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背后说我坏话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62780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为了家庭、子女打拼,为了衣食住行奔波。其间,我们得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会给各种人留下不同的印象。因此,我们会时不时地遭人背后议论,同时,也常常在背后议论别人,老话“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我有一位同学,是某个单位的小领导,他总在上级领导面前装孙子,唯唯诺诺,极尽讨好、谄媚之能事。上级的指示,不管错与对,一切照办。如果效果不好,事情办砸了,也要加以掩盖和包装,总结写得天花乱坠,错误从而成为政绩。而在下属面前,则是家长制作风,一切由自己说了算,听不得不同意见。之所以这样,一切皆缘于领导的职权,上级领导掌握着他的升迁大权,而他又掌握着下属的升迁大权,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仕途。而人总有情绪,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有情绪就得发泄,否则就会抑郁,严重的会得抑郁症。因此,当他在背后议论上级的时候,下属也在背后议论他,也就让他产生了打探下属背后议论的欲望。一旦有下属向他示好,主动打小报告,告发其他下属的背后言论,就会被他划入自己人的圈子,成为亲信,得到提拔和重用。
  向领导如实打小报告不可怕,可怕的是添油加醋,搬弄是非。我曾接待过一个当事人,他请求与妻子离婚,理由是妻子嘴巴太欠,不仅在妯娌间挑拨离间,还在单位里搬弄是非。有一回,遇单位竞争上岗,其妻子为了上位,向人事处主任打起了小报告,称李姓女同事评价该主任性格暴躁,工作能力差。此话恰巧被另一位女同事听见了,事情传了出去,李姓女同事与其妻子大吵了一架,事情鬧得沸沸扬扬。此次竞争上岗,其妻子不但没有得到提拔,还被降职处理。事实上,李姓女同事只说过人事处主任性子有点急而已。这个当事人认为,与这样的妻子没法过,非离不可。
  在单位里,还有些人喜欢与同事结成“小圈子”,在“小圈子”内散布“小道消息”,博取信任后,主动议论本单位的某些领导、某些事,当有人上当,赞同其观点发表一通言论后,这些言论就会成为“罪证”,被向某领导告发,从而成为领导不信任的人,提拔、重用都没有份儿,到头来不仅不知道真实原因,还得到告发人的安慰,被告知虚假的不被提拔的缘由,告发人反而成为“好人”。当然,被当作“好人”也只是暂时的,最终真相会大白于天下。
  领导在任时,多数下属都不愿意当面提实质性的意见,要提最多是“建议”,无关痛痒,背后意见多多,但大多不为领导知道。领导调任后,部下才敢在新的领导面前或公开场合谈论对前一任领导的意见,但前一任已调走,如果意见正确,也已没有改正的机会了。当然,如果前任领导得到了提拔,前部下也是不敢提的,拍马屁还来不及呢!
  有些人不仅喜欢打听同事在背后对领导的议论,也喜欢打听同事背后对自己的议论,以信息换取信息是其惯用的手段。这些人常常以朋友自居,装出关心的模样,避开其他同事,在某同事面前,耳朵贴着耳朵告密,诸如“某某人说你某某事没有做好”等等,至于某某人有没有说过不重要,也许是杜撰的,重要的是取得了信任。某同事认为对方把自己当朋友,自己也应该仗义,也就将其他同事对此人的“背后议论”说出来了,因为离开了原来的语言环境,经过转述和解释,许多“背后议论”的意思会发生一些变化。告密者之所以那么关心同事背后的议论,是因为自己私心太重,底气不足,怕别人议论,从而时时加以打听,试图搞清楚谁在背后说过自己的“坏话”,采取对策,结果是无事生非,本来还可以成为朋友的双方,成为了“敌人”。
  我们都是凡人,谁没有在背后议论过别人,又被别人背后议论呢?就本人而言,就是个心直口快的人,既在背后说过领导的“坏话”,也说过同事的“坏话”,还说过父母和儿子的“坏话”,抱怨父母在我年幼时照顾不周,抱怨儿子不常与我一起吃饭。当然,我的背后议论并没有恶意,有些本来就是公开说的,只是没有勇气当面说,怕引起争吵,伤了和气,有些则是当面说,背后也说,而更多时候,只是偶尔有感触,就某事发发牢骚而已,没有造谣中伤,更不是搬弄是非,只是宣泄一下情绪。有时候,我也会为自己的某一句话而后悔,后悔自己说出口,怕伤到对方。
  虽然我在背后说过父母和儿子的“坏话”,但我爱父母和儿子。母亲仙逝后,我还常常念起她、梦见她,写了怀念她的文章。之所以会有背后的“坏话”,是因为几个同事一起谈起各自的父母和儿子时,我脱口说出了怨言。怨言并不能抹去我对他们的爱,只是我期望他们爱我更多一点。
  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每一个人的观念都在发生变化,每一个人也都在自我否定和改正的过程中成长。今天的我在否定自己过去的某些行为,而将来的我又会否定自己现在的某些行为。“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的现象也必然长期存在。只要说的人不是故意捏造事实,恶意中伤,我们就要宽宏大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如果我们自己胸怀宽广,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背后的议论也会越来越少。俗话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如果我们处心积虑,时时打听别人的背后议论,并予以计较,那自己也不会开心快乐;况且打听到的背后议论并不一定真实,可能只是断章取义,而为了保密,也不可能去向对方求证,这样,只能产生误会和仇恨,那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样的一种痛苦情形?
  责任编辑:子 非
其他文献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最近老想着要在乡村砌个房子,建一个稍微大点儿的院子。  房子一直是住着的,而属于自己的院子却是从未有过,所以,一想到院子,心情就特别不平静,有无数的设想不断地从脑海里跳出来,弄得自己像一个初恋的人,常常夜不能寐。  啊,院子,一个洒满阳光的院子!首先,我要在院子里栽树。无法想象,没有树的院子,叫什么院子。喜欢树由来已久,无论在哪里,看到树,尤其是冠盖遮天的大树,我总是欣喜万分。
期刊
我有一个非常好的同事上网聊天非常了得。上网的初衷是为了练习打字,以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需要。为了提高兴趣,加快学习进程,便寻找一个对象聊天。在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空间随便找了一个网名叫“寒冬的秦巴”女子聊天。  聊变成了撩,空虚的心灵在发骚。美其名曰练写作:  孤枕无语夜缠绵,一网情深恐无线。人生哪得常寒冬,放飞彩蝶天地间。  打油诗似乎赢得了对方的好感,聊天的频率加快了,聊天的内容也加深了。于是
期刊
无论是周庄的黑瓦白墙,还是乌镇的小桥流水,都宛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或近、或远地烙在心底。  多年前,我写过周庄游的一段话,至今记忆深刻。为何那么多海内外游客不远万里,风尘仆仆地去寻访近乎黑白两色构成的水乡?难道都市的摩天大厦,让他们少了一份柔软内心的感动?也许那一片片被阳光照耀,抑或被雨水打磨的黑瓦片里,让我们寻到了外婆哼着摇篮曲的一丝气息。令人回味的,不仅仅是桥上的景色,还有飘着扑鼻香气的
期刊
乡村最美的风景,就是麦田。  我的故乡在黄土山乡,黄土山乡是高海拔的山区,基本上一年在一块地里仅能收一季农作物。麦田就是例证。黄土山乡的麦田,农人看作是最好的地块。在乡村,人分三六九等,庄稼也一样,选择种了玉米地地块,农人就一直让它种玉米,通常不改种其他作物。玉米是喜阴的庄稼,对地理位置没有太高的要求。小麦则不同,有较苛刻的条件,向阳位置是关键,坐北朝南的地块最相宜。这样才能不影响成熟期,否则,大
期刊
现在,随着城区的扩大,舅舅所住的城东北六里以外的大官庄,基本上成了城区的边缘。  这天,八十六岁的舅舅坐着6路车从大官庄赶来。在中午的时候,他爬楼时用手抓住栏杆,像登山抓住一支支树杈,艰难地向上攀,一直攀到四楼我家的门前。这时是暮春的时节,他已大汗淋漓了。当我们把门打开时,舅舅已满脸热气、满脸微笑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我忙接过他肩上背的蛇皮袋,扶他进屋。舅舅喘着粗气,坐在沙发上。蛇皮袋里鼓囊囊的,不
期刊
每一场雪都是蓄谋已久的,这铺天盖地的表白,不可能是一个随来随去的念头,但不管是你,还是我,都很难搞懂一场雪的来意。一场来历不明的雪,把每一个人的梦乡搂在怀里,世界上就只有这么一种拥抱,能把你冻成寒冰,动作却那么煽情。  当所有的眼光,与一場盛大的惊喜相遇时,那种满满的获得感都是初恋般的晨光,雪光的界限彻底模糊了,我们只看到时光在纷纷扬扬。一切的空隙,都被一种原始的欲望填满了,世界就像一个处子的裸身
期刊
听风唱着天籁  行驶在内蒙古大草原的路上,客车司机播放了著名的民族风情音乐作品《我从草原来》,顿时车上的游客兴奋不已,有的跟着高歌。我的心,也随着大草原的渐近而兴奋,《我从草原来》的歌声就像潺潺的流水将人的思绪帶到了远方,又像从草原来的风吹动着我的心怀,吹来了层层的爱意。  这首歌令我着迷,这歌抒发了人与自然的不解情结,令我陶醉在大自然的无限情怀中。  “我立马千山外,听风唱着天籁”,“我放歌万里
期刊
在一场婚礼上,有一个醒目的老年人乐队。萨克斯的调子优雅明亮,我的耳朵越过嘈杂的声音在欢快喜庆的旋律中徜徉。一曲未终,我忽地看见了一个老人。不,他不是一个老人,他是一个意气风发、玉树临风的绅士。他正忘情地沉醉在萨克斯里,我的眼泪瞬间盈满了眼眶。那些烟波一样的往事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来,停在我的眉头上,胸口上,头发上。  这个老人是华的父亲,华是旧日同事,我已经有许多年没有见到她了。华随夫君调去另一个城
期刊
我最难忘的午餐是在大山深处的一户农家吃的。  那年初夏的一个休息日,天出奇的晴朗,太阳早早跳出,晨光暖暖地塞满了我的卧室,晃在我那惺忪的脸上,把睡意赶得无影无踪。  起床后,我潦潦草草地吃了一点早餐,就按头一天计划好的,背着筐向山里进发了。路上遇到的人很多,大多数是到附近木材加工厂打工的,再就是一些和我一样进山采山野菜的。  我居住的这座小城,尽管四周都被连绵不断的山峦环抱着,可这里的节气还是要比
期刊
仿佛在一刹那,我的双胞胎女儿就从孩提、垂髫到了及笄之年。  她们已上高中一年级了,个儿头已高出了我,大长腿显得高挑,她们有盈盈眼波和挺直鼻梁,有乌黑亮丽的头发,嫣然出落得有青春少女的韵致。  然而,叛逆的血液在她们的体内汩汩流动,浑身散发着青春的嚣张芒刺。  她们不再如从前一样,每天回来会甜甜地呼唤我,然后争相拥抱亲吻我的脸颊;她们不再如少年时遇到学习上的难题那样,用仰望的姿势仰仗母亲的帮助;不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