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标定位出发,重点阐明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构建了以基础实践为基础,以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平台开展专业实践,以综合实践为强化手段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为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提供了基础保证。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a)-0068-02
生物工程专业属侧重工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培养的是能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技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而其中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强化和技能培养的重要一环,其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2]。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的课程目标、课程模式和评价方式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此,除了培养学生学好基本理论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很快适应工作,解决好生产实际问题。能否强化实践教学并保证实践教学的高效有序开展,正成为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3~4]。因此,本文对实践教学的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和改革,以期获得满足生物工程专业培养要求,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标定位
指导思想: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线,整合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分类指导、层次分明、相对独立的开放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进行系统训练与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精神,切实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目标定位:立足于我校发展实际,实现“一个转变,两个注重,三个提高”,即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渗透,注重更新实践教学方法与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生物工程专业特点,以实验教学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为支撑,以实验室开放和科研训练作为创新平台,以实习实训为强化手段,建立与理论教学相适应,以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多层次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5~9]。以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为例,构建以下(图1)实践教学体系。
2.1 基础实践(基本技能及素质训练模块)
本模块主要作为学生基本技能及素质训练的平台,主要包括科技文献检索、外语听说读写训练、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军训与入学教育以及生产劳动、校内实践和体育训练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对专业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以及健康的体魄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2 专业实践
本模块由实验教学模块和专业综合实验模块构成。
(1)实验教学模块。
本模块以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为目标,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加大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比例,要求学生做到实验前的预习、设计实验方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实验,真正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2)生物学野外实习。
生物工程专业在前两个学年中分别安排课程《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和《昆虫与病理学》等,在课程授课期间,安排相应的实习、实验,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锻炼动手实践能力。生物学野外实习在第二学年课程结束后进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专业综合实验。
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四个模块:发酵模块、生物产制品监督检验检疫模块、品质控制模块和生物制药模块。专业综合实验根据课程模块以发酵工程和生物产制品监督检验检疫为主,设置食用菌液态发酵工艺研究和多糖提取分析、植物病理分析、动物、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等实验。同时在实验安排上将发酵工程和生物分离技术、植物学和昆虫病理学,现代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和免疫学等课程融会贯通于实验,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验,让学生一方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熟悉发酵产品的整个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及原理;熟悉农产品、动植物产品等生物产制品的检验检疫手段方法。实验中特别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
2.3 综合实践
该部分内容较多,且大多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包括四个模块,即: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与论文和创新创业等模块组成。
(1)社会实践模块。
本模块主要由社会调查、“两课”实践、专业调查以及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方面内容组成。
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发展环境中,鼓励广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两课”实践是十分有益的。当前大学的教学,应该重视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引导学生研究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认识和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实意义,并用调查研究的成果为社会服务。实践已经证明,组织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社会实践还包括学生专业调查和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等,如:利用寒暑假和其他业余时间,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专业调查,或者对当地进行对口各种帮扶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全面把握专业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又可以通过对社会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增强对社会热点问题、时事动态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在实践过程中认清形势、锻炼技能,提高成才的紧迫感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与服务水平。
(2)科研训练模块。
本模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课内部分,培养计划中安排五周时间用于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将学生以选课题的形式选择老师,参与教师课题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以及论文的撰写;通过这五周的训练要求每个学生掌握试验设计与科技论文写作方法,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和科技学术的总结汇报。第二部分为课外部分,为部分对专业比较感兴趣的同学设置,以参加各种课外科技活动的方式展开,如以开放实验、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教师课题助研实践,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等为支点,锻炼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模块各部分的组成与安排是有一个递进关系的。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设计与科技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程序规范,然后通过开展开放性实验、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或参加教师在研课题开展科研实践,并将工作内容与成绩通过作科技学术报告等形式将科研实践的过程与成绩公布于众,通过这一系列的科研训练,既强化了学生科学素养,也锻炼和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研究基本技能。
(3)毕业实习与论文模块。
毕业实习是对学生在学期间所学理论与基本技能的一次综合检验。毕业实习根据本专业学生所选方向进行对口实习,实习方式一般可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毕业实习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必须得到足够重视,组织安排必须周密,管理必须严格规范,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并切实发挥作用。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总体情况的一次综合检验。毕业论文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也可由指导教师提供,但一定要做到立题新颖、具可行性,同时要注意加大研究论文的比例,对毕业论文质量更要严格把关。为做好毕业论文相关工作,应成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并由专人负责做好总体规划、进度安排以及阶段考核等工作,务必做到组织周密,管理规范,监督检查切实有效。
(4)创新创业训练。
本模块主要由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英语与计算机方面的学科竞赛、创业训练、行业调查以及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构成。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对大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将来的就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创业训练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校内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个体创意与团队创新相结合,并通过如研究训练计划的申报与实施、英语计算机方面的竞赛、参加就业指导、创业训练以及相关行业调查及通过参加考试获得相关职业资格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实践表明这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3 建立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3.1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证
指导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执行者。只有建好一支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才能很好地根据专业技能要求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方案,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社会生产实践,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鼓励教师申报各类科研项目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提供政策从企业聘请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进一步保证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师掌握运用专业实验设备、仪器仪表进行教学的能力。
3.2 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平台
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及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保证其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积极搭建实践教学信息平台,加强各级管理与监督检查,严格执行校系各项教学与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实践教学各环节顺利展开。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可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等,通过对企业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科技协作,积极与社会接触,通过产学研合作形式,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推进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进行。
4 结语
创新源于实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者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就历届毕业生走向岗位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学期间的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尤其是课外实践更为关键和有效。
总之,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在实践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我们还要进行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夏广清,屈爱武,程明,等.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2):74~75.
[2] 夏金兰.生物工程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4):62~63,66.
[3] 邓静,吴华昌.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及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4):55~57.
[4] 张建东.谈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泰山学院学报,2004(7):91~93.
[5] 肖连冬.生物工程综合性专业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9,36(8):312,317.
[6] 赵玉巧,钱志刚.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4(6):51~53.
[7] 李江华,房峻,郑飞云.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222~223,228.
[8] 王秀红.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7):835~837.
[9] 梁慧星.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2009,23(5):114~116.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a)-0068-02
生物工程专业属侧重工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培养的是能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技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而其中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强化和技能培养的重要一环,其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2]。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的课程目标、课程模式和评价方式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此,除了培养学生学好基本理论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很快适应工作,解决好生产实际问题。能否强化实践教学并保证实践教学的高效有序开展,正成为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3~4]。因此,本文对实践教学的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和改革,以期获得满足生物工程专业培养要求,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标定位
指导思想: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线,整合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分类指导、层次分明、相对独立的开放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进行系统训练与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精神,切实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目标定位:立足于我校发展实际,实现“一个转变,两个注重,三个提高”,即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渗透,注重更新实践教学方法与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生物工程专业特点,以实验教学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为支撑,以实验室开放和科研训练作为创新平台,以实习实训为强化手段,建立与理论教学相适应,以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多层次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5~9]。以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为例,构建以下(图1)实践教学体系。
2.1 基础实践(基本技能及素质训练模块)
本模块主要作为学生基本技能及素质训练的平台,主要包括科技文献检索、外语听说读写训练、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军训与入学教育以及生产劳动、校内实践和体育训练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对专业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以及健康的体魄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2 专业实践
本模块由实验教学模块和专业综合实验模块构成。
(1)实验教学模块。
本模块以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为目标,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加大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比例,要求学生做到实验前的预习、设计实验方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实验,真正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2)生物学野外实习。
生物工程专业在前两个学年中分别安排课程《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和《昆虫与病理学》等,在课程授课期间,安排相应的实习、实验,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锻炼动手实践能力。生物学野外实习在第二学年课程结束后进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专业综合实验。
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四个模块:发酵模块、生物产制品监督检验检疫模块、品质控制模块和生物制药模块。专业综合实验根据课程模块以发酵工程和生物产制品监督检验检疫为主,设置食用菌液态发酵工艺研究和多糖提取分析、植物病理分析、动物、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等实验。同时在实验安排上将发酵工程和生物分离技术、植物学和昆虫病理学,现代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和免疫学等课程融会贯通于实验,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验,让学生一方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熟悉发酵产品的整个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及原理;熟悉农产品、动植物产品等生物产制品的检验检疫手段方法。实验中特别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
2.3 综合实践
该部分内容较多,且大多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包括四个模块,即: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与论文和创新创业等模块组成。
(1)社会实践模块。
本模块主要由社会调查、“两课”实践、专业调查以及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方面内容组成。
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发展环境中,鼓励广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两课”实践是十分有益的。当前大学的教学,应该重视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引导学生研究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认识和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实意义,并用调查研究的成果为社会服务。实践已经证明,组织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社会实践还包括学生专业调查和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等,如:利用寒暑假和其他业余时间,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专业调查,或者对当地进行对口各种帮扶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全面把握专业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又可以通过对社会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增强对社会热点问题、时事动态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在实践过程中认清形势、锻炼技能,提高成才的紧迫感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与服务水平。
(2)科研训练模块。
本模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课内部分,培养计划中安排五周时间用于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将学生以选课题的形式选择老师,参与教师课题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以及论文的撰写;通过这五周的训练要求每个学生掌握试验设计与科技论文写作方法,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和科技学术的总结汇报。第二部分为课外部分,为部分对专业比较感兴趣的同学设置,以参加各种课外科技活动的方式展开,如以开放实验、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教师课题助研实践,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等为支点,锻炼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模块各部分的组成与安排是有一个递进关系的。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设计与科技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程序规范,然后通过开展开放性实验、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或参加教师在研课题开展科研实践,并将工作内容与成绩通过作科技学术报告等形式将科研实践的过程与成绩公布于众,通过这一系列的科研训练,既强化了学生科学素养,也锻炼和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研究基本技能。
(3)毕业实习与论文模块。
毕业实习是对学生在学期间所学理论与基本技能的一次综合检验。毕业实习根据本专业学生所选方向进行对口实习,实习方式一般可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毕业实习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必须得到足够重视,组织安排必须周密,管理必须严格规范,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并切实发挥作用。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总体情况的一次综合检验。毕业论文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也可由指导教师提供,但一定要做到立题新颖、具可行性,同时要注意加大研究论文的比例,对毕业论文质量更要严格把关。为做好毕业论文相关工作,应成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并由专人负责做好总体规划、进度安排以及阶段考核等工作,务必做到组织周密,管理规范,监督检查切实有效。
(4)创新创业训练。
本模块主要由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英语与计算机方面的学科竞赛、创业训练、行业调查以及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构成。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对大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将来的就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创业训练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校内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个体创意与团队创新相结合,并通过如研究训练计划的申报与实施、英语计算机方面的竞赛、参加就业指导、创业训练以及相关行业调查及通过参加考试获得相关职业资格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实践表明这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3 建立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3.1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证
指导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执行者。只有建好一支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才能很好地根据专业技能要求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方案,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社会生产实践,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鼓励教师申报各类科研项目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提供政策从企业聘请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进一步保证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师掌握运用专业实验设备、仪器仪表进行教学的能力。
3.2 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平台
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及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保证其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积极搭建实践教学信息平台,加强各级管理与监督检查,严格执行校系各项教学与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实践教学各环节顺利展开。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可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等,通过对企业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科技协作,积极与社会接触,通过产学研合作形式,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推进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进行。
4 结语
创新源于实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者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就历届毕业生走向岗位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学期间的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尤其是课外实践更为关键和有效。
总之,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在实践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我们还要进行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夏广清,屈爱武,程明,等.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2):74~75.
[2] 夏金兰.生物工程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4):62~63,66.
[3] 邓静,吴华昌.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及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4):55~57.
[4] 张建东.谈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泰山学院学报,2004(7):91~93.
[5] 肖连冬.生物工程综合性专业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9,36(8):312,317.
[6] 赵玉巧,钱志刚.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4(6):51~53.
[7] 李江华,房峻,郑飞云.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222~223,228.
[8] 王秀红.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7):835~837.
[9] 梁慧星.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2009,23(5):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