专业化制度建设过程,主要应立足于本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造并建立新制度。换言之,主要是制度创新,而不是制度学习与借鉴的过程。因此,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构建教师专业化制度体系:第一,加大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前提。理论创新必须向教育实践,总结、提升我国教育实践创新经,并以创新的理论切实指导我国教师专业化实。第二,推进引进制度的应用创新。为完善和优化我国教师专业化制度结构,我国应当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教师专业团体自主管理制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制度、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制度及教师教育课程认可制度等。但这些制度的引进、学习与借鉴,必须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第三,加大原创性制度建设。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也有许多原创性的经验与做法,如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教研组制度等,与西方教师强调自我反思、团体学习、相互合作等理论主张有共通之处。应当加大力度对实践创新的概括、提升,促进其制度化发展。
二、学校层面:落实学校责任,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高校教师教育体系
制度体系是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在条件,而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需要学校进一步营造适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文化、形成多元评价主体、加强信息反馈处理。
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去营造一种适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文化。所谓教师文化,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教师文化既受制于社会文化,同时又影响着学校和学生,对教师群体的影响作用更大。教师文化的一个成熟表现是教师群体拥有一种共同的教育理念,包括先进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这新信念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文化的另一个成熟表现是教师具有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以及爱业之情。构建适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文化,可以让教师走出孤立、超越纯粹的个人反思,获得组织认同和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而人才的利益主体要涉及到学科、学生个人、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受到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影响,对高校教师的专业化评价也不能采用单一主体模式,应该把各利益主体都包括进去,从多主体立场上展开评价,进行综合评定。多元化评价更能体现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和调控功能,更能彰显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人文关怀,更能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发展性和生态型,因此只有对教师进行多元化评价,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要实现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还需要高校建立沟通机制。培养学生不同于企业经营,对于生产的次品可以重新加工推向市场,其增加的成本还可以通过市场价格获得补偿。而人才的培养一旦知识结构定型、技能操作稳定,就难以改变,不良的习性以及行为方式会延续下去,甚至贻误终身。因而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渠道,适时跟踪教学质量信息,形成外部检查、学生反馈与自我反思相结合的信息反馈系统。建立沟通机制的目的并不是要寻找一个所谓的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而是希望每一所学校都能够帮助教师在教育生活过程中通过沟通和商谈,寻求理解,形成同伴的互助与合作,达成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实现教育的意义。
三、教师个人层面:培养自主发展意识,增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师专业发展既不是外部强加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高校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形成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从时间维度上看,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的意识。自主专业发展意识能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正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所扮演的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路线的调节、监控角色,才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构成一个动态发展的循环,促使它朝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
然而,对教学实践活动是否能进行反思,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水平。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实践往往容易在鼓励人们公开地交流思想和感情的组织文化环境中培养起来。这种反思教学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谐的、合作的学校教师反思文化,这对促使教师专业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反思不仅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品质。因而,提升学习者反思能力,形成反思习惯应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
教师只有对自己专业发展有一种责任感,注重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使自己的专业结构不断完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使自己始终处在不断自我更新的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 康丽颖:学校的责任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6(12).
[2] 李春燕:推进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3] 孟中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际比较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7(3).
[4] 曲铁华、冯茁:基于学术特质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论[J].教育研究,2009(1).
[5] 任其平: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J].教育研究,2010(8).
[6] 时伟: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析——基于大学教学学术性的视角[J].教育研究,2008(7).
[7] 魏捷:高等院校如何助推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10(5).
【关键词】 教师专业化 制度 学校 教师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表明,提高高校教师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而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培养优秀教师素养的重要保障。比较而言,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尚不能使高校教师队伍满足“数量要求”,更无暇顾及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质量提高”。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全国普通高校的在校生规模已经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285.15万人,增长了21.16倍。与之对照,我国高校专任教师从1998年的40.7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29.52万人,增长了3.18倍;师生比由1998年的1:2.65增加到2009年的1:17.64。第二,尽管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战略,并也制定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措施,但这些工作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并不包括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进程中,要求高校教师队伍“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并行,并通过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来提高高校教师质量,这业已成为国内学界的共识。本文从制度、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方面来探索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一、制度层面:加大制度创新,构建符合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体系
高校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自身的专业技术特征与相关的管理制度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在政策和制度上得到支持和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化才能顺利实现。鉴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包括教师任用、教师培养、和教师继续教育三个主要阶段,相应的教师专业化制度主要包括教师任用制度、培养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
高校要严格教师资格考核程序,把教师资格证书作为高校教师准入的必备条件,尽快完成当前高校教师资格认定所采用的先上岗再认定教师资格的过渡,让教师资格证书真正成为从事高校教师职业的上岗证。加强和完善高校教师聘用制度,实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引进优胜劣汰的激励竞争机制。建立严格的教师考核评估制度,使教师的考核评估工作切实做到科学、合理、准确,公开、公平、公正,为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还要加强和完善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进修制度。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在专业成长的每个时期都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因此在高校教师专业化建设中,还必须适时地制定或修订关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依法促进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
近几年来,虽然建立起许多教师专业化制度,如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综合大学举办师范教育制度等,但实际上这些制度通常是对发达国家相关制度的学习与改造。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但教师专业化制度建设过程,主要应立足于本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造并建立新制度。换言之,主要是制度创新,而不是制度学习与借鉴的过程。因此,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构建教师专业化制度体系:第一,加大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前提。理论创新必须向教育实践,总结、提升我国教育实践创新经,并以创新的理论切实指导我国教师专业化实。第二,推进引进制度的应用创新。为完善和优化我国教师专业化制度结构,我国应当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教师专业团体自主管理制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制度、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制度及教师教育课程认可制度等。但这些制度的引进、学习与借鉴,必须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第三,加大原创性制度建设。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也有许多原创性的经验与做法,如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教研组制度等,与西方教师强调自我反思、团体学习、相互合作等理论主张有共通之处。应当加大力度对实践创新的概括、提升,促进其制度化发展。
二、学校层面:落实学校责任,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高校教师教育体系
制度体系是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在条件,而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需要学校进一步营造适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文化、形成多元评价主体、加强信息反馈处理。
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去营造一种适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文化。所谓教师文化,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教师文化既受制于社会文化,同时又影响着学校和学生,对教师群体的影响作用更大。教师文化的一个成熟表现是教师群体拥有一种共同的教育理念,包括先进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这新信念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文化的另一个成熟表现是教师具有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以及爱业之情。构建适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文化,可以让教师走出孤立、超越纯粹的个人反思,获得组织认同和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而人才的利益主体要涉及到学科、学生个人、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受到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影响,对高校教师的专业化评价也不能采用单一主体模式,应该把各利益主体都包括进去,从多主体立场上展开评价,进行综合评定。多元化评价更能体现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和调控功能,更能彰显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人文关怀,更能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发展性和生态型,因此只有对教师进行多元化评价,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要实现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还需要高校建立沟通机制。培养学生不同于企业经营,对于生产的次品可以重新加工推向市场,其增加的成本还可以通过市场价格获得补偿。而人才的培养一旦知识结构定型、技能操作稳定,就难以改变,不良的习性以及行为方式会延续下去,甚至贻误终身。因而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渠道,适时跟踪教学质量信息,形成外部检查、学生反馈与自我反思相结合的信息反馈系统。建立沟通机制的目的并不是要寻找一个所谓的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而是希望每一所学校都能够帮助教师在教育生活过程中通过沟通和商谈,寻求理解,形成同伴的互助与合作,达成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实现教育的意义。
三、教师个人层面:培养自主发展意识,增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师专业发展既不是外部强加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高校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形成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从时间维度上看,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的意识。自主专业发展意识能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正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所扮演的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路线的调节、监控角色,才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构成一个动态发展的循环,促使它朝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
然而,对教学实践活动是否能进行反思,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水平。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实践往往容易在鼓励人们公开地交流思想和感情的组织文化环境中培养起来。这种反思教学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谐的、合作的学校教师反思文化,这对促使教师专业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反思不仅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品质。因而,提升学习者反思能力,形成反思习惯应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
教师只有对自己专业发展有一种责任感,注重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使自己的专业结构不断完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使自己始终处在不断自我更新的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 康丽颖:学校的责任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6(12).
[2] 李春燕:推进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3] 孟中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际比较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7(3).
[4] 曲铁华、冯茁:基于学术特质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论[J].教育研究,2009(1).
[5] 任其平: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J].教育研究,2010(8).
[6] 时伟: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析——基于大学教学学术性的视角[J].教育研究,2008(7).
[7] 魏捷:高等院校如何助推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