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书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vercu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姜洪,湖北赤壁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史作家。曾于《文汇报》《文化报》《光明日报》等全国上百家著名报刊发表文史研究类文字。
  过蒲纺后,库区公路时而在山间、时而在林中穿行,安静且干净。一路上鲜少有车辆、行人。路旁植物厚实油绿的叶片上,阳光闪耀。转过弯,有湖一角铺展在眼前。阳光下,微微碎浪,波光粼粼。
  这是赤壁南方群山。我喜欢它的十二时辰,尤其是它的巳时。这个时辰,太阳升起未久,早晨特有的新鲜、静谧,使寻常景物触手成诗。
  这是九月的一天。市文联、市作协组织作家一行,赴陆水湖芳世湾,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赤壁作家采风行活动,经历山与河。
  活动以陆水湖(原荆泉)籍作家为主。他们曾是陆水三峡试验坝库区原住民或移民后裔,透过代际视角,他们显然有自己的家国叙事,叙述出时间深处的时代故事。
  在芳世湾村委会略事停留,继而往村竹器加工厂。稍嫌简陋的工棚下,切割机将一段段竹筒瞬间剖开,机器声立即变得响亮、刺耳。工棚外,又开来几辆大卡车,“哗啦”卸下满车楠竹,再到村民陈洪洲老人家访问。我们打听当年的迁徙情况,以及今日村民们的生活状态。从细碎的叙述中,大家努力捕捉着生活的实相。
  继续上路,寻桥。芳世湾大桥到了。它并不笔直,而是略呈水平状的弧形,跨越河流。隔绝千百年的两岸,由此有了通途,紧紧相连。
  过桥未远,开始上山。向阳自告奋勇,从美女司机小芦手里接过方向盘。就在此际,知秋、小月她们的车先行驶远。盘山公路坡度平缓,并不陡峭,大家显然高估了攀登的困难性。在山腰朱色长亭停车。俯瞰山下,一片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沉睡风景。陆水变成一脉细流。在这里,它还是群山夹峙的河道性水体,是进入陆水水库前的最后河流。过此,即汪洋一派,茫无际涯了。
  路边断崖上,斜生一株不知名的植物,灰灰的。申鸣示以“识花神器”,我和老丁、万明等以手机加以识别。结果很快出来,它叫博落回:一个新鲜却很有味道的名字。我们由此增长了自己的植物知识。
  中午,在大桥下面,红梅讲述起往事。她是芳世湾的女儿,不到一岁就随父母移民到几十公里外的河流下游,一个名叫柳山的陌生所在。在一片苇草丛生的荒滩上,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备尝艰辛。正好20多天前,我们有柳山、东柳采风行——如今的那里,早已成为新村。
  我也想起自己的河流經验。那是在人生的上游,河流的中游。
  少年时,我们学校就坐落在陆水河边。一路之隔是我家,因此也离河流不远。从后窗,可眺望钻天杨掩映的河流。那时的陆水,有着大片细软如金的沙滩——著名女作家谢冰莹,大革命时代随军前来讨伐叛军,经停这里时描写过这片沙滩。枯水季节,河流仅有丈余,蹇裳可涉。我还曾打着赤脚,去陆水工地找父亲,在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留下小小的足印。
  后来,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我收集着关于三峡试验坝的点滴资讯,同时关注着三峡工程。就在去芳世湾前夕,我向陆水枢纽管理局提供了三十年前的几册剪报、一部诗集:一个水文化展,正在那里逐渐成形。再后来,我读到郦道元,由此知道,这是一条在《水经注》中潺潺流过的河流。
  显然,我们分别有着自己的河流经验。
  风吹过群山,吹动我们的思绪。
  行走于峡湾,我们看见了河流、植物、政治。行走于峡湾,家国往事,家国情怀,扑面而来。
  回来后,读到湘雨他们的美文。由此再证,文学与生活如影随形。问题只在于:怎样的生活,如何生活。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张艳霞,女,近年来开始故事及小说创作,已在《小说选刊》 《小小说选刊》 《微型小说选刊》 《天津文学》 《黄河文学》 等报刊发表作品800多篇,曾获得《吴江日报》都市小小说大赛三等奖。  凌晨12点,街上几乎已经看不见行人了。  我刚准备收拾摊位,一个神情淡漠的男人走过,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冷冷地说,老板,一碗炒面。  随着男人坐下,同时带起来的,是一股沉沉的杀气。来自男人身上,像一枚定
期刊
长途汽车在晌午时刻抵达新北镇。车上没有跟车的售票员,没有人预告抵达信息,司机播放着《运动员进行曲》欢快的旋律,遮掩了车厢里此起彼伏地响起的一片焦躁或者气愤的声音。  已经是农历大年初八了,林江桦因为单位的事未能回家过年。这时候回来,他便不和别人争先,就落到最后一个下车。他提着行李箱走到车门口时,看见他的小学同学张啟好穿着皮大衣,耸着肩,头缩在衣领里,眼睛盯着车子扫过来。林江桦赶紧转过脸,侧着身子下
期刊
太阳余威尚未散尽  灯光便抢尽了风头  太平或辉煌  得以全面粉饰  就好像老人头上的黑发  女孩刘海的黄毛  真相远离  风头再盛也不过是影子  动听的叙事  还在于树上的果实  车轮划过的痕迹  还有黑暗里为人不知的故事  泪与血都是一样的颜色  当然,与这早产的夜有关  静夜,在山中  山也隐去容貌  蝗虫早已栖息  或热闹于黑暗里  水草在舒缓的呼吸  灯饰无力却成为唯一  的风景  直線
期刊
吴中庆,文学硕士,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英语讲师,中国翻译协会会员,英语二级翻译。主要从事散文、小说创作及文学翻译。 在《海南日报》 《天涯》 《蔚蓝色文艺》 等国内外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译文及文章共40多篇,并已出版文学译著《逝者的盛宴》和《教堂建筑》 (合译,第二译者)。  翩翩少年,梦幻相随,织梦与筑梦源于此,而圆梦看似遥遥无期,但一切尽在无言的行动之中。蓦然回首,我的翻译梦则始于三十二年前就
期刊
作者简介:炉子,本名卢凤霞,河南内黄县人(亦居海南万宁),出版有诗集和散文集各两部,曾在《诗刊》《十月》《星星》《诗潮》等刊物发表诗歌作品,有作品入选多种年选等。  白 鹭  一张白纸反复折叠、展开  飞行的瓷器抑或  白色闪电  撕裂虚伪的蓝色天空  它不同于染得彻底的乌鸦  中庸的喜雀,锋利的鹰隼  众多华美的鹦鹉  孤绝地白  一位哲人  长久地站在逝水边  单腿独立  有时又把它的喙  回
期刊
作者简介:王子俊,诗歌、小说散见于《人民文学》《诗歌报月刊》《诗神》《星星》《诗潮》《飞天》《四川文学》《牡丹》《山东文学》《都市》等刊物,有诗入选《诗歌点亮生活》等选本,现居四川攀枝花。  拱极楼上守雪  那些风,漩涡一样,  从拱极楼的线雕处,轻易就这么穿过去了。  我和木易、祥子以及才认识的几个表妹,  一起聊天,煮茶,然后继续说山上的雪。  城墙上,囤积了大量的斑斑驳驳,  我们也始终没守
期刊
作者简介:白连春,1965年生于四川省泸州市沙湾乡,出版诗集《逆光劳作》《被爱者》《在一棵草的根下》《一颗汉字的泪水》,散文集《向生活敬礼》,小说集《天有多长地有多久》。中篇小说《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天》获《中国作家》优秀作品奖,《拯救父亲》获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篇小说类第三名。两次获四川省文学奖,两次获四川日报文学奖。  玉 米  妈妈,我想吃玉米了  玉米玉做的米全世界最干净的米  吃了玉米我就是
期刊
作者简介:韩宗夫,现居山东诸城,1966年生,山东省作协会员,刺绣设计。作品散见《诗刊》《星星》《北京文学》《散文》等刊物,曾获《山东文学》2006-2010年度诗歌奖。作品曾被《诗选刊》《青年文摘》《意林》转载,入选过《中国现代诗歌精选》《中国年度散文诗》等选本,著有诗集《稻草人的村庄》《走丢的镜子》。  海子,写作中的黄金  在例行的写作中,我与大海再次相遇  大海的秩序代替了生活的秩序  我
期刊
作者简介:杨洁,湖北咸安人,现居赤壁。在《湖北日报》《芳草潮》等刊物发表过文学作品。  盛夏的酷熱还在延伸,居住的小城,摩肩接踵的人群,坚固耸立的楼房,因拥挤而愈发让城市的空间显得狭小沉闷,热气蔓延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除了待在空调房里比较安逸,好像无处可逃。倘若此刻,你想寻一处清爽的避暑之地,不妨驱车离开小城,沿快速通道向西而行,有一个村庄,这里的房子与房子之间没有城市里的挨得近,但却有绵延起伏、
期刊
作者简介:张元怀,汉族,大专文化,江苏省仪征市人,现年67岁。1969年入伍,在吉林省陆军某部服役,1971年7月到河南信阳市空军一机校学校,后任教員、区队长。1983年转业到仪征市公安局工作,任过基层派出所所长、指导员。2012年初退休。平时写作新闻报道和回忆性散文。  在我几本厚厚的相册里,有两张泛黄的、散发着陈旧味道的黑白老照片。其中一张是我1969年初入伍一年后,参加师里组织的团与团之间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