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点滴做法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a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道统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义之一。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录的许多文本材料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因此,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挖掘教材内容,找准生命教育渗透点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也就是说,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发挥想象,从中加深体会。如课文《妈妈的账单》(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文讲述了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本篇课文切入角度独特,把母爱的无声、无私和无价表现得极为动人。看到儿子开出的账单,妈妈什么话也没有说,而是按照儿子的要求,把儿子索要的报酬如数地放在他的餐盘旁,同时给儿子留了一份总额为零却满载着母爱的账单。母亲用自己无声的行动告诉孩子:如果你觉得帮妈妈做事需要得到报酬,妈妈会满足你;同时,妈妈提醒你,妈妈一直全心爱着你,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向你索取报酬。《妈妈的账单》语言浅显,意思明白,文字虽无难懂之处,但蕴含深刻意义。笔者在教学时,把生命教育的渗透点选择为: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深深地感悟到母爱的无私、无价,懂得亲人之间的爱是珍贵而不求回报的,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把感恩放在首位,真正体会亲人、老师、同学之间的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让每个生命个体学会感恩。那如何让学生感悟母爱的无私、无价,懂得亲人之间的爱是弥足珍贵而不求回报的呢?教学中,笔者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比读妈妈的账单和小彼得的账单这一部分的学习中,设计了“细读账单,领悟母爱”这样一个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
  1.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两份帐单,多种方式阅读,明确两份账单的不同:(1)内容不一样。一份是妈妈欠儿子彼得的账单,一份是彼得欠妈妈的账单。(2)时间不一样。妈妈为彼得付出了10年的辛苦劳动,而彼得也许只是几天或一段时间。(3)报酬不同。妈妈为彼得付出了很多,却要彼得支付0芬尼,而彼得所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向妈妈索取60芬尼。通过让学生在对比中学,在学中对比,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彼得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而向父母索取报酬是多么地不应该呀!
  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妈妈为什么写的都是“0芬尼”?为什么妈妈对彼得的10年付出只是总额为0芬尼的报酬呢?通过交流互动让学生懂得妈妈为彼得的付出是无价的,对彼得的爱是无私的,所以妈妈特意用“0芬尼”来表示彼得应该付给她的报酬。
  3.引导思考:如果妈妈的账单不是0芬尼,你认为应该填多少呢?让学生联系生活,自由畅谈之后,补充《妈妈的工资》一文让学生阅读。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符的场景,深深地刺激學生的感官,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懂得应该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体会母爱的无价。
  4.引导谈话:人们常说母亲对子女“恩重如山”,没想到从经济学的角度计算出母亲的工作竟有这么“值钱”。 这是怎样一个惊人的数字,多得让人无法想象!但就是这样巨大的付出,在妈妈的账单里却始终都只是一个简单的“零”。是的,付出了就会有收获。妈妈不要小彼得的报酬,那她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呢?小组交流感受。(希望彼得懂得亲情的可贵、懂得去爱、懂得回报爱……)
  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故事所包含的深刻人文内涵,生命教育也在润物细无声的语言训练、情感熏染中得到落实。
  二、注重熏陶感染,渗透生命意识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生命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要以“文”为主、“以文载道”、寓“道”于“文”,运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渗透的方法将生命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字、词、句、篇的讲解学习中,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美的同时,领略文本所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本篇课文选材具有鲜明的特色。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即抓住毛泽东得知丧子后的心情和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崇高的精神境界,读后让人肃然起敬。结合教材的特点,笔者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哪些地方令你感动?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人物语言(如:“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中的“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中的“踌躇”“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等一连串的动作;“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中的“忠骨”“何须”“马革裹尸”等词语;“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中的“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指导学生反复品读,努力引领学生走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悟,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用心感受毛泽东的心理活动,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从而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战争的残酷,从内心深处唤起学生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树立要和平,不要战争的理念。同时也感悟到,生命的不可创造性,不可再生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复得,从而懂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属于他个人,也和周围的亲人、好友甚至社会、民族相联系,真正认识到生与死的意义。   三、结合身心特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诸如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等都与之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内容的选择、方式的把握、尺度的拿捏等方面动一番心思。如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感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自我,知道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积极向上、敏感、可塑性强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为他们成长为健康的成年人打下坚实基础。如《金钱的魔力》(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节选自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备受关照的故事。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文章主要采用前后内容对比的方法,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变化来刻画人物形象,对学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笔者把本文的生命教育的渗透点定为: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金钱这一概念,教育学生为人要廉洁、自律、不要唯利是图,知道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画出描写老板和托德言行、神情发生变化的句、段,读一读,想一想,他俩开始怎么做、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他俩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句、段进行品读(如托德看到百万大钞前后笑容的变化,老板听到钱字的前后表现等),让学生透过情节,透过文字渲染,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并感受文字的魅力;最后又通过拓展写话(出示:中国有句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走出裁缝店的“我”在想,穿衣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为了能够与衣服相匹配,接下来,“我”该买鞋子了,于是“我”脱下了新衣服,换上原来的破衣服,怀揣一百万英镑的大钞来到鞋店准备买双新鞋……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到衣衫褴褛的“我”来买鞋时,鞋店的人会有什么反应呢?学习作者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加以刻画的写法和采用比喻、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和讨论交流(从课文的描写中看,金钱到底有怎样的魔力?我們应该持有怎样的金钱观?)两个环节,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金钱又不是万能的。我们对金钱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以金钱来衡量一个人的贫富,更不能被金钱所左右,做金钱的奴隶,因为金钱买不到亲情、友情、真情、爱和生命……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要。为人要廉洁、自律、不要唯利是图。
  生命教育是教育界一个永恒的话题。生命教育,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处理教材,把握教材内容,多渠道多途径,创造性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通过合适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在尊重主体生命、挖掘生命潜能、释放生命活力的基础上力求让学生懂得:生命是一种美丽,要学会欣赏;生命是一种善良,要学会感恩;生命是一种关爱,要学会在乎;生命是一种责任,要学会履行;生命是一种宽容,要学会谅解;生命是一种付出,要学会磨炼;生命是一种和谐,要学会相处……使学生不但“成才”,而且也能“成人”。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由此可见,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实践与活动中多留心观察,就能获取丰富的生活素材。  一、喂养可爱动物,在观察中获取素材  为了观察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农村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养鸡、鸭、猪、牛、羊……城市学生可以养猫、狗、小鸟……在喂养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小动物的外形、生
期刊
教材分析:  《槐乡的孩子》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课文语言朴实、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在作者的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和快乐。教师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让学生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
期刊
《槐乡的孩子》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写的是槐乡的孩子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靠自己勤劳采集槐米换取上学的钱的事情,表现了他们勤劳懂事、以苦为乐的品质。课文内容生动、语言优美,贴近生活,贴近孩子,可通过情境想象、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言语能力,感受槐乡孩子的淳朴和勤劳,感受劳动的滋味。  一、联系生活,叙谈劳动的感受  每个孩子都有参加家务劳动的经历,这是他们走进文本的基础。教师
期刊
一、说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页例1“小数乘整数”。  二、说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小数乘整数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小数加减法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小数性质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内容的学习是为小数乘小数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编写意图。本节课是通过具体量教学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解决“购买3个蝴蝶风筝一共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引出小数乘整数的乘法算
期刊
“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他们已经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了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同时,五年级上册将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六年级上册将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纵观教材这样的安排,虽然四则混合运算的步骤在增加、数在变复杂,但所有这些运算的法则是不变的,
期刊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包括《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耐人寻味。在《游山西村》中,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两首古诗都是前两句
期刊
第一个5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茫然  1999年7月,我刚参加工作,校长推荐我阅读《云南教育》,这是我接触的第一本教育类的杂志。每一次翻开,我总会翻开封面,津津有味地了解各学校的特色;总会情不自禁地被龙德芳老师的“卷首语”吸引;总会不由自主地翻开“教学设计”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总会如痴如醉地幻想着有一天自己的名字也在其中。可是自己在乡村工作,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写什么、怎么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86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一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识别和判断一个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充分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期刊
第一个5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茫然  1999年7月,我刚参加工作,校长推荐我阅读《云南教育》,这是我接触的第一本教育类的杂志。每一次翻开,我总会翻开封面,津津有味地了解各学校的特色;总会情不自禁地被龙德芳老师的“卷首语”吸引;总会不由自主地翻开“教学设计”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总会如痴如醉地幻想着有一天自己的名字也在其中。可是自己在乡村工作,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写什么、怎么
期刊
教材简析:  《黄山奇石》是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乡”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这是对一年级语文下册“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训练点的巩固与提升;二是“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本课讲的是在闻名中外的黄山景区,奇峰罗列,怪石嶙峋,景色神奇,十分有趣。全文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以及景色秀丽神奇的
期刊