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目的:通过方药、病例分析及辩证论治讨论少腹逐瘀汤治疗妇科痛经的疗效。方法:通过对少腹逐瘀汤的理、法、方、药及病案分析。结果:此方治疗痛经有明显效果。结论:少腹逐瘀汤治疗痛经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妇科;少腹逐瘀汤;痛经;不通则痛
痛经是指女子月经来潮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规律性小腹疼痛,可放射腰骶部,疼痛甚者无法忍受,称为痛经[1]。亦称“经行腹痛”。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是指经过各项妇科检查后没有发现有妇科脏器功能病变者;继发性痛经是由女子生殖脏器有明显异常后导致的,如子宫腺肌瘤。
1.痛经的病因病理
1.1西医学研究认为,导致痛经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如子宫的异常收缩、子宫局部缺血缺氧、或子宫颈内口狭小导致排出不畅等因素。
1.2中医方面认为,痛经的常见病因有如下几类:肾气亏虚,导致气与血的运行缓慢,加之妇女本身体弱易虚,又或因久病虚弱易致肾气耗损太过,肾虚则不能濡养胞脉,此为“不荣则痛”的发病机理。又因现在大多数年轻患者不注意经期前后的调护,过食寒凉生冷之物,寒湿之邪积于冲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再加之经期、前气血下注冲任,使胞脉气血壅滞现象更严重,这就是“不通则痛”的发病机理;或患者平常性格内向易生气,肝气不舒;或感受湿热之邪;外来之邪损伤冲任气血,故气血流通不畅。
2.方药
2.1少腹逐瘀汤出自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卷下·少腹逐瘀汤说》此方专为妇科寒凝血瘀诸证所设,有“种子如神”之誉[2]。组成:小茴香(炒)1.5g,干姜炒3g,延胡索3g,没药6g,当归9g,川芎6g,肉桂3g,赤芍6g,蒲黄9g,五灵脂6g,水煎服,日一剂。[3]
2.2方药分析:少腹逐瘀汤证属寒凝血瘀证。为冲任虚寒、寒凝胞宫而设。方中重用当归意在补血活血、川芎可以行气止痛、赤芍主要散祛瘀结以止痛,三药一起可行养血活血,散瘀调经的功效;炒小茴香、干姜均可散寒止痛,前者偏于理气散寒止痛,后者偏于温中通脉散寒;官桂属辛甘大热之品,补火助阳力猛,上三味药共同行散寒通阳,温冲任,调气机的功效;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此四者都可归肝经,共奏行气散结止痛之效。诸药相配,使瘀祛而不伤正,使得全方达到祛瘀散寒、温经调经以止痛的目的。
2.3少腹逐瘀汤的可治疗范围广泛如下:妇科:痛经、月经量多、崩漏、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无排卵型宫血、先兆流血、不孕症、少腹癥瘕、积聚、慢性盆腔炎、盆腔淤血综合征、妇女黄褐斑;男科:老年前列腺增生在、前列腺炎、阳痿、顽固性血精证。男性慢性盆腔综合征;其他: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肠粘连、胸腰椎骨折后腹胀、精神分裂症、术后发热、脉痹、小儿久泄、小儿神经性尿频等。
3.辨证治疗
3.1本病根据其月经来潮前后疼痛的具体部位及持续时间,以及与疼痛的性质和程度有关,再联系全身情况,辨别其寒、热、虚、实,在气、在血。可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蕴结,气血虚弱,肾气亏虚5种证型。治疗多调理冲任气血为主。
4.典型病例
4.1王某, 女, 25岁, 2017年4月10日初诊。患者自诉近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经期小腹冷痛,腰酸困,经行第二日尤甚,轻时热敷减轻,重时需服“止痛片”可缓解,月经周期推后3-7天,经量s少,色暗红,有血块,困乏无力。LMP:2017-03-12.平素小腹凉,畏寒肢冷,喜热饮,眠可,二便调。舌质黯苔白,脉沉涩。诊为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素体虚寒,加之寒克冲任,血遇寒则凝,血瘀于冲任,不通则痛,故见小腹冷痛。治以温经止痛,散寒祛瘀。予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香附9g ,延胡索12g,小茴香9g ,干姜6g , 川芎10g, 川楝子10g ,赤芍12g ,肉桂3g,当归15g ,丹参15g , 蒲黄9g,五灵脂9g,杜仲10g,炙甘草6g,大枣3个。7 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嘱患者平日注意保暖,忌过食生冷之品。
上药服完后复诊,自诉此次来潮时腹痛、小腹凉、畏寒肢冷较前减轻,但仍有经行腰酸困痛,困乏无力。遂在原方加菟丝子12g,益母草12g,茯苓15g.7剂,服法同上,连续服药3个月,均以少腹逐瘀汤加减。后随访,腹痛症状消失,至今未复发。余未诉明显不适。[4]
5.讨论
冲任、胞宫气血失调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原因,病位在冲任與胞宫,但又与肝、肾功能紧密相关,所以以调理冲任、胞宫气血为主,同时再根据具体的临床症候给予灵活的辩证治疗。[5]少腹逐瘀汤主治寒凝血瘀型痛经,经血运行不通畅,可见少腹疼痛症状,遇热可加速血行,所以热敷后疼痛减轻,因此用温热药散寒解凝,常用小茴香、吴茱萸、干姜;寒主收引可致血凝,所以有血块伴下,因此用活血化瘀药,如川芎、当归等调理经脉;血随气行,用延胡索、蒲黄、五灵脂等加强化瘀行气之功以加强止痛之效。全方共同发挥祛寒散瘀,行气温通之效以达到痛止之效。[6]王清任主张“治病之要诀,在气血”。故我们在治疗本病过程中当切记应因人而施,论病而治,忌过用攻伐、滋补之类,以免气血损伤,滋腻太过,过度治疗。
参考文献:
[1]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92~92.
[2]巩昌镇.少腹逐瘀汤[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89~90.
[3]顿宝生.周永学.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8
[4]刘艳梅,姜彩霞,冯秋霞,尹英实.少腹逐瘀汤治疗痛经40例[J].2011.18,(4).
[5]康志媛.原发性痛经临床辨治[J].河南中医学院,2008 (15) : 7
[6]康志媛,李真.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论治妇科病经验[J].2016,31(223).
关键词:妇科;少腹逐瘀汤;痛经;不通则痛
痛经是指女子月经来潮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规律性小腹疼痛,可放射腰骶部,疼痛甚者无法忍受,称为痛经[1]。亦称“经行腹痛”。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是指经过各项妇科检查后没有发现有妇科脏器功能病变者;继发性痛经是由女子生殖脏器有明显异常后导致的,如子宫腺肌瘤。
1.痛经的病因病理
1.1西医学研究认为,导致痛经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如子宫的异常收缩、子宫局部缺血缺氧、或子宫颈内口狭小导致排出不畅等因素。
1.2中医方面认为,痛经的常见病因有如下几类:肾气亏虚,导致气与血的运行缓慢,加之妇女本身体弱易虚,又或因久病虚弱易致肾气耗损太过,肾虚则不能濡养胞脉,此为“不荣则痛”的发病机理。又因现在大多数年轻患者不注意经期前后的调护,过食寒凉生冷之物,寒湿之邪积于冲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再加之经期、前气血下注冲任,使胞脉气血壅滞现象更严重,这就是“不通则痛”的发病机理;或患者平常性格内向易生气,肝气不舒;或感受湿热之邪;外来之邪损伤冲任气血,故气血流通不畅。
2.方药
2.1少腹逐瘀汤出自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卷下·少腹逐瘀汤说》此方专为妇科寒凝血瘀诸证所设,有“种子如神”之誉[2]。组成:小茴香(炒)1.5g,干姜炒3g,延胡索3g,没药6g,当归9g,川芎6g,肉桂3g,赤芍6g,蒲黄9g,五灵脂6g,水煎服,日一剂。[3]
2.2方药分析:少腹逐瘀汤证属寒凝血瘀证。为冲任虚寒、寒凝胞宫而设。方中重用当归意在补血活血、川芎可以行气止痛、赤芍主要散祛瘀结以止痛,三药一起可行养血活血,散瘀调经的功效;炒小茴香、干姜均可散寒止痛,前者偏于理气散寒止痛,后者偏于温中通脉散寒;官桂属辛甘大热之品,补火助阳力猛,上三味药共同行散寒通阳,温冲任,调气机的功效;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此四者都可归肝经,共奏行气散结止痛之效。诸药相配,使瘀祛而不伤正,使得全方达到祛瘀散寒、温经调经以止痛的目的。
2.3少腹逐瘀汤的可治疗范围广泛如下:妇科:痛经、月经量多、崩漏、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无排卵型宫血、先兆流血、不孕症、少腹癥瘕、积聚、慢性盆腔炎、盆腔淤血综合征、妇女黄褐斑;男科:老年前列腺增生在、前列腺炎、阳痿、顽固性血精证。男性慢性盆腔综合征;其他: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肠粘连、胸腰椎骨折后腹胀、精神分裂症、术后发热、脉痹、小儿久泄、小儿神经性尿频等。
3.辨证治疗
3.1本病根据其月经来潮前后疼痛的具体部位及持续时间,以及与疼痛的性质和程度有关,再联系全身情况,辨别其寒、热、虚、实,在气、在血。可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蕴结,气血虚弱,肾气亏虚5种证型。治疗多调理冲任气血为主。
4.典型病例
4.1王某, 女, 25岁, 2017年4月10日初诊。患者自诉近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经期小腹冷痛,腰酸困,经行第二日尤甚,轻时热敷减轻,重时需服“止痛片”可缓解,月经周期推后3-7天,经量s少,色暗红,有血块,困乏无力。LMP:2017-03-12.平素小腹凉,畏寒肢冷,喜热饮,眠可,二便调。舌质黯苔白,脉沉涩。诊为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素体虚寒,加之寒克冲任,血遇寒则凝,血瘀于冲任,不通则痛,故见小腹冷痛。治以温经止痛,散寒祛瘀。予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香附9g ,延胡索12g,小茴香9g ,干姜6g , 川芎10g, 川楝子10g ,赤芍12g ,肉桂3g,当归15g ,丹参15g , 蒲黄9g,五灵脂9g,杜仲10g,炙甘草6g,大枣3个。7 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嘱患者平日注意保暖,忌过食生冷之品。
上药服完后复诊,自诉此次来潮时腹痛、小腹凉、畏寒肢冷较前减轻,但仍有经行腰酸困痛,困乏无力。遂在原方加菟丝子12g,益母草12g,茯苓15g.7剂,服法同上,连续服药3个月,均以少腹逐瘀汤加减。后随访,腹痛症状消失,至今未复发。余未诉明显不适。[4]
5.讨论
冲任、胞宫气血失调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原因,病位在冲任與胞宫,但又与肝、肾功能紧密相关,所以以调理冲任、胞宫气血为主,同时再根据具体的临床症候给予灵活的辩证治疗。[5]少腹逐瘀汤主治寒凝血瘀型痛经,经血运行不通畅,可见少腹疼痛症状,遇热可加速血行,所以热敷后疼痛减轻,因此用温热药散寒解凝,常用小茴香、吴茱萸、干姜;寒主收引可致血凝,所以有血块伴下,因此用活血化瘀药,如川芎、当归等调理经脉;血随气行,用延胡索、蒲黄、五灵脂等加强化瘀行气之功以加强止痛之效。全方共同发挥祛寒散瘀,行气温通之效以达到痛止之效。[6]王清任主张“治病之要诀,在气血”。故我们在治疗本病过程中当切记应因人而施,论病而治,忌过用攻伐、滋补之类,以免气血损伤,滋腻太过,过度治疗。
参考文献:
[1]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92~92.
[2]巩昌镇.少腹逐瘀汤[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89~90.
[3]顿宝生.周永学.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8
[4]刘艳梅,姜彩霞,冯秋霞,尹英实.少腹逐瘀汤治疗痛经40例[J].2011.18,(4).
[5]康志媛.原发性痛经临床辨治[J].河南中医学院,2008 (15) : 7
[6]康志媛,李真.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论治妇科病经验[J].2016,3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