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患者实施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影响再出血的因素。方法:选取在我院实施高血压脑出血术的270例患者作为研究病历,对其进行治疗过程的回顾性统计,分析实施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影响患者再出血的因素。结果:实施高血压脑出血术后,9.63%的患者出现了再出血现象,经二次检查发现,其出血部位为原部位,且造成61.54%的死亡率。研究表明,影响患者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因素有多个,包含患者发病至实施手术的时间因素、患者体质的术前血肿量因素、凝血机制因素、术后收缩压因素及术后的患者躁动因素等(P<0.05);而整个过程与患者的外界属性因素无关,即性别因素、年龄因素、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因素、手术方式因素以及出血部位因素等(P>0.05)。借助Logistic方程,实施统计学意义的数据分析,计算患者发病至实施手术的时间因素、患者体质的术前血肿量因素、凝血机制因素、术后收缩压因素及术后的患者躁动因素对再出血状况的危险性分析(P<0.05)。结论:对于实施高血压脑出血术的患者来说,患者发病至实施手术的时间因素、患者体质的术前血肿量因素、凝血机制因素、术后收缩压因素及术后的患者躁动因素等与再出血情况关系密切,需在后续的临床治疗工作中格外注意,通过降低患者再出血的概率来改善手术效果。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危险因素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急诊中最常见的病症,其临床治疗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一般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优选手术治疗。但无论是传统开颅手术还是微创引流手术,术后再出血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且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难点所在,会增加致残、致死率而影响预后、转归,因此本研究重点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现作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5年5月-2018年4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270例高血壓脑出血患者选为临床研究对象,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结合头部CT扫描确诊,且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男性142例,女性128例,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58.22±5.34)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4h,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范围5~14分,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30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33例,脑叶出血87例,丘脑出血50例。其中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66例,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或微创穿刺引流术204例。以上均剔除颅内其他部位出血者;伴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碍者;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等自发性出血、血液系统疾病者;手术禁忌证者;近6个月有外伤史或手术史及临床资料不完整者等。
1.2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情况,而根据其术后是否再出血而将患者分为出血组(26例)和未出血组(244例),即以术后24h内颅脑CT复查结果确诊。且其中16例患者行再次血肿清除术治疗,另外10例采取保守治疗。重点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手术方式、入院时GCS评分、术前血肿量、术后收缩压、术后舒张压、出血部位、血肿形态及术后躁动情况对术后再出血的影响。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版软件分析相关数据,观测资料主要是计数资料,单因素分析及组间比较为χ2检验。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i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情况分析
临床资料可知,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后有26例患者再出血,发生率为9.63%,经CT检查均为原出血部位再出血,且患者死亡16例,病死率61.54%。
2.2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单因素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与患者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术前血肿量、术后收缩压及术后躁动等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入院时GCS评分、出血部位无关(P>0.05)。
2.3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多因素分析
基于本研究的270例患者资料,以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出血状况为应变量,赋值:1=再出血,0=未出血。再将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引入至Logistic回归方程,并采用向后退出法以选择剔除变量。经分析得出: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术前血肿量、术后收缩压及术后躁动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OR值均在3.2以上。
3讨论
本研究中,作者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状况的分析,得知该过程具有9.63%的出血率,且引发61.54%的死亡率。进一步实验得知,患者再出血的发生率为患者发病至实施手术的时间因素、患者体质的术前血肿量因素、凝血机制因素、术后收缩压因素及术后的患者躁动因素等关系密切(P<0.05),且与患者的性别因素、年龄因素、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因素、手术方式因素以及出血部位因素等无显著联系(P>0.05)。随后,经过Logistic方程的数据统计学意义分析,得出患者发病至实施手术的时间因素、患者体质的术前血肿量因素、凝血机制因素、术后收缩压因素及术后的患者躁动因素影响着患者的再出血状况(P<0.05)。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往往会给患者术中的止血过程带来压力,需慎重选择手术方式。血肿量大会直接影响患者的颅内压,造成不稳定的颅内压变化,加大手术风险;合理的手术时机可降低患者的再出血概率,稳定患者的颅内压,减轻手术过程带来的神经损伤,再出血状况的出现常见于患者发病后6h,如果患者能在6h内实施手术,就可以提高手术的稳定性。对于术后的患者来说,过高的血压也会造成再出血现象,需定期服用药物保证血压的稳定性;患者术后的躁动会造成剧烈的血压波动,严重者使得脑组织移位、血管破裂,增加了再出血的概率,需稳定患者术后的情绪,必要时按医嘱服用镇定剂。
参考文献:
[1]戴永建,刘岳,罗俊杰.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医学,2014,20(12):2085- 2087.
[2]曾志,陈科宇.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新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2):49-51.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危险因素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急诊中最常见的病症,其临床治疗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一般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优选手术治疗。但无论是传统开颅手术还是微创引流手术,术后再出血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且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难点所在,会增加致残、致死率而影响预后、转归,因此本研究重点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现作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5年5月-2018年4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270例高血壓脑出血患者选为临床研究对象,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结合头部CT扫描确诊,且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男性142例,女性128例,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58.22±5.34)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4h,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范围5~14分,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30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33例,脑叶出血87例,丘脑出血50例。其中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66例,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或微创穿刺引流术204例。以上均剔除颅内其他部位出血者;伴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碍者;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等自发性出血、血液系统疾病者;手术禁忌证者;近6个月有外伤史或手术史及临床资料不完整者等。
1.2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情况,而根据其术后是否再出血而将患者分为出血组(26例)和未出血组(244例),即以术后24h内颅脑CT复查结果确诊。且其中16例患者行再次血肿清除术治疗,另外10例采取保守治疗。重点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手术方式、入院时GCS评分、术前血肿量、术后收缩压、术后舒张压、出血部位、血肿形态及术后躁动情况对术后再出血的影响。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版软件分析相关数据,观测资料主要是计数资料,单因素分析及组间比较为χ2检验。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i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情况分析
临床资料可知,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后有26例患者再出血,发生率为9.63%,经CT检查均为原出血部位再出血,且患者死亡16例,病死率61.54%。
2.2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单因素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与患者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术前血肿量、术后收缩压及术后躁动等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入院时GCS评分、出血部位无关(P>0.05)。
2.3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多因素分析
基于本研究的270例患者资料,以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出血状况为应变量,赋值:1=再出血,0=未出血。再将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引入至Logistic回归方程,并采用向后退出法以选择剔除变量。经分析得出: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术前血肿量、术后收缩压及术后躁动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OR值均在3.2以上。
3讨论
本研究中,作者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状况的分析,得知该过程具有9.63%的出血率,且引发61.54%的死亡率。进一步实验得知,患者再出血的发生率为患者发病至实施手术的时间因素、患者体质的术前血肿量因素、凝血机制因素、术后收缩压因素及术后的患者躁动因素等关系密切(P<0.05),且与患者的性别因素、年龄因素、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因素、手术方式因素以及出血部位因素等无显著联系(P>0.05)。随后,经过Logistic方程的数据统计学意义分析,得出患者发病至实施手术的时间因素、患者体质的术前血肿量因素、凝血机制因素、术后收缩压因素及术后的患者躁动因素影响着患者的再出血状况(P<0.05)。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往往会给患者术中的止血过程带来压力,需慎重选择手术方式。血肿量大会直接影响患者的颅内压,造成不稳定的颅内压变化,加大手术风险;合理的手术时机可降低患者的再出血概率,稳定患者的颅内压,减轻手术过程带来的神经损伤,再出血状况的出现常见于患者发病后6h,如果患者能在6h内实施手术,就可以提高手术的稳定性。对于术后的患者来说,过高的血压也会造成再出血现象,需定期服用药物保证血压的稳定性;患者术后的躁动会造成剧烈的血压波动,严重者使得脑组织移位、血管破裂,增加了再出血的概率,需稳定患者术后的情绪,必要时按医嘱服用镇定剂。
参考文献:
[1]戴永建,刘岳,罗俊杰.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医学,2014,20(12):2085- 2087.
[2]曾志,陈科宇.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新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