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棉铃虫产卵规律作为研究对象,选用田间抽样调查方法进行棉铃虫卵的取样与特征分析,针对棉铃虫在3 年内的发生动态与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并围绕田间调查监测、农业与物理联合防治、化学药剂防治与生物防治四个层面,探讨了关于棉铃虫虫害的具体防治措施,以期为虫害预测与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加工番茄;棉铃虫;产卵规律;防治技术
番茄与红花、枸杞共同成为新疆“红色产业”的三大支柱,对于当地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行业具有重要影响。棉铃虫是一种鳞翅目、夜蛾科农业害虫,其幼虫将蛀蚀植株的花果、茎、叶及芽,导致番茄果实腐烂、脱落,引发减产、品质下降问题。通过对棉铃虫发生规律进行研究,能够为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借鉴思路。
1调查方法与发生动态分析
1.1 调查情况
1.1.1 调查方法
本文采用田间抽样调查方法,选取新疆某地区面积为1 万㎡的试验田开展研究工作,将研究时间跨度设为3 年、调查时段设为每年的5 月15日~8月 15日,其起止时间分别对应加工番茄的苗期、红熟期。运用五点取样法在试验田内布设5 个点位,各点位分别选取20株番茄植株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每株番茄上分布的棉铃虫卵数量进行记录。
1.1.2 防治指标
棉铃虫卵是一种乳白色、扁状球体,通常在2~5d时间内即可孵化出幼虫,主要分布在植株顶叶至倒三叶段,少数分布在花蕾上,一片叶上最多包含6 粒虫卵、多呈零散分布[1]。将防治指标设为每百株卵量≥20粒,或每百株虫量≥5头,即可采取防治措施。
1.2 发生情况
1.2.1 发生动态
通过观察加工番茄在3 年内的虫害发生情况可以发现,第一年植株上的越冬代虫卵数量为每百株3 粒,由虫卵孵化出的幼虫自6 月上旬起开始羽化、中旬到达产卵高峰,2代成虫在7 月中旬开始羽化、同时到达产卵高峰,整体来看1、2代棉铃虫的产卵量较少,自3 代起开始增多、虫害加重。第二年棉铃虫产卵期有所推迟,1代产卵期为6 月末、同比上年延后约半个月,虫卵数量增至每百株14粒,1代成虫在6 月下旬进入羽化期、产卵高峰为7 月中旬,最高值约为每百株150粒,2代成虫的羽化期、产卵期均为8 月上旬,3代成虫的产卵量同步增长,棉铃虫呈现出大发生趋势。第三年越冬代棉铃虫的羽化期、产卵期分别为5 月中旬、5月下旬,每百株虫卵数量为38粒,1代成虫的羽化期、产卵期分别为6 月中旬和下旬,2代成虫均为7 月下旬,从中可发现1、2代棉铃虫的发生存在一定重叠。
1.2.2 发生规律
针对棉铃虫发生规律进行总结,棉铃虫在1 年内可发生3 代,越冬代成虫的羽化期始于5 月上旬、在中旬达到高峰,但整体产卵量偏低,对于加工番茄的危害性较轻,应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减少2、3代虫的基数。1代成虫的羽化期始于6 月中旬,在3 年内的产卵高峰期依次为6 月中旬、7月中旬和6 月下旬,在此阶段加工番茄处于果实膨大期,因此需重点做好棉铃虫防控工作,降低果实的蛀蚀率。而2 代成虫的羽化期始于7 月中旬,3代成虫在3 年时间内的产卵高峰期依次为7 月中旬、8月上旬和7月下旬,在此阶段加工番茄临近成熟期,其虫害发生水平与前期防治效果存在密切关联。基于此,在棉铃虫的防治工作上应坚持预防为主原则,保障前期防治工作落实到位,以此减轻棉铃虫的危害性、保护植株的健康发育。
2棉铃虫虫害的具体防治措施
2.1 田间调查监测
通过汇总3 年间的田间调查测试结果可以发现,棉铃虫虫害的发生将使加工番茄的蛀蚀率提高、产量与果实品质下降,危害性较大,因此需密切关注加工番茄的苗期、初花期与幼果期,在育苗期做好防虫、遮蔽措施,选取关键时间节点开展田间虫卵监测工作,及时观察田间植株上的虫卵数量、调查获取越冬代幼虫存活率等数据,结合所在地区的气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减少1 代棉铃虫的产卵量,配合后续具体防治技术进行2、3代棉铃虫的防控,确保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的准确率,以此降低棉铃虫各代的发生基数。
2.2 农业与物理联合防治
在落实田间调查监测工作的基础上,需在播种前期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田间杂草、控制水肥用量,采用人工捕捉、诱杀等方式减少越冬代成虫数量,并且及时清理田间环境,将病虫株、落果进行集中烧毁或深埋处理,覆盖防虫網。待果实成熟后,应在植株附近悬挂杀虫灯,优先选用频振式杀虫灯安装在种植田周围,配合水肥调控措施保障加工番茄的稳健生长,以此减少后续化学药剂的使用,保障果实品质、提升虫害防治效果。
2.3 化学药剂防治
在棉铃虫产卵高峰期应采取药剂防治策略,注意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可依照每667㎡50~70g的比例选用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在产卵高峰期过后的1~2d喷洒在田间,保障及时喷药,减少1 代成虫数量。同时,可配合12mL的15%茚虫威乳油、10mL的20%氯虫苯甲酰胺或45g的41.5%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进行交替使用,延缓抗性、防止棉铃虫产生耐药性,并优先选择早、晚时段施药,提升药物防治效果、保障番茄产量与品质[2]。
2.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遵循“以虫治虫”理念,可将人工繁殖的赤眼蜂、中红侧沟茧蜂等天敌生物释放至田间,用于发挥对棉铃虫的防治作用。同时,还可利用生物性诱剂起到辅助诱杀作用,如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Bt制剂等,并且在果实收获后注意将植株顶叶、花蕾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减少田间虫卵与幼虫数量,降低棉铃虫发生量。
结论:本文通过田间调查分析棉铃虫成虫的产卵规律,越冬代成虫的产卵期始于5 月中旬,1、2代成虫的产卵期集中在6 月中旬至7 月中旬,3代成虫的产卵高峰期为7 月中旬至8 月上旬。基于此,需依托田间监测做好1 代成虫的控制,配合农业、物理、化学、生物措施控制2、3代成虫的发生,提升虫害防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宗泽,陈永伟,马文礼,等.宁夏垦区多作物棉铃虫发生情况监测[J].中国植保导刊,2019,(04):48-51.
[2] 黄娟,王建,孙家峰,等.不同测报调查方法对棉铃虫发生动态的分析[J].基层农技推广,2018,(11):46-48.
关键词:加工番茄;棉铃虫;产卵规律;防治技术
番茄与红花、枸杞共同成为新疆“红色产业”的三大支柱,对于当地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行业具有重要影响。棉铃虫是一种鳞翅目、夜蛾科农业害虫,其幼虫将蛀蚀植株的花果、茎、叶及芽,导致番茄果实腐烂、脱落,引发减产、品质下降问题。通过对棉铃虫发生规律进行研究,能够为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借鉴思路。
1调查方法与发生动态分析
1.1 调查情况
1.1.1 调查方法
本文采用田间抽样调查方法,选取新疆某地区面积为1 万㎡的试验田开展研究工作,将研究时间跨度设为3 年、调查时段设为每年的5 月15日~8月 15日,其起止时间分别对应加工番茄的苗期、红熟期。运用五点取样法在试验田内布设5 个点位,各点位分别选取20株番茄植株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每株番茄上分布的棉铃虫卵数量进行记录。
1.1.2 防治指标
棉铃虫卵是一种乳白色、扁状球体,通常在2~5d时间内即可孵化出幼虫,主要分布在植株顶叶至倒三叶段,少数分布在花蕾上,一片叶上最多包含6 粒虫卵、多呈零散分布[1]。将防治指标设为每百株卵量≥20粒,或每百株虫量≥5头,即可采取防治措施。
1.2 发生情况
1.2.1 发生动态
通过观察加工番茄在3 年内的虫害发生情况可以发现,第一年植株上的越冬代虫卵数量为每百株3 粒,由虫卵孵化出的幼虫自6 月上旬起开始羽化、中旬到达产卵高峰,2代成虫在7 月中旬开始羽化、同时到达产卵高峰,整体来看1、2代棉铃虫的产卵量较少,自3 代起开始增多、虫害加重。第二年棉铃虫产卵期有所推迟,1代产卵期为6 月末、同比上年延后约半个月,虫卵数量增至每百株14粒,1代成虫在6 月下旬进入羽化期、产卵高峰为7 月中旬,最高值约为每百株150粒,2代成虫的羽化期、产卵期均为8 月上旬,3代成虫的产卵量同步增长,棉铃虫呈现出大发生趋势。第三年越冬代棉铃虫的羽化期、产卵期分别为5 月中旬、5月下旬,每百株虫卵数量为38粒,1代成虫的羽化期、产卵期分别为6 月中旬和下旬,2代成虫均为7 月下旬,从中可发现1、2代棉铃虫的发生存在一定重叠。
1.2.2 发生规律
针对棉铃虫发生规律进行总结,棉铃虫在1 年内可发生3 代,越冬代成虫的羽化期始于5 月上旬、在中旬达到高峰,但整体产卵量偏低,对于加工番茄的危害性较轻,应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减少2、3代虫的基数。1代成虫的羽化期始于6 月中旬,在3 年内的产卵高峰期依次为6 月中旬、7月中旬和6 月下旬,在此阶段加工番茄处于果实膨大期,因此需重点做好棉铃虫防控工作,降低果实的蛀蚀率。而2 代成虫的羽化期始于7 月中旬,3代成虫在3 年时间内的产卵高峰期依次为7 月中旬、8月上旬和7月下旬,在此阶段加工番茄临近成熟期,其虫害发生水平与前期防治效果存在密切关联。基于此,在棉铃虫的防治工作上应坚持预防为主原则,保障前期防治工作落实到位,以此减轻棉铃虫的危害性、保护植株的健康发育。
2棉铃虫虫害的具体防治措施
2.1 田间调查监测
通过汇总3 年间的田间调查测试结果可以发现,棉铃虫虫害的发生将使加工番茄的蛀蚀率提高、产量与果实品质下降,危害性较大,因此需密切关注加工番茄的苗期、初花期与幼果期,在育苗期做好防虫、遮蔽措施,选取关键时间节点开展田间虫卵监测工作,及时观察田间植株上的虫卵数量、调查获取越冬代幼虫存活率等数据,结合所在地区的气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减少1 代棉铃虫的产卵量,配合后续具体防治技术进行2、3代棉铃虫的防控,确保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的准确率,以此降低棉铃虫各代的发生基数。
2.2 农业与物理联合防治
在落实田间调查监测工作的基础上,需在播种前期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田间杂草、控制水肥用量,采用人工捕捉、诱杀等方式减少越冬代成虫数量,并且及时清理田间环境,将病虫株、落果进行集中烧毁或深埋处理,覆盖防虫網。待果实成熟后,应在植株附近悬挂杀虫灯,优先选用频振式杀虫灯安装在种植田周围,配合水肥调控措施保障加工番茄的稳健生长,以此减少后续化学药剂的使用,保障果实品质、提升虫害防治效果。
2.3 化学药剂防治
在棉铃虫产卵高峰期应采取药剂防治策略,注意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可依照每667㎡50~70g的比例选用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在产卵高峰期过后的1~2d喷洒在田间,保障及时喷药,减少1 代成虫数量。同时,可配合12mL的15%茚虫威乳油、10mL的20%氯虫苯甲酰胺或45g的41.5%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进行交替使用,延缓抗性、防止棉铃虫产生耐药性,并优先选择早、晚时段施药,提升药物防治效果、保障番茄产量与品质[2]。
2.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遵循“以虫治虫”理念,可将人工繁殖的赤眼蜂、中红侧沟茧蜂等天敌生物释放至田间,用于发挥对棉铃虫的防治作用。同时,还可利用生物性诱剂起到辅助诱杀作用,如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Bt制剂等,并且在果实收获后注意将植株顶叶、花蕾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减少田间虫卵与幼虫数量,降低棉铃虫发生量。
结论:本文通过田间调查分析棉铃虫成虫的产卵规律,越冬代成虫的产卵期始于5 月中旬,1、2代成虫的产卵期集中在6 月中旬至7 月中旬,3代成虫的产卵高峰期为7 月中旬至8 月上旬。基于此,需依托田间监测做好1 代成虫的控制,配合农业、物理、化学、生物措施控制2、3代成虫的发生,提升虫害防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宗泽,陈永伟,马文礼,等.宁夏垦区多作物棉铃虫发生情况监测[J].中国植保导刊,2019,(04):48-51.
[2] 黄娟,王建,孙家峰,等.不同测报调查方法对棉铃虫发生动态的分析[J].基层农技推广,2018,(1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