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我们究竟需要传承什么?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节日是国人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近些年,所谓洋节冲击下本土节日的危机,已经成为中国公共话语的一部分。2006年,国家文化部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名列其上,体现了社会正面的价值判定。不过传统节日的遗产化,也说明了其和现实的脱节。在我们面对传统节日时,不能为捍卫传统而捍卫传统,更需要结合时代特征和民众现实生活的心理需求,来探索传统节日的传承之道。
  当代传统节日习俗的流变
  中国的民俗在传统社会几乎就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传统节日作为过去民众生活的集中表现,往往都有着非常丰富的习俗内容表达,有严密的行事程序。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春节一整套的过节模式早已随着民谣传述久远。端午节,虽然如今人们多半只知道吃粽子,但过去却并不是这么单调,吃五毒饼,食樱桃、桑椹、石榴,饮雄黄酒,身上系五彩丝、配香囊,穿五毒背心,孩子穿虎头鞋,戴虎头帽、虎头围嘴,门前房檐插艾草、菖蒲,贴神符,在外赛龙舟、画舫嬉游、斗百草等。中秋节,人们祭月、拜月,泥玩兔儿爷,请“神祇”,糊窗户,七夕节穿针、拜织女、吃巧果,重阳节登高野游、佩茱萸、饮菊花酒、赏菊花塔。无论在饮食、行为还是环境布置上都有诸多讲究。
  如今,节俗形式发生了变化。昔日严整的行事程序日趋简化,过节的“礼儿”也多不为人所知。比如,端午节少有人在家门上插蒲艾。中秋节,祭月等仪式性习俗已不存,兔儿爷等代表物渐为少见。流失的节俗元素俯拾皆是。
  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很多:从农耕时代进入后工业时代的生活方式变化,生活节奏加快已使人们无暇顾及农耕时代过节的悠然从容,即使春节回家,许多人也只能匆匆的待上两三天。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不再登门拜年,而开始短信、微信祝福。由于社会价值观调整和演进,旧有的诸多驱邪压胜形式,也随着人们心智的变化成熟而淡漠。都市的生活方式,让更多的人远离了节日祭祖这一主题。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归根结底,许多民俗样式脱离了人们的生活,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本身在发生变化。
  如果了解一下中国的节日发展史,就会发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有的节日产生,有的节日消失,有的节日内涵和形式都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变迁是一种历史的客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像中和节、上巳节,许多节日到如今只留下了一个名字。
  就这样,在慢慢流逝的岁月里,许多传统习俗渐渐流失、消散并上升到知识性的层次,昔日的生活场景日益碎片化。我们曾耳熟能详的许多节日习俗模式以一种零碎的态度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所面对的“文化”。
  传统节日:从习俗到情感
  说到节日的传承,我想起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有一年感恩节要到了,学校的外教老师Chuck在课堂上发给我们每个学生一个精心设计的红纸,上面写着所有学生的名字。他对我们说,你要将对同学们的印象用最美好的话赞扬出来,写好后交上来。Chuck说,感恩的意义,不仅仅是记住美洲新大陆移民时期印第安人的友谊,而是提醒我们要用积极、赞赏的眼光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世界就不一样。节日习俗知识只是一种载体。通过它们,实际上是在弘扬一种情感和精神。比如,春节让我们感念家庭的和睦与温暖,清明让我们去怀念亲人,端午让我们去关爱生命、热爱国家,七夕让我们欣赏爱情,重阳让我们尊重老人,甚至西方的节日圣诞节也会给我们个体狂欢的机会,并懂得去尊重他者的文化。节日都是一个提示,提示我们去热爱生活,善意的对待自己和他人。
  这也是节日与假日的区别,节日是有核心情感的,是有自己的“人生理想”的。
  正是带着这样的“人生理想”,虽然有些节日已经走向过去时,但是仍有很多节日,人们依然在传承:
  春节,人们也许少了一些敬神的念头,但还是会贴福字,虽然不再串门拜年,但一定要发短信、微信。无论多么艰难,也要回家。因为春节蕴含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望。
  端午节,虽然人们不再五月避忌,但关爱生命的养生保健意义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亘古不变的话题。近世转化的祭拜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七夕节,人们早就不再去讨论家中女人们的心灵手巧,旧有的习俗模式因而消散,但还是会去借这个节日,用新的方式,为自己的爱情添上一把柴火。
  中秋节的晚上,人们还是会尽可能的团圆;秋意渐浓的重阳节,许多子女们都在琢磨着为家里的老人置办一身保暖的衣服。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虽然每个节日带给我们当代人的情境强弱有别,但是当一个传统节日来临的时候,总有一种想做点什么的感觉。这种感觉,不仅仅是说要策划旅游出行,大吃大喝,而是说,在这个节日情境里,在心理层面对这个节日情境有所期待。就像在中秋节我们所有人都会不自觉在某一时刻,看看天上的月亮。我想,这就是骨子里国人的文化传统。
  传统节日是否值得在现实生活中存续,在于它是否有那些超越时代,值得我们永久珍视和传承的普世价值。如果我们不纠结于具体习俗形式的变化流转,会发现一些传统节日的精神意蕴还在人们的心底涌动。这就是节日生生不息的动力泉源。
  新时代的节日传承
  传统是有时代个性的。在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曾经丰满的节日习俗有的消散殆尽,有的徒留形式和个别元素,有的又出现了新的形式对接。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各种洋节一起构成了国人丰富多彩的生活样式,多元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
  面对节日的传承,经常浮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往往是两种声音,占主流的,是大声疾呼,保卫某某节,对节俗的流失痛心疾首,指导人们去如何生活。还有一种是声音,是辩说每个人都有权按自己愿意的方式过自己的节日,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喜欢宁静,有人玩传统,有人闹新潮,这是生活的自由。我想,既不应该为各种本来已经废弃的民俗事象做翻案文章,但同时,面对我们自身的心理需求,也应该去适当的表述具有一定普世价值的节日理想,让人们去理解和认可。
  比如通过习俗形式和载体的塑造反哺于情感的经营,去建设那片温润的心理空间。比如端午节,可以循着艺术化和祥物化的道路,将传统的端午节物如香包、五彩粽等形象,结合时代的要素,加以时尚化、卡通化,使之更贴近人们的生活;通过节物的威严和文化象征,为民众传递一种明晰的节日讯号,提示人们节期的保健,表述文化关怀。
  节日是一个社会重申自己的价值的时刻。这种重申,不仅仅是国家意义上的,不是政府搞一个文化节之类,就可以是继承传统了。它更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当你通过这个节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价值,这个节日也就变成了你自己的了。这样,这才是你的节日,而不是你的假日。
  真正伟大的传统,是人的传统,是具有开放精神的传统。人类千百年来的努力,不过是建立一种关乎人类幸福与自由的人的传统。因此,我们既要敢于面对过去、不遗余力地打捞历史记忆,又要敢于面向未来,倾情打造一个生龙活虎的社会。我们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弘扬,一方面要通过遗产化、博物馆化保存集体记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于节日普世价值观的传递。通过节日去表达每个人的人生理想,使社会大众在特定的时空中能够更充分地拥抱生活,感念生活,认真生活!
  (作者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北京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
其他文献
这里,曾缔造中国改革开放的传奇,唱响春天故事的第一个音符;这里,是深港历史文化之根,汇聚了深圳最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这里,传承和创新交相辉映,多元文化和谐发展。这里,就是深圳市南山区。  深圳市南山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发源地,是一片充满激情和灵感的土地。近年来,南山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文化立区”战略,将文化产业发展摆在了突出位置。2007年4月,南山区政府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设立南山文化产业发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一共经历了三次完整的婴儿潮,其中第三次婴儿潮主要发生在1985年至1990年期间,这一次婴儿潮催生了我们今天所说的“80后”和“90后”,而近年来,“80后”“90后”已经开始逐渐组建家庭—第四次婴儿潮来势汹汹!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人口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推算,并结合二胎政策、城镇化、流动人口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刚刚开始的这一波婴儿潮将有可能为中国带来超过2亿新生儿;而这2亿新
期刊
近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动漫产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通知》,给动漫产业送上“减税大礼包”。而按照“加强版限娱令”,2014年起各地上星综合频道平均每天8:00- 21:30之间至少播出30分钟的国产动画或少儿节目。  政策很“丰满”,产业发展现实却很“骨感”。《中国文化品牌发展报告》指出,目前国内动漫企业有85%处于亏损状态。不久前,常州渔夫动漫公司老板余洛屹欠债自杀,更是给中国动漫
期刊
琴声灯影里的梦幻世界流光华彩,活泼俏煞的影人舞于影窗,清亮婉转的唱腔在空气里悠然荡开    从城建局长到皮影雕刻艺术家,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人说,于振声完成了一次从父母官到民间皮影艺人的完美转型。政治上,他政绩卓著,享有清誉;艺术上,他造诣颇深,远近闻名。可是了解于振声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于振声都从未停息过对皮影艺术的追求。皮影是他一生的情,一世的爱,深入
期刊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民阅读”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两会新词。读图时代、微阅读时代的到来让人们调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在我对面,却在看手机”,比起拿起书本,人们更青睐微博言简意赅的信息获取。近年来,我国国民的读书率持续走低,我们仿佛正在渐渐遗忘阅读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  阅读,让人在浮华的社会中寻找到了一丝难得的宁静。我们跟随小说家的笔触在想象的空间驰骋,不必在乎它是否可能;我们跟
期刊
5月7日晚,北京长安大戏院。剧场内早已座无虚席,来自江西的张先生和妻子早早来到了大戏院,他带妻子一起来观看在剧场演出的大型高安采茶戏《玖爷和他的贾家村》。“好久没有看过像这样能打动人心的戏了,而且又听到了久违的乡音,感觉特别的亲切,所以这次我特意要带着妻子一起来看。”场外,有不少没有购买到票的观众一脸焦急,甚至期望从黄牛手中能够买到几张票据悉,《玖爷和他的贾家村》以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镇贾家古村原支部
期刊
【观察】  “你们都看网上时髦的那个剧,叫什么星星?”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的突然发问引发了在场委员的一片笑声。原来这是在人大代表、人艺院长张和平讲述人艺的一些发展和困境之后,王岐山“插播”的一个命题,而这个命题正来自于大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其实我就考虑一个问题,韩剧为什么占领了中国?为什么飘扬过海,影响了美国,甚至欧洲?”王岐山说。与此同时加上美
期刊
2014年3月文化产业新政密集出台,再次彰显出国家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和信息。从产业融合到文化金融,从财税支持到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在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文化产业在推动产业转型等方面的作用正在日益凸显。记者从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得知,2014年文化产业将呈现8大趋势。  趋势一:数字文化产业独领风骚  “到2014年年底,数字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将占整个文化产业市值的70%,传统的媒体,包括新闻
期刊
服饰作为一种社会符号,不仅体现了生活中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的行为选择,而且折射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意涵,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中国家庭服饰的主要呈现形式是“居家”。居家的服饰自然以舒适、整洁和美观为主要选择,但也存在民族、地域、时代、性别、年龄、季节和个人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服饰是文化的表征,文化是生活的样法。什么样的服饰选择,映射着什么样的文化选择和生活态度。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服饰在国人
期刊
2013年上半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片票房已追平2012年全年的成绩。其中,仅六一儿童节前后上映的《潜艇总动员3》《魁拔2》《辛巴达历险记2013》3部国产动画电影3天的票房就超过了6000万元,观影人次超过200万,《喜羊羊与灰太狼4》的票房过亿,达到1.58亿元, 3D动画电影《赛尔号大电影3战神联盟》截至7月22日上映10天,票房接近6000万元,创造国产3D动画电影票房新纪录—— 2014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