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估算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和测量的数量,进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计的计算方法,是计算策略的一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新课程标准来看,估算教学已经成为数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运算技能和重要的思维方式来要求和应用。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养成,不仅可以提高他们观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训练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数感。因此。重视和加强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呢?我就结合低年级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学生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有没有细心发现。比如人们的谈话:“我买了一袋苹果,大概有三十个”,“一辆大巴能坐五十人左右”,“聚會来了不到二十人”等。又如:到超市买东西估计要拿多少钱,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一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有关物体的数量、质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时,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估算一下就可以了。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就是要学生在这种具体的情景中感受估算的快捷,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这样,才能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就会喜欢上估算。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
首先,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估算,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选择估算还是精算。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如:广场举办音乐会,需要租1700把椅子。甲方有九百多把椅子,乙方有八百多把椅子,够了吗?请计算说明。这是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近似数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所要解决的估算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求近似数,它也是估算。因此,上题中把九百多估计成900,八百多估计成800,900 800=1700,准确数都比近似数多,够了。通过这道题,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样的情景中需要估算,帮助学生知道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要如何解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二、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估算方法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探索性的思维活动。学生只有在具体的实际生活情景中,去分析、判断、推理,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例如:一部电话机的价钱是358元,一个电吹风的价钱是218元,买这两件商品,妈妈带了500元够吗?有的学生这样思考:“我想把358和218加起来,看看超没超过500,可是358 218还不会算,二年级还没教多位数的加法。”有的学生这样想:“电话机超过了300元,电吹风超过了200元,300 200=500,带500元肯定不够。”也有的这样认为:“把358看成350,218看成210,300 200=500,50 10=60,500和60合起来是560,带500元肯定不够。”有的学生是这样估算的:“电话机358元即使看成300元,500-300=200,剩下的也不够买218元的电吹风,带500元肯定不够。”还有的学生认为:“电吹风218元即使看成200元,500-200=300,要买358元的电话机肯定不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各自估算思路的分析、交流,估算结果的比较,促使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感受估算的价值,体会估算的意义,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
三、强化估算训练,养成学生的估算习惯
估算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后,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要不失时机养成学生估算的习惯和技能。例如,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估一估教室的地面、门、黑板的长与宽,课桌的长、宽、高,书本的长宽,手指的长度,指甲的宽度,学生走一步的长度,手指一拃的长等,再进行实际测量。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日后在长度的测量与估计、长度单位的准确应用以及继续学习上,都打下来坚实的基础。二年级学生刚接触近似数,对于准确数和近似数的联系与区别以及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显得有些茫然和不知所措,这时候,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加强训练,把求近似数的方法渗透到每节课当中,进行估一估,数一数,如:估计一束花有几朵?数一数后再思考,这束花接近几十朵?一盒粉笔有几根?指名学生数一数,接近几十根?一袋枣有几个?数数,看接近几十个……进而上升到“798接近几百?8012接近几千?”等,这样扎实有效地训练,使学生对近似数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又如,二年级教材中,认识了克和千克之后,教师要组织开展估一估,称一称的游戏,鼓励学生拿来苹果、梨、桃、鸡蛋、黄瓜、西红柿香蕉等物品,先让掂一掂,估计每一个物品的重量,再称一称它的实际重量,比一比,看谁估地最准确,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有几个,1千克苹果有几个等等。经过这些活动,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接触一些物品时,就会下意识地去进行估计。
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长期潜移默化地渗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估算的便捷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必要性,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进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
一、让学生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有没有细心发现。比如人们的谈话:“我买了一袋苹果,大概有三十个”,“一辆大巴能坐五十人左右”,“聚會来了不到二十人”等。又如:到超市买东西估计要拿多少钱,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一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有关物体的数量、质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时,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估算一下就可以了。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就是要学生在这种具体的情景中感受估算的快捷,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这样,才能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就会喜欢上估算。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
首先,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估算,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选择估算还是精算。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如:广场举办音乐会,需要租1700把椅子。甲方有九百多把椅子,乙方有八百多把椅子,够了吗?请计算说明。这是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近似数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所要解决的估算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求近似数,它也是估算。因此,上题中把九百多估计成900,八百多估计成800,900 800=1700,准确数都比近似数多,够了。通过这道题,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样的情景中需要估算,帮助学生知道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要如何解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二、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估算方法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探索性的思维活动。学生只有在具体的实际生活情景中,去分析、判断、推理,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例如:一部电话机的价钱是358元,一个电吹风的价钱是218元,买这两件商品,妈妈带了500元够吗?有的学生这样思考:“我想把358和218加起来,看看超没超过500,可是358 218还不会算,二年级还没教多位数的加法。”有的学生这样想:“电话机超过了300元,电吹风超过了200元,300 200=500,带500元肯定不够。”也有的这样认为:“把358看成350,218看成210,300 200=500,50 10=60,500和60合起来是560,带500元肯定不够。”有的学生是这样估算的:“电话机358元即使看成300元,500-300=200,剩下的也不够买218元的电吹风,带500元肯定不够。”还有的学生认为:“电吹风218元即使看成200元,500-200=300,要买358元的电话机肯定不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各自估算思路的分析、交流,估算结果的比较,促使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感受估算的价值,体会估算的意义,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
三、强化估算训练,养成学生的估算习惯
估算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后,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要不失时机养成学生估算的习惯和技能。例如,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估一估教室的地面、门、黑板的长与宽,课桌的长、宽、高,书本的长宽,手指的长度,指甲的宽度,学生走一步的长度,手指一拃的长等,再进行实际测量。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日后在长度的测量与估计、长度单位的准确应用以及继续学习上,都打下来坚实的基础。二年级学生刚接触近似数,对于准确数和近似数的联系与区别以及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显得有些茫然和不知所措,这时候,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加强训练,把求近似数的方法渗透到每节课当中,进行估一估,数一数,如:估计一束花有几朵?数一数后再思考,这束花接近几十朵?一盒粉笔有几根?指名学生数一数,接近几十根?一袋枣有几个?数数,看接近几十个……进而上升到“798接近几百?8012接近几千?”等,这样扎实有效地训练,使学生对近似数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又如,二年级教材中,认识了克和千克之后,教师要组织开展估一估,称一称的游戏,鼓励学生拿来苹果、梨、桃、鸡蛋、黄瓜、西红柿香蕉等物品,先让掂一掂,估计每一个物品的重量,再称一称它的实际重量,比一比,看谁估地最准确,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有几个,1千克苹果有几个等等。经过这些活动,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接触一些物品时,就会下意识地去进行估计。
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长期潜移默化地渗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估算的便捷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必要性,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进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